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最大的图书馆
吉林省最大的图书馆是吉林市图书馆。
吉林市图书馆始建于190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吉林省图书馆。1954年吉林省图书馆随吉林省省会从吉林市迁至长春市,原吉林省图书馆馆址更名为吉林市图书馆。1999年吉林市委市政府投资在吉林市解放东路建设新馆,2003年新馆建成并投入运行。
截止2016年底,吉林市图书馆拥有中文图书报刊、外文图书期刊、古籍、民国文献、满铁文献等藏书177余万册,其中,12万册古籍线装书和6万多册民国时期文献为特色馆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009年吉林市图书馆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17种古籍善本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原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经评估,吉林市图书馆评估定级为一级公共图书馆。
服务内容:
吉林市图书馆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可用数字资源总量已达28TB,能够为读者提供视频、音频、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知航学术搜索等数字文献服务。电子导读屏、自助式大屏幕阅刊机、歌德电子书借读机、音乐阅读机、3D互动立体书等设备的应用以及无线网络全覆盖。
对很多爱书的人来说,家中都有不少曾爱不释手的书,扔掉不舍得,但如何保存也让他们颇为困扰。下面来听听几位业内人士,他们对家庭如何藏书给读者的支招。
线装书比现代书更好保存
一直以为,线装的古籍善本是文物,颇为珍贵,也是比较难以保存的。但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告诉记者,其实线装古籍善本相比现代书籍,还属于相对容易保存的一类:“线装书的寿命在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保存得宜,线装书至少能保存千年,相较之下,现代书籍的寿命只有三百年。因为古代线装书所用的纸张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成的,而现代的造纸技术中会加入很多化学原料,如荧光剂等,所以现代书籍反而不如线装书容易保存。稍微有点年头的现代书籍就会出现书页泛黄,纸张脆弱的情况,所以说,现代书籍的保存也不能忽视。”这也是北京同雅文化印刷定制图书产品的特点,采用宣纸水墨为印刷材质,保存持久,更利于文化传承。
张鸣经理还说,除了放樟脑球等方法,也可在旧书中夹带晒干的灵香草。灵香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天然香料,其干品是防虫防蛀的佳品。也可以用特制香樟木、楠木书柜保存旧书,此外还可用烟叶,将烟叶晒干后用纱布包好放在书柜、书箱的角落里。而一位名叫“小八娃娃”的网友在网上分享了她的存书之道,就是将晒干的薰衣草洒在书页中,“不但能防虫,还会给书页增添一种别样的香气。而在图书摆放时,精装书、平装书可直放,书脊朝外,便于查找。摆放时,如一层未装满,可放一个书档,以免书松散歪斜,造成书背弯曲、书页卷曲。线装书书体较轻,不宜直放。”
古老的晒书日是一个好传统
读者郑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从小就爱看小人书,并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大量小人书。但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时间仔细打理这些书籍,只能放在床底下。他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五百本小人书,有很多现在看来都非常珍贵,以前空闲时他会把小人书取出来翻看,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近日由于工作繁忙,他花在小人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部分小人书受潮或损坏。郑先生希望自己能将小人书作为一项文化收藏继续下去,于是向记者咨询收藏和保存小人书的相关知识。
其实不光是郑先生,记者周围很多人都反映过类似情况,因为收藏于图书馆、档案馆中的图书,都有专人管理,存放条件也相对较好,而个人收藏的家庭图书如何保存呢?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介绍说,藏书其实最重要的几点就是要防水、防火、防尘、防虫蛀、防鼠咬。而西大图书馆工作的商女士告诉记者,家庭里收藏图书的时候,在书柜里放些樟脑球可以防虫,樟脑球最好用纸包起来,以免挥发过快。书柜要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如果书籍受潮,可以把图书装在塑料袋里,放到冰箱冷冻室中冻上几个小时,然后把书拿出来,再搁到室内通风处吹干,这样就可使受潮的图书基本恢复原貌。
据悉,古代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晒书日。每到这天,若天气好,读书人就要拿出自家的藏书放到太阳下晒晒。商女士告诉记者,现代人虽然忘记了晒书日,但对家庭图书而言,藏于箱底秘不示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家庭图书慢慢进行的潜在变化人们不能及时得知,等发现问题已为时太晚。所以,尽管没有晒书日,对家庭图书都要间隔地挂晾一段时间。挂晾的时候注意除尘,用鸡毛掸轻轻扫一下书面。或用开到低风档的吸尘器一边用软毛刷扫书面,一边用吸尘器吸尘。
“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代的书房叫“斋”?接下来,我将和边肖一起享受它。
说起“快”,很多人可能首先会想到和尚道士吃的素食。但是,“快”在古代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经常被用作书房或商店的名称。在古装剧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习室和新房的名字。当然,在现代,以“寨”命名的地方也不少。但现代人使用斋的频率显然没有古人高。“宅”在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少用?
