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中医理论之五脏六腑(三),第1张

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于宰相,将军或宰相出现问题,则会对君主的决策产生影响;若君主出现问题,则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反之,其他各职能器官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心产生影响。总体来讲,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气也需要借助血的运行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相互依存、正常运行,从而维持各器官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常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至”等说法。

若仅有血而无气推动,则血凝而不行,谓之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过旺会灼烧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症候。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同时,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因此,脾气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主运化,而生血统血。思虑过多则脾运不舒。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呈现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惨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这个版本由用户 ababab修订于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14:44:47 (GMT+08:00)

请注意,这个版本是个废弃的修订版, 访问现行版本请点这里 目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诊断 5 治疗措施 1 概述

是一种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点处传导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易疲劳晨轻暮重、休息后减轻为特点。常累及眼外肌、咀嚼肌、吞咽肌和呼吸肌。严重者球麻痹。

重症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而影响肌肉收缩的慢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之一,以受累的横纹肌无力为特征。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疗法,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的症状与中医古籍所载的“鞘”、“痿症”、“睢目”、“胞垂”、“睑废”等类似。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较明确的记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社。”(《灵枢·口问》)隋代《诸病源候论·睢目候》云:衬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较详细地阐明了眼型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及证候。明清时期,对此也有论述,如《景岳全书》称“胞垂”;《银海指南·气病论》则诊为“眼皮宽纵”。肌体型重症肌无力,似属痿症,明代《证治准绳》记载曰:“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纵弛而不收也。”以上表明,中医学对本病已具有相当的认识。

近代医家张锡纯曾记述了应用马钱子治痿的经验。而明确以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始见于1958年。50~60年代本病的治疗以个、验案资料为主。有人还尝试用针灸和制马钱子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疗效。70年代,大样本报道逐渐增多,辨证分型日趋完善,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由脾肾虚弱而起,以补益脾肾立法。从1980年至1990年,文献报道已达30余篇,累计病例有1727例。据统计,以培补脾肾法治疗的病例数占833%,总有效率为92%。此外,也有在补益脾肾的同时结合祛风、温阳、通络等法治疗,收效亦佳。除辨证施治外,针灸配合中药或抗胆堿酯酶药治疗本病也有较多报道,单纯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多见于眼型,也有用耳针治愈的报道。

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报告尚少,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地抢救了不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病人。有医者用培补脾肾法对重症肌无力症进行了免疫学观察,结果证实培补脾肾法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也有医者发现用于治疗本病的黄芪、白术、茯苓、仙灵脾、海藻等药能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今后如能加强本病的临床和机理的实验研究及有效方药的药理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2 病因病机

重症肌无力之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导致精血亏耗,气血运行失畅,经络阻滞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与脾、肾、肝、肺等脏器有密切关系。

脾气虚弱 脾主肌肉,眼睑属脾,脾为后天之本,若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渐致四肢痿弱无力,眼睑下垂,甚至肌肉萎缩。

肾精亏虚 肾藏精,精血相生。久病体虚,元气不足,或久患遗泄,致肾精亏虚。精虚不能灌溉,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筋脉失却营养滋润,而致肢体软弱无力,腰腿痿软。

肝血不足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骨筋脉失却营养滋润,则筋脉弛缓,关节不利,致肢体软弱无力。

3 辨证分型

综合各地医家的治疗经验,对本病的辨证常分以下五型:

1脾胃气虚 本病多见于单纯眼肌型,一侧或双侧眼睑下垂,晨轻暮重,伴食欲不振,大便烂软不实,倦怠乏力,声低气短,面黄,瘦弱。舌胖苔薄,脉细。

2脾肾气阴二虚 多见于全身型,症见全身乏力,吞咽咀嚼困难,伴有复视,除脾虚见证外,可见气短咽干。舌红苔剥,脉细数。

3脾肾阳虚 多见于全身型或延髓型。有显著畏寒怕冷,便溏,腰酸,吞咽明显困难,全身极度乏力。舌边有齿痕,苔薄质淡,脉沉细弱。

4肝肾阴虚 除肌无力症状外,尚有复视、斜视、目珠固定或转动不灵活,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颧红升火,人夜日干,手足心热,盗汗或自汗。舌偏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5气血二亏 除肌无力症状外,伴面黄或苍白瘦弱,饮食元味,食少神疲,声低气短,头晕乏力。舌淡嫩,苔薄白,脉软弱或沉细。

