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的碑拓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的碑拓本,第1张

类别 古籍善本>碑帖印谱 创作年代 汉签条:纪功碑,曲园题跋,老药一九七六年之夏。

题跋:1道光初元八月,甘泉汪喜孙观。

2儿子廷熙云,是拓浑古处它本不能入信然,喜孙记。钤印:汪喜孙印、孟慈

边题:1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扬州汪氏问礼堂旧藏本,均初珍秘。钤印:郑斋

2汉碑之存于世者,此为天下第一。此容甫先生语也,载年谱中孟慈太守阮录其之说。而遣先训故为补书之。同治十年岁在重光协洽季秋之月,时居吴门双林里,沈树镛。钤印:树镛、郑斋金石

3文云蠲四君之害……两汉金石记亦引武帝置四郡以说此碑殆非是,俞樾说。钤印:荫父

藏印:朱方真逸、松江沈树镛收藏印记、何元锡印、郑斋审定、校经庐、岑仲陶家珍藏纸本

立轴

说明:1此碑隶书,六行,行十字,永和二年(137)八月,建于新疆巴里坤。

2此拓本曾经汪喜孙、沈树镛递藏,俞樾题跋。

3汪喜孙(1786-1847),字孟慈,江苏扬州人,室名问礼堂。汪中子。嘉庆举人。知怀庆知府,博览群籍,于文字、声音训诂,尤所究心。

4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号郑斋,川沙人。咸丰举人,官内阁中书,精鉴别,富收藏。

105×46cm

你好,

这个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关于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已经回答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至于估价,通过几张或者描述这里无法给你准确的评定,即使给出价格也未必准确,而且即便说出来您也未必相信。所以对于真伪和估价建议找行家现场评定。

(以上供你参考吧~希望能帮上点忙~~望你采纳~)

拓片真迹的价值因年代、质量、品相、历史背景、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而异。一般来说,真迹的价值要高于伪迹。古代名家的拓片真迹价值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几百万元或更高。而普通艺术家的拓片真迹价值较低,一般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具体价值还需根据拓片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的类型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

我国的古籍:

1、《永乐大典》——百科类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四库全书》——百科类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典籍,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3、《梦溪笔谈》——科学类

《梦溪笔谈》就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书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

我国古籍的价值:

1、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旧抄本、古本、初刻本、精刻本以及各类活学本等版本的价值较高。

3、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写刻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短版、拱花、版画等。

4、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录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刊元椠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何绍基行书“浮白,踏青”对联   31cm X 126cm X 2    8000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著名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年号爰叟。道州人,何凌汉之子。平生博览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学(文字、训诂、音韵学),旁及金石版文字,通晓历代掌故。书法得力于颜真卿,遒劲峻拔,别具风格,卓然自成一家。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均心摹手追,精磨熟练,融汇贯通。草书甚得天趣之妙,为一代一冠

