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萝卜治偏头痛有用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白萝卜治偏头痛有用吗?,第1张

‍‍

白萝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食疗配方之一,我经常听到用白萝卜治疗各种疾病的例子。说到偏头痛,白萝卜也能够有效的治疗,具体怎么用呢?让我分享给大家。第一种方法,将一根白萝卜洗净切丝,用干净的纱布包好榨汁,大约能够榨取20毫升的萝卜汁。如果您是左侧偏头痛,就将萝卜汁分数次滴入右侧鼻孔中;如果您是右侧偏头痛则滴入左侧鼻孔中。我家里嫂子左侧偏头痛,她每天分两次将炸好的白萝卜汁滴入右侧鼻孔中,这样用了四五天就明显感觉到效果了。 第二种方法,将白萝卜皮贴在太阳穴处。白萝卜汁中含天然芥子油,滴入鼻腔通过鼻黏膜迅速吸收,所以能够起到通窍活血的效果,达到缓解偏头痛的目的。用第一种方法的时候,再将白萝卜皮贴在太阳穴处,效果会明显。在用白萝卜榨汁时要注意卫生,要防止因萝卜汁受到污染而引起鼻腔、鼻窦感染。

‍‍

三采文化编辑部、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 消肿止痛的穴道 承浆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唾液。 古籍中「承浆,颏之上陷处称为『承浆』,穴当其处,故名;穴当饮食入口之下,以饮食为浆,当有上承饮食之义。」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头痛、颈部疼痛、气喘、神经性疼痛。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扶」指用手支撑著的意思,又两个人搀行也称为扶,「突」有高起突出的意思。 在《汇解》中「铺四指曰扶,即今之曰横指,曰当同身寸三寸,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一扶),故扶。」表示扶突位在前颈部侧面甲状软骨突出处,即喉结旁约三寸的地方。 穴位找法 扶突位于喉结的高度,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与锁骨之间,也就是从喉结正中央,再往两侧约三寸(四指横宽)的地方, 左右各一。三采文化编辑部、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 消肿止痛的穴道 承浆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承」指承接,「浆」指口中浆液、唾液。 古籍中「承浆,颏之上陷处称为『承浆』,穴当其处,故名;穴当饮食入口之下,以饮食为浆,当有上承饮食之义。」表示承浆因为位在嘴唇下方的凹窝处,宛如承接口中的唾液,故以此命名。 穴位找法 位在嘴唇与下巴中间的凹陷。寻找此穴位时可以将头部稍微往后仰,嘴巴微张,可使下唇与下颚间的凹陷更为明显。 扶突 治疗效果 消肿止痛 扶突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扁桃腺炎、急性咽炎、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头痛、颈部疼痛、气喘、神经性疼痛。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扶」指用手支撑著的意思,又两个人搀行也称为扶,「突」有高起突出的意思。 在《汇解》中「铺四指曰扶,即今之曰横指,曰当同身寸三寸,穴在结喉突起旁三寸(一扶),故扶。」表示扶突位在前颈部侧面甲状软骨突出处,即喉结旁约三寸的地方。 穴位找法 扶突位于喉结的高度,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与锁骨之间,也就是从喉结正中央,再往两侧约三寸(四指横宽)的地方, 左右各一。 外关 治疗效果 消炎止痛 外关主治重听、偏头痛、眼睛肿痛、耳鸣、牙痛、落枕、高血压、上肢关节痛、脑中风、手脚麻痹、风湿疼痛等疾病,都可以借由 外关穴得到改善。 方法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按压时应两手同时进行并左右交替,每次约5秒钟,反复进行约10次。按压前可以先用毛巾热敷,提高治疗效果。 名称由来 「外」是外部,意指体表。关是关联、联络。「外关」是与外部体表有关联的穴位。 中医认为,本穴位属于手少阳经,与阳维(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脉气相通,为阳经、阳脉通达于外的关节,故名「外关」。 穴位找法 将手背朝上,从腕关节中央往手肘处约二寸(三指横宽)的位置,左右各一。 二间 治疗效果 舒缓疼痛 主治牙齿疼痛、喉咙痛、头晕、口干舌燥、消化不良、流鼻血、便秘等症。 方法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 名称由来 「间」指间隙的意思。由于此穴的位置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的凹陷处,也是手阳明经脉经过的第二个穴位,所以称为二间。 在《会元针灸学》中「二间者,二者穴之次部,相交食指本节之节前,有间隙,故名二间。」表示二间是位在第二掌指关节前,靠近赤白肉的凹窝处。 穴位找法 寻找此穴位时将手背向上握拳,在食指内侧掌指关节的前方(指尖方向)凹陷中,左右各一。 地机 地机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痛、腹胀、腹泻、小便困难、遗精、白带、月经失调、膝关节炎、下肢肿胀、下肢麻痹,也可以用于肠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胃酸过多、腰痛等症状的治疗。 方法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 。 名称由来 「地」是土地,意指「下肢」。「机」是机要、重要。「地机」是人体下肢重要部位的穴位。 《会元针灸学》记载:「一身分上中下三部,自足至脐为下部,属于地部。地机穴居地中部,运膝之机关。」中医认为,本穴位位于人体「地部」的中部,也就是膝部,是主管膝部运动的机要枢纽。同时本穴位属于足太阴脾经,脾经主管「土」,「土」为人体「地部」,而本穴位又是脾经气血深聚的机要穴位,故名「地机」。 穴位找法 阴陵泉下三寸(四指横宽),在胫骨后方的凹陷中,左右各一。也可以从膝盖后方的横纹,往下约四寸(六指横宽)的地方。 本文摘自《穴位 图典热销16年精装典藏版》/三采文化编辑部著、黄介良医师审订(介良中医诊所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易筋经研究协会理事长)/三采