4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青少年和儿童多见,常以睑下垂、复视、咀嚼吞咽困难或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而就医。

二、体检发现:

眼外肌麻痹、肢体肌耐力减弱,疲劳试验阳性,对受累肌肉反复作同一动作或连续叩击某一反射,可见反应逐渐减弱或不能。

叁、辅助检查:

1新斯的明试验:以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51mg肌注,肌力在051h内明显改善时为阳性,可确诊。为防止新斯的明的毒蕈堿样反应,需同时肌注阿托品051mg。

2免疫功能检查可有异常。

3血清胆碱酯酶、免疫球蛋白、乙酰胆堿受体抗体效价测定升高。

4胸部X线片或CT检查可有胸腺肿大或肿瘤。

5心电图可异常。

6电生理检查:感应电持续 受累肌肉反应迅速消失。EMG:重复频率 ,低频 有波幅递减,高频 有波幅递增现象,如递减超过起始波幅10%以上或递增超过50%以上的为阳性。

四、鉴别:

需排除甲亢性肌病,多发性肌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周期性麻痹及癌性肌无力综合征。

一、抗胆堿酯酶类药物,吡啶斯的明60240mg/次,35次/d口服。

二、免疫抑制剂:

经胆堿酯酶抑制剂治疗无效者,根据免疫功能情况选用,口服强的松3060mg次/d,持续35个月,或环磷酰胺200mg加入25%葡萄糖20ml中再加维生素B6100200mg静注,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

叁、大剂量丙球静滴:

100200mg/kg,生理盐水500ml稀释后静滴,每周12次。

四、血浆交换疗法:

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每次交换10001500ml,每周两次。

五、内科治疗无效合并有胸腺瘤者:

可行放疗或切除肿瘤。

51 疗效标准

因本病临床过程缓慢,可有自然缓解期,虽症状消失,亦不一定能肯定治愈,且疗程太短,疗效不易巩固。故本症疗效观察不应少于3个月,对痊愈病例须观察一年方可判断,目前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评定尚未统一。现据各家意见,综合如下: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或从事轻工作肌电图恢复正常或随意收缩后肌肉动作电位振幅频率渐减现象明显,随访一年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或体征大部消失,生活自理。尚须服用抗乙酰胆堿酉旨酶剂,激素已递减1/2以上。肌电图明显好转。

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抗乙酰胆堿酯酶剂及激素递减1/3~1/5。肌电图略有改善或无变化。

无效:经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剂量治疗前后无变化。

52 分型治疗

(1)脾胃气虚:

治法:补气健脾

处方:党参、黄芪各15~30克,升麻、柴胡各9~12克,白术、当归各15克,陈皮9克,大枣、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酌选加黄精、山药、扁豆等药。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2)脾肾气阴二虚

治法:益气滋阴。

处方:党参、黄芪各15~20克,生地、熟地、山药、杞子、山萸肉、白术各15克,龟版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酌情选加麦冬、五味子、白芍、阿胶、胎盘片等药。

常用成方:生脉散、左归丸。

(3)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益气。

处方:党参、黄芪各15~30克,附子、肉桂各9克,鹿角胶、熟地、山药、杞子、山萸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酌选加锁阳、巴戟肉、补骨脂、杜仲、桑寄生、胎盘片等药。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有归丸、四神丸。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补肝

处方:生地15克,山药、茯苓、党参、麦冬、菟丝子、白芍、当归各10克,山萸肉、泽泻、丹皮、杞子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玄参;自汗加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生脉散。

(5)气血二亏

治法:补气生血。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各10克,生地15克,炙甘草、川芎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可服用紫河车粉,或胎盘片等药。

常用成方:十全大补汤。

疗效:用以上各方共治疗不同症型重症肌无力803例,结果:临床治愈463例,显效94例,有效128例,无效118例,总有效率为85%。

53 专方治疗

(1)益气升阳汤

组成:黄芪、党参各15~30克,白术、当归各15克,紫河车12克,陈皮、柴胡、甘草各6克。

加减:中虚下陷加人参、桔梗;肾阳虚较甚加巴戟天、肉苁蓉、鹿角胶;肾阴虚较甚加服六味地黄丸;若阴虚兼有虚热可用西洋参代党参,加知母、沙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51例;痊愈21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2%。

