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一种香料
甲香 甲香
(《唐本草》)
异名水云母、海月、催生子(《中药志》)。
来源为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
动物形态蝾螺,又名:流螺(《本草图经》)。螺壳大而结实,壳高约9厘米,宽约8厘米。螺层约5~6层,缝合线明显,壳顶较高,体螺层较膨圆,各层宽度增加均匀。壳面有发达的螺肋,肋间尚具有细肋,生长纹粗糙而密,呈鳞片状。体螺层上一般具有2列强大的半管状棘,每列约10~11个。壳面灰青色,壳基部膨胀,螺肋生长纹和颜色与壳面类同。壳口大,圆形,内具真珠样光泽,外唇简单,内唇下方扩展并加厚。无脐。厣石灰质,重厚,外面灰绿色和灰**,具密集的小粒状突起,中央偏内下方有一旋涡状雕刻;内面稍平,有螺纹4条,核略偏下方。体柔软,触角细长;足甚发达。
生境分布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质海底。分布浙江以南沿海区。
药材为圆形的片状物,直径1~4厘米,厚02~1厘米。内面略平坦,显螺旋纹,有时附有棕色薄膜状物质;外面隆起,有显著或不显著的螺旋状隆脊,凹陷处密被小点状突起。质坚硬而重,断面不平滑。气微,味咸。
产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附注本品在广东、广西、四川、甘肃、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山西以及天律等地均作云母用。
炮制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甲香)须用生茅香、皂角二味煮半日,却漉出,于石臼中捣,用马尾筛筛过用之。"
②《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煿干任用。"
性味《唐本草》:"味咸,平,无毒。"
功用主治治脘腹痛,痢疾,淋病,痔瘘,疥癣。
①《唐本草》:"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
②《本草拾遗》:"主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嚵疮。"
③《海药本草》:"和气清神,主肠风痿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编辑本段]补遗
甲香为海螺介壳口圆片状的盖。可入药,也可作合香原料。《新唐书·地理志七上》:“ 广州 南海郡 ,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皮……沉香、甲香、詹糖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海螺》[集解]引 苏颂 曰:“《南州异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厣,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今医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人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食物原料方面, 在周代“ 五谷” 皆备, 并出现芋头等杂粮; 蔬菜已有水生、陆生、菌类等数十种; 畜产品除猪、羊、牛、犬等常见品种外, 还有象、鹿、兔、鸽等, 基本原料已比原始社会大为丰富。出现了大量的调味品, 除盐以外, 又新增了怡、蜜等甜辅料, 用梅、桃煮成的酸酱和谷物发酵而成酸味料以及紫苏、花椒、桂皮等香、辛味调料等。
并且当时的人们已发明冷藏、香料防腐、醋渍灭菌、乳酸发酵、糖溃等多种保鲜法。五味调和理论已经确立。可以说, 先秦时期在烹调理论方面已初步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
末期《吕氏春秋· 本味篇》中假托伊尹对“ 五味调和之说” 作出更明确的说明: “ 凡味之本, 水最为始。五味三材, 九沸九变, 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躁除擅, 必以其胜, 无失其理。调和之事, 必以甘酸苦辛咸, 先后多少, 以齐甚微, 皆有自起。鼎中之变, 精妙微纤, 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 若射御之微, 阴阳之化, 四时之数” 。只有注重调和, 才能达到“ 至味” 。“ 五味调和之说” 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一
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已确立。《黄帝内经》明确提出:“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配” 的“ 五谷为养” 之学说, 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
《论语· 乡党》, 其强调: “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明确提出四大要素的标准, 后来又为中厨和美食家所继承和发展, 在这个标准的刺激下, 促使厨艺在火候和刀功上都有所注重和创新。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
这个东西,学名叫八角茴香,这段文字来自于。全文如下:
大、小茴香都是常用的调料,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因它们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大茴香即大料,学名叫“八角茴香”。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http://baikebaiducom/view/96481htm
介绍: 八角,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茴香科八角属的一种植物。其同名的干燥果实是中国菜和东南亚地区烹饪的调味料之一。为生长在湿润、温暖半阴环境中的常绿乔木,高可至20米。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南方。果实在秋冬季采摘,干燥后呈红棕色或黄棕色。气味芳香而甜。全果或磨粉使用。
烹饪技巧:
介绍: 桂皮由桂树剥下树皮,称为桂皮。桂皮可分为肉桂和菌桂两种。肉桂皮简称肉桂或玉桂;菌桂皮也称官桂或柴桂。桂皮,又名肉桂、菌桂、天竺桂、阴香等。樟科常绿乔木植物的干燥树皮。红棕色,呈卷筒状,香气浓厚者为佳品。含挥发油1%,
