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什么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什么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第1张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秋间离高昌西行求法,经历西域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初还国。他回到洛阳会见唐太宗时,太宗要他叙述西游经历,编写西域传。于是玄奘法师根据自己的游历见闻,口授他的门下辩机,编撰此书,次年七月告成。书中记述了玄奘法师所亲历的110个国家,以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书虽属地志性质,但大体上是顺着游历行程的次序编纂的。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卷,第一卷又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玄奘法师的自序。第二段前面是依印度古代的世界构成说,叙述四天下及瞻部洲形状,四方国土的特征等;后面是总序黑岭以东西域诸国的概况。第三段是正叙西域阿耆尼、屈支、跋禄迦等以至雪山以南的迦毕试,共三十四国。 第二部分是从第二卷至第十一卷,顺着游历印度的行程,记述五印度八十二国。其中,第二卷先是总叙印度概况,包括名称、地势、度量、岁时、都邑、衣食、语文、教育、宗教、族姓、兵制、刑法、礼仪、医疗、丧葬、行政、租税、物产以及贸易、货币等项;后是依次分述北印度滥波、那竭罗喝、健驮逻三国。第三卷是叙述北印度乌仗那等八国。第四卷是叙述北印度磔迦等五国,以及中印度波理夜呾罗等十国,共十五国。第五卷是叙述中印度羯若鞠阇等六国。第六卷叙述中印度室罗伐悉底等四国。第七卷叙述中印度婆罗■斯等五国。第八、第九两卷,叙述中印度摩揭陀国。第十卷,叙述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等四国,东印度迦摩缕波等七国,及南印度憍萨罗等六国,共十七国。第十一卷,叙述路次传闻,先附出印度以外的僧伽罗国,次叙述南印度恭建那补罗等七国。西印度阿难陀补罗等三国,南印度邬阇衍那、掷枳陀二国,中印度摩醯湿伐罗补罗国,西印度信度、茂罗三部卢二国,北印度钵伐多国及西印度阿点婆翅罗等五国,中间记述路次传闻,附出印度以外的波剌斯国,共二十三国。 第三部分为第十二卷,是顺着离印度回国的归程,记述了西域南道漕矩吒等二十二国。 于各卷中附带提到的还有睹货逻故国(见第一卷),洛护罗等三国(见第四卷),室利差呾罗等六国(见第十卷),那罗稽罗等四国(见第十一卷),都逻折摩驮那和纳伐波故国(见第十二卷),共十六国。

新疆地毯是中国地毯的代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在浅谈其历史发展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考古案例: 1、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汉代精绝国古址的木棺内,发现了东汉地毯残片。

2、1980年,在新疆的楼兰古墓中挖掘到西汉晚期地毯残片。

3、在新疆的库车县(古龟兹),出土过汉代地毯。

4、在新疆巴楚县古遗址中,出土过北朝时期的地毯。

以上这些考古案例已足以证明,新疆织地毯的历史已在2000年以上。

同时,新疆地毯在中国地毯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新疆地毯常以贡品、商品而传入中原,此类事例古籍记载颇多。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织绣馆珍藏的大量新疆高级绒毯、丝毯、盘金毯、盘银毯,都是清代时新疆进贡皇帝的。

唐代旧都长安就设有专门经营西域毡毯的商店,南宋时,曾在高昌(今吐鲁番)设互市,专门与西北诸地交易丝毯。

随着新疆地毯传入内地,其工艺也随之进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地毯业的兴起。

到明代,陕、晋、豫、江、浙诸地已普遍生产地毯了。

当时,新疆织毯艺人马托阿洪,受宁夏回人邀请,亲往银川传艺,终于使织毯工艺也流入宁、青、陕、甘诸省。

至今,马托阿洪的墓碑仍然竖立在银川市的诲宝塔下,人们尊称枯为“马托祖师”。

新疆地毯业的较大发展,开始于20世纪初。

抗口战争时期,和田、洛浦巳办起较大规模的织毯工场。

50年代开始,人民 召集流落各地的织毯艺人,在和田办起了第一座地毯厂,迎来了新疆地毯业的新春。

随后多家国营、合作经营的地毯厂,也在和田、洛浦、莎丰、叶城、喀什、阿克赦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等地纷纷建立起来。

新疆地毯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新疆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时往来其间的中西商旅,早就把新疆地毯贩输西方,同时也将古波斯地毯带到新疆,因而两者的地毯在织制工艺、纹饰图案上也互为影响。

16至19世纪,输入欧美的新疆地毯已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珍藏。

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 特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丝毛混织地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新疆地毯素以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而驰名于世,是新疆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品,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和田是新疆地毯的故乡,新疆地毯亦称东方地毯,无论式样、图案和色彩均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向以原料上乘、质地细密、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图案繁谨而著称。