(2)保元汤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柴胡、升麻各9克,生姜、肉桂各6克,防风、甘草各6克,赤芍、白芍、地龙各10克。

加减:畏光、流泪、纳呆加苍术、羌活;复视、斜视、眼球活动受限加川芎、全蝎、蜈蚣;面色咣白、活动乏力;红参易党参;病程长,反复发作,四肢欠温加熟附片、鹿角胶;烦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去防风、干姜,加仙鹤草、旱莲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待病情好转后,继用本方制成冲剂内服,每日2次,每次20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65例,临床治愈24例,好转3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5%。

(3)健脾壮阳汤

组成:党参15~30克,白术12~18克,生黄芪24~60克,升麻9~12克,柴胡9~18克,熟附片15~150克,葛根12~30克, 当归12~24克,陈皮9克,麻黄6~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肾阳虚重加肉桂、鹿角片、杞子、巴戟天、黑芝麻;肢体之力甚加鸡血藤、地龙干;呼吸不畅加桂枝;虚汗多,去麻黄;服药后口咽干燥或皮肤灼热加生地、麦冬;局部肌肉抽动加全蝎、蜈蚣;舌麻肢麻酌情减附子用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约250毫升,均分2次温服。熟附子剂量需自小剂量开始,酌情递增。小部分病人出现轻度口干、头晕、舌麻、肢麻和皮肤灼热感,或局部肌肉抽动,出现上述症状时可按上列加减法灵活变化。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41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7%。

(4)补中益气汤加味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陈皮5克,升麻5克,桔梗5克,苡仁12克,蚕砂10克,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

加减:腹胀、口中乏味去当归,加麦芽、砂仁、鸡内金;斜视、复视去升麻、桔梗,加淮山药、枣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治疗22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5%。

(5)归芪异功散

组成:党参20克(症状重,用红参5~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6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黄精30克,糯米草30克,鸡屎藤30克,甘草5克。

加减:肾阳不足,症较轻,酌加菟丝子、补骨脂、巴戟肉;肾阳不足,症重者加熟附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10例,获满意疗效。

附:重症肌无力危象救治

临床上危象发生,多见于肌体型或球型的病例。以呼吸、吞咽困难,痰涎壅盛,甚至汗出淋漓,脉细微弱或大而无力为主症。目前抢救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用下方治疗。

组成:别直参(另煎冲)、炙甘草各9克,蛤蚧尾(研冲)一对,坎承2具,大熟地30克(沉香粉1.5克同捣),煅龙骨、煅牡蛎、黑锡丹(包煎)各30克,淡附片12克,鲜竹沥30毫升(冲),生姜汁2~3滴(冲)。

加减:神志不清者,加苏合香丸1粒研细冲服。

用法:水煎,鼻饲给药。在应用上述基本方药的同时,积极配合现代医药抢救:呼吸肌麻痹较轻者,用吸引器吸痰给氧,人工呼吸。呼吸肌麻痹严重,气管深部积痰,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或作人口呼吸,并针对危象程度,轻型肌注或静注新斯的明,重型用短程大剂量激素治疗。如并发感冒、感染,青霉素为首选药物,亦可选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中药,对控制危象有良好疗效。

疔效:用上方共抢救10例危象患者,结果成功8例,2例死亡,总有效率为80%。

此外,有用独参汤峻补元气,配以竹沥、猴枣散、肿节风化痰消坚,结舍西医措施,治疗6例肌无力危象发作者,结果,有效4例,死亡2例。也有医者针对急性加重期或出现危象的患者,中药以清肺润燥为主,补益肝肾为辅;恢复期则加以补益脾肾,调理脏腑,此法配合西医措施,抢救2例均获成功。

54 老中医经验

张近三医案

周××,女,24岁。患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症,发病已10个月。_开始于复视,两眼睑下垂难净,逐渐全身乏力,咀嚼困难,须新斯的明支持。上午尚能起床,下午则软瘫无力。面容憔悴,表情不自然,饮食极少,大便时干时溏。辨证乃精、气、神三者俱虚。先予益气生津,以助于神。