天 麻 小 知 识

一、天麻的名称:

天麻,原名赤箭,始载《本经》,宋代《开宝本草》始收载天麻之名。明代《本草纲目》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赤箭”。别名明天麻,还有神草(吴普本草)、独摇芝(抱扑子)、定风草(药性论)、合离草、离母(图经本草)之称。日本人称之为鬼箭杆、盗人脚等。

二、我国古代医药文献对天麻的评价

天麻在我国一些古代医药文献中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把天麻列为上品。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历代书籍中关于天麻功效的论述作了总结归纳:天麻“辛,温,无毒。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消臃肿,下肢满,寒疝下血。主治风湿,四肢拘挛,瘫痪不遂;小儿风痛,惊气,助阳气,补五壤七伤;风虚眩晕头痛,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等”。

三、天麻的药用价值

在我国,天麻入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药物作用有:

1、镇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近年来,经一些医疗单位1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

2、镇静作用: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

3、抗惊厥作用: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4、降低血压作用: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

四、人工栽培天麻与野生天麻质量比较研究

长期以来,对于人工栽培天麻与野生天麻的品质(药理作用)有不同看法。为此,南京中医学院庄毅作了专题比较试验研究(发表于《中国食用菌》第9卷第五期)。试验结果表明(摘抄):

1、药理作用

(1)家兔脑血流对比。耳静脉给药,024克/公斤,家兔脑血流图波幅度变化相同,都引起波幅降低,提示有收缩血管降低血流量的作用。栽培天麻的波幅下降更明显,比值几乎大一倍。

(2)小鼠腹腔给药,10克/公斤,与戊巴比妥纳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二种天麻间无明显差异。

(3)戊巴比妥纳影响小鼠睡眠,剂量5克/公斤,均能延长睡眠时间,效果无明显差异。

(4)二种天麻注射液,1克/公斤给药,对狗颈内动脉阻力有明显降低,降低血压,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5)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1克/公斤给药,均能扩大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增加血流量,二种天麻间无明显差异。

以上证明二种天麻的药理作用相同,在家兔脑血流试验中人工栽培天麻作用较强。

2、临床疗效

(1)材料:二种天麻注射液;剂量:012克/2毫升;时间:每一疗程30天。

(2)方法及结果:

质量鉴别的根本在临床效果。经过四家医院临床验证共433例,证实栽培天麻对眩晕综合症、血管性头痛、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达833%-745%,眩晕综合症疗效最高。各项试验都证实栽培天麻不亚于野生天麻。

通过一系列试验总的看来,人工栽培天麻在细胞内多糖颗粒含量、天麻甙(天麻素)含量及影响家兔脑血流波幅下降等方面较占优势,而在折干率及醇提取物含量方面野生天麻稍高。

天麻治头痛配方摘抄

1、天麻川芎丸

①成份:天麻15克,川芎60克。

②用法: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③主治:偏正头痛,眩晕欲倒。

——摘自《元·御药院方》

2、川芎天麻茶

①成份:川芎500克,天麻200克,茶叶适量。

②用法: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日嚼一丸,清茶下。

③主治:具有熄风止痛功效。主治偏正头痛及首风眩晕。

——摘自《本草纲目》

3、天麻川芎茶

①成份:天麻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春茶3克。

②用法:用白酒一碗,将上四味药置酒中,煎至半碗,取渣再用酒一碗,煎至半碗。合并煎汁,睡前以茶饮之。

③主治:满头作痛。

——摘自《元·御药医方》

4、天麻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香白芷6克,防风45克,葛根45克,金银花6克,生石膏9克,川椒3克,乳香3克。

②用法:水煎,洗之。

③主治:前额头痛。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5、天麻祛风清上洗药方

①成份:天麻3克,防风9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45克。

②用法:用水熬透,洗之。

③主治:偏正头痛,头目昏重等。

——摘自《清·光绪皇帝医方》

天麻食疗菜谱

1、天麻炖鸡

〔原料〕鸡1只(500)克,天麻10克,调料适量。

〔制法〕

(1)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

(2)天麻洗净、切片。

(3)天麻置鸡腹内,鸡入锅加水清炖至熟烂,加调料入味后食用。

〔功效〕熄风、行气、活血。

〔应用〕治疗身体虚弱、产后血虚头昏。

2、天麻炖猪脑一

〔原料〕天麻15克,猪脑1具。

〔制法〕

(1)天麻洗净、切片。

(2)猪脑洗净。

(3)猪脑、天麻片放搪瓷盆内隔水炖熟。

〔功效〕祛风开窍,通血脉,镇静,滋补。

〔应用〕肝虚 型高血压、动脉 硬化、美尼尔氏综合症、神衰、头晕眼花及脑血管意外致半身不遂。

天麻炖猪脑二

天麻炖猪脑,是民间常用的滋补食品。

[功效] 祛风,开窍,通血脉,镇静,滋养。

[适应症] 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后遗半身不遂及语言障碍等。

[分量和用法] 每次用天麻10克,猪脑一个(洗净),水适量,放入瓦盅内隔水炖熟服食。

[注意事项] 本方四季可用。猪脑必须新鲜,用时可每天或隔天一次,3-4次显效。

天麻蒸猪脑三

配方:天麻10克 猪脑2只 姜5克 大蒜10克 葱5克 盐5克 绍酒5克 鸡汤200毫升

制作:1.把天麻打成细粉9猪脑去红腺及膜洗净,姜、蒜洗净,切片,葱切花。

2.把猪脑放在蒸盆内,加入天麻粉、盐、姜、葱、蒜和鸡汤。

3.把盛有猪脑的蒸盆置蒸笼内,用武火大气蒸3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食猪脑1只。