烹饪技巧: 桂皮有提香、祛腥、解腻的作用,在中餐中常用于炖肉、卤菜、煲汤,西餐中常将肉桂粉应用于各类甜点。
介绍: 丁香,又称公子香、子丁香、支解香。其性味辛温,有暖胃、止嗝逆、驱风、镇痛的作用。烹饪中用到的都是经过炮制过的干品,香味浓郁,放在舌头里尝有刺舌、麻舌感。在烹调时的用量常常是丢3~4粒进去即可,也就是科普书上所说的1~2克,不可多用。用料过多会造成原料表面发黑、发灰,影响成品质量。川菜火锅中用丁香调味。
烹饪技巧:
介绍: 茴香别名茴香子,小茴,茴香,怀香、香丝菜,小茴香。似稻谷形,表面灰绿有纵棱,花柱残基微凸起,气香味甜富油性。小茴香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又曰“茴香”。大茴香即大料,学名叫“八角茴香”。
烹饪技巧: 小茴香作为香料入肴调味可增香添味,除异压邪,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小茴香也是调配复合香辛料的主料之一。主要用于卤、煮的禽畜菜肴或豆类、花生、豆制品等;炖牛、羊肉时加入则味道更美;也是烧鱼、麻辣火锅的常用调料。
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口味重的餐后嚼一粒茴香子可以消除口气。最适合拿来煮鱼,此外拿来烤面包、制作点心也非常适合,其刺激性的香气味人们带来食欲。
介绍: 砂仁又叫小豆蔻,有三个品种:春砂仁,绿壳砂仁,海南砂仁。是姜科草本植物阳春砂和缩砂的熟种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它是一味常用中药,也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砂仁含挥发油,味道芳香,主要用于炖、焖菜肴以及卤菜的调香,如砂仁乳鸽、砂仁肘子等。 砂仁性味辛、温,其香味主要来自于砂仁油中的各种香味成分。其主要成分有龙脑、乙酸、龙脑酶,右旋樟脑、芳樟醇,橙花醇等。
烹饪技巧: 砂仁可去腥解异、赋味增香、开胃消食、促进食欲,可单用,也多与它药合用,常用于为咖哩菜、面食调味、汤羹、油脂多或者豆制品的调香,能辅助提高肉香,属于肉香型香料。用于火锅和卤菜中则不可过多,以3克以内为宜。在使用时不需去外壳。砂仁香味易挥发,且其外壳也含有呈香元素(姜辣素),因此保留外壳有助于留存香味。
介绍: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广陈皮剥取时多割成3至4瓣。
烹饪技巧: 作为一款药食两用的食材,陈皮不但具有开脾健胃、养肺止咳的食疗功效,还富含维生素 E、膳食纤维、钾、铁等营养元素,在入菜烹饪方面,它亦是提味增香、唤醒食欲的得力助手。
陈皮用来煲汤和炒菜都挺不错的,很多汤方为了避免辛热不用太多葱姜而用陈皮代替,不仅能解鱼虾毒,还能增加特殊的香味,祛除腥膻味,做羊肉汤牛肉汤放一些还能解除油腻,肉也更快炖熟,有利于消化。
介绍: 草果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草果多年生草本,生于沟边林下,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地区,果实成熟呈红褐色时采收,晒干或烘干,或用沸水烫2至3分钟后,再晒干或烘干。草果果实呈椭圆形,长2至45厘米,直径1至25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具3钝棱及明显的纵沟及棱线,先端有圆形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皮坚韧,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7至24粒,多集结成团,黄棕色或红棕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
用法: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即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草果在麻辣火锅和卤水中也不得多用,放3 5个较为合适。
介绍: 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果实富含柠檬醛、香叶醇等挥发油、脂肪和不饱和有机酸成份,具有特殊而强烈的芳香气,辛麻持久,果实既是食用香料,又可入药。礼县花椒主要品种有“油椒”、“大红袍”、“七月椒”、“羊毛椒”、“八月椒”等,其中以“油椒”、“大红袍”为优。大红袍一般果实较大,果皮颜色艳红,晒干后内黄外红或浅红。油椒果实硕大,果皮浓红色,油脂丰富,重量沉,香味浓郁,无刺鼻异味,为花椒中之最,产品畅销国内外。
烹饪技巧: 花椒可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是肉制品产生特征风味必不可少的香料;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无论红烧、卤味、小菜、四川泡菜、鸡鸭鱼羊牛等菜肴均可用到它。也可粗磨成粉和盐拌匀为椒盐,供蘸食用;也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川椒:川椒是四川产的花椒,能去腥增香,使用时,一般是先用慢火把川椒略炒一下(以不烧黑为原则),然后研成细末,在川菜中使用较广较多
介绍: 草寇,别名:海南山姜、小草蔻、土砂仁、假砂仁。姜科、山姜属植物,为姜科植物艳山姜的果实。叶片带形,长22-50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并有一旋卷的尾状尖头,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或因叶片基部渐狭而成一假柄;燥温祛寒,除痰截疟,健脾暖胃。用于心腹冷痛、胸腹胀满、痰间断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有开胃等作用,也常用做调料。
烹饪技巧:
介绍: 肉蔻又叫香果、玉果、肉果。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成熟种仁。内含多种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萜烯类,还含脂肪油,油中存在大量肉豆蔻酸。豆蔻种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至35厘米,宽15至25厘米。表面灰绿色或暗棕色,有网状沟纹,两端间有明显纵沟。质坚硬,碎断面可见大理石纹理。纵切时可见宽端有小形腔隙,内藏小形干缩的胚,子叶卷进曲,气强烈芳香,味辛辣,微苦。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浓者为佳。