处方:党参15克,大熟地24克,炙甘草6克,炙黄芪15克,全当归12克,丹参12克,杞子12克,陈皮9克,炒川芎5克,紫河车粉3克(分吞)。

上药加减服用约3个月,病情减轻,全身肌力有增长,但复视仍较严重,苔薄,脉细。目为五脏六腑之精华所聚,瞳子属肾,精散则视歧,还是肝肾 不足。治补肾填精。

处方:大熟地12克,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山萸肉12克,龟版30克,阿胶9克(烊冲),制首乌12克,生白芍12克,归身12克,紫河车粉3克(分吞)。

上药加减又服3个月,身体逐渐恢复,容颜丰润,精神亦佳,新斯的明随之逐渐递减,复视减轻,但未全除。又服益气添精中药数梭月,复视消失,患者能胜任一般劳动,新斯的明亦停用。病人前后服益气健脾,补肾填精等药剂两年半左右,终获痊愈,现参加工作并已结婚,随访4年,体力良好,并生育一男孩。

按:张老认为重症肌无力者之所以出现瘫痪,主要由于气虚。咀嚼、吞咽困难为脾肾虚损,阳不布于四末则四肢怠堕不收,本病治疗总则以培补脾胃为主,强调宜调治不宜急切,用药宜滋补不宜苦寒,宜固涩不宜通利。治疗过程宜调息不宜烦劳,注意怡情畅怀,食养调理,才可获愈。

55 用药规律

根据8篇文献归纳,其中治疗效果较好(治疗例数少则14例,多则上百例,疗效多在50%以上)的药物共60余味,现归纳为下表:

应用频度(例)

文献报道(篇)

药   物

≥450

≥6

黄芪、党参、生甘草、白术、陈皮、升麻、当归。

50~449

3~5

附片、山药、熟地、山萸肉、杞子、茯苓、白芍、柴胡。

2

鹿角胶、肉桂、葛根、大枣。

10~49

1

菟丝子、半夏、黄精、麻黄、干姜、防风、赤芍、地龙、台参、生地、龟版、紫河车、桔梗、苡仁、蚕砂、制马钱子。

根据上表分析,常用的药物近20余味,说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用药相对集中,其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麻等益气健脾药为应用最多。其次为附片、肉桂、山药、熟地、山萸肉等温补脾肾药,而地龙、制马钱子、防风、生地、龟版、赤芍、台参等祛风通络、滋阴凉血、清热等药物则运用较少。提示治疗本病以益气健脾、温中补肾为主,但亦需注意不同体质,疾病各阶段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方能提高疗效。

56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攒竹、阳白、鱼腰。配穴:足三里、三阴交、太阳、合谷、百会、四白。复视加睛明、风池。

操作:每次选常用穴3穴,备用穴1穴。轻浅 ,各穴交替使用,亦可透穴刺,如阳白透鱼腰等,每次运针半至1分钟,不留针。百会穴用米粒大艾炷作无疤痕著肤灸3壮。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足三里、三阴交针后加灸。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43例,痊愈35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

②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攒竹、丝竹空、阳白、鱼腰、太冲、太溪、侠溪。配穴:合谷、大都、脾俞、百会、足三里、中枢、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每次选手足经脉上主穴各一对,根据症状选用1~2个穴,留针20分钟。出针后再用皮肤针取患侧头部足太阳、足少阳经线及眼轮匝肌,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叩刺,手法以补法为主轻刺,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疗效:用上法共治疗本病患者365例,临床治愈311例,显效41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

(2)单方验方

①马钱子胶囊

组成:马钱子。每粒胶囊装制马钱子粉02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1粒,饭后服。每隔2~4天增服1粒,逐渐加至7粒。在增药过程中,如自觉机体局部有一过性肌肉跳动、抽动感时;切不可再增加,肌力基本正常后减少马钱子用量,直到终止治疗。

疗效:用上方配合辨证服药共治疗8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625%。

②乌金穿片

组成:生草乌20克,洋金花10克,穿山龙170克。

用法:将以上三种药物粉碎过100目筛,用1%淀粉制料,烘静干后加1%硬脂酸镁压片,共压1000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4片。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本病9例,显效5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

57 其他措施

避免过劳,情绪波动,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

夏季补血补气养生汤

 夏季补血补气养生汤,养生汤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且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的一款食品,养生汤的种类也是相当的多,很多的煲汤材料也是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以下夏季补血补气养生汤。