功效:平肝熄风,降低血压。高血压风痰上逆型患者食用。

3、天麻鲤鱼

〔原料〕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15千克),酱油、料酒、食盐、味 精、白糖、胡椒粉、香油、葱、姜、水豆粉适量。

〔制法〕

(1)将鲜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装入盆内,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上,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成片待用。

(2)将天麻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置盆内,然后放入葱、姜,加入适量清水后,上笼蒸约30分钟。

(3)将鱼蒸好后拣去葱和姜,另用水豆粉清汤、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天麻鱼上即成。

〔功效〕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活血。

〔应用〕适用于虚火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头昏等症。

4、天麻烧牛尾

〔原料〕天麻10克,牛尾2条,母鸡、肘子、干贝、调料各适量。

〔制法〕

(1)将母鸡、肘子下锅煮汤,天麻洗净,放入罐内加清水上笼蒸透后切片,将牛尾按骨节缝剁开,放入锅内加清水、葱、姜、白酒煮开,去其异味。

(2)锅内放入 煮好的 母鸡、肘子及汤,再放入牛尾、火腿、干贝,调好色味,用文火煨2小时左右,待熟后将牛尾捞出去,骨留肉 整齐地码入盘中,再将 天麻片镶上,把原汁内的母鸡、肘子等料挑出,用淀粉勾芡,淋香油,浇入盘中即可。

〔功效〕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应用〕治头晕、头痛、风湿痛

5、天麻炖乳鸽

药材:天麻(10克)、桂圆肉(5克)、无花果(2个)

材料:老母鸽肉(100克)、瘦猪肉片(50克)、老姜片(少许)

制作:1、将老母鸽肉、瘦肉片煮熟; 2、将所有材料放在一起文火炖制2-3小时。

天麻具有止头痛的功效,且效果极佳。

滋补程度:中等

菜名 天麻鱼头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功效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活血。适用于虚火头痛、眼黑肢 麻、神经衰弱、高血压头昏等症。

原料

天麻25克 川芎10克 茯苓10克 鲜鲤鱼1尾(1500克) 酱油料酒 食盐 味精 白糖 胡椒粉 香油 葱 生姜 水豆粉各适量

制作过程

1 将鲜鲤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装入盆内;将川芎、茯 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上,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 米泔水中浸泡4~6小时,捞出天麻置米饭上蒸透,切成片待用。 2 将天麻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将鱼仍置盆内,然后加入葱、生姜和 适量清水,上笼蒸约30分钟。 3 将鱼蒸好后,拣去葱和生姜。另用水豆粉、清汤、白糖、食盐、料 酒、酱油、味精、胡椒粉、香油烧开勾芡,浇在天麻鱼上即成。

用法佐餐食,每日2次。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用健脾燥湿,化痰熄风。

主治痰饮上逆,痰多心悸,眩晕头痛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治疗内生风痰之剂。若痰因湿生,主要用白术燥湿化痰。晕由于风,辅以天麻平熄内风。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并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点评

1、本方是为风痰眩晕而设。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对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导致眩晕,不宜服用。

2、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的患者,加泽泻、桂枝利湿化饮;若肝阳偏亢的患者,加钩藤、代赭石潜阳熄风。

3、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属风痰而有上述证候的患者,均可随证加减服用本方。

总之,本方主要治疗由于水饮痰湿所致的头目眩晕证,并且收效较好,可谓良方。

另外,本方也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在原方燥湿化痰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燥湿的白术,平肝熄风的天麻,而组成化痰熄风方剂。

飞龙天麻

配方:

天麻30克,草鱼1尾(1000克左右),料酒30克,盐4克,味精3克,姜10克,葱15克,芹菜叶20克,萝卜雕花或玫瑰鲜花3朵。

功效:

息风,定惊。适用于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制作:

1、将天麻用二泔水(第二次淘米水)、川巨著10克、茯苓20克共同浸泡24小时,然后放到米饭上蒸熟,切片,除去川芎、茯苓不用。

2、将草鱼去肠肝、鳞、骨;鱼肉向外,切成花刀,用鳍做龙头,用鱼尾做龙尾,用胡萝卜做龙舌,用鱼肉做龙鱼、龙爪。将鱼肉用盐、味精、料酒、盐码味腌1小时,再放入姜、葱、天麻,用武火蒸9分钟,取出后,除去姜、葱,装盘即成。

天 麻 凤 翅

原料:

鸡翅 5只,天麻50克,胡萝卜,青椒、酱油、糖、绍酒、盐、味精、花椒葱、姜、蒜适量。

制法:

天麻用米泔水浸泡 4小时;将天麻放入米饭中蒸熟,切片;鸡翅洗切块,与天麻片一起红烧(红烧做法同普通烹调法一样)。

功效:

天麻有镇静、抗惊厥、抗癫痫和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可平肝息风、祛风定惊,用于头目眩、肢体麻木、小孩惊风、癫痫、高血病、耳源性眩晕等症。鸡翅甘温,入脾胃经,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

