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第1张

  端午节传统文化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又名重五、重午。因“五”为阳数,又名端阳。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习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 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习俗活动发端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据《嘉兴府志》记载: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重游烟雨楼,龙舟竞渡掀起高潮。除了南湖群龙飞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渡外,民间还流行插“健符”、祭嫘祖、悬钟馗、跳钟馗舞、关帝画像、写“王”字、送百虫、吃粽子等,丰富多彩民俗活动形成嘉兴端午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粽子最初是民间普通食品,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但是后来由于纪念屈原,才使得端午节吃粽子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习俗,也使得小小的粽子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古时每逢端阳,人必食粽。唐明皇曾御笔亲书“四时花意巧,九子粽争新”赞粽,诗人郑谷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之句誉粽,这说明当时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食粽已是很普遍的事。吃粽子原本简单,但经这么咏唱,顿觉浓情异趣大增,意韵余味绵长。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全国各地的端午节粽子味道各异,但是大家公认的美味就是著名的 “五芳斋”粽子。五芳斋号称“江南粽子大王”,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而著称。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每到端午节来临前几天,大人们便会给孩子们准备各式各样的女红饰物,有各色彩线拧成的“花花绳”,有绣了“五毒”的肚兜儿,最好看的是五彩丝线做的“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据说戴了可以辟邪。伴随着这些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饰物的,是一个白娘子与许仙的美丽故事。孩子们喜欢上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生怕这样的“辟邪物”会将白娘子给“辟”了去。大人们总是解释说,白娘子是千年修炼,这些物件是降不住她的。大人们又拿了雄黄酒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搽,许多孩子说啥也不肯涂雄黄,他们知道白娘子最怕雄黄了,他们真心喜欢那个“弃黄冠携青妹佩剑云游……

 赛龙舟源于战国时楚人因舍不得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并驱散江中之鱼。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因而端午节又称诗人节,把屈原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引以为民族的光荣。诗人节之倡设,实与整个社会有关。诗的社会固不必人人吟诗,个个度曲,旨在能明辨是非,能以诚相见,有良好的风尚。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五月古称“恶月”,空气闷热潮湿,蛇蚊出没频繁,阳光炽热,百毒齐出。古人挂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科学性的,端午节也就成了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赏不尽人间西湖景色秀,春情荡漾在心头”的白娘子。真有点矛盾,这正是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1 用文言文写端午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2 用文言文写一篇端午记三百字

端午记

晨起,祖母奉祖师,吾亦至。先十样供品制毕备齐,外加苹果及节粽、茶水。吾于一旁剪红纸将其至于供品上,即备香开供。由祖母与祖师点烛、献香、跪拜;后与天地仙献香,并为吾以香米祈福。毕,吾亦与天地仙跪拜,并于门阶前领钱。此节中二位天仙大人各获一千金银。领钱后吾与祖母再次向二位天仙大人献香祈福。

供祖师后,吾与祖母食粽并出门购切面和米粉,备地主供品。

休四时后,吾府始奉地主。吾先用吸尘机吸尘后将供板拖进屋,祖母即上供品,鱼、虾、肉、粽一应俱全。奉始,由父倒酒并点烛、献香。有趣的是,父点香前却忘点烛,险惹地主一身火,还好祖母上前道歉。

供毕奉钱,并献吉言赠地主:愿李家年年安康。其它步骤都与清明无差,只是金银多奉一卷,以保地主长期用“币”正常。

熄烛后,供品即可食。吾因嘴馋而食鸭肉、猪蹄,结果因食多而嘴含肉为祖宗敬酒。

祖宗的供品与他天仙之供品似无两样,但一细看却见桌中置一新型啤饮“啤儿茶爽”,略有酒香啤味,也含绿茶精华,以讨祖父之喜。点烛献香后,照旧奉钱,金银额也无其不同。在跪拜时,吾向祖父销新啤,即讨祖父至爱,“一饮而尽”也!

午饭后,端阳之“核心时”来到,即用菖蒲煮汁冲洗身体。菖蒲相于艾草,插于门上以红纸包扎起驱邪用。

菖蒲汁煮毕,因过午无效,所以祖母即用毛巾擦洗吾之身体,从头到脚,以保健康,以防蚊虫叮咬而发痒,同时亦为吾祈求平安。

3 有关端午节的文言文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 端午节文言文短信如何写

端午到,挂香包;吃粽子,放鞭炮;家家户户真热闹;艾蒿高高门前舞,驱邪气,防五毒;高高兴兴过端午。祝您端午节快乐!

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作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美好的五月天!端午节快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万水千山“粽”是情,屈原说声谢谢您,端午齐齐看龙舟,亲情维系无远近。祝端午节快乐,永远幸福。

风,带来轻松;水,带来温柔;雾,带来朦胧;海,带来宽容;月,带来温馨;日,带来热情;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份:100%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端午节快乐!