夏季补血补气养生汤1

  1、白术党参炖牛展

 材料:白术2克,党参3克,白扁豆25克,牛展150克,姜2片,黄酒6克,牛肉粉、牛肉清汤、精盐等各适量。

 做法:牛展切块,汆水洗净血水,入盅内。药材洗净后与姜、黄酒、牛肉粉、牛肉清汤一同注入盅内,用食用玻璃纸包住,橡皮筋封口,入蒸箱炖2小时。最后加适量的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夏日汗多耗气,湿困脾胃,运化无力,影响消化功能。此款汤品有健脾补气化湿之功,所含白术健脾化湿,党参补气健脾,白扁豆清暑化湿。适宜夏季气虚不足,湿困脾胃之人群,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胃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2、黄芪杞猪瘦肉汤

 原料:猪瘦肉150克、黄芪15克、枸杞10克、生姜2片(1—2人用量)。

 做法:将黄芪、枸杞分别洗净、稍浸泡;猪瘦肉洗净,切块。把以上材料一起与生姜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适量,加盖隔水炖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黄芪可以补气固表,利尿解毒,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等症,枸杞可以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这两款药材适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视力减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

  3、红枣黄鳝汤

 材料:红枣6~8个、黄鳝400克、猪瘦肉50克、生姜3片。

 做法:红枣去核,稍浸泡;黄鳝用盐或热水擦去黏液,宰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一起与生姜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用。

 功效: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有补虚损、祛风湿、强筋骨之功。以补脾和胃、益气生津的红枣煲黄鳝,鲜美可口,有补气养血健脾的功效,对体倦乏力、少气、头晕、眼花等有较好的滋补作用。

  4、花旗参乌鸡汤

 材料:乌鸡(竹丝鸡)半只,花旗参片15g,去核红枣六颗,枸杞少量。

 做法:乌鸡洗净汆烫。材料配料都下到汤煲,加水以没过材料为准。大火烧开,转小火,煲上一个半钟头。关火,盛出下盐即可享用。

 功效:补气生津,甘鲜顺口。

  5、木瓜干贝煲猪肚

 材料:木瓜一定要选用半生熟的,千万不要用全熟木瓜,否则会煮成一堆烂糊,半生熟的才清甜可口。木瓜1个(约500~600g),干珧柱30g,猪肚1个,生姜3片。

 做法:木瓜去皮去籽,切厚块,猪肚洗净后翻过来,用生粉反复揉擦多次再洗干净。干贝浸发15~20分钟,或者用刀切或者用手掰开,尽量不要整颗来煲,否则不入味。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瓦煲中,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就改文火煲2个小时,下盐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有补气之效。

  6、淮山参炖草鸡

 材料:草鸡200克,淮山5克,人参5克,姜2片,黄酒6克,清鸡汤、鸡汁、精盐等各适量。

 做法:草鸡切块,汆水洗净血水,入盅内。药物洗净后与姜、黄酒、清鸡汤一同注入盅内,用食用玻璃纸包住,橡皮筋封口,入蒸箱炖小时后,加适量鸡汁、精盐调味即成。

 功效:夏日容易暑伤气阴,此款汤品主要有补气养阴的功效。淮山补气养阴、脾肾双补,人参补气生津,姜、黄酒活血行气。适宜夏季暑伤气阴人群,常伴有乏力、口干、汗出等症状。

夏季补血补气养生汤2

  1、夏季养生喝什么汤

  1、米汤滋补增食欲

 人们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经常是食欲不振,此时不妨多喝一些米汤吧,不仅滋补增食欲,而且也可为身体补充水分。米汤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夏天炎热容易耗伤肺脏,此时喝一些谷物类为原料的米汤,能够达到滋补润肺的效果。肠胃不好的人喝些粗粮米汤也非常有益。小米、燕麦、糙米等粗粮中富含B族维生素,以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能弥补流汗带来的损失。

 推荐:红枣薏米汤。日常生活中喜欢喝红枣薏米汤的人很多,因为红枣薏米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红枣能调养脏器、滋补气血;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两者一起熬汤,非常适合夏天饮用。此外,红枣和薏米都有一定的美颜功效,非常适合女性。

  2、菜汤补充矿物质

 新鲜的蔬菜当中含有很多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夏天适量的喝一些菜汤也是不错的一种养生选择。绿叶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并且能够补充人体所需各种维生素及钠、钾、钙等矿物质。因此,夏季饮食中,可以多喝一些蔬菜汤。如果出汗较多,可以在菜汤中加入海带、紫菜等含碘较多的食物,烹饪时,只需一点点香油或橄榄油,即可做成清淡的咸味汤。

