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阳气最有效 什么人适合艾灸补阳
1 养身就是固阳,治病就是治寒
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阳气,也就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等疾病;二是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阴液对人体起滋养濡润作用,肾虚便会水亏,人体得不到阴液的滋润,便会出现咽干口燥、烦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此外,由于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阴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头昏耳鸣的问题。
每到冬天,由于阳气的封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能量和热量供应不足,很多人会出现手足冰凉、畏冷喜暖,这在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这个时候寒气最容易进入体内,因此固阳治寒成为了重点。
什么情况要补阳
1阳气不足
怕冷、手脚冰凉、消化不良、精神不振、无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
2心阳不足
胸部、心脏部位发凉,稍微劳累点就心慌、气短、情绪低落、不爱笑。
3肝阳不足
萎靡不振,没有生机,做事不积极,没有动力,处事犹豫不决。
4脾阳不足
食少腹胀,肚子发冷,经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觉压力大,爱胡思乱想,容易得忧郁症。
5肺阳不足
容易感冒,气喘,咳嗽,特别是顽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爱哭,消极,做事没有魄力!
6肾阳不足
没有精神、面色发暗、性冷淡、手脚冰凉、腰以下发凉、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记忆力减退,做事喜欢半途而废。
最适合艾灸的两大人群1脾肾亏虚,阳气不足者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冬季会表现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懒言懒语,嗜睡喜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这些均是脾肾亏虚,阳气不足的表现。
人之阴阳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后天的水谷精华不断补充,才能维持长久。有这方面表现的朋友,尤其是现代白领,要好好抓住冬季,做下艾灸,补充阳气,为来年的好身体打下基础!学习微信chenssjun平台。
2阴阳失调,久寒侵体者
艾灸疗法的产生,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所谓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调和阴阳、温经驱寒、温阳补气等治病养生功效。
诸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妇科痛经、宫寒;还有哮喘、慢性胃肠炎等因阴阳失调,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驱寒补阳之功!
固阳保暖七穴位取穴一:大椎
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按摩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学习微信chenssjun平台。
取法: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在家中淋浴时,可将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能让你在寒冷季节感觉浑身温暖。一般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20分钟),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还应酌情减少时间,水温在40℃左右为宜。
取穴二:肩井
常做肩部按摩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按摩时感觉肩部不但轻松,还有点暖和。这是因为气血顺畅,阳气运动起来了。而藏在我们肩部的“暖气”开关就是肩井穴。按摩肩井不但能让肩部更暖和,还可缓解肩膀酸痛、头重脚轻、落枕等症。
取法: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后,双手虎口张开,四指并拢,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力度不可过重,时间不宜过久。尤其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过度。
取穴三:神阙
寒冷季节容易着凉腹泻,而腹部的“暖气”开关就是我们的肚脐———神阙穴。神阙穴是长寿要穴,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放于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可使腹部温暖、面色红润,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取穴四:阳池
阳池穴,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它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刺激阳池穴,时间要长,用力要缓,两手交替按揉,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取穴五:劳宫
有朋友可能觉得只按阳池力度不够,没关系,我们手上还有另一个穴位就在我们的掌心里,叫做劳宫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劳宫穴五行属火,可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每穴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取穴六: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么办呢?《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秋冬季节常按揉足三里,可补中益气,让下肢温暖。
取法:当腿弯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了。按摩时,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垂直用力,向下按压,缓缓揉动。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取穴七:涌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脚,穿棉鞋都暖不起来,我们的脚上也有一个“暖气”开关,就是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处,是养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俗话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建议每天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体质增强,提高御寒能力。
夏天,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
夏季也多雨多湿,湿邪困阻阳气,影响气血运行,也会出现暑湿证等。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对于以上情况,首先建议不要一味贪凉,空调温度调到25 C之上,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并适当按摩肩颈部。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散寒祛湿来解除。
在夏季,艾灸可以起到很好保护阳气作用,阳气不足的朋友可以试试艾灸。
艾灸温阳
取穴: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肩平齐。
作用:温阳散寒。
操作:患者可采取坐姿或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大椎穴,并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艾灸祛湿
夏季多雨多湿季节,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温胃祛湿。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前下方凹陷处的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操作:患者可采取平卧和俯卧的体位,请家人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回旋灸。施灸者将艾条对准穴位,并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耐热较好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更好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