这条短信,收到就行;要是在忙,不回也行;我祝福你,知道就行;今天的你,顺心就行;记得复我,偶尔就行;祝端午节快乐。

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幸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美好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祝你端午节快乐。

许一个美好的心愿祝你快乐连连,送一份美妙的感觉祝你万事圆圆,发一条短短的信息祝你幸福绵绵。祝端午节快乐。

5 端午节送粽子文言文怎么写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这是端午节重要的活动。只要到了端午节,街上就更加热闹了,卖各种各样东西的商贩们恨不得喊破喉咙。每家每户也都在忙着打扫院子,采艾草,包粽子。走到哪家都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我家当然也不例外,到了端午节,奶奶就会把早买来做粽子的材料拿出来,于是,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开始包粽子。 刚开始,我不会包粽子。奶奶就手把手的教给我。先拿两片包粽子的粽叶,弄成像勺子一样,把糯米用勺子舀进去,但糯米不能太满,一些肉或者豆沙之类的材料放在糯米中,然后把糯米包起来,再用绳子系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做好了,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蒸。我按照奶奶说的方法做了起来。第一次,做的不是很好,可到了第二次,我就做出了一个漂亮的粽子。然后把粽子放到锅里蒸,熟了之后,只要你一揭开锅盖,浓浓的粽子香味就会飘出来,让你垂涎欲滴。一家人边看电视边吃粽子,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晚上,我们一家人去江边看风景。看着看着,又想起当年屈原投江时的情景。我就问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奶奶笑着说:“是为了不要让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就把粽子抛入江中给鱼吃。”“哦,那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我的问题仿佛总也问不完似的。“因为人们要去寻找屈原的尸体。”奶奶讲完后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我突然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好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才对。

是啊,其实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只要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全世界人们携起手来,留下那茂密繁盛的丛林,珍惜那蔚蓝无际的大海,保护每一寸空间,使明天的山更青,水更清,天更蓝,那我们一定会建造出一个美丽、和谐、温馨的家园!

6 用文言文写一种节日

古诗文中的节日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节日有元旦、人日、灯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祭灶节、除夕等。

1、元旦, 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

年, 本意是指谷物成熟。周朝以“年”名岁, 一年的开头叫“岁首”。

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 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 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 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 为了加以区别, 又因为阴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 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式采用公历, 将每年的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 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

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 酒名。

古俗,正月初一, 家人先幼后长, 饮屠苏酒。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放爆竹鞭炮等。2、人日, 正月初七。

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 二日为狗, 三日为猪, 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 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唐宋以前, 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 到这一天, 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

据说, 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 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 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 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

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 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抒发思归之情,用三处对比,一是入春时间短与离家时间长对比,二是雁归与人未归对比,三是春花未发与思归之念已生对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3、灯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日。

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 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都又如平日一样正常了, 所以, 在灯节, 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

这一天, 各街道放灯, 各店铺放灯,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形成灯市, 入夜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 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 宋代称“元子”、“浮元子”。

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辛弃疾的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4、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 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日, 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 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 吹箫击鼓, 尽情娱乐。

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 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5、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 因介子推抱木焚死, 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寒食与清明两节, 本是分得很清楚的, 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 到清代, 寒食不再提倡, 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相传介子推写了这样的诗句送给晋文公:“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唐·韩翃(hóng)《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6、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 农历三月) 前后。

这时, 我国大 部分地区气候变暖, 草木萌发, 一片新绿, 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 故称此为清明。农业生产上, 正是春耕农忙时节。

清明节的习俗, 一是祭墓、扫墓, 无 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

7 端午节来历的文言文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孝女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近年端午节日期:2005年6月11日、2006年5月31日、2007年6月19日、2008年6月8日、2009年5月28日。

1 端午节来历的文言文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孝女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2 端午节来历文言文形式

原文:

端午

阴历五月五日,旧俗谓之端午。是日也,缚艾为人,削蒲为剑,悬之门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饮雄黄酒,以避邪疫。又食粽子,赛龙船。相传此举为吊屈原也。原,战国时楚人,工文章,怀才见忌,于是日自沉江水而死。后人赛龙船,即招原之魂也。食粽子者,投粽于水,以吊原也。粽子以箬裹米,而缠以五色线。箬与五色线乃蛟龙所畏,粽入水,不为蛟龙所食也。凡此种种,虽无意识,亦采风问俗者所应知耳。

译文: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

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3 端午 古文翻译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

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

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

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 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4 关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或春节的古文诗,现代文,散文或儿童诗,

中秋小散文(1) 今夜,是谁在仰首天空,把心中的思念折成千纸鹤,横越星际。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时刻,所有望穿秋水的目光,都曲曲折折成一条思乡路。而渴望团圆,是百揉不碎的心情,浓凝千古。

(2) 中秋月圆。每到中秋佳节,亲朋好友都会汇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共度良宵。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或追月节等,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古老的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

中秋节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周礼 ?春官》就有 中秋夜迎寒 ”、中秋献良裘 ”的记载;北宋正式有了中秋节”的说法。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摆上月饼、西瓜和苹果等水果,斟满美酒,团圆子女,共同赏月,畅谈美好感受,共舒眷眷真情;另外,中秋节人们还要品尝香甜可口的月饼。俗话中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我国地域广袤,风俗各异。

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提及中秋佳节,人们还会记忆起储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它们使中秋节充满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话说中秋,由古至今。时代已变,环境已变,过中秋的氛围也淡漠了许多,可是,唯独不变的是浓郁的中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天下人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清明散文]柳如丝月如钩 月,如钩,冷清美丽。打开昔日的照片。

最熟悉的一张是母亲笑着,和她的学生们在柳树下合影留念。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就与他们混得很熟,许多绰号还是我取的蛤蟆”姓赖,弯弓”喜欢猫腰,还有回锅肉”,孔夫子”……。

他们常常带我去宿舍里玩,给小人书看,送好吃的给我。母亲在中专教语文,她偏爱古文和鲁迅的作品≤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关清明节的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中秋节诗词选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

5 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b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君有语,但分付。

6 8月15日在古代文言文叫什么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1-2]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7 和端午这首关于屈原的端午节古诗我需要带拼音

《和端午》

hé duān wǔ

宋代·张耒

sòng dài zhāng 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破身死如今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