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元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什么是先天元神?,第1张

  神为人身“三宝”之一,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但气功古籍所载尤详。丹道书中义将其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神又称“先天元神”。元,有本无、根本、原始之义。元神是指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的神气,与出生后由外景事物为心所任而逐渐产生的后天识神、欲神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张伯端所说:“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无神者,乃先天以来"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青华秘文》)。近人张锡纯也说:“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神本原于先天父母之精。《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神气舍心才产生生命。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故当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乃因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无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一、鲁迅诗全集,如下(共六十一首):

  自嘲 (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1900年)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莲蓬人(1900年)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氵襄〕〔氵襄〕。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庚子送灶即事(1901年)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祭书神文(1901年)

  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緼兮烛焰赤。

  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

  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

  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

  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

  湘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蠹鱼。

  寒泉兮菊菹,狂诵《离骚》兮为君娱。

  君之来兮毋徐徐,君友漆妃兮管城侯。

  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

  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蠹鱼之来游。

  俗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羞。

  若弗听兮止以吴钩,示之《丘》《索》兮棘其喉。

  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忧。

  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

  他年芹茂而樨香兮,购异籍以相酬。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1901年)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

  怵目飞红随蝶舞,开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

  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笛,且踏春阳过板桥。

  只恐新秋归塞雁,兰□(舟+繁体双)载酒橹轻摇。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

  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

  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

  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1901年)

  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更养花?

  春风容易送韶年,一棹烟波夜驶船。

  何事脊令偏傲我,时随帆顶过长天。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哀范君三章(1912年)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茗〔艹丁〕,微醉自沈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替豆萁伸冤(1925年)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吊卢骚(1928年)

  脱帽怀铅出,先生盖代穷。

  头颅行万里,失计造儿童。

  赠邬其山(1931年)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送O.E.君携兰归国(1931年)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无题(1931年)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

  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

  下土惟秦醉,中流辍越吟。

  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赠日本歌人(1931年)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湘灵歌(1931年)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无题二首(1931年)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送增田涉君归国(1931年)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无题(1932年)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偶成(1932年)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赠蓬子(1932)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一.二八战后作(1932年)

  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

  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

  自嘲(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教授杂咏四首(1932年)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

  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

  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

  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

  所闻(1932年)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无题二首(1932年)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

  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无题(1932年)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二十二年元旦(1933年)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春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赠画师(1933年)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学生和玉佛(1933年)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言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1933年)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题《呐喊》(1933年)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题《彷徨》(1933年)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悼杨铨(1933年)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题三义塔(1933年)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无题(1933年)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

  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

  悼丁君(1933年)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赠人二首(1933年)

  明眸越女罢晨妆,荇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早云如火扑晴江。

  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

  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

  无题(1933年)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无题(1933年)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1933年)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报载患脑炎戏作(1934年)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无题(1934年)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秋夜有感(1934年)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亥年残秋偶作(1935年)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芒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二、扩展知识:

  1、人物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诗歌特点: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鲁迅古体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个性鲜明,形象真实。在鲁迅的古体诗歌中,读者常常能够通过他所描述的种种自然景物或是一些具体的人物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景物范围极广,蕴意很深,比如说“千林”、“鹭影”、“黄羊”等。而人物则有“挈妇”、“慈母”、“丈夫”、“英雄”等。有时,作者还常常以自画像的形式经自己作为诗中的主体,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开阔的胸襟让世人认识到自己所要批判和歌颂的主题。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作者运用“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句简单明了的将自己身处白色包围中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场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作者并没有运用过多的语言铺垫,而是仅仅依靠“慈母泪”和“大王旗”两个意象以点盖面式的表达出来。其二,语言朴实,立意深刻。鲁迅的诗歌的语言是朴实自然的,并未有过多的雕饰和渲染,读来令人亲切自然,然而在细细品味时,便可以立刻发现其表达的立意,宣扬的情感却远不是那么浅显。如《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可以清晰地发现鲁迅隐含在诗中的一种情绪——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与鞭挞。作者选取这一件事来反映家中的贫困,隐含的内容是认为灶神是不存在的,祭拜灶神只会让家中的贫困雪上加霜,要想摆脱命运只有靠自己,靠个人的抗争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其三,修辞丰富,形式多样。在修辞方面,鲁迅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用典、反语、对偶等。这些功能迥异、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很好的宣扬思想、发泄情感的武器,也让读者深刻地体悟到鲁迅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头脑。此外,鲁迅的古体诗形式也非常丰富,有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如五言有《庚子送灶即事》、《题〈彷徨〉》等,七言有《答客诮》、《自题小像》等。

上世纪50年代郑振铎先生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倡印《古本戏曲丛刊》,其中《古今杂剧》印在4辑中。