操作:将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相应的穴位处,再取适量艾绒做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至艾柱燃尽,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每穴重复灸2~3壮。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中国中医
微信号:satcm01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中医艾灸作为自然疗法,流传千年,古籍医典均有记载。
《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备急灸法》: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
《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黄帝内经》:“用药如用兵,不得已而为之。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言:“一剂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则伤气伤血伤脏……”又言:“善治者,治皮毛,内务大病,病在皮毛,首选外治,慎言内调。”
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灸法、针法、推经点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等)成为无药治病之术的根本大法。
《扁鹊心书》:大病宜灸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张仲景不信艾灸,但是到了晚年他相信艾灸了,灸五百壮的话,人的皮肤不就被烧焦了嘛?死人灸二三十壮皮肉就会被烧焦,但是活的人不会,人身体有营卫之气有真气护卫着,气血也在流通,所以不会焦枯,但是死人这些都已经不在流通,如果一个人真气(已经没有元气)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了
扁鹊论艾灸
神医扁鹊:“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如肿瘤、伤寒、疽疮、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贫血症、哮喘、大三阳、银屑病、癫痫等诸多中药、西药难以见效症,使用艾灸疗法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意思是说:许多大病,旧病,慢性病、要命的病等如果不及时艾灸,等到元气虚脱耗尽之时,再来艾灸也没有效果了,来不及了;如果能早点艾灸,自然能给身体补充到阳气,可以保命了。世人使用艾灸三五十壮,就急着要求疗效,要痊愈,要健康,三五十壮只能痊愈轻微疾病,治疗大病、要命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
李时珍论艾灸
《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孙思邈论艾灸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意思是说:以救治自己的心情救别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患者,言语是真诚的,用真诚救人的心情救助别人,这个道理是千古不灭的真理,不怕天下人不相信。
《洪炉点雪》云:“凡男女老幼,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凡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功拔之。”
综合之,艾灸能温经通络、驱寒散瘀、扶阳补正、回阳救逆、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多用于虚、寒、阴症为主的疾病,适宜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男女老幼皆可。
艾灸还擅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女性疾病、肩颈椎病等。
艾灸: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中医将阳气比作太阳,认为阳气温煦全身,就像太阳照耀大地。
阳气不足则恶寒喜暖、血液运行不畅。长此以久脉络瘀阻、寒湿凝滞,会导致关节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对痛症的解释,而艾灸可以温煦气血以散寒,加快气血运行以通络,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绿色疗法。
艾灸:升提阳气、回阳救逆
艾灸可以提升阳气。
中医认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疾病,如久泻、遗尿、遗精、阳痿、崩漏、带下、脱肛、内脏下垂等。
同时,阳气不足还会导致体内阴寒偏盛,出现手足冷,皮肤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觉得不暖和。这往往是身体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艾灸可以激发体内阳气。充盈的阳气,能提升我们的脏器的运转能力,并宣发到体表以抗寒。
如果你觉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时怕冷,这估计是阳气不足的缘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补充阳气,精力无限。
艾灸: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见古人对其重视。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有温养补虚的作用。
常灸中脘、足三里,可使胃气常盛,气血充盈。
常灸气海、关元,可以振一身阳气,使人精力充沛,增强抵抗力。
命门为人身之根本,最为重要,中医将命门比喻成一个小火炉,火炉旺则生命力旺盛。所以,时不时以艾灸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综上所述,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真可谓是先辈赐给我们的瑰宝,正确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虽然古载艾草:“通十二经,主灸百病、杀鬼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还是要注意一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无功,反而会责怪祖宗乱夸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术无效,甚至是给自己带来不适、或者更大的伤害!
以下人士,如需艾灸要谨慎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
晕灸了怎么办?
艾灸中突然出现晕灸(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让其平卧,喝一杯白开水或糖水能很快缓解。
艾灸的灸量和时间
1、体质虚弱的人宜频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温和,时间宜短,每个部位用艾条艾灸五分钟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仪艾灸30分钟即可;
2、体质壮实的时间可以长些,可用艾条灸15分钟左右,隔物灸仪灸60分钟,温度可根据皮肤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头、面、胸、背部皮肤较薄,艾灸时间宜短,腰、腹和四肢时间可以长些。
4、初次艾灸宜温和,以后可逐渐加量。一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疱。
艾灸的顺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艾灸最佳时间
艾灸时间以: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艾灸常用保健穴
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风门、命门、肾俞、涌泉。
艾灸常见病症
亚健康症状缓解
如疲乏无力、心情低落、烦躁抑郁、胸闷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等。
可艾灸:神阙、足三里、关元。
免疫力低下
抵抗力低下,稍不注意就发烧感冒。
可艾灸:足三里、风门、关元。
女性痛经
遵循调补气血,温养冲任的原则。
可艾灸: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
更年期综合症
如出现喋喋不休、喜怒无常、盗汗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可艾灸: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总之,只要辨别体质,善用艾灸,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总是有一些人在说“哎呀,我艾灸后某某地方发痒,发凉,发胀,艾灸后我的毛病好像加重了,艾灸后有上火现象,怎么回事啊?不会灸出问题了吧,艾灸不会不适合我吧”“能不能一边泡脚一边艾灸啊?能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艾灸啊?”为什么我灸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返病现象呢?是不是艾灸对我没有用啊?
