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湿热湿寒?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怎么判断湿热湿寒?,第1张

湿热、湿寒是我们常听到的词,那么什么情况属于湿热,什么又是湿寒呢?其实湿热和湿寒都是由体内的湿气引发的。那么我们先来看体内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湿气的形成

1吃的油腻食物太多,胃肠消化跟不上,累积成湿气;

2本身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就不好,吃的食物少也消化差,容易成湿气;、

3外在因素,比如季节、环境等,夏季、梅雨季节都会使人体湿气变重。

湿气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脾脏功能不佳,体内脂肪堆积以及湿气累积,都与脾虚有关。

湿气遇寒,成为寒湿,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如果外界湿气又重,比如南方的冬天,就会感觉寒湿袭人。同样的道理,湿气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属于湿寒还是湿热?

湿寒体质的人:

湿热体质的人:

怎么祛湿热

饮食清淡、多吃甘平、甘寒的食物(苋菜、薏米、西瓜、空心菜、芹菜等),少吃油腻甜食,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食物。

怎么祛湿寒

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冬天多吃牛羊肉等温热的食物,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多运动。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湿寒的人不能食用红豆薏米粥来祛除湿气,因为薏米是寒性的,本身湿寒的人体内有寒气,这样不仅不能祛湿,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关于寒湿和湿热的区分,从理论上分享比较晦涩,今天给大家用实例来解释吧。

第一个实例:湿热实例(舌诊见图一)

该男士,36岁,山东人。属于严重的湿热体质。其主要的代表性症状:皮肤暗**,皮肤油腻,毛孔粗大,后背前胸起痘痘,胸胀腹胀,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口气口臭,大便溏稀(有的人是便秘),小便浑浊发黄,阴囊潮湿,早泄,有脚气。

舌诊结果:湿热体质,下焦湿热很重,中焦湿热很重,有气滞血淤症。脉诊:脉滑,脉濡,脉缓。

友情提示:该患者已经出现小便泡沫多的现象,要积极预防慢性肾炎、痛风等重大疾病。

第二个实例:寒湿实例(见图二)

该女士来自河南,33岁。属于寒湿体质。其主要的代表性症状有:四肢凉,怕冷,头部、身体困重,关节冷痛,不爱出汗,有呕吐感,大便溏稀,小便频,尿少,尿不干净,皮肤灰,没有光泽。

舌诊结果:脾胃虚寒的寒湿体质,天生阳虚或者寒湿导致的阳虚体质。三焦寒湿内蕴,且已有气滞血淤症状。

脉诊:脉沉,脉迟,脉滑。

友情提示:这类人抵抗力很差,给人感觉没有生机,不爱动弹,发蔫。

“湿”为阴邪,“寒”为凉性;

偏热性体质+湿=湿热;

偏寒性体质+湿=寒湿。

湿寒

中医亦叫做痰湿、寒湿。“痰”是指人体内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滞状态而形成的一种体质类型。 痰湿体质人容易发胖 就是因为 因痰湿粘滞的特点 ,在体内形成淤堵,影响了代谢;机体内寒湿重,还易伤肾,引起 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亏虚 经络 不通淤堵,出现长痘、长斑,甚至身体疼痛等

湿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湿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为美牺牲了 健康 。而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为天气炎热就贪凉哦~!除此之外,平时喝水借助艾灸调理去湿效果也很不错哦。

湿热

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到阻碍,会引发机体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湿热伤阴,湿热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长溃疡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胆囊息肉等疾病 ,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反过来,各种疾病因素同样很易引发脾胃虚弱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湿热体质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应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助热食物(烟酒有温热作用)。湿热体质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寒湿体质多脾胃虚弱,临床上表现为寒湿内阻的症状,面色暗,脘腹痞满作胀,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腹痛,肠鸣泄泻,长年四肢不温,皮肤上容易出现湿疹、痘痘、斑、癣。平时容易出现四肢关节的疼痛,胫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是由于体内的寒湿较重,疼痛部位较多,天气寒冷,受凉时症状加剧,舌苔白。饮食上注意少食寒凉生冷之品,因为寒凉生冷之品容易伤及脾阳,使体内寒湿之邪加重。应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生姜、韭菜。

湿热体质体形稍有肥胖或者偏胖,身体感觉沉重,重着感,走路经常乏力,经常会觉得活动后要出汗,并且汗出比较黏腻,汗出不爽。湿热根据不同的位置,它所引起的症状不一样,比如湿热犯于皮肤,会出现皮肤的湿疹、疮疡或者面部的痤疮,比如后背的痤疮都有可能会出现。如果湿热犯脾,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比如食欲不佳、大便的黏腻、食后腹胀。如果湿热出现在肝胆,会出现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会出现月经的紊乱,女子带下增多。如果湿热侵袭于关节,会出现关节的肿痛,比如痛风。

湿热

湿热是湿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湿和热组成。湿热主要和天气有关,春夏交替,气温升高的比较快,雨水又很足,炎热潮湿的环境影响着身体的 健康 。尤其是南方5月份前后的梅雨季节,气温爬升迅速,但是空气却一直是潮湿的,这就特别容易导致湿热。