郑振铎倾囊购得孙锐评点《西厢记》、《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上卷残本、明嘉靖年间郭勋刻的《忠义水浒传》、《红楼梦》脂砚斋残抄本等珍希古籍。最大的收获是为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购得《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这事说起来真有点扣人心弦。一天深夜,郑振铎突然接到中国书店老板陈乃乾打来的电话,这个电话使他兴奋了一夜。原来陈老板告诉他一个信息:听来青阁杨老板说,苏州书贾唐某发现了32册元明杂剧,其中有刻本,有抄本。陈老板最后还强调,抄本上大多有明代著名藏书家赵清常的跋。这难道就是自己苦苦寻了8年的那部奇书么?郑振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这样的戏曲大师,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戏剧艺术遗产。但是,经历了数百年改朝换代,兵火战乱,遗存于世的戏曲文献极少。长期以来,人们研究元曲,就只有依赖明臧晋叔的《元曲选》,这几乎是唯一的宝库了。直到近代罗振玉、王国维发现黄尧圃旧藏的《元刊杂剧三十种》后,才又补充了臧晋叔藏书中所没有的17种元剧。但值得注意的是,黄尧圃在书上写了“乙编”二字,于是王国维推测,既有乙编,必然还有甲编、丙编等。郑振铎也坚信,一代元剧决不会仅仅只留存《元曲选》和元刊杂剧,完全可能有新的发现。1929年10月间,郑振铎从欧洲回来不久,一天不经意在《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上看到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丁初我的《黄尧圃题跋续记》一文及其附诗一首,丁说他曾从旧山楼借到过一部64册的古今杂剧,内有元明杂剧240来种,是明赵清常的手抄本,还有跋。看到这一消息,郑振铎欣喜万分,立即赴苏州找到了丁初我,但丁说那部书他只借阅了3天就归还了常熟旧山楼。他又托人多次去常熟打听,但杳无音信。于是他亲自赶到常熟,但在他面前的旧山楼却只是一片荒凉的废墟。原来这里经历了军阀的战火,驻兵随意将楼内藏书当柴烧。难道这部珍贵的遗书就这样被毁了吗?他的心在发痛。然而他并不死心,仍托熟识的书商帮助打探。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书终于露面了。但为什么只有32册呢?应该是64册呀?郑振铎心中又起了疑团。但他相信,有了这一半,另一半也一定会出现。这一夜他辗转反侧睡不着,索性披衣起床,秉笔给他在北平图书馆当馆长的好友袁守和写了一封信,又给当时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的原暨大同事、词曲专家卢冀野写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来青阁找杨老板。杨老板告诉他确有这事,卖主要价1千元,还告诉他另32册在古董商孙某那里。郑振铎一听十分欣喜,这部书的另一半也有了下落;1千块钱对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由于前段购书,他手头已很诘据,只好向暨大的同事们借,好不容易凑齐了1千元。天有不测风云,当他怀揣1千元钱兴冲冲地赶到来青阁时,杨老板的一番话使他从头凉到脚。杨老板说他来迟了一步,苏州唐某的32册古今杂剧已被古董商孙某以9百元之价买走,现在孙某一共有64册,书已完璧,不打算卖。

然而性格一贯坚强的郑振铎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又找到中国书店的陈老板,经过陈老板找到孙某。孙某一听来意,便狮子大开口,要价1万元。l万元对于郑振铎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他一下怔住了。但对方肯卖,对他来说多少是个安慰。看来光凭个人的力量是不行了,必须借助公家的财力。于是他又向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守和、教育部的卢冀野发去两封电报,希望北平图书馆能收购或教育部能出资。次日北图就有了回电,说无法支付如此巨款,郑振铎的心凉了半截。第三天卢冀野的回电使他冷却的心一下又热了起来,卢说教育部打算买下。当时兼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也来了电报,要他尽量压价,由教育部承担这笔巨资。郑振铎极为兴奋,他立即与陈乃乾去找孙某交涉,经过3天讨价还价,终以9千元成交。成交之后,郑振铎将先前同事们凑的1千元钱交了定金,并约定20天内将全款付清。

真是一波多折,谁知两个星期过去了,重庆方面的汇款还是没有到。他又急了,20天之内钱不到位,孙老板是会毁约的!情急之中他又想到一个“借”字,可再找谁去借呢?他想到了与他是“平级”但此时代理暨南大学校长的商学院院长程瑞霖,只有他有支配这笔巨款的权力。于是他找到程,说明来意。程看他为难的样子,很理解地说:“看来郑振铎你又有好几天没睡好觉了,我就借给你吧。”他谢了又谢,取过支票便赶到孙某处,经过付款、签字、取书,那凝结着中华民族祖先优秀文化结晶的64册宝书终于呈现在郑振铎眼前,他眼睛湿润了,用手来回抚摸着这些书。书一运回家里,他便急不可待地翻阅起这部书来,还要母亲和妻儿都来看这宝贝。后来他对这部书作了深入研究,定名为《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还撰写了一篇长达3万余字的跋。

教育部的书款过了两个多月才汇到上海,郑振铎庆幸自己采取了超前措施。关于这部书的价值,诗人徐迟后来用十分生动的语句评价:“你能想象吗?这是多么惊人的发现!仅仅发现了莎士比亚的一个签名,全欧洲为之骚动。如果发现的是莎士比亚的一个从未见过的剧本,你想,又将如何?试想文艺复兴距今不过三四百年。我们的元代,至今却有六七百年之久。”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戏曲集,64册书中包含有240种杂剧,其中近一半是湮没了几百年的孤本。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敦煌石窟经卷和西陲汉简的发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