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禁忌,灸感,返病现象应该加以了解。不了解艾灸,出现一点点本是正常现象的反应就大惊小怪,心里发慌,那不如不做!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注意事项一
1、艾灸功效很多,研究证明艾灸可调理400多种疾病,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
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薰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并安静身心,使气在全身均匀流通以达四肢末梢。
4、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日常养生灸,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5天,停10-15天;切忌长期想不起来灸一次。
5、艾灸的过程中,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些都是正常,因为各人体质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复能力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艾灸见效的时间。所以艾灸没有固定的见效标准。只要你按要求正确的坚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调理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
6、艾灸前、后都喝一杯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艾灸过程中禁止吃东西。灸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况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尽短时间内洗完。
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7、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调理效果。
8、有些人施灸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出现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9、有些人艾灸过程中会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10、月经期间不要灸;如果打算怀孕,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时候就不要艾灸了(这点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过程中已经怀孕,本人却不知道,还在继续灸,特别是就腹部,腹部高温对胎儿是有影响的!)
艾灸注意事项二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艾灸的五个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其他禁忌
1、持续发烧之病人,禁灸;
2、孕妇,禁灸;
3、皮肤发炎红肿溃疡部位,禁灸;
4、皮肤过敏者、皮肤超敏感者,禁炙;
5、激烈运动后,禁灸;
6、饭后1小时内禁灸(该点不绝对,如果吃的很少,完全没有饱腹感,则可以半小时后就可以灸);禁止一边艾灸一边吃东西!
7、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8、没有自控能力的人,禁自行艾灸!
9、术后伤口没复原者,禁灸。
艾灸的灸感
艾灸要真正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阶段人体出现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灸感”。
灸感,是人们在做艾灸时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三种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
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艾灸的返(排)病现象
有人问“为什么我没有返病现象呢?艾灸对我没效果吗?”
在我们用艾灸调理疾病的时候,会有50%以上的人,会有返病现象发生。(注意!只是50%以上的人会出现,并不是100%的人都有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
艾灸的排毒通道: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体内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这种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如果艾灸出现上火的情况,想快速达到祛火的目的,那么先停下来艾灸,借助于食物来达到降火的目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常吃绿豆粥、荷叶粥或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多吃山楂、山药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食物;每天要多喝白开水,或糖盐水,也可以降火;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取冬桑叶3克,加上白茅根和麦冬,再适当加一些甘草,用来泡水喝,可以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
6、调理理念是,调理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7、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8、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9、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0、月经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月经上有上述反应。
11、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使寒邪尽快排出。一般到了夏季伏天的时候,这种反应可以消失。但是如果体内寒邪没有排尽,这种反应在其他季节还会有,所以坚持艾灸很重要。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对于寒邪较重的病人,你需要断断续续艾灸很久。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
艾灸穴位如何选取
第一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适合治疗的是一些寒性、虚性的疾病,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基本上可以把这些疾病分为四类:
1、关节性疾病:包括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办公室白领因工作性质导致的腰椎病、颈椎病需要经过医生辨证之后,才可判断是否适合艾灸。证型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关节性疾病是不适宜艾灸的。
2、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另外就是辨证为虚寒型的拉肚子、胃胀、胃痛,也可通过艾灸治疗。
3、杂病:例如一些常见的妇科、男科疾病,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等。还有一些属于虚寒型的症状如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下腹坠胀等也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
4、顽固性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一些通过中医的辨证,属于虚寒性的诊断不明,没有办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第二步: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艾灸穴位
儿童方面多见的是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的疾病或者是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以以保健来论,艾灸选穴建议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大肠俞等。老人方面多见是一些虚寒类的疾病如关节退行性病、局部肌肉关节疼痛等。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建议选取:命门、百会、足三里及阿是穴。
妇科、男科保健方面建议可以选取腹部和腰骶部的一些保健穴位,女性还可以选取“子宫”一穴作为日常保健。手脚冰凉的人群可以选取大椎、关元、足三里及四肢末端的一些穴位来减轻手脚冰凉的症状。补肾、补脾可以选择肾俞、脾俞、命门。
你好,艾灸是补阳的哦!艾灸是纯阳之物,可以补阳助气,培元固本、祛湿散寒、活血化瘀等。根据描述你在艾灸后全身出汗,如果艾灸量不大,就全身出汗,则考虑是气虚所致,气虚弱了固护体表的肌肤腠理开合失常,而艾灸则加快了全身气血的运行,体内津液外泄则引起出汗多,汗会带走体表温度则引起发冷。改善以上情况需要坚持艾灸,可选灸以下穴位:大椎、肺俞、至阳、命门、肾俞、涌泉。每次选2-3个穴位,每次灸15分钟,灸至身体发热即可,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2023-08-19 06:09: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