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么书是记录美食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代有什么书是记录美食的?,第1张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南宋时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咱。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见是用纯药物加工和蜜制成,并加温酒后服用的一种保健饮料。总之,此书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在古代,饮食 文化 非常繁多,你知道关于这类 典故 的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文化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文化典故1 举案齐眉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释义: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多指夫妻互相尊敬,礼貌互待,相敬如宾。又作“比案齐眉”

 近义词:比案齐眉、心心相印、相敬如宾、夫唱妇随 、琴瑟和谐

  反义词 :琴瑟不调

 古文: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

 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

 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

 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

 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亦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

 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

 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翻译: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人。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

 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

 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

 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著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

 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

 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什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什么过失” 梁鸿答道: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绮缟等

 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

 说:“我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

 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

 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

 耀。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

 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苏州)。梁鸿一家住在大族

 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

  故事 内容: 东汉初年的隐士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他博学多才,家里虽

 穷,可是崇尚气节。东汉初,他曾进太学学习。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就在皇家林苑—上林苑放猪。

 有一次,梁鸿因不小心,使得房子着火,延及周围的人家。梁鸿就一家家的去查问每家所遭受的损失,并

 以猪来作为赔偿。有一家人嫌赔得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物,愿意为你做一段时间的工来补

 偿。”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的要求。梁鸿在这家干活时不懈朝夕,勤勤恳恳,绝无怨言。邻家的一些老人

 见梁鸿的行为非同一般,就联合起来责怪那家主人,不该如此对待梁鸿。那家主人也开始尊敬他,并将猪

 悉数归还给梁鸿,梁鸿坚辞不受,后来回乡去了。

 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

 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

 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

 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著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

 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

 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甚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甚么过失” 梁鸿答道: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绮缟等

 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

 说:“我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

 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

 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

 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江苏境内)。梁鸿一家住在大

 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请

 梁鸿进食。皋伯通见此情形,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对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于

 是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梁鸿因此有了机会著书立说。

 古代饮食文化典故2 莼羹鲈脍

 发 音 chún gēng lú kuài

 释 义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指家乡风味。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出 处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

 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

 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

 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古代饮食文化典故3 五味调和

 “和”是 中国哲学 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和”具有和谐、和平与调和等多种概念。中国儒家思想中“中庸”的概念,即是对最佳平衡与和谐的不懈追求。此外,中国 传统文化 在感官意识方面,也是追求“和”的境界。例如在听觉方面,《周语·郑》就说:“和六律以聪耳”。在烹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可追溯到周代。如《周礼》“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隔烹煎和之事”,《左传·昭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和”就像烹制羹汤一样,用水、火和各种佐料来烹制鱼肉,掌管膳食的人去调和,再努力去达到适口的味道。味道淡了,或味浓了,随时调和,君子吃了就会感到满意,大到君臣治国,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常常用“调和鼎鼐”一词来形容治国,鼎鼐就是煮肉的器皿。这里且不去管他引申的含义,起码在烹饪方面,远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和”的道理。

 “和”的概念在饮食文化上,又是对和谐与完美的追求。甘、苦、酸、辛、咸各有其味,单一的味道给人的感受并不尽善尽美,五味要经过调和,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作用,达到适口和芳香,鱼肉蔬菜也要通过适当的搭配,去其有余,补其不足,才能荤素和谐,令人回味无穷。在烹饪过程中,水、火的运用也要追求和的境界。例如我们今天烹调中讲究的火候,就是对不同菜肴、不同原料做到适宜的处理,既不欠火,也不过火,追求一种最佳状态,这也是对“和”的追求。

 在烹饪艺术中,对色彩视觉的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讲“色、香、味”,“色”是第一印象,是最初的感官直觉,但是,无论哪种色泽,都要给人以美感。这种美感要因材制宜,例如新鲜蔬菜的烹调,要追求一种有光泽的翠绿。绿有多种,如同色标,可以展示二十余种不同的深浅色泽,而给人最佳感受的绿色,完全要看厨师的水平。

 一个菜肴在视觉、嗅觉和味觉三个方面达到了“色、香、味”的最佳境界,就是“和”在多方面的运用,包括了选材、刀功、调味、火候等各个方面。《尚书·顾命》曾称巧匠为“和”,厨师也可以说是巧匠,“和”的实践即是技巧,而烹调艺术本身就是这种实践过程。

 “和”不仅反映在一个菜肴的烹制上,也可以延伸到一桌宴席的调配上。一桌好的宴席并不是多种美味珍馐的堆砌,而是要做到海陆杂陈,荤素得当,五味调和,浓淡有致。即使在上菜的程序上,也要做到起伏错落,主次分明;时而奇峰突兀,时而小桥流水。这不但要在原材、烹制方法方面来精心安排,还要有色彩意识和 美学 意识,实际上,也是对最佳平衡与和谐的追求,对于相对完美的追求。

1、古人食姜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

2、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3、东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4、太白鸭和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一直延续至今。

5、西施舌和西施

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食经》也是记录美食的这本书其实是崔浩记录他母亲及家族女眷做菜的一个合集,非常庞杂,而且深入细节,比如怎么做酸菜、怎么做酱,怎么做各种羹汤等等都有记述。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趁现在,一点一点的把自己家和亲戚拿手的菜整理出来,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后辈拿出来一看,那感觉,肯定不一般,要真能传到几百年以后,那估计也会成大家的经典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里面有个描写桂圆汤的场景么?