 推荐:菠菜鸡蛋汤。说到菜汤平时人们最常喝的一种就是菠菜鸡蛋汤,简单容易做,而且营养又健康。菠菜中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铁、钙、磷等微量元素,其中的维生素K能够促进钙吸收。其烹饪后软滑易消化,适合人群广泛。需要提醒的是,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烹调前先将其用沸水焯一下,避免涩口。

  3、豆汤消暑助排毒

 夏天消暑是每一个人都很重视的,因此多喝一些豆汤帮助我们消暑的同时还排毒。多数豆类都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且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有效补充从汗液里流失的营养物质。

 推荐:绿豆汤。夏天当然是少不了绿豆汤的了,这是我们最传统的夏季饮品之一。从中医角度说,绿豆性凉味甘,有润喉止渴、清热解毒的功效,而豆皮中所含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具有消暑功效。不妨把煮沸10分钟之内的汤取出单独饮用,此时绿豆汤呈碧绿色,溶出物质主要是豆皮中的活性成分,且氧化程度最低,清热能力最强。取出这些汤后,加沸水继续煮制,直到把豆粒煮烂食用即可。

  4、茶汤清热又止渴

 夏天人们一般都很贪凉,对于热茶也是喝的很少了,殊不知茶汤清热又止渴,更应该要夏天多喝。在炎热的夏季,喝杯热茶是清热止渴的法宝。因为饮用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促进汗腺分泌,还可以利尿。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推荐:绿茶。喝茶是一种养生之道,夏天喝茶大家最好选择喝绿茶。绿茶性寒,“寒可清热”,能够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冲泡绿茶一般选用80摄氏度~85摄氏度的水,现泡现饮。冲泡温度过高或过久,多酚类物质会被破坏,茶汤不但会变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掉。

 重视养生保健才能够更加长久的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而顺应时令,在不同的季节进行不同的养生之法是更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所以夏天养生要多喝这4种水,坚持长久才会收获理想的养生之效哦!

  2、夏季养生的方法

  1、少吃冰凉食物

 夏季我们以为冰凉食物就可以降温,却忽略了体内温度更高(有时高达37度),突然喝下冰水往体内浇,五脏六腑可受不了。要消暑又镇定神经,不妨喝菊花茶、金银花茶、绿豆汤或含水量多的水果。不过,胃寒者少喝,可以多喝开水。体质属热而虚的人,不妨食用银耳、莲子或百合等凉补,祛热补气。

  2、饮食宜清淡

 夏季养生吃什么好呢?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乏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

 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阴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3、该睡不睡肝火旺

 中医大师认为,作息经常颠倒和长期熬夜的人,往往情绪也不会很稳定。因为在11点至凌晨1点的时候,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要是在这段时间内,血回流到肝脏即将储存精气的时候,如果人不睡觉,等于强迫自己的肝继续分解工作,精气无法被贮藏,肝盛阴虚,阴阳失和。解毒、储存和分解胆汁是肝脏主要工作,长期虐待肝不给休息,肝火上升,易疲倦、气虚体弱。

 中医药古籍《内经》提到人体三宝,精、气、神,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反之,气弱则神伤,精神容易不济,情绪也大受影响。养精蓄锐,就是这个道理。别总熬夜,适当午睡利健康。良好的睡眠质量,对解除苦夏十分重要。

  4、先气和再心平

 中医养生很注重气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活动能量,身心获得舒展放松,心自然而然平静下来。

  5、运动量别太大

 尽量从事温和运动,太激烈的运动造成大量流汗,运动消耗性大,流失大量体液等于流失大量体力,心情也易烦躁不安。打太极、气功或元极舞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

 选择和缓的运动,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身体内极细微的血管或经络,才有机会得到足够养分。听音乐散步。要保持恬静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激动,更不要发怒急躁。烦躁、心境不佳时可通过散步、听轻快的音乐等方式来舒缓负性情绪。

  6、养身也修性

 养生专家都强调身心要双修,当身体不好易影响心理,心理一急躁,身体就慢慢衰弱。培养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调节自己的'脾气、习气和个性,情绪比较能稳定。从情绪养生的观点来看,真正的修行,不是不要七情六欲,而是要能完美驾驭大起大落的情绪。