张海鹰 明永乐二年(1404年),「 ”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携妻带子从直隶省永平府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南门里千里迢迢来到山东省海丰县(今无棣)东南关定居,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自清康熙三年(1664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二百年间,其家族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有「 ”进士世家”之美誉。 近日,代表着「 ”海丰吴氏”家族荣誉的清朝皇帝御赐进士题名碑拓片在无棣古城吴式芬故居父子进士厅内展示。九块进士题名碑拓片,记载有吴氏家族九位进士名录。可见,吴氏家乘宝典钤「 ”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进士之家”印宝可谓名副其实。 现珍藏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198通元明清进士题名碑,记录了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无棣县古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专业技术、专业设备,已可实现全部198块进士题名碑拓片的高清复制需求。进士题名碑高清拓片的复制,意义重大,历史影响深远,对人们研究元明清时期进士文化,对各省市县研究当地历史名人将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史料文献参考。吴式芬故居展示的九块进士题名碑拓片记载有2285位进士名录,其中有吴氏家族共计9人,康熙朝1人、雍正朝1人、乾隆朝1人、嘉庆朝3人、道光朝2人、同治朝1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8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人。 吴自肃,清康熙三年(1664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5名 吴自肃(1630-1712),海丰吴氏第十一世,字克庵,号在公,仕至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爱民礼士,崇尚教化,文治武功,忠贞善政,公正廉明,忠勇有谋,「 ”真乃忠臣良将也!”(康熙语),诰授朝议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崇祀江西、云南、山西三省名宦,县志有传,著有《万行草》《我堂存稿》《作文家法》留世。被称为「 ”东鲁名儒”「 ”海岱儒宗”的吴自肃为吴氏家族崛起的奠基者,他不但是吴家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而且广布德政,著作斐然,既为后人树立了忠义、仁厚的道德典范,又不断激励着吴氏后人在科场与仕途上积极进取,使吴氏家族很快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声名显赫。 吴象宽,清雍正元年(1723年)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85名 吴象宽(1680-1742),海丰吴氏第十二世,字居之,号芝园,吴自肃第三子,自幼聪颖绝伦,读书目十行,八岁即通经史,远近有神童誉,最终修成吴氏家族第二名进士,初任湖北黄安县知县时,值岁歉,带头捐俸赈灾,劝富民出米,得粟千余斛,全活灾民无数。迁湖北咸宁,督修旧堤以阻水患,时称「 ”吴公堤”。调任湖北黄梅县知县,慈祥恺恻,政绩卓著,政通人和,时有「 ”吴公作被,闭门夜睡”之谣,「 ”去官,邑人讴思,喻化鹄有记。”(《黄梅县志》),敕授文林郎,貤赠通奉大大,县志有传,著有《内讼篇》《宁远书钞》《芝园诗集》等。清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张廷玉曾为吴氏宅第题写「 ”父子进士”金匾,赞誉吴自肃、吴象宽父子俩。 吴坛,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23名 吴坛(1724-1780),海丰吴氏第十四世,字紫庭,吴自肃曾孙,仕至刑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国史有传。吴坛「 ”明晰律令,处事条理分明、理智得体”(乾隆语),任《大清律例》纂修官时,纂修《纲目》三卷,并著有清朝法制史「 ”杠鼎”之作《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确,不仅对清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现在的司法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吴坛与其父吴绍诗、兄吴垣,明敏司寇,乾隆肱骨,为「 ”海丰吴氏重心人物”,迎来了吴家号称「 ”尚书门第”「 ”贤宦世家”的鼎盛时代。吴坛父子以同朝三巡抚、三侍郎称著华夏,举世罕有,「 ”父子相代,尤异数”。清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为吴宅题写的「 ”尚书第”额匾就是褒扬他们父子仨的。 吴熙曾,清嘉庆六年(1801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3名 吴熙曾(1775-1807),海丰吴氏第十六世,字缉文,号穆斋,吴坛胞兄吴垣嫡孙,仕至翰林院编修加三级,充实录馆、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诰授奉直大夫,县志有传,著有《少颐诗稿》。吴熙曾生而颖异,天性过人,十岁背诵五经。弱冠应童试,时任山东学政阮元拔冠其曹,益刻励。每为文,师或勒帛,辄呕血。诸兄曰:「 ”塾课犹至是,脱试不中,则奈何?”曰:「 ”死矣!”吴熙曾26岁联捷成进士,入翰苑,益谦谨,文益工,名益噪,乃益勤于学,诗文刻至切深,归于自然,不喜声气。惜英年早逝,33岁殒职于任所。吴熙曾与吴式敏、吴式芬以海丰吴氏叔侄「 ”三翰林”并誉齐鲁人文。 吴侍曾,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50名 吴侍曾(1772-1836),海丰吴氏第十六世,字泰孙,号竹泉,吴熙曾胞兄,仕至吏部文选司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晋赠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有《竹泉诗钞》《人海丛谈》《垂荫接叶轩诗集》等。吴侍曾因公罢官后,因长子吴式敏在翰林院为官,遂就养京城,与当时贤士大夫交游,文䜩无虚日,拈须长吟,语皆清新俊逸。擅长诗歌,诗笔清新流丽,无饭颗牢愁态,清代著名古钱币学家、鉴赏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诗人利津李佐贤选《武定诗续抄》亟赏之,登入甚伙。 吴式敏,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13名 吴式敏(1790-1850),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逊甫,号平山,吴侍曾长子,性敏慧,笔墨异凡,尤工楷法,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分校顺天乡试,典山西乡试,所得多知名士。改御史,晋给事中,授湖北施南府知府。大吏知其才,委署武昌府,百务纷集,处之裕如。升甘肃巩秦阶道,调湖北安襄郧荆道,诰授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有《求可知斋诗草》《南安书院记》等。吴式敏甫逾服政之年,遽以疾殁,论者惜之,谓未尽其抱负也。 吴式群,清道光三年(1823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102名 吴式群(1792-1836),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羽宾,号季文,吴式敏堂弟,仕至户部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县志有传,著有《家训》《纪闻》《雁舟诗草》等。吴式群成进士后,以主事观政户曹,精榷算,有声望,受职于王定九相国。擢云南司主稿,以尝办军需报销,严剔弊窦。在八旗现审处,慎于听断,并著卓异云。吴式群自幼聪颖绝伦,讨论古典,别有神悟。为文章,探索理窟,根柢六经,每一艺出,士林传诵。书法效香光(明书画家董其昌),尤善鼓琴。 吴式芬,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37名 吴式芬(1796-1856),海丰吴氏第十七世,字子苾,号诵孙,吴式群堂弟,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著名金石学家,有「 ”无字不通,无艺不精,一代硕学通儒”美誉,国史有传,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双虞壶斋印存》《陶嘉书屋诗赋》等。堪称「 ”海丰吴氏文化宗师”的吴式芬,做官「 ”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有「 ”贤官”之称;做学问,「 ”艺苑鸿才、禁林硕望”,有「 ”硕学通儒”之誉。激励子孙读书仕进,道德传世是海丰吴氏家族成为「 ”名门望族”「 ”科举望族”,乃至「 ”官宦世家”独有的法宝。吴式芬继承并发扬了吴氏家族「 ”崇孺重文,耕读而仕”的传统,引领着吴氏家族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后的辉煌。 吴峋,清同治四年(1865年)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65名 吴峋(1837-1892),海丰吴氏第十九世,字庾生,号绣峰,吴式芬长孙,22岁乡试中魁榜,25岁殿试中式,成为吴氏家族中第九名进士,也是最后一名进士,仕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县志有传,著《奏稿》二卷。吴峋才华横溢,亢直敢言,爱国爱家堪称一代楷模。光绪间,其冒死上书《治河疏》,直谏治黄利害,改变了上谕「 ”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的错误定见,挽狂澜于既倒,一时震动朝野。吴峋归里后,凡地方要政无不悉心相助。殁后,邑人思其德,公议谥曰「 ”贞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