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解读系列一茶之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茶经解读系列一茶之出,第1张

这期我解读茶经,做十个系列的分享。

《茶经》第一章字少,如果感兴趣茶经的朋友,我建议大家不妨把阅读速度慢下来,试着写一写茶经的选段,试试30分钟、45分钟,一小时,一笔一划像刻字慢慢入纸去,抄经志在过程的体会慢慢的茶禅文化,像打坐数息一样,先去享受这个过程,尽量不要张扬的笔触,茶人的字贵在收敛,以涩、以拙为贵。透过书写静心的习惯,养成塑造心灵平静的记忆,每一日、每一个片刻的宁静不断累计就成了我们内心的滋养。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

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树是神农时期被发现的。根据《神农本草》的记载,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证实,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剂,因此被人们视为珍品。

茶,在周代极重岁祭祀的时候是作为祭品的,由此可以得知,中国3000年前茶叶的用途就已经扩大为祭品,证实我国的茶叶生产在周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距今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唐代,饮茶蔚然成风。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唐代以前“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

日本茶道,更多继承了唐宋寺院茶。所以,仪轨繁复,讲究颇多。而中国茶文化中,则是有“佛”“道”两组基因并行。所以比起日本茶道,中国人喝茶更为随性自然。不见得要有茶室,简单的一方茶席也可成趣。若非要说中国也有“茶道”,那这个“道”也是“道法自然”之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建议这部分的译文再重新阅读一下,适用于对白话文和文言文一知半解的茶徒阅读。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除此之外,中国人喝茶还特别重视茶与健康的关系。红茶的暖胃、普洱的化油、白茶的消炎,每种茶一定要与功效挂钩才会受到欢迎。

“道家思想”的这组基因,至今对我们的饮茶生活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禅茶一味”四个字,可谓尽人皆知。“吃茶去”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佛教与茶,确实有着联系。但是,那大致是唐宋之后的事情了。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两晋时影响力尚不够大。在当时,茶更多的是与道家思想结合。

茶,清净,人,心静。

慈悲开示,且饮一杯。

《典籍里的中国》茶经陆羽扮演者是王劲松,此王劲松非彼王劲松,他的艺名叫“气壳”。

王劲松现在是北京**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哈尔滨,1990年考进北影。王劲松曾出演过不少的影视作品,比如《天下第二》、《第三军团》、《孙武》和《赵氏孤儿》等。

他爱茶一生、写茶一生,倾尽毕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他三岁沦为孤儿,一生无儿无女,却是一个享尽世间温情的人。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茶学家陆羽。3月5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八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区便有了饮茶风俗,到了唐朝时期,饮茶之风日盛。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陆羽(字鸿渐)在定居浙江湖州期间,将积累有关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著成《茶经》。

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

唐陆羽的《茶经》

唐张又新的《煎茶水记》

唐苏廙的《十六汤品》

宋蔡襄的《茶录》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宋熊蕃 的《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审安的《茶具图赞》

明朱权的《茶谱》

明顾元庆的《茶谱》

明屠隆的《茶说》

明许次纾的《茶疏》

明程用宾的《茶录》

明冯时可 的《茶录》

明闻龙的的《茶笺》

明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

明 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

清刘源长的《茶史》

清余怀的《茶史补》

清冒襄的《岕茶汇钞》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是《茶经》,撒贝宁带着大家穿越千年,品味陆羽的传奇一生。

2023年3月5日晚八点,大家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在茶香之中品读历史典籍《茶经》。《茶经》这部典籍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茶叶生产的技术跟经验,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

《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3月5日(周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八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

本期节目将“以茶会友”,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沈冬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共同解读《茶经》的历史价值,讲述中国茶文化的深远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