烹饪技巧: 肉蔻带有辛味,对舌头有些辣的刺激,在调料中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提升肉质的鲜度,改善肉质的口感,这种料性特质,在针对 肉质纤维较为粗犷和鲜度不足食材 时,可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功效。特别是酱卤动物性原料的调香,主要用烧、卤、煨、烤等动物性菜肴。
若是以大类来区分,猪肉、牛肉都是比较合适使用肉蔻的,而禽类和羊肉则是相对来说适用度要低些。而禽类食材中,鸡肉和鹅肉相对来说纤维细些,可以不必使用肉蔻,而鸭肉相对来说要粗犷些,用肉蔻可以较好的提升肉质的口感。
介绍: 三奈也叫沙姜、山辣,为根状茎。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属黑泥田,含碳质多,松软疏水,宜于三奈生长。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经 在烹调中多用于烧、卤、麻辣火锅,用量多在510克之间。
烹饪技巧: 三奈在烹饪中多用于卤、火锅底料,两广人喜欢用沙姜用于制作白切鸡的蘸料、盐焗鸡的配料、或用于做冷盆、红烧八爪鱼等;四川人则喜欢用于做火锅底料,喜欢吃酱牛肉的朋友则喜欢加到酱牛肉的酱汁进行酱牛肉的熬制。喜欢吃猪蹄的朋友,可以试试在卤猪蹄的时候加一味沙姜进去,会发现在原有的调味基础上增香不少,卤好的猪蹄,沥干水后再过一下油锅,撒上点椒盐,那味道不要太好
介绍: 俗名鼠尾、荜茇。荜拨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在原产地民间应用已久,约在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 有开胃消食之功效,作药用和辛香调味料被广泛应用。现在的荜拨主产于南亚、东南亚等热带 地区,我国云南、海南和广东三省均有分布。每年秋冬季节荜拨的果穗由青黄变黑绿色时采 摘,去掉杂质,晒干后上市
烹饪技巧: 荜拨一般要与其他香辛料配合调味,并可以调配复合香辛调料。荜拨可以很好地祛除鱼腥味,特别是淡水鱼,能很好地给鱼肉增鲜、增香,但是荜拨的用量不要过大,以免遮住鱼肉的本味。用荜拨烹鱼时,可以搭配胡椒一起使用。荜拨是烹饪鱼类、禽类和内脏菜肴的佐料。荜拨的香味可减少油腻味,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肉品的存放时间。常用于烧、烤、烩、卤的烹调方法,也可用于煮、腌、酱、扒、焖、蒸、炸、泡、煎等多种烹调方法。
介绍: 胡椒辛辣类香料,味道浓辛辣、香气特异;原产于印度南方之马拉巴海岸一带的藤本植物,新鲜、未成熟的胡椒浆果本身呈现绿色,成熟后则会慢慢转变成红黑色;因未经处理的胡椒果很容易腐烂,大多会经过干燥加工再用于烹饪:果实会依照不同熟度、加工方式形成黑、白、绿、红4种颜色,各自有特殊气味,其中以黑胡椒为大宗,约占产量的八成。
烹饪技巧: 胡椒入肴调味可去腥、提鲜、增香、赋辛、开胃,一切动物原料皆可用之,汤、菜均宜。因其味道极其浓烈,故用量甚微,常研成粉用之。胡椒在粤菜中用得较广,是家庭必备的调味品。
介绍: 香叶又称桂叶。是桂树之叶,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桂皮相同,但味道较淡。香叶用于腌渍或浸渍食品,又用于炖菜、填馅及鱼等。味芬芳,但略有苦味。精油含量约2%,主要成分是桉叶脑。干月桂叶平滑而有光泽,通常整片使用,烹调后再从菜肴中除去。或制成月桂粉出售。甜月桂原产地中海沿岸,自古就有栽培。
烹饪技巧:
1、香叶多用于酱类菜肴或汤类的调味,此外,煲仔菜亦多使用。
2、干叶亦可作罐头的矫味剂。为西餐常用芳香调味料之一。
3、适合在烹调肉类的时候,或者是调制肉类的沾酱加一点进去,但因它的味道很重,所以不能加太多,否则会盖住食物的原味。如果是用在酱料的调制,选小下点的叶子就可以了。
4、如果是以整片叶子来算,一片叶子煮一锅肉就绰绰有余了;以磨成粉末的香叶来说,一般家庭煮一大锅肉,也只需要大约用小指甲挑一点点的分量就够了。
介绍: 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或祁白芷的根,味道辛、香,而苦。杭白芷呈长圆锥形,长10 20cm,直径2 25cm。近方形,气芳香浓烈,味辛、微苦,生长在我国江苏,浙江等地。
白芷在菜肴中有去腥,除膻,増香的作用,在医学上有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白芷出香速度并不快,因此会越煮越香,后味不会发苦,可以增进食欲。白芷的香气遇热极易挥发。比较适合用于卤水的烹饪形式。同时白芷也是十三香中必不可少的一位香料。
烹饪技巧:
介绍: 白豆蔻又叫圆豆蔻、豆蔻等,市场上或药店有写为百叩、叩仁的。是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产于越南、泰国、寮国等地,我国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秋季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烹饪技巧:
1、白豆蔻忌见火,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2、多与它药合用调配复合香辛料;是烧、卤、腌制禽畜菜肴的上好材料,龙虾调料必用之品。
3、入肴调味可去异、解腻、除腥、赋味、增辛香。因其香味佳,故用量少。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别名: 甘草味甜温暖,有似八角、茴香和龙蒿混合的芳香气味,在烹饪中充当甜味剂和调味双重功能,在众多香料中兼有两种作用的并不多见。作为甜味剂时可代替砂糖,增添菜肴的色泽、甜度和浓度;作为香料有去异压腥、平衡香气及防腐功能。由于甘草的特殊味道及甜味等原因,它很少单独使用。甘草易吸潮,应密封置阴凉处保存,防潮、防蛀,可长期储存。
用法: 甘草在中国各菜系中,一般是用于药膳食疗菜品较多。比如“甘草猴头菇瘦肉汤”、“砂仁甘草蒸鲫鱼”、“甘草烩鹿肉”、“甘草绿豆炖鸭”、“甘草炖牛肉”、“甘草桂皮叉烧肉”和“甘草丝瓜汤”等。
最常见的做法是甘草与其他香料混合放在腌腊、卤水及酱汤中,平衡各种卤酱熟食的口味。如“甘草罗汉果卤鸭翅”、“甘草卤鸡蛋”、“道口烧鸡”和“甘草白斩鸡”等。在复合香料“十三香”及马来西亚华人传统的“肉骨茶香料”虽离不开甘草的功劳,但却体会不到他的存在。
介绍: 别称为高良姜、蛮姜、佛手根、小良姜等。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其药用价值很高,味道辛、香,味食香料。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每节长02 1cm,下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带有淡淡的樟脑味。高良姜的质地较坚韧,纤维木质化比较明显,不宜嚼食,所以它在烹调中多数情况下只是起到调味的作用,只取其味而不能食用。