“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众人忙端上桂圆汤来,呷了两口,遂起身整衣。”(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食珍录》

《清异录》

《食经》

《本心斋食谱》

《饮膳正要》

《饮食须知》

《易牙遗意》

《随园食单》

隋代谢讽《食经》;

唐韦巨源《烧尾食单》;

宋虞宗《食珍录》;

司膳内人《玉食批》;

陆游《老学庵笔记》所录“宴金国人使九盏”;

周密《武林旧事》载宋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宴节次》;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六司百官食次”等。

食谱有: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

郑望之《膳夫录》;

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

林洪《山家清供》;

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浦江吴氏《中馈录》;

明刘基《多能鄙事》饮馔部分;

无名氏《墨娥小录》饮馔部分;

松江宋诩《宋氏养生部》;

吴门韩奕《易牙遗意》;

古杭濂《遵生八笺》中的《饮馔服食笺》;

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馔部分;

无名氏《调鼎集》

清朱彝尊《食宪鸿秘》;

李渔《用情偶记》饮馔部分;

周亮工《闽小记》饮馔部分;

袁枚《随园食单》;

童岳荐《童氏食规》;

李代楠《醒园录》;

顾仲《养小录》;

曾懿《中馈录》;

黄云鹄《粥谱》;

宋陈仁玉《菌谱》;

僧赞宁《笋谱》;

高似孙《蟹略》;

傅肱《蟹谱》;

明屠本畯《海味索引》,《闽中海错疏》;

顾起元《鱼品》;

清陈鉴《江南鱼鲜品》;

郝懿行《记海错》;

唐陆羽《茶经》;

宋苏轼《酒经》;

朱肱《酒经》;

张能臣《酒名记》。

第二类是饮食市场方面的资料。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吴自牧《梦梁录》;

周密《武林旧事》;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清无名氏《如梦录》;

李斗《扬州画舫录》;

顾良《桐桥倚棹录》;

近代《成都通览》;

当代邓云乡《燕京乡土记》。

第三类为饮食掌故。

宋陶谷《清异录》;

元无名氏《馔史》。

是要这些吗?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林乃燊

内容:一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

三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 中国七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五 茶叶和米酒的故乡

六 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环节

七 饮食文化的两极世态

八 饮食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的延伸

九 对饮食文化贡献较大的若干历史人物

十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出色的历史性贡献

2《中国 饮食文化 概论 》赵荣光

3《老饕漫笔》赵珩

内容:

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4《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王仁湘

内容:第一章 饮食之源

一 从渔猎到畜养 从采集到种植

二 从茹毛饮血到炮燔烹炙

三 陶烹的滋味

四 食具及进食方式

五 最早的酒酿

第二章 钟鸣鼎食

一 五谷六畜

二 青铜之美与饕餮之谜

三 烹饪始祖

四 五味调和

五 食饮有道

六 九鼎八簋

七 饮食之礼

八 儒家的饮食思想

第三章 奢靡时世

一 西来美食

二 胡食风气

三 地下食案

四 汉代宴乐图

五 饼饵麦饭

六 庖厨图卷

七 举案齐眉

第四章 乱世食风

一 浆酒藿肉

二 莼羹鲈脍

三 岁时饮馔

四 仁浆义粟

五 耽酒名士与隐士

六 烹调有术

第五章 美酒盛世

一 盛世烧尾宴

二 选胜游宴

三 胡姬美酒

四 茶道

五 酒中三味

六 以食当药

七 金樽银盏

八 分餐与会食

第六章 修身养性

一 酒楼食肆

二 羊大则美

三 毳饭与斫鲜会

四 厨娘本色

五 龙团凤饼

六 药膳

七 养身兼养性

第七章 味中乾坤

一 都下食事

二 御筵定规

三 菜系

四 蔬食与素食

五 红楼饮馔

六 知味者如是说

5《中国饮食文化》严益康 

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中国饮食科学

第四章 中国的食制、食礼和食俗文化

第五章 中国饮食原料与技术文化

第六章 中国饮食审美

第七章 中国饮食风味流派

第八章 中国茶酒文化

附录一 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

附录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