品种繁多,花色斑驳烂漫,主要有艾的亚鲁式、伊朗式、恰奇玛式、阿拉尔式等,大都花纹对称、整齐,线条粗犷,对比色彩强烈。

就用途而分,有铺毯、挂毯、座垫毯、拜垫毯,褥毯等。

新疆地毯还是精美的艺术品,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收藏。

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 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纺织品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博物馆,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董卓乱天常,曹瞒据神器。——卢熊

提起董卓,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不陌生,骄横恣肆,目空一切,董卓就是那个让人心生忌惮,脊背发凉的大反派。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新疆出土了一本古籍,上面描写的董卓形象似乎与我们的传统认知有颠覆。

掌控朝政

中平六年(189 年)四月,汉灵帝刘宏驾崩,皇长子刘辩继位,也就是汉少帝。八月,宫廷发生变乱,先是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图谋杀掉大将军何进,独揽大权,拥立陈留王刘协继位;接着,大将军何进联合袁绍谋诛宦官,将蹇硕斩杀;再接下来,宦官张让、渠穆等疯狂反扑,将何进斩杀于宫中。

随后,袁绍等借此机会带兵入宫,封闭宫门,将宫中宦官斩尽杀绝,死者 2000 多人;不久,董卓依先前诏令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京师,成为了这场宫廷变乱的最后赢家。

董卓首先是掌控兵权,同时又认武力超强的吕布为义子。其次,董卓极力争取名正言顺,为了获得文士的支持,他启用名满天下的蔡邕为幕僚,也努力争取袁绍兄弟。第三,董卓废黜少帝刘辩,毒杀何太后,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董卓废黜了少帝,想要胁迫何太后让出掌控国家的权力。而罢黜少帝两天后,何太后就被赶出皇宫鸩杀,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掌权之后,董卓更加肆意妄为,大力调动官员,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到朝中重要职位,并且对自己也大力嘉赏。

董卓原本是担任司空一职,后来改任为太尉兼领前将军,紧接着又加节,赐斧钺、虎贲,最后被封封郿侯,权倾朝野,颐指气使,一手遮天,举朝上下,噤若寒蝉。挟天子以令诸侯,恣意妄为,没有人敢招惹董卓,这使他尝到了仗势弄权的甜美和奇妙。

风流轶事

除了董卓的系列掌权事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与貂蝉间的风流轶事,《三国演义》与影视剧中将董卓塑造成了一个贪生怕死、迷恋权势、爱美好色的形象。

孙坚死后,董卓自以为天下无敌,不仅自封为‘尚父’,出入用天子仪仗,还大肆建造建宫殿,选美女,骄奢*逸,更加地残忍专制。当时从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董卓命人将他们带到百官前,手段极其狠辣,吓得百官大惊失色,但却没有一人敢反对董卓。

有一天董卓邀请百官饮酒作乐,席间董卓的义子吕布说张温意图谋反,董卓立即命人当场斩杀张温,吓得众人魂不附体,司徒王允亦然。司徒王允回府后想到董卓行事,顿觉坐立不安,直到夜深人静也无法入睡。他拄着拐杖去后花园散步,正仰天垂泪为汉朝担忧时,忽然听到有女子在牡丹亭畔哀叹。

王允走过去,发现原来是府中的歌伎貂蝉在此长吁短叹。貂蝉虽是王允府中的一名歌伎,却被自幼培养,教导礼仪,学习琴棋书画。她身姿匀称,正值芳华,王允灵机一动,想出利用貂蝉的美色离间董卓父子。

王允立即安排了董卓与貂蝉见面,又同时将她许给了吕布。董卓初见貂蝉便惊为天人,问她年芳几何,对这位恍若仙子的女子十分欣赏。年轻貌美、才艺俱佳的貂蝉很快就让董卓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王允顺势将貂蝉送给了董卓。

当吕布来找貂蝉时,王允将所有责任推给了董卓,将董卓塑造成一个好色至极,夺人爱女的恶霸。吕布当即气愤异常,与义父离心,而一次去董卓府中找貂蝉,又被董卓撞到,董卓愤恨之余追打吕布……终使董卓与吕布反目成仇,吕布同王允设计杀死董卓。

董卓因为好色中了王允的诡计,失去了吕布一员大将,不仅与他反目相对,还因此多了一个劲敌。读者看来,无不嗤之以鼻,对董卓也大为反感。

颠覆认知

然而在1924年,考古专家于新疆发现了一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目前为止最早的注解《三国志》的抄本。