书房是现代知识分子家庭不可或缺的房间,但“书房”其实是一个流行的现代名词。古人以“斋、唐、吴、斋、史、典、亭、陆、玄、元、亭、东”等词命名书房。
如蒲松龄的《聊斋》,纪晓岚的《岳薇草堂》,刘禹锡的《陋室》,陆游的《老安学》,其中《斋》是古代研究中最常用的词之一。
在强调“忠于传家宝,诗书源远流长”的古代,学习文化自然受到重视。那么,古代研究是什么样的呢?都是怎么安排的?
古代人理想的书房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优雅和芬芳有这么大的空间?”
为什么“斋”会成为古代研究中最常用的词之一?什么是“房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翟,”言下之意,斋戒是《新魂》里的一个地方,里面包含了尊重和小欲望。这是古人读书时所追求和想达到的最高境界:——静雅,避尘避俗,刻苦读书,读诗,读书,修身养性。
从事这一领域的古人的研究通常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家具。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高,却有仙名。水不深,龙是灵。这是一个破旧的房子,但我是善良的。”学习虽然简单粗糙,但是有钢琴演奏,有看书。可以避免世界和公共服务的干扰。够了。所以刘禹锡引用孔子的话说:“何以有如此卑微之事?"
很多古代的书房都以简朴著称,比如白居易的“草堂”,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寒酸。他在《小屋的故事》中说,“木屋是正义的,不是丹。墙只是裂开了,不是白色的。
建筑台阶用的石头,电动窗用的纸;竹帘遮,其速谓之燕。“这可能意味着用于建造房子的木材只是用斧头砍的,而不是油漆的。只是在墙上涂些泥,而不是石灰和白色。用石头建造台阶;糊窗户的纸,竹子做的窗帘,亚麻布做的帐篷,一切都很简单。
古人不仅不要求书房的豪华,也不在乎书房的大小。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新开小诗》诗中说:“一个小房间,屋檐上只能开几次。在东边,有一个阅读的窗口。'天亮了,全是纸'陆游八十多岁的时候,这个'只有几间'的小书房刚刚启用,但陆游对这间小屋还是挺满意的:'窗户少,安静,书也很旧。'
明代学者归有光的书房季湘轩,也以小巧著称:“房中只有方丈,可容一人。”连御书房都不太好。例如,紫禁城养心殿的三喜殿,清乾隆皇帝的书房,只有八平方米。
古人虽然不追求豪华宽敞的书房,但对环境是很讲究的。就“吉祥轩”而言,这是一座百年老宅,门朝北,漏雨。归有光不介意它的小,但是他不考虑周围的环境。他亲自在院子里种上兰花、桂树、竹木,把书房的外部环境改造成一个非常优雅的环境:“三五日之夜,月半壁,桂树斑驳,风动山色可爱。”同样,刘禹锡的《窝棚》是“青苔绿,草深绿”;白居易的“草堂”建在美丽的庐山上,在香炉峰和艾毅庙之间。它的风景胜过庐山。'
从上面提到的名人研究可以看出,古代人心目中的理想研究其实是“何以有如此大的雅芳?”所以这句话经常挂在书房里,被古籍奉为对联。
古人喜欢怎样布置书房?
“鸟尾巴吐在所有的锅上,还剩下一些香。”
古代的书房追求“雅”字,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灯,几本书,就能成为书房。但是,要把书房布置得优雅悦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清代学者李煜曾说:“容器中放物者,宜作纵横之工,使人入其家,入其堂。当他们看到事物时,他们不会犯错。他们对一切都有深厚的感情。”
在古代书房里,除了桌子、椅子、碗柜、灯和笔之外,还有墨、纸和砚台。这些基本的物品,几个沙发,乐器,香,水,字画,古董,玉珠,盆栽等等。经常被加上。
这些器皿和物品是如何陈列的?
郜琏给出了一个尊圣八楼的装修方案。摘录如下:“大斋长桌一张,古语一句,古青铜注水一件,古窑笔筒一个,竹笔筒一个,古窑笔筒一个,糊斗一个,水城一个,铜石镇纸一个。”左边是一张床,床下的脚凳,一张小床,一尊铜花雕像或一个放在窑里的瓶子。
插花时,装瓶采香。闲暇时,他把蒲黄放在上面,收集晨露来清洁眼睛。或者放在大锅里用火封住香味。冬季加热器一号。一把古琴挂在墙间,其他的挂在中间。比如吴中云和林佶,风格都很好。一幅画挂在墙壁之间,但是书里只有两幅画。风景第一,花草树木第二,鸟人不聚。或者,也可以用名画中的佛,山,水,云。诗词优美的名人可以一起合作'
郜琏书房的装修确实高端高级,但一定是有钱人家。古代普通家庭的书房主要是“一桌一椅一灯几本书”。
另外,古人只看重香炉、盆景、匾额。这从宋元以后的文人画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南宋佚名的画像,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房的装饰更简单清新。最突出的是前面中间的花盆,后面的屏风上挂着自己的“人像照片”。
这三样东西中,香炉也是研究古代必不可少的。烧香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喝茶一样,后来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被称为“雅学”。陆游《焚香颂》写道:“一只鸟的尾巴吐在壶壁上,灶上还留着些香读书。”。明末清初学者孙志伟也在《灌溉堂文集》中记载:“当时名士说,穷则焚香饮茶”香有很多用途和好处。当点燃一炷香时,人们可以知道时间。清代学者袁枚曾说:“寒夜读书若忘眠,锦被香炉无烟。”这种香味还能镇静神经,消毒空气,净化室内环境。高明盘龙在《告子遗书山居教程》一书中说:“啜茶焚香使其明,然后读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的书房里,有几个沙发是用来放置必需品的。为什么古人喜欢在书房放沙发?根据温明振衡小说《几个沙发》中的一篇文章,“书房里的沙发”一定要古雅可爱,坐在你的背上。没有任何不便。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用在几种情况:“颜娟的业余时间可以用来传播经典和历史,阅读书画,陈,的核心,应用枕头和垫子。为什么不呢?'