参考资料:

中国天麻食品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热头痛的病因病机 5 风热头痛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风热头痛的治疗 71 治法 72 风热头痛方药治疗 73 风热头痛的推拿治疗 74 风热头痛的艾灸治疗 8 关于头痛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热头痛的方剂 2 治疗风热头痛的穴位 3 治疗风热头痛的中成药 4 风热头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热头痛 1 拼音

fēng rè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anemopyretic headach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ache due to windheat 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ache with windheat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风热头痛为病证名[1]。属外感头痛。即头痛·风热证(headache with windheat syndrome[2])。指外感风热邪气,以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3]。见《外台秘要》卷十五。

4 风热头痛的病因病机

风热头痛由外感风热引起[1]。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而发病。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而为头痛[4]。

5 风热头痛的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或鼻塞流浊涕,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4][1]。

《医林绳墨·头痛》:“上攻头目,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

6 证候分析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4]

7 风热头痛的治疗 71 治法

疏风清热[4]。

72 风热头痛方药治疗

风热头痛治宜石膏散、荆芥散、神芎散、桑菊饮等方[1]。

可用芎芷石膏汤[备注]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加减。本方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但方中羌活、藁本偏于辛温,对热盛不宜,则可改用黄芩、薄荷,山栀以辛凉清解。若热甚伤津,证见舌红少津,则可加知母、石斛、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备注]黄连上清丸(《古今医方集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菊花、桔梗、薄荷、川芎、大黄、连翘、当归、葛根、玄参、花粉、姜黄苦寒降火,通腑泄热。[4]

73 风热头痛的推拿治疗

[5]

选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攒竹、阳白、百会、四神聪、肺俞、风门、大椎、曲池、风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太阳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从印堂穴开始经鱼腰、太阳至耳前,反复分推3~5遍。然后指揉印堂、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百会、四神聪,每穴约1分钟。用指尖击法从前额部向后颈部反复叩击1~2分钟。用五指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处,反复操作3分钟左右。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1分钟。指按揉大椎、肺俞、风门,每穴各1分钟。拿曲池、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拍法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74 风热头痛的艾灸治疗

[6]

选穴:太阳、头维、大椎、曲池、列缺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1次,疾病痊愈后可巩固多灸1~2次。

8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2][7])为病证名[8]。亦称头疼[8]。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7]。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8]。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8]。凡六*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8]。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9]。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4]。

详见头痛条。

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偏头痛 31 偏头痛的诊断要点 32 偏头痛的治疗 321 针灸治疗 322 方药治疗 323 推拿疗法 4 西医·偏头痛 41 疾病分类 42 偏头痛的病因 43 偏头痛的临床分期 431 头痛前期(先兆期或颅内动脉收缩期) 432 头痛期 433 头痛晚期 434 头痛后期 44 偏头痛的临床分型 441 典型偏头痛 442 普通型偏头痛 443 复合型偏头痛 444 偏头痛等值症 45 临床表现 451 不伴先兆的偏头痛(普遍型偏头痛) 452 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 4521 先兆期 4522 头痛期 4523 典型偏头痛的亚型 45231 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 45232 伴有延长先兆的偏头痛(复杂型偏头痛) 45233 基底型偏头痛(原称基底动脉偏头痛) 45234 不伴头痛的偏头痛先兆(偏头痛等位发作) 453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454 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 455 偏头痛持续状态 46 偏头痛的诊断 461 诊断要点 462 诊断标准 4621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4622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诊断标准 47 需要与偏头痛鉴别的疾病 48 偏头痛的治疗方案 481 一般治疗 482 急性发作的治疗 4821 轻度偏头痛 4822 中重度偏头痛 4823 伴随症状 483 预防治疗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偏头痛的穴位 2 治疗偏头痛的方剂 3 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 4 偏头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偏头痛 1 拼音

piān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cephalagrahemicraniamigrain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igra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医·偏头痛

偏头痛为病证名,又称头偏痛、偏头风[1]。指偏于一侧的头部疼痛,往往比较顽固,可能定期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睛牵扯痛等症[2]。《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

偏头痛为发作性的颅内和颅外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头痛为特征[3]。属祖国医学“头痛”范畴。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或过敏有关[3]。

31 偏头痛的诊断要点

①头痛呈发作性,表现为一侧、双侧或全头部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长达数日[3]。

②多见于女性,多由劳累、情绪因素和月经来潮等诱发[3]。

③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和便意等)。呕吐后常有思睡,醒后症状消失[3]。

④排除青光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痫性头痛和颅内动脉瘤等疾病[3]。

32 偏头痛的治疗 321 针灸治疗

取太阳透率谷、头维、风池、太冲、合谷、足临泣等穴[3]。针刺太阳穴,直刺05~10寸,捻转得气后,退针至皮下,再沿皮透刺率谷,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针风池要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刺,进针08~10寸,使针感亦扩散至同侧颞额部;余穴均按常规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3]。

322 方药治疗

《医林绳墨·头痛》:“有偏头痛者,发则半边痛,然痛于左者属气,此气胜生风也,宜以驱风顺气为先,如防风通圣散之类;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

323 推拿疗法

以下方法对偏头痛之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者有效[4]:

①用双手大鱼际按揉两侧太阳1分钟。

②用大鱼际向后推率谷100次。

③用食指指腹按压太冲5次,力度稍大。

4 西医·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因不清、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火声音 敏感,少数典型发作前可以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发作一次持续时间4~72小时[5]。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偏头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偏头痛等位症等。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偏头痛是头痛常见的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可见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常于10-3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50%以上病例有家族遗传史;该病的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应用预防性的药物和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1 疾病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 > 发作性疾病 > 头痛与偏头痛