用法: 良姜常用来祛除动物性食材的腥气及做增香使用。可以用来炒菜调味、可以用来腌制食物,可以用来炖鱼,做火锅底料。碾磨成粉末者即为“良姜粉”,是“五香粉”的主要原料之一,同时也是“十三香”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食材。就其除腥气、增香气,以及作为药膳材料的功效来讲,良姜比生姜略胜一筹。与它药合之,用于烧、卤、煨等菜肴。
介绍: 百里香又名麝香草。百里香属唇形科,多年生灌木植物,具有特异香气和温和的辛味,属芳香型蔬菜类调味品中的一种。我国多产于黄河以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
烹饪技巧: 百里香调料可以直接放入要烹饪的菜品中,一般经常用它来腌制肉类,能起到去除腥味、増香、提升口感的作用,还可以在腌菜、做汤时加入,能提升菜的清香和汤味的鲜美。在欧洲地区,是直接将百里香与其他调料混合,放入肉馅或塞到鸡肉中,进行烤制的。
它的味道略有一丝清苦,但香气持久,经过长时间的烹煮也不会消失。它是熬制清汤和高汤时不可或缺的香料,用它能把食物中的不同味道调和在一起,使味道更加的鲜美。也是烤肉时必不可少的调料。
介绍: 孜然又称为阿拉伯小回香、安息茴香。属伞形科植物,孜然芹的种子,味食香料,味辛、清香。品尝之微苦、炙舌。在我国 只产於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孜然是除了胡椒以外的世界第二大调味品,它是烧、烤食品必用的上等佐料,口感风 味极为独特,富有油性,气味芳香而浓烈。孜然也是配制咖喱粉的主要原料之一。
烹饪技巧: 孜然祛除腥膻异味的作用很强,还能解除肉类的油腻,因此常被用在烧烤牛、羊肉中。孜然遇油或经高温加热后,香味会越来越浓烈,因此,除了烧烤以外,比较适合煎、炸、炒等烹调方式。此外,由於孜然有防腐杀菌的功效,炒菜时放点不容易变质。用孜然加工牛羊肉,可以祛腥解腻,并能令其肉质更加鲜美芳香,增加人的食欲。
孜然生吃、熟吃均可。一般来说,香气浓郁的熟孜然适合用食物蘸著吃,而炒菜、煎烤时宜用生孜然,以避免重复高温导致香味消失。在吃法上,别以为只有烤肉才能放孜然,其实,炒土豆丝、青椒、豆腐等素菜时,都可以放一点。烹调时既可以用整粒的孜然,也可将它磨成半整半碎的,或直接买孜然粉。
(未完待续)
麻油
麻油是从芝麻中提取的油,具有特殊的芝麻味,色泽红褐色,具有防止氧化和增强食欲的作用。因此,麻油通常用于炒菜、蘸酱和醋拌菜中,能使食品更美味可口。
芝麻
芝麻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和调味品,由于其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铁、钙、锌等,使其不仅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骨骼生长等保健功能,也可增强食欲、滋补身体,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调料。
五香粉
五香粉是一种传统中国调料,通常由茴香、丁香、肉桂、花椒和八角等香料组合而成。五香粉适用于烤肉、炖肉、腌制等多种菜式,能赋予菜品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
豆瓣酱
豆瓣酱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调料,通常由豆饼、辣椒、咸菜、盐等原材料制成,是一种带有辣味和咸味的酱料。豆瓣酱适用于烧烤、煮菜、拌菜等多种菜式,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增加食品的风味和口感。
花椒
花椒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调料,其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辛辣味道,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花椒主要用于烧烤、川菜、火锅等菜式中,适量使用可以增加食品的香味和口感。
姜
姜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其原植物含有丰富的生物酶,能有效地改善食品的口感。姜也富含天然姜油,能够增强食欲、促进消化,适用于烹调各种菜式。
葱
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烟酸、钙等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菜肴的制作中,葱经常用于炒菜、烧菜、腌制肉等多种菜式中,能够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口感,同时提高食品的健康性。
大蒜
大蒜具有强烈的辣味和香气,以及很高的营养价值。大蒜含有丰富的亚硫酸盐成分,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大蒜在餐饮中经常用于烧菜、炖菜等菜式中,能够增加食品的香气和口感,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香菜
香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具有浓郁的香味和辛辣味,能够改善食品的口感。香菜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香菜通常用于拌菜、煮菜、凉菜等多种菜式中,能够赋予食品更多的香气和美味。
孜然
孜然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和辛辣味的香料,在菜肴的烹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孜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铁等,能够增强免疫力和预防贫血等作用。孜然适用于烤肉、烧菜、炖菜等多种菜式中,能够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口感。
八角
八角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在烹调中能够增添菜肴的美味。八角除了在菜肴的烹调中使用外,还能制成茶饮,具有清热解毒、去湿化痰等作用。
陈皮
陈皮是一种可食用的中药材,具有温中理气、行气化痰等功效。陈皮在烹饪中能够增加食品的香气和口感,在药膳中有助于调理肠胃、缓解腹胀等症状。