  7、住房宜清凉

 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大大高于室内,必须把门窗紧闭,拉好窗帘,或再加上_层纸纱,拒热于室外。这样,阴凉的室内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午睡、休息就会舒服。

  8、游乐宜清幽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该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三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当太阳下山之后,可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消除一天的疲劳。

夏季补血补气养生汤3

  夏季喝这六款养生汤

  一、玉米海带墨鱼仔汤

 排毒功臣:海带

 排毒功效:海带有消痰平喘、排毒通便的功效。海带能加速病变和炎症渗出物的排除,有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促进有害物质排泄的作用。同时,海带中还含有一种叫硫酸多糖的物质,能够吸收血管中的胆固醇,并把它们排出体外,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保持正常含量。另外,海带表面上有一层略带甜味儿的白色粉末,是极具医疗价值的甘露醇,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以治疗药物中毒、浮肿等症,所以,海带是理想的排毒养颜食物。

 做法:1、玉米切段,海带丝洗净,墨鱼仔收拾干净。2、沙锅加清水,放姜片及葱段烧开。3、放入玉米、海带丝、墨鱼仔大火煮开,撇去浮沫。4、小火煲3个小时,放盐、胡椒粉调味,出锅前淋香油。

  二、黄瓜鸡蛋紫菜汤

 排毒功臣:黄瓜

 排毒功效:所含的黄瓜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毒素。维生素C的含量比西瓜高5倍,能美白肌肤,保持肌肤弹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黄瓜还能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对肺、胃、心、肝及排泄系统都非常有益。

 做法:1、锅中放入清水、姜片烧开2、紫菜撕碎放入锅中,放入黄瓜片3、湿淀粉勾芡,淋入鸡蛋液,最后加盐和香油调味出锅。

  三、冻豆腐木耳酸汤

 排毒功臣:木耳

 排毒功效:黑木耳中的胶质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聚集,排出体外,有清涤肠胃作用。黑木耳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甚高,补称之“素中之荤”,是一种营养颇丰的食品。

 做法:1、冻豆腐化冻后,挤干水份并切小块、黑木耳洗净、番茄酸汤备用;2、锅中放清水煮开,放海鲜粉调味后,下番茄酸汤烧开;3、放入黑木耳及冻豆腐煮熟,出锅前淋香油。

  四、蜂蜜雪梨羹

 排毒功臣:蜂蜜

 排毒功效:蜂蜜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排毒养颜有显着功效。

 做法:1、雪梨洗净切块2、准备几个炖盅,分别放入雪梨块、蜂蜜及凉白开水3、将炖盅放入蒸锅中,隔水炖半个小时即可。

  五、苦瓜竹笋汤

 排毒功臣:苦瓜、竹笋

 排毒功效:苦瓜有去火消脂、解毒排毒、养颜美容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中存在一种具有明显抗癌作用的活性蛋白质,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竹笋有吸附脂肪、促进食物发酵、助消化和促进排泄的作用。

 做法:1、竹笋去皮切片,焯水去涩去草酸;2、苦瓜洗净去瓤,切段;3、沙锅加清水、姜片、虾皮烧开,放入竹笋片煮20分钟;4、放入苦瓜煮三五分钟后,放盐、鸡精、香油调味,关火前放入萝卜苗略煮两分钟即可。

  黄体功能不全就是说女性在排卵后卵巢没有彻底形成黄体,导致黄体不足,影响受精卵的着床。黄体不足的患者在生活中经常会感觉周身不适、全身乏力,月经不调,月经周期会比正常人的更短,并且月经期间天数会比较长,痛经明显等等各种症状。

  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女性孕激素分泌减少,不利于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也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很容易引起女性不孕或者习惯性流产。

  武汉不孕不育治疗专家李小平中医认为,黄体功能不全病因多以肾虚、肝郁为主、或兼气血不足、痰瘀阻滞。辨证分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气滞证,故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重在补肾养血、疏肝解郁。

  《中药育宫培麟丸》是在中医古籍经方的基础上加减且经过长临床实践观察,总结摸索出来的具有显著疗效的经验方。其具有补肾养血、疏肝解郁、益气生血、化痰通络之功效。适用于由于黄体功能不全而导致的不孕、月经不调、子宫发育不良及各类不孕症。

  提示:对于有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中药自然可谓是最安全最保守的疗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