古籍存放在哪里?
"折断的柏树被用作书柜,既结实又牢固"
当然,研究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书。古籍在哪里?早期人们的书和衣服大多藏在箱子里,产生了珍贵书籍“秘藏”一词。
箱、盒、柜、柜等收纳设备,古人通常称之为“柜”。它们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如木头、竹子、皮革等。比盒子小的叫“盒子”,便于携带。把书放在箱子里是古代读书人存放书籍的传统方式之一。苏轼诗中有一句“家中有古今大字报,箱中有墨画”,形容他在乾州艺鹭家中所见。把书放在盒子里是很常见的,甚至在现代的书架上。
书盒子
一开始橱柜不需要书,需要厨具。方以智的《通雅杂用》说,“也是用来存放食物的,所以叫‘厨房’,常用作‘碗柜’。晋代时,柜子是用来存放书画作品的。《晋书顾恺之传》记载:“常凯送恒轩一柜画。据《南史鹿城传》,“王鉴的戏叫鲁公的书法大厨。"'
橱柜已经正式成为这项研究的标准。应该是唐代建造的,当时研究规模很大。白居易的书房里已经有了一个木制书柜。他在《论文集题柜》中说:“断柏树是书柜,坚固。谁来收集和储存它们?主题为“白乐天”的皮日休《秋夜访李、公馆》也说:“图书馆里的老鼠穿厨篮,竹园里的橘膏使它们无所事事。“有意思的是,皮日休还描述了老鼠咬书的现象,这是藏书家最讨厌的现象。
唐代精美的书柜相当精致。按唐素娥的《独阳杂谈》,她是个好仙女。“有个三尺见方的马头,黑的像钱,做工很好。是存仙之书,在帐上一面。”这个玛瑙柜子是渤海国的贡品。
在宋代,书房的书柜一般都做成隔层或抽屉,可以上锁。李仁福在编小说《资本管理革新总指南》时,特意做了十个书柜。南宋《桂辛杂识》关于“修史方法”的文章说:“李仁福以前是一个长织女,做了10个木厨,每个木厨画了20个箱子,每个箱子都换成了贾子治。听说今年的东西都要回到这个盒子里,而且是按月按日有序的。真的是法。”据宋《孟斋笔谈》记载,北宋名人书房中放置了数十个书柜。其中一个装有道教魔法和其他秘密的书架被锁得紧紧的。
中国古代有书柜和书架之分。前者个子高,后者个子矮。橱柜的表面可以用作桌面。在明代,书柜是按照高标准制作的。据郜琏《尊圣八建言贤尚青建》:“明初有书柜系统。那是人间仙境。在一个平板上,两边向上倾斜,纸卷放在一边。下部空间放书,侧板用格子圈装饰。洞的两边用金铜混合成一条滚线。中间的面板是一个由四个面板围成的小柜子,由一扇门打开和关闭。把金铜合页混在一起是很熟练的。”是现代书房里很流行的东西,明代就开始用了,所以叫“书柜”。书柜是开放式的,前面大多没有门。两边和背面都在0以上,可以看到书柜上放的书。
出现于明代中期,很快就取代包背装,成为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形式,今天还常把古籍称作“线装书”因为包背装的书背易于破损,于是改用两张和书页同样大小的书衣分置书的前后,在书脑处打孔穿线订成。一般只打4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订书的线讲究用白色或米**丝线,双道。有时还在上下两个书角处用浅蓝、浅黄或棕色的绫包起来,叫“包角”。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页,有时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为进一步提高馆藏古籍的数字化、仿真复制与再生性保护技术水准,纷纷采购更先进的专业大幅面古籍数字化设备。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的赛数OS12002V专业古籍扫描仪、赛数OS Q1专业大幅面高精度扫描仪以其出色的技术参数,充分满足了用户对设备的全部要求,连续多次在数字化设备项目中中标。
本文2023-08-19 08:06: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