肉桂
肉桂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和中药材,其具有温阳固涩、温暖脾胃等功效。肉桂在烹调中能够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口感,在中药制剂中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
海鲜酱
海鲜酱是以海鲜为原材料制成的酱料,具有独特的鲜香味和咸味。海鲜酱适用于烹调各种菜肴,特别适用于煮汤、拌菜、焖菜等菜式中。
酱油
酱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调味料,通常以豆类为原材料发酵制成,适用于烹调肉、鱼、蔬菜等多种菜式中。酱油能够给菜品增加浓郁的锅气味和咸味,同时具有增进食欲、改善肠胃功能等作用。
甜面酱
甜面酱是一种富含甜味的酱料,其主要由豆瓣、麦芽糖等原材料制成。甜面酱适用于烹制煮肉、炒菜、拌面等多种菜式,能够提升菜品的口感和香味。
辣椒酱
辣椒酱是一种具有辣味和香气的调味品,适用于烧烤、火锅等菜式中。辣椒酱可以增加食品的香味和口感,也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周秦时期的中国饮食文化
周秦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当时已基本具备,所不同的是现在是以稻、麦为主,而当时则主要以各种杂粮为主,其中有些品种现已失传。古籍中,人们常将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统称“五谷”,但所指往往略有区别。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麦、菽、稻等等。
(1)周秦时期中国主要的粮食品种
稷,就是今天的小米,俗称谷子,是一种耐干旱易成活作物,在中国早期旱作农业中,曾占据重要位置,是当时人民的主要食粮。古人一直将它视为五谷之长。《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于是乎,教民稼穑者便被称之为后稷,社稷也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稷的良种称粱,而黄粱更是粱中上品。
黍,即大黄米。它状似小米,色黄而粘,是制作粘食的主要材料。它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仅次于稷,因此黍稷常常并提。黍的籽粒又称粟,后来粟成为粮食的通称。
麦,古代麦的地位远没有今天这么突出。麦有大麦与小麦之分,古称大麦为麰(音谋)。
菽,豆类总称。《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豆类作主食,不易消化,因此是庶民的食物。
麻,即大麻子实,因多食伤人腹胃,因此也是穷人充饥的口粮。如今麻子早已退出人的主食行列,成为牲畜的饲料。
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在湖南道县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有人工栽培痕迹的稻种,将我国的水稻种植史上推到万年以上。在距今七千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则发现了大量的稻种和稻壳,说明在我国南方,自古就以稻米为主食。稻在中原地区种植较晚,大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原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主食了。
菰米,又称雕胡米、安胡米,是一种非常有特色且名气较大的主食。它是水生草本植物茭笋的子实,菰米色黑,故杜甫诗中有“波飘菰米沉云黑” 的诗句。菰米原为野生,《西京杂记》卷五载:“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自种供养,每有嬴储” 。用菰米作做饭俗称雕胡饭,芳香甘滑,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西汉枚乘在《七发》中描写贵族美食时有“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 的句子,说明此米滑软性粘,但入口即散。王维的“香饭青菰米”,李白的“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杜甫的“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无不反映出这些大诗人对雕胡饭的情有独钟。菰米的加工方法也很奇特,先将菰米装入皮口袋,与舂成碎块的瓷片混合,在板上反复揉搓,使谷壳脱落,这种加工方法即或在当时,也是比较少见的。宋代以后,菰米饭越来越少,原因是菰米产量低,成熟期不一致,籽实又易脱落,收获比较困难。野生的茭笋被黑粉菌寄生后,便不再开花结子,而是长出菌瘿,即今天的茭白,滋味鲜美。因此后世农民皆改种茭白,并当做蔬菜食用,从而导致了菰米的绝迹,而今天的人们也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去领略雕胡饭的美味了。
(2)周秦时期的菜肴
我国先秦时期的菜肴按烹调方法可分六类:
炙品
这一时期,即使随着陶器的发明人们饮食方式变得越发多样,但人们在烹制肉食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仍然以烧烤为主。炮、燔、炙、炰都属烧烤,所不同的是,炮、燔讲究大火烧,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烤全羊;炙讲究小火烤,如今天的烤羊肉串。炰则指用泥将猎物包裹起来扔到火中烧食。炙品在先秦肉食中占有重要一席。《诗经》中关于炙肉的吟咏很多,如:“有兔斯首,炰之燔之”,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等等,讲的都是这种食俗。当时作炙品的原料很多,除牛、猪、羊外,还有各种野味。这时的人们已经懂得调味,经调料浸泡后,五味已入的炙品香味更加可口。此外,吃的时候还可佐以各种酱汁,而这种酱往往也是由肉作成的。炙类食品明清以后逐渐减少,而炒炖等加工工艺成为烹调主流。今天的烤鸭、烤乳猪、烤全羊等都是古代炙品的滥殇。
醢
以肉类为主料制成的肉酱。至迟在夏商时就已经出现了。周代制醢的方法是,先把肉晒干,然后切烂捶碎,拌入粱曲、盐、酒,装入翁中,酿制百日方可食用。醢在先秦一般不单食,而是作为一种作料。用豆盛放在席上,吃炙肉、脯、脍等食品时佐之。
羹 藿