42 偏头痛的病因

偏头痛的病因不清,约50%病人有家族史。女性病员偏头痛倾向在月经来潮前发作,怀孕后发作减少,提示发病可能和内分泌或水潴留有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骤变、强光 、烈日照射、低血糖、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利血平、食用高酪胺食物酒精类饮料,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各种诱因怎样引起偏头痛发作,大体可根据为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Wolff等以血管源学说解释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典型偏头痛先有颅内动脉收缩,局部脑血流减少,引起视觉改变、感觉异常或轻偏瘫等先兆症状,继而颅内、外动脉扩张,出现头痛。

各家采用不同方法对偏头痛病人发作时进行的观察却未能发现颅内血管变化与头痛间的恒定关系。Goltman在1例开颅手术病人偏头痛发作时,见到颅内血管扩张。Thie等在1例典型偏头痛发作期的脑血管造影却发现所有动脉的口径都相对较小,而Olson等在11例典型偏头痛发作的脑血管造影又都无变化。Lauritzen等以133XeSPECT观察,12例普通偏头痛发作时的rCBF无异常,11例典型偏头痛发作时有8例在先兆症状相应侧半球的rCBF比对侧相应区平均减少17%,持续见于头痛期4~6个小时。都未见到rCBF增加的脑区。于发作间歇期的检查,两类偏头痛都无异常发现,仅1例于脑岛发现小的低灌注区。Andersen等应用133XeSPECT观察偏头痛发作开始后的rCBF,3例无异常,2例仅局部灌注减低,7例典型偏头痛在先兆症状相关半球后部rCBF比对侧降低19%时出现头痛,当头痛已很轻或头痛搏动性消失时转为高灌注,rCBF比对侧平增增高19%,其中2例的高灌注持续24小时。Olsen等应用颈动脉内注射133Xe诱发典型偏头痛,以254探头γ照相机发现脑后部CBF可降低达20ml/(100g·min),局部的低灌注可持续至先兆症状消失后几个小时。Olesen等测量了典型偏头痛病人发作全过程的rCBF,观察到发作前于枕部已存在低灌注,rCBF平均降低25~30%并逐渐向前扩展达额部,持续于整个头痛期的4~6小时。Kobari等应用133Xe增强的CT测定局部的脑血流(1CBF),缓解期的10例都正常,6例普遍偏头痛和6例典型偏头痛在发作开始后30分至8小时,先兆症已消失而正头痛时,两侧1CBF普遍增加,可高出缓解期25%~35%,以额、颞皮层和丘脑为最显著,枕部的增高则与缓解期差别不显著。两型偏头痛间无区别。秦震等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10例普遍偏头痛病人的检查,发现在头痛缓解期多数病人显示两侧或个别颅底大动脉流速异常增快。3例的5次偏头痛发作时,都显示脑血流速度的异常增快和宽频杂音。Thie等在1例典型偏头痛和1例偏头痛等位发作时的TCD检查,也有同样的发现。秦震等对2例普遍偏头痛的99mTcSPECT检查,发现分别于顶偏后皮层和颞叶存在低灌注。

因此,偏头痛发作时在相当一部分病人可见到脑血流或少、增多或先减少后增多,脑血流速度异常增快,脑血管扩张或口径变小。但是这些变化与头痛类型、先兆或头痛发作间并无恒定的关系。有些变化以后头部为著,也有的变化却以前头部为著。同一作者报告的异常发现并不都见于全部所观察的同类病人,一部分病人在头痛间歇期也存在局部低灌注区或脑血流速度的增快。总之,偏头痛与脑血管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

偏头痛发作时尚出现一系列生化改变。在先兆期,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可有短暂的增高;头痛发作时尿中5HT的代谢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可明显增加。这提示血浆中的5HT很快被降解而从尿中排出。5HT对平滑肌有双相作用,血浆5HT降低引起小动脉收缩及较大动脉的扩张。小动脉收缩造成脑组织缺血,产生先兆或其他神经系损害症状;大动脉扩张引起头痛。部分5HT漏出到血管周围的细胞外液中,与组胺、缓激肽、血管驰缓激肽等神经肽类物质一起使血管壁痛阈降低及导致动脉的“无菌性炎症”。血管扩张合并“无菌性炎症”造成偏头痛的临床症状。5HT主要贮存在血小板内,当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存在5HT释放因子时,血小板5HT含量突然下降同时呈现临床发病。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有释放和耗竭5HT作用,能诱发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5HT阻断剂(如二甲麦角新堿、苯噻啶)被应用于预防偏头痛发作。头痛发作期单胺氧化酶(MAO)活性降低可能和5HT降解时消耗大量的MAO有关。

许多实验证实,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比正常人的更易聚集。血小板聚集后能释放5HT、ADP、组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AA)及血栓烷A2(TXA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能进一步促使血小板聚集。这样交互作用就产生大量的儿茶本酚胺、AA及TXA2,有强力收缩血管及减少脑血流作用。前列腺素E1可使从无偏头痛者产生头痛。雌激素能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有些妇女服用高雌激素避孕药会诱发偏头痛发作。

但是影响全身的广泛性血管调节机制障碍和许多生化改变,为什么只引起头部痛?为什么多数头痛发作是偏侧性的?有时是左右交替的?

