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常用的乐谱叫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我国古代常用的乐谱叫什么?,第1张

中古音乐——乐谱中刻写的民族文化精神

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旧调重弹”。音乐史与其他学科史的区别,正在于它有声响,而大量的古谱就是它的依据。如同文字的发明一样,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记录下来的乐谱的发明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前面曾说过,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_IHWuhg94prYTBek978zIa2n9nnGDzWFDYndDzfQMggrkJ9uKlD7UDNS6frUMHAZLD3wnkkKQV1mtOPDndDwa

中国传统音乐有三种最常见的音阶结构,第一种叫“正声调音阶”,第二种叫“清商音阶”,第三种叫“下徵调音阶”,它们因音列间全音程与半音程所处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构。

  C D E F G A B

正声调音阶 徵 羽 变 宫 商 角 中

清商音阶 和 徵 羽 闰 宫 商 角

下徵调音阶 宫 商 角 和 徵 孙 变

  以下我们把贾湖骨笛测音后得出的音阶结构与传统音阶作一比较:

筒 音

#F5或G5 7孔 6孔 5孔 4孔 3孔 2孔 1孔 结 论

角 徵 羽 闰 宫 商 角 徵 清商音阶

六 声

  宫 商 角 和 徵 羽 变 商 下徵调

音阶七声

  乐音是自然现象,音阶却不是自然现象,世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种类的音阶,因此可以说,一种乐音组合方式,即音阶结构就是一种音乐文化模式,是一群人按一定审美趣味选择编配而成的音调样式。中国式的旋律建立在中国音阶之上,产生于中国调式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曾有一种中国是五声传统,西方是七声传统,五声简单,七声复杂的怕见。如今,东方神笛在中原破上面出,吐出了一串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七声音阶,它与我们今天依然耳闻的中国音调竟完全一致,这是多么意味深长!

  当不再凄清寂静的宇宙中开始飘扬人类自制的乐器的音响,那旋律不但注入了炎黄先民明确的乐音意识,更包含了开天辟地者的欢畅心音!

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旧调重弹”。音乐史与其他学科史的区别,正在于它有声响,而大量的古谱就是它的依据。如同文字的发明一样,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记录下来的乐谱的发明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前面曾说过,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代的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天文说”;而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有的研究者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说宫音代表国君,商音代表万民……这是“君臣说”。不论是“天文说”、“畜禽说”、“图腾说”或“君臣说”,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封建主义伦理观念的色彩,表达了中国先民的不同的音乐观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