用肉、菜煮成的浓汁。一般而言,用肉类煮成的浓汁叫臛,用蔬菜熬成的浓汁叫羹,而用肉、菜混煮而成的浓汁叫羹。羹是在陶器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一种食品,它是先秦时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礼记内则》中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庶人无等。” 不同的是,老百姓吃的大都是以野菜之类烹制的藜藿之羹。
脍
脍 是指切成薄片细丝的生肉加入调料拌制而成的食品。这是古人最常采用的食鱼方法。当然其他肉类只要新鲜细嫩也可作脍。如《礼内则》中即有“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 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脍成为贵族席上的珍味,于是也就有了“脍炙人口”的成语。脍的现称也叫“生鲜”或“生鱼片”,作为传统食俗的一种,它仍保留在人们的食谱中,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在赫哲族,人们常常用生鱼片招待客人。生鱼片赫哲语称“塔拉卡”,多用个大、肉厚的鳇鱼、胖头、草根及鲟鱼等为原料制成。做生鱼片时,先从鱼骨上剔下两块肉,细切成丝,再将它从鱼皮上片下。然后,拌以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丝、粉丝、粉皮,再调上辣椒油、醋、酱油、食盐等等,就可以食用了。
脯、腊
脯、腊是古人对干肉的统称。也是人们为保存暂时吃不完的肉类而采取的一种科学的加工方法。腊指大块肉(小动物则整只)加盐风干而成;脯则专指切成小块的风干肉。如果把干肉捶击松散,加上桂、姜等调料,则称为腶,腶,即是今天肉松的前身。
菹 齑
菹是指切得很碎的腌菜。先秦时的蔬菜以从野外采集来的野菜为主。加工方法除了煮食或作羹外,主要是腌制成菹。这一点与现在的泡菜相似。腌菜在当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食品。主要类型有韭菹、昌本(菖蒲根)、菁菹(蔓菁)、茆菹(凫葵)等。
鲊
一种通过发酵法制成的鱼。其做法是:将鱼用盐、调料、蒸熟的米粉等抹好后放入瓮中,密封,发酵后食用。鲊在现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存。侗族地区的腌酸鱼,就是这种食俗的余音。鲊的发酵期长短不一,一般至少要一年,长的要十余年,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纯正。
汉代饮食文化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首先应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这里的西指的是西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诸国的饮食原料和烹饪技法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葡萄、石榴、芝麻、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茴香、芹菜、胡豆(豌豆、蚕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蒜、大葱等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这些蔬果香料的引进,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菜篮子,由于香料佐料的增多,烹调方法也丰富起来。比如烤制的胡饼,即今天的芝麻烧饼,汉代以后在中国开始流行。再如炸油饼,最初也是胡食。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这项发明,在中国乃至于世界饮食文化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大豆、黑豆等营养丰富但又难于消化的豆类食品的加工,找到了一条捷径,使其变成一种价廉物美、易于消化的美味佳肴。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人们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豆腐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淮南王刘安。南宋朱熹有诗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并自注说:“世传豆腐本淮南王术。”淮南王刘安是位美食家,曾有《淮南王食目》、《淮南王食经》等食谱传世。野史传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召集的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明的。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东汉时中国人已经会做豆腐的事实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墓中发现了大面积的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此后豆腐制作术向四方迅速传播,日本人认为日本的豆腐制作法是唐代高僧东渡日本时带去的。鉴真也由此成为日本豆制品行业的祖师爷,而西方各国也都承认这一技术是从东方传入的。
汉以前烹调用的油都是动物的脂肪,古时人们将有角动物的脂肪称为脂,将无角动物的脂肪称为膏。与膏相比,脂凝固得要比膏更坚实。我国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早期主要有奈实油、杏实油和芝麻油,但还相当稀少。自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日渐增加,产量也不断攀升,烹调菜肴和炸制食品已经比较多的使用植物油了。隋唐五代时,植物油在市场上可以随便买到,甚至出现了走街穿巷的卖油郎。植物油成为烹调用油的主力,饮食品种也随之丰富起来。
面条,年糕,元宵传说都与汉武帝有关。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活动,中国人自古就好吃、善吃,不仅要吃饱,还从日常饮食中渐渐摸索出 养生 之道,通过调节饮食,以达到身体康健的目的。在饮食、医学、思想文化相对繁荣的宋代,人们的饮食 养生 观念已十分浓厚。