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源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障碍是一种继发现象,即偏头痛的血管性发现是继发于神经中枢的“释放”。偏头痛呈现的各种复杂症状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可能是下丘脑/间脑的兴奋阈下降而引起头痛发作。

含有甲肾上腺素5HT的神经元支配某些头颅血管,它们的细胞体分别位于脑干的蓝斑及缝际核。精神紧张、焦虑、疲劳或其他因素导致脑干神经元兴奋及递质释放增多,引起头颅血管运动改变,脑缺血及血管的“无菌性炎症”, 血管内三叉神经末梢的伤害感受器,传入脑内产生痛感。另外,三叉神经末梢能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血管扩张和致病性肽类,P物质)到校大的颅内外血管。

43 偏头痛的临床分期

偏头痛在临床上共分为四期:

431 头痛前期(先兆期或颅内动脉收缩期)

头痛发作前有先兆,以幻视(如看见闪光或一种颜色)或各种形式的盲点较多。其他少见者有眩晕、失语、精神错乱、感觉异常、颜面或四肢无力,历时约10~30分钟或几小时,此期与脑的局限性缺血有关。

432 头痛期

颅外动脉扩张引起搏动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羞明等植物神经症状。

433 头痛晚期

颅外动脉周围水肿,动脉变硬有压痛,头痛变为持续性。

434 头痛后期

一段头痛持续2~3小时后入睡,醒后头痛消失;有的患者血管性头痛持续并有颈部肌肉收缩性头痛,如此,则头痛可历时数日。

44 偏头痛的临床分型

临床上将偏头痛分为三型:

441 典型偏头痛

有先天遗传因素及明显的特征性先兆,有前述典型的四个时期;

442 普通型偏头痛

无遗传性,由于其血管反应较轻,先兆以不明显或没有,头痛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逐渐加重,历时较久(数小时至数天),头痛侧常伴鼻塞、流涕、流泪、结膜充血、羞明等;

443 复合型偏头痛

伴一过性或持久性神经系统体征或精神症状,如眼肌麻痹型和偏瘫型偏头痛;

444 偏头痛等值症

偏头痛发作由某些呈周期性发作的躯体障碍所代替,如腹痛、植物神经症状、眩晕、精神障碍等,可与典型偏头痛发作交替出现。

45 临床表现

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所制订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分别概述如下。

451 不伴先兆的偏头痛(普遍型偏头痛)

不伴先兆的偏头痛(普遍型偏头痛)最为常见。发作性中度到重度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畏光。体力活动使头痛加剧。发作开始时仅为轻到中度的钝痛或不适感,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达到严重的搏动性痛或跳痛。约2/3为一侧性头痛,也可为双侧头痛,有时疼痛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头痛持续4~72小时,睡眠后常见缓解。发作间有明确的正常间隙期。若90%的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称月经期偏头痛。至少出现上述发作5次,除外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后方可作出诊断。

452 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

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可分为先兆和头痛两期:

4521 先兆期

先兆期视觉症状最常见,如畏光,眼前闪光、火花,或复杂视幻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暗点、偏盲或短暂失明。少数病人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先兆大多持续5~20分钟。

4522 头痛期

头痛期常在先兆开始消退时出现。疼痛多始于一侧眶上、眶后部或额颞区,逐渐加重而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及颈部。头痛为搏动性,呈跳痛或鉆凿样,程度逐渐加重发展成持续性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有的病人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眼结膜充血;有的病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厌食。一次发作可持续1~3日,通常睡觉后头痛明显缓解,但发作过后连续数日倦怠无力。发作间歇期一切正常。

4523 典型偏头痛的亚型

典型偏头痛可分成几种亚型:

45231 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

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包括眼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失语型偏头痛等。至少出现过2次上述典型发作,排除器质性疾患后诊断方可成立。

45232 伴有延长先兆的偏头痛(复杂型偏头痛)

伴有延长先兆的偏头痛(复杂型偏头痛)症状同伴有典型先兆的偏头痛。先兆在头痛发作过程仍持久存在,延续时间超过1小时而不到1周。神经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有颅内结构病损。

45233 基底型偏头痛(原称基底动脉偏头痛)

基底型偏头痛(原称基底动脉偏头痛)有明确起源于脑干或双侧枕叶的先兆症状,如失明、双眼颞侧和鼻侧视野都有的视觉症状、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共济失调、双侧性感觉异常、双侧轻瘫或精神错乱等。多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消失,继而发现双侧枕区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

45234 不伴头痛的偏头痛先兆(偏头痛等位发作)

不伴头痛的偏头痛先兆(偏头痛等位发作)出现见于偏头痛发作的各种先兆症状,但有时间并不随后出现头痛。当病人年龄渐老,头痛可完全消失而依然有发作性先兆症状,但完全表现为先兆症状而无头痛者则较少。40岁后首次发病者需作深入检查,除外血栓栓塞性TIA。

453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极少见。起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有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史,在一次较剧烈头痛(眼眶或眶后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以上脸下垂最多见。麻痹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开始几次发病麻痹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部分眼肌麻痹而不恢复。神经影像不宋体排除颅内器质性病损。

454 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

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偏头痛等位发作)有偏头痛家族史但儿童本人无头痛。表现为多次、短暂的眩晕发作,也可出现发作性平衡失调、焦虑,伴有眼球震颤或呕吐。神经系统及脑电图检查正常。间隙期一切正常。部分儿童成年后可转为偏头痛。

