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为什么叫哈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新疆哈密市为什么叫哈密?,第1张

哈密最早的名称为:西漠(西膜)、古戎地。《穆天子传》载:“己巳,至于文山,西漠(西膜)之所谓口,觞天子于文山,西漠之人乃献食马三百,牛羊二千…”意思为流沙之西,《穆天子传》成书于战国时代,由此可见,哈密被称为“西漠”(西膜)是战国之前,如果从周穆王算起的话,时间距今为3000年左右。但是,在查看资料时,《伊犁历史与文化》一书对“西漠”(西膜)就不仅仅是哈密的地名那么简单了,很可能是哈密当时就是以塞人为主要居民的地区了,因而就以自己的人种命名了当时的哈密绿洲。他们和黄种人也就是羌人共同生活在这一片绿洲大地上,造就了哈密三千年前的绚烂多彩而又神秘的游牧文化。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哈密和伊犁都曾是塞人的根据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个名称就是“昆莫”。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说:“禹贡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称昆莫,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献赤刀,后转为伊吾,周衰戎狄杂居泾渭之北,伊吾之地又为匈奴所得。”现在,哈密地区还有伊吾县,保留着名称的传承。春秋战国时代以前,从河西走廊到哈密、罗布泊都是游牧民族,包括外来的欧罗巴人种的塞人、大月氏、乌孙。其中,塞人、大月氏、乌孙人都是哈萨克的主体族源。他们都曾游牧在敦煌到哈密之间。有些学者如著名西域史专家苏北海等认为哈密原来的名称应为昆莫,他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西域历史地理》中写道:哈密的名字源于乌孙人的首领“昆莫“,伊吾之音是由昆莫转变而来,从而可知昆吾、伊吾、伊吾卢,以及后来释城的哈密、哈密力、哈迷里都是昆莫的一音之转。汉人在古代译兄弟民族名称时,把库木尔译成昆莫,而少数民族则直称库木尔。昆在突厥语中是太阳的意思,莫是统治者的意思,因此,哈密二字是就像太阳一样的统治者的意思。对这个说法,有学者不同意,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认为:哈密古为昆莫之地,古籍记载不甚详备。但是,乌孙人和塞人血缘关系浓厚,从某种意义上讲,乌孙人是塞人的后裔。乌孙作为历史上被称为:“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以东”,是不会有问题的。这里的祁连山,大多数专家学者已承认应该是位于哈密境内的东天山。乌孙人与大月氏人、羌人杂居于敦煌至哈密绿洲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种是著名维吾尔学者阿不都西库穆罕木德伊明提出的,他认为,哈密二字的意思要从哈密在新疆的位置入手考虑,他经过大量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哈密本意就是新疆东大门之意。

第四种著名西域研究学家、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的意见。他是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中国屈指也数能读懂吐火罗文的人,通过对吐火罗文的研究,他提出一个崭新的提法。他认为;哈密古代被称为“伊吾卢”,为夷狄生长之地,有蒙古人种,也有欧洲原始人种,还有高加索白种人种,文化层次丰富,具有多元性。而“伊吾卢”是大月氏也就是吐火罗人对哈密称呼,意思是“龙马”。联想到大月氏人对马的崇拜,此说不无道理(后文将谈到这一问题)。哈密作为多种人种杂居之地,对“伊吾卢”的称呼也带有其他味道,伊吾后面加了个卢,应该是哈密当地土著夷狄人的习惯,到东汉后,随着东汉政府的管理最终定名为伊吾。库车在历史上曾经定名为“伊罗卢”,和哈密的原称“伊吾卢”非常相似,也是吐火罗语,大月氏人的统治地域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种是蒙古族语“窄沟”的意思。主要是对拉甫却克的形象概括。拉甫却克东西各一座城,中间隔着一条窄沟,故而谓之。