宋人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也不外乎 茶、酒、汤水 三类。饮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美味止渴,然而在宋代,药酒、茶以及各种汤饮之类的饮料, 不仅具有特别高的食疗价值,还兼具防病治病的功效。
宋代的酒主要有黄酒、果酒、白酒。 首先酒性温,冬天适量喝酒有利于通血御寒,防止生病;其次,少饮可使人精神愉快,舒缓消极情绪。
可见,他也认为适度饮酒对 养生 也是有好处的。同时,宋人也注意到过度饮酒、嗜酒对人体的巨大危害。宋太素就曾有过大量饮酒导致身体不适的经历,他还专门为此作诗一首,将醉酒的痛苦加以描述,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劝诫世人贪杯的危害。
除此之外,宋人还注意到,饮酒 养生 不仅要注意饮酒有度,饮酒时的细节也不容忽视。例如酒温要适中,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酒则会耗损元气;另外,不同食材酿造的酒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相比于水果和粮食所酿之酒,药酒祛病疗疾、滋补身体的效果更加显著。
宋人对酒的热爱还体现在菜肴中,在炒肉时用酒来调味,不仅可以去腥,还可以将酒的"通血脉、行药势"的作用融于饮食之中。
宋人饮茶非常普遍,并且对于茶的 养生 作用也十分认可。首先, 宋代文人对茶叶的治病、消食、提神等功效多加赞扬,在许多诗文中多次提到茶叶的 养生 之用。
不少宋代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饮茶后的感受,如"病眼生花得再明"、"清吟健有神"等等,可见饮茶有提神、令人头脑清醒的作用,另外,饮茶还可以"涤烦疗渴,换骨轻身"使人身心放松,从而有益于身心 健康 。而且宋人还注重茶叶可清洁、解腻的功效。
苏轼"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 饭后用茶漱口不仅可以解除口中油腻,清洁牙齿,也能起到保护牙齿的重要作用。此外,喝茶讲究环境的幽静,茶叶的香气,这使得喝茶者保持安定清静,怡情养性,以茶怡情,有利于精神 养生 ,有利于调节身心,促进思维,激发灵感,开发智慧。
宋代的汤主要是以各种香料和甘草类的滋补药草为主要原材料熬制而成的饮品。 例如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列举了多种汤品如"干木瓜汤""缩砂汤""荔枝汤""乌梅汤"等等,这些饮料可以说都是食疗与滋补营养价值俱全的汤品,是宋代 养生 与食物的完美结合。其中加入的食材大都有药物成分,例如雪泡缩皮饮可以解热止渴,二陈汤可以治疗头晕、呕吐、恶心。
宋代饮食 养生 形式多样,有粥、煎饼、煮菜、蒸菜等。既有各种主食,又有多种菜肴,还有茶、酒、汤等,基本涵盖了宋代日常食品、饮品的种类。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饮食 养生 思想主要体现在 食物、饮品、饮食 细节三大方面。
宋人喜欢吃 素食 ,都城的街上有许多卖素食的店面。《梦梁录》记载的宋代市场上常见的蔬菜有30多种,并且宋人对这些蔬菜的吃法也十分讲究,不仅重视应季蔬菜的食用,甚至同一蔬菜,在不同季节的食用部位和方法也不同。
另外,宋人对素食的菜式也很有研究,许多假荤菜品都是宋人研制出来的,例如,用葫芦和面筋炒的"假煎肉",不仅看起来与真肉无异,而且味道也十分相近。苏轼就是一位推崇蔬食、倡导自然之味的 美食 家,认为蔬菜胜过山珍海味,并且亲自种植蔬菜,制作素食。
素食之所以受到宋人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绿色 养生 ,也与其制作简单有关。陆游认为,时令新鲜蔬菜的烹饪只需要简单的清洗整理便可烹煮 ,"半铢盐酪不须添" ,确实这种素食的制作十分易行,并且没有添加过多的调料,这种少油、少盐的饮食将蔬菜本身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大大保留下来,对 养生 非常有利。
宋人饮食喜爱食粥,粥的制作原料也简单易得,主要是一些五谷粗粮和米类。粥作为食物既能充饥,又能养人。食粥是食疗的一种,特别是对养胃有比较好的效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药粥记载。
苏轼也对粥情有独钟,他把粥当作 养生 食谱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甚至还写了《食豆粥颂》和《豆粥》等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粥的喜爱。无独有偶,南宋陆游也为自己喜爱的粥作了一篇《食粥》来突出粥的美味与 健康 的好处,一句"只将食粥致神仙"表现出了食粥可延年益寿之功效。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 "药食同源" 的说法,这一点在宋代也不例外。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十分热衷于挖掘钻研日常饮食之物的药用价值,他们喜欢通过食药膳的方式 养生 ,重视传统医学和烹调经验的融合,使食物与药物两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的"寓医于食"从而达到强身保健的作用。
东坡先生就总结收集了很多药膳的配方,其中有:用麦门冬、熟地黄治疗白内障;用生姜、乳香治疗痢疾等等。他还专门与善于造酒的百姓学习酿造蜜酒的方法,因为他认为蜂蜜可"治百疾"。
对于同样药用价值丰富的桂枝苏轼也没放过,亲自酿制了"香味超然"的桂酒,此外,宋代关于药膳食品方面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 茯苓有健脾、安神之效;生姜能解毒、去风寒;胡麻可生黑发、治头晕。
宋人在饮食中有许多的 饮食禁忌 。例如螃蟹和柿子一起吃会让人吐血;砂糖和鲫鱼混合吃易使人患肠胃病;不能以清酒止渴,不可以干肉慰饥;生吃杏仁容易中毒,必须煮熟了才能食用。除此之外, 食物新鲜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饮食 养生 思想的重要标准,非常注重食材的质量。
根据《梦粱录》记载,那些有能力的权贵、富商们为了满足口舌之欲,都不惜以重金购买那些新鲜稀奇的蔬菜瓜果,以至于商贩们也特别注意保持蔬菜瓜果等食品的新鲜。
偏食的意思就是挑食, 在宋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偏食对 健康 的危害, 当时就有 养生 专家专门提出:不能过于偏爱所喜欢的食物,否则"偏耽则伤而生疾";也不能放弃所有不喜欢的食物,"全弃则脏气不均",可见不管是偏食还是厌食都容易导致身体的疾病和不适。