455 偏头痛持续状态

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在72小时以上(其间可能有短于4小时的缓解期)的称偏头痛持续状态。

46 偏头痛的诊断

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史,间隙期一切正常,体检正常及偏头痛家族史诊断并不困难。们伴有局灶神经体征者需除外器质性疾病。眼肌麻痹可由动脉瘤引起,动静脉畸形也可伴发偏头痛,应作头颅CT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复杂型偏头痛常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应作神经影像学检查。枕叶或颞叶肿瘤初期亦可出现视野缺损或其他视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老年人颞枕部头痛需除外颞动脉炎,颞浅动脉或枕动脉增粗如绳索状,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动脉活检见特征的多核巨细胞浸润。

461 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性、单侧或双侧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 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5]。部分患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5]。

2.根据偏头痛发作类型、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作出临床诊断[5]。

3.脑部CT、CTA、MRI、MRA等检查可以排除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和占位性病变等颅内器质性疾病[5]。

462 诊断标准

诊断可以依据国际头痛协会(2004年)最新偏头痛诊断标准[5]:

4621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2~4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5]。

2.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5]。

3.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5]: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头痛;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会主动避免此类活动。

4.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下列1项[5]: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5.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4622 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2~4特征的至少2次发作[5]。

2.先兆至少有下列中的1种表现,但没有运动无力症状[5]:

(1)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表现(如闪光、亮点或亮线)和(或)阴性表现(如视野缺损);

(2)完全可逆的感觉异常,包括阳性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表现(如麻木);

(3)完全可逆的言语功能障碍。

3.至少满足以下2项[5]:

(1)同向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

(2)至少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的过程≥5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接连发生,过程≥5分钟;

(3)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

4.在先兆症状同时或在先兆发生后6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2、4项[5]。

5.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5]。

47 需要与偏头痛鉴别的疾病

偏头痛需要与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颅内动脉瘤、三叉神经痛、TolosaHunt综合征等可以引起头痛的疾病相鉴别[5]。

48 偏头痛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的除解除急性头痛发作症状外需尽量防止或减少头痛的反复发作。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及气功对部分病人有效。

481 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避免诱发因素如含酪胺的食物、直接晒太阳等[5]。

482 急性发作的治疗

偏头痛急性发作者应在安静避光的室内休息。

治疗应当以过去发作时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年龄为指导用药,以镇痛和镇静剂为主[5]。

4821 轻度偏头痛

轻度偏头痛患者药物越早使用疗效越好,至头痛完全缓解[5]。轻者可服用一般的镇痛剂和安定剂(如阿斯匹林、布洛芬等),多数可获得缓减。头痛伴恶心、呕吐者可应用灭吐灵。

可使用非特异性止痛药:

阿司匹林50~100mg,一日1次[5]。

地西泮25~5mg,一日2~3次[5]。

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一次300mg,间隔4~6小时可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2g;布洛芬400~800mg,每6小时1次[5]。

4822 中重度偏头痛

中重度偏头痛可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麦角类5HT1受体非选择性激动剂如麦角胺咖啡因口服,一次1~2片[5]。如无效,隔05~1小时后再服1~2片,一日总量不超过6片,1周内不超过10片[5]。

麦角胺制对部分病人有效。它是5HT受体的促动剂,也有直接收缩血管作用。主要激动5HT1A受体,但对多巴胺,肾上腺素受体也有作用,因此副作用较大。常用麦角胺咖啡因片(每片含咖啡因100mg和麦角胺1mg),在出现先兆或开始隐痛时立即服用1~2片。为避免麦角中毒,单次发作用量不要超过4片,每周总量不得超过8片。或可用酒石酸麦角胺025~05mg,作皮下或肌肉注射。

注意:麦角过量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肌痛及周围血管痉挛、缺血等副作用。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疾病者及孕妇禁用。对偏瘫型、眼肌麻痹型和基底型偏头痛也不适用。

麦角胺咖啡因有催产作用,妊娠期妇女禁用;老年人慎用[5]。

麦角胺咖啡因为国家第二类 管理的药品,务必严格遵守国家对《 管理办法》的管理条例,按规定开写 处方和供应、管理本类药品,防止滥用[5]。

麦角胺咖啡因在偏头痛刚发作时立即服用效果好,偏头痛发作后不宜服用。应用过频,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5]。

英明格(sumatriptan)是5HT1D受体促动剂,对脑血管有高度选择性作用。成人口服100mg,30分钟后头痛开始缓解,4小时后达到最佳疗效。皮下注射6mg(成人量)起效快,症状复发可在24小时内再次注射6mg。副作用轻微,有一过性全身热、口干、头部压迫感和关节酸痛。偶而也有胸闷、胸痛或心悸情况。

偏头痛持续状态和严重偏头痛可口服或肌注氯丙嗪(1mg/kg)或静脉滴注ACTH50单位(置于500ml葡萄糖水内),或口服泼尼松10mg,1日3次。对发作时间持续较长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液,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4823 伴随症状

有恶心、呕吐时需要联用镇吐药如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或奋乃静、氯丙嗪等[5]。

有烦躁者可给予地西泮等镇静和保证睡眠,第1日一次10mg,以后按需要减少到一次5mg,一日3~4次[5]。其他药物如劳拉西泮05~1mg,每日2~3次;佐匹克隆75mg,每晚1次,睡前服用[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83 预防治疗