第六种是哈木尔,为突厥语,蒙古语叫“哈密里”,因为有沙山哈木尔,所以地以山名。这一说与后面的第十种基本一致。

第七种是到五代时,又称为“葫芦碛”。来由是伊州两边都是沙漠,哈密绿洲就在沙漠中间,一面是著名的罗布泊沙漠,一边是八百里的流沙莫贺延碛,形象好似葫芦,因以名之。

第八种是《西域图志》记载乾隆的说法。《西域图志》说:“阳关西一千六百里至鄯善,又西七百二十里至且末,又西两千里至精绝,又西四百六十里至扞冞,又西三百九十里至于阗。”由此可知,扞冞在精绝和于阗之间,距阳关3780里。这一说似乎有此牵强,哈密至阳关哪有1300多公里?《西域图志》解释:伊吾与哈密音不相类,意扞冞人尝居此。因转扞冞为哈密。

第九种“了望墩台”说,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钦定河源记略》中写到:回语哈密即哈勒弥勒之转音。哈勒,了望之谓;密勒,台墩也。地有墩台可以了望,故以名其城焉。同一暑期的《钦定西域同文志》也说:“回语,哈勒弥勒之转音。哈勒,了望之谓;密勒,墩台也。地有了台,故名。”

第十种“俱密说”。但是此说者是清朝末年的学者陶葆廉,他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写到:“缠回之称哈密皆日哈木尔(或库木尔),稽古者以哈密为汉伊吾,而不知哈密直名亦古。《元和志》伊州纳职县北有俱密山,是哈密因山得名,唐初已然。今三堡西北之哈木尔达坂即古俱密山。西戎语哈、俱、库、克等均可通用。”俱密山就是指位于哈密境内的东天山。

清朝时对新疆经济管理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

清朝政府在官员的任用方面采取了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清朝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影响: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

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新疆地毯是中国地毯的代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在浅谈其历史发展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考古案例: 1、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汉代精绝国古址的木棺内,发现了东汉地毯残片。

2、1980年,在新疆的楼兰古墓中挖掘到西汉晚期地毯残片。

3、在新疆的库车县(古龟兹),出土过汉代地毯。

4、在新疆巴楚县古遗址中,出土过北朝时期的地毯。

以上这些考古案例已足以证明,新疆织地毯的历史已在2000年以上。

同时,新疆地毯在中国地毯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新疆地毯常以贡品、商品而传入中原,此类事例古籍记载颇多。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织绣馆珍藏的大量新疆高级绒毯、丝毯、盘金毯、盘银毯,都是清代时新疆进贡皇帝的。

唐代旧都长安就设有专门经营西域毡毯的商店,南宋时,曾在高昌(今吐鲁番)设互市,专门与西北诸地交易丝毯。

随着新疆地毯传入内地,其工艺也随之进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地毯业的兴起。

到明代,陕、晋、豫、江、浙诸地已普遍生产地毯了。

当时,新疆织毯艺人马托阿洪,受宁夏回人邀请,亲往银川传艺,终于使织毯工艺也流入宁、青、陕、甘诸省。

至今,马托阿洪的墓碑仍然竖立在银川市的诲宝塔下,人们尊称枯为“马托祖师”。

新疆地毯业的较大发展,开始于20世纪初。

抗口战争时期,和田、洛浦巳办起较大规模的织毯工场。

50年代开始,人民 召集流落各地的织毯艺人,在和田办起了第一座地毯厂,迎来了新疆地毯业的新春。

随后多家国营、合作经营的地毯厂,也在和田、洛浦、莎丰、叶城、喀什、阿克赦巴音郭楞和乌鲁木齐等地纷纷建立起来。

新疆地毯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新疆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时往来其间的中西商旅,早就把新疆地毯贩输西方,同时也将古波斯地毯带到新疆,因而两者的地毯在织制工艺、纹饰图案上也互为影响。

16至19世纪,输入欧美的新疆地毯已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珍藏。

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 特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丝毛混织地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新疆地毯素以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而驰名于世,是新疆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品,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和田是新疆地毯的故乡,新疆地毯亦称东方地毯,无论式样、图案和色彩均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向以原料上乘、质地细密、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图案繁谨而著称。

品种繁多,花色斑驳烂漫,主要有艾的亚鲁式、伊朗式、恰奇玛式、阿拉尔式等,大都花纹对称、整齐,线条粗犷,对比色彩强烈。

就用途而分,有铺毯、挂毯、座垫毯、拜垫毯,褥毯等。

新疆地毯还是精美的艺术品,为不少艺术收藏家们所收藏。

至今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 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纺织品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博物馆,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