饮食的搭配源于食物本身所包含的营养,饮食不均的后果就是导致脏气不均。这一观点实际上与我们现今 社会 的营养科学不谋而合。
在宋代,很多人非常注重 养生 ,尤其在饮食方面,他们认为节制饮食就是 养生 秘诀之一。 苏轼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苏轼不光对自己的饮食非常节制,还对宾客有同样的要求,美其名曰养福气,宽胃气,还能节省日常开支,
以此养财,以现在眼光来看也算是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陆游也主张有节制地饮食,提倡"少饱则止",他认为如果吃太多不利于消化,会对身体有害。现代的食物过于精细,人们在摄取大量热量的同时并不能将其完全消耗,宋代人饮食思想的节食 养生 ,对我们现代的饮食习惯是很好的借鉴。
总的来说,饮食 养生 在宋代 养生 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直接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方便易行,操作简单,甚至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 养生 的重心,并且他们还摒弃了古代长期盛行的服食金丹追求长生的方式, 养生 思想日趋完善和科学。
宋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 社会 实践,于一食一饮中总结了非常丰富完善的饮食 养生 方式, 探索 人类自身的生存之道。在不断地理论 探索 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史料,使我们得以管窥宋代及宋以前的饮食 养生 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日的民族 健康 提供了思想导引,同时也成为中华博大文化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陈达叟《本心斋疏食谱》
蒲处厚《保生要录》
苏轼《东坡志林》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食物原料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丰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粮食生产量很高。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稻、麦、豆、谷等,其中稻米是主要的食物之一。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磨盘磨制面粉,制作面食,如面条、馒头、饺子等。
2 蔬菜水果丰富:这个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膳食的营养和口感,因此蔬菜和水果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蔬菜有菜花、白菜、豆腐、莲藕、茄子等,水果有桃、李子、梨、柿子、葡萄等。人们还开始使用豆腐、腐竹等豆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
3 肉类丰富:这个时期的人们也非常喜欢吃肉类食品,主要的肉类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肉类食品,如鹿肉、兔肉、鳖肉等。人们开始使用烤、炖、煮等多种烹饪方法,使肉类更加美味。
4 海鲜丰富:中国的海岸线很长,这个时期的人们也非常喜欢吃海鲜。常见的海鲜有鱼、虾、蟹、贝类等。人们开始使用蒸、煮、炸等多种烹饪方法,使海鲜更加美味。
5 调味品丰富:这个时期的人们也非常注重食物的味道,因此调味品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调味品有盐、酱油、醋、花椒、姜、蒜等。人们还开始使用葱、香菜、芹菜等香料,使菜肴更加美味。
6 饮食文化发达:这个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饮食文化,开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礼仪。例如,人们开始使用筷子,而不是以前的勺子和叉子;人们开始使用瓷器和陶器,而不是以前的铜器和木器;人们开始注重餐桌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乱扔骨头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食物原料丰富的方面,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烹饪技艺发达:这个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烹饪技艺,开始使用烤、炖、煮、炸等多种烹饪方法,使菜肴更加美味。同时,人们还开始注重食材的搭配和调味品的使用,使菜肴更加丰富多样。
2 饮食习惯多样:这个时期的人们的饮食习惯非常多样化,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例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和米面制品,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面食和饺子;贵族和富人喜欢吃高档的食材和菜肴,而普通百姓则喜欢吃简单的家常菜。
3 饮食文化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素食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道教和儒教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饮食礼仪讲究:这个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饮食礼仪,例如在宴会上,人们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入席,不大声喧哗,不乱扔骨头等。同时,人们还注重餐具的使用和摆放,如瓷器和陶器的使用,餐具的摆放等。
总的来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对于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2023-08-19 06:58: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