中度或严重偏头痛频繁发作,尤其是每周发作1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在头痛发作先兆期或早期康复药物预防发作[5]。可选用普萘洛尔10~60mg,一日2次;氟桂利嗪5~10mg睡前服用;维拉帕米40~380mg,一日3次;丙戊酸钠200~400mg,一日2~3次;阿米替林25~75mg,一日1次,睡前服用[5]。

每月头痛发作2~3次上者应考虑长期预防性药物治疗。该类药物需每日服用,用药后至少2周才能见效。若有效应持续服用6个月,随后逐渐减量到停药。

1普萘洛尔  为β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约对50%~70%病人有效,1/3病人的发作次数可减少一半以上。普萘洛尔10~60mg,一日2次[5]。副作用小,逐渐增量可减少恶心、共济失调及肢体痛性痉挛等不良反应。

2苯噻啶(pizotifen,sandomigran) 5HT拮抗剂,也有抗组胺、抗胆堿能及抗缓激肽作用。常用剂量为05mg,每日1次,缓慢增加到每日3次。持续治疗4~6月,80%病人头痛改善或停止发作。副作用有嗜睡和疲劳感,能增加食欲,长期服用会发胖。

3美西麦角(methysergide) 5HT拮抗剂,主要对5HT2受体有拮抗作用。需从小剂量(05~1mg/日)开始服用,在一周内逐渐增加到1~2mg,每日2次。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等副作用,长期服用可出现腹膜后组织、肺胸膜纤维化。连续服用6个月必须停服1个月。仅在最顽固的病人才考虑试用。

4钙通道阻滞剂  尼莫地平(nimodipine)和氟桂利嗪(flunarizine,西比灵)常用剂量尼莫地平为20~40mg,每日3次。药物副作用小,可出现头昏、头胀、恶心、呕吐、失眠或皮肤过敏等不适。

氟桂利嗪5~10mg睡前服用[5]。

5丙戊酸钠  100~400mg,每日3次。

6阿米替林(amitryptiline)为三环类抗抑郁药,能阻止5HT的重摄取。多用于抗抑郁和治疗慢性疼痛,对偏头痛伴有紧张性头痛者有效。常用剂量为75~150mg/日。

7可乐定(clonidine)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有降压作用。预防偏头痛效果较弱,但少量应用无副作用。常用剂量为0078mg~015mg,每日2~3次。

5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虚头痛的病因病机 5 血虚头痛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治法 8 血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9 关于头痛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虚头痛的方剂 2 治疗血虚头痛的穴位 3 治疗血虚头痛的中成药 4 血虚头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虚头痛 1 拼音

xuè xū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headache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beadache due to deficiency of bloo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tasthenic headach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虚头痛为病证名[1]。属内伤头痛。即头痛·血虚证(headache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2])。指血虚不荣,以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3]。见于贫血、血管性头痛等[1]。

4 血虚头痛的病因病机

血虚头痛由阴血亏损不能上荣所致[1]。

5 血虚头痛的症状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4]。

眉尖至头角抽痛,善惊惕,脉芤,或见头隐隐作痛,头晕目花,面色㿠白,心悸等[1]。

6 证候分析

由于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则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质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4]

7 治法

养血为主

8 血虚头痛的方药治疗

血虚头痛,治宜补血为主,用四物汤加味[1]。

可用用加味四物汤[备注]加味四物汤(《金匮翼》):白芍、当归、生地、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为主方。本方即四物汤加甘草、菊花、蔓荆子、黄芩。方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调血;菊花、蔓荆子平肝祛风清头目。若血虚导致气虚,症见神疲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等,可加黄芪、党参、细辛。若因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血虚阻虚并见,出现耳鸣、虚烦、少寐、头晕明显则可加首乌、枸杞子、黄精、枣仁等或参照眩晕论治。[4]

《兰室秘藏·头痛门》:“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

9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2][5])为病证名[6]。亦称头疼[6]。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5]。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6]。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6]。凡六*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6]。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7]。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4]。

详见头痛条。

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湿头痛的病因病机 5 风湿头痛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风湿头痛的治疗 71 治法 72 风湿头痛的方药治疗 8 关于头痛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湿头痛的方剂 2 治疗风湿头痛的穴位 3 治疗风湿头痛的中成药 4 风湿头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湿头痛 1 拼音

fēng shī tóu tòng

2 英文参考

headache due to windwetness 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inddamp headach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adache with winddamp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风湿头痛为病证名[1]。属外感头痛。即头痛·风湿证(headache with winddamp syndrome[2])。指外感风湿之邪,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头痛证候[3]。《赤水玄珠·头痛门》:“风湿头痛亦作痰患。”

4 风湿头痛的病因病机

风邪、湿痰所致的头痛[1]。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而发病,若挟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而致头痛[4]。

5 风湿头痛的症状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口干少饮,苔白腻,脉濡或浮缓[4][1]。

6 证候分析

风湿外感,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四肢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4]

7 风湿头痛的治疗 71 治法

祛风胜湿[4]

72 风湿头痛的方药治疗

风湿头痛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1]。

可用羌活胜湿汤[备注]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加减。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4]

若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备注]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黄连、香薷、厚朴加藿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4]

8 关于头痛

头痛(headache[2][5])为病证名[6]。亦称头疼[6]。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5]。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头部疼痛,包括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和整个头部疼痛[6]。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6]。凡六*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6]。除服药治疗外,还可根据病机,配合针灸疗法,常可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头风有较好疗效,但应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注意与颅脑实质性病变作鉴别,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7]。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予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4]。

详见头痛条。

9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