而在抄本中,对董卓有一段记载,大概意思就是胡、羌等人常常侵犯汉朝,烧杀抢掠,幸亏董卓带领兵士讨伐追捕,屡获战功,除暴安良约有百余战。

这些文字与之前《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的记载有些出入,上面的文字令人动容,颠覆了我们对董卓的传统认知。

他也曾经为大汉流过血,流过泪,而董卓的西北战绩更是杰出无比,不容忽视。尤其是那一句,“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将董卓塑造成了一个沙场秋点兵的大将形象,屡次出征,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百余场战争也展示了董卓强大的武将实力,而非只是一个依靠吕布,贪生怕死的小人。

这篇文章也让更多的人以客观的角度去解读董卓的形象。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是只有一面的,也许董卓并不是书中那个完全一无是处的反面形象。尤其是根据书中的记载,董卓绝对不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他原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赫赫战功来平步青云。

也有许多人研究,当时是何进采纳袁绍的建议召董卓入京,也许董卓在京之前也曾经是一员忠心耿耿的勇猛武将,只是进京之后,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被权势迷了眼,蒙住了心,所以做出了只手遮天之事,成为遗臭千古的大反派。

《三国志》抄本的出土,让后人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董卓。董卓在征战沙场之时,还是比较安分守己,只是进京之后权力的欲望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曾经为东汉建立功业,立下汗马功劳。

权力的膨胀使董卓变成了穷凶极恶之人,而东汉的灭亡也非董卓一人之过,朝廷自身也出现了极大问题。这样的局势给了董卓施暴的机会,使其变得残暴不仁,得到权势的董卓又肆意妄为,加重了东汉的恶劣局势,推动他走向了灭亡。

总而言之,我们评论历史要具有批判性与客观性,对待董卓这样一个人物更要全面来看,倘若出土的记载真实,那么董卓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为汉朝立下过不可泯灭的功劳,老夫聊发少年狂,只可惜晚节不保,做出了无数残暴之事。

我国新疆是世界栽培苹果的起源地。

世界苹果栽培的发源地就位于伊犁的霍城县。

在今天的霍城县境内有一座荒芜了600多年的古城--阿力麻里。阿力麻里,突厥语意为“苹果之城”。它之所以得名于此,与距此地40公里的果子沟有直接关联。

野苹果林因生长于复杂的伊犁河谷连绵的山地之间,成功躲过了第四纪冰川的覆盖,因此得以保留至今。

我国新疆境内的塞威士苹果保持较高的同源性,最为原始,而同属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塞威士苹果基因杂合度则相对较高,充分证明新疆是苹果的发源地。

从野苹果到有“中国芯”的红肉苹果

位于新疆天山脚下的伊犁野果林,是个巨大的宝库。这片面积数十万亩的果林,有2000多年历史,野生种子植物有60科233属423种。其中,野苹果就有84个类型。

就是在这里,陈学森团队发现了世界苹果的“老祖宗”,再利用这全世界独一份的种质资源,选育出了具有“中国芯”的红肉苹果。

授粉、杂交、育苗、定植、管理,为改善口感,团队人员一天要吃上千个苹果……历经十几年努力,2019年,团队选育出了“幸红”“福红”“美红”“满红”等4个高类黄酮(红肉)苹果新品种。

现代科研人员回到野苹果身上汲取新品种的灵感,而在历史上,野苹果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旅程才演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苹果。

在中国,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苹果的名字也一直在改变——

据现存古籍记载,中国最早栽培的是苹果的传统品种为绵苹果。这类品种的苹果果肉绵软易烂,不像现代栽培苹果那么清脆。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有一篇《上林赋》,其中有“楟柰厚朴”一句,这里的“柰”就是绵苹果最早的名字。

如果仔细看这些有关绵苹果的记载,会发现它的栽培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多。西晋郭义恭《广志》(有学者考证为北魏时成书)上记载:“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张掖和酒泉都在今甘肃河西走廊,说明柰的种植以河西走廊地区最普遍。

到了唐代,绵苹果多了一个新名字——频婆果。“频婆”是梵语bimba的音译,在印度本来指的是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coccinia grandis)。

红瓜(coccinia grandis)

因为红瓜成熟的时候颜色红润光亮,在佛经中便常常用来作为红亮物体的譬喻。虽然红瓜在中国华南一带也有野生,但是在中原地区十分罕见。于是,苹果就被冠了“频婆果”之名。后来,又被加上草字头,成了“苹婆果”(汉字简化后写成“苹婆果”)。“苹果”则是“苹婆果”之省。

以上就是中国苹果在19世纪末现代栽培苹果(也叫“西洋苹果”)传入以前的栽培和命名简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