湿热的表现

①痰多

因为热气上升,所以湿热的人会伴有痰多恶心的症状,尤其是刷牙的时候,特别容易干呕。

②身体表面潮湿

因为人体代谢不了那么多的湿气,聚集在器官和皮肤上。轻轻一动就会引起皮肤出汗,潮气在表皮聚集。

③疲惫

湿气影响着 健康 ,湿气重的人,血液循环慢,睡觉睡不醒还特别容易犯困。

④排便困难

湿气重的人,经常性的坏肚子,排便不成型,不是稀就是粘。

怎么预防湿热

湿热的人,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一定不要暴饮暴食,同时尽量少喝酒,酒属于辛辣物,喝多了导致热气上升,加重病情。

平时要加重锻炼,出汗为宜,因为出汗可以帮助人排除湿气,但是不能长时间大汗淋漓,因为汗液出多了对身体不好,伤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不能马上大口饮水,过量的水会增加心脏负担。

湿热的人,平时应该尽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然会家中病情。辣椒,大蒜,白酒等尽量少吃。容易上火的如羊肉,狗肉,或者火锅,尽量也少吃。

湿寒

大多数湿寒都是由于寒风侵袭,脾代谢不了多余的湿气,导致湿气留存体内的病症。

现代人主要身患湿寒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而造成的。如不分季节饮用生冷饮料,啤酒等。不分季节穿着清凉,受冻等。

湿寒的表现

①体力衰弱

经常会感觉到疲惫,无力。站立两个小时小腿就酸疼,无法从事家务或者体力劳动。

②容易起痘

湿寒的人,皮肤敏感容易在面部起痘。

③身上容易痛

湿寒的人,因为寒气阻止了血液循环,寒则於,於则堵,堵则痛!

④容易胖

寒气导致身体循环不好,多余的能量代谢不出去,便聚集在人体内。湿寒的人特别容易发胖,而且还易反复。

怎么预防湿寒

湿寒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脾不好,导致湿气粗容易排除体外。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保护好脾胃。同时应该少饮生冷的水。

湿寒体质的人,平时应该注意多喝粥,粥有暖胃的功能,对脾胃有好处。并且在粥中加一些薏米,那对于祛除湿气有非常好的效果。

平时要注意少吃凉性的水果,夏季西瓜少吃,尤其是冰镇过后的西瓜,最伤身体。

治疗湿气是长久作战,所以需要每个人在平时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才能将湿气祛除!

曾经家里也是有人湿气重,并且一到冬天的时候就手脚冰凉,夏天时候头晕、腹胀。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下湿寒是怎么判断的。

湿寒是百病之源

中医里有句老话叫做“百病寒为先”,这里说到的“寒”就是“湿寒”,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体内的寒湿所引起的。尤其是春季则是湿寒问题爆发的高峰期!

湿寒是湿气的一种,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邪最直接的危害是会使机体处于凝滞状态。也许你还不清楚湿寒的概念,但是说出湿寒的相关症状你一定清楚,比如老年人的关节炎、中年人的腰酸背疼、青年人的手脚冰凉!

湿寒生百病,怎么判断湿热湿寒?

恶病1、身体虚弱,经常感觉无力、疲劳、尤其是女性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

恶病2、头晕头重、天冷容易感冒、身体素质差;体内代谢慢、长痘;舌苔发白有齿印;

恶病3、中老年人或者体质差的女性常表现为四肢冰冷、疼痛、颈肩酸、腰酸背痛;

恶病4、 最怕天气突变、身上各种大毛病、小毛病都会出来;

恶病5、湿气在于脾胃,湿气趋下影响女性的月经情况、经痛、经量少、经血发黑、有血块;

当身体出现上面这些的问题,就要注意是不是湿寒太重了。一般来说,沁贡堂建议很多的湿寒者用些沁元茶,平时的时候在饭后半小时喝些就可以了。

祛湿寒,中医这个妙招真神了!

祛湿妙招1、花椒配白酒

材料:花椒、白酒

做法:取花椒50克,放入250毫升白酒中浸泡。整粒的花椒要浸泡一周后再用,如果把花椒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泡1—2天就可以用了。花椒性温,能除六腑寒气。

用法:把花椒酒擦在疼痛部位,上下来回搓就可祛寒。

祛湿妙招2、热疗巧祛湿

这个可以用冬天常用的热水袋,或者是加热之后的沙子、石头等热敷在肚脐处。当然也可以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比如关节或者是肩背酸疼处;或是刮痧、火罐等祛寒湿。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转发给你的家人们~

怎么判断湿热和寒湿?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湿气,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湿气及表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湿气重的表现,面部容易出油,毛孔粗大,不管怎么都洗不干净的感觉。尽管换了很多好的护肤品还是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容易感觉到疲劳乏力没有精神,也不喜欢运动总是懒洋洋的。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气很难去除,我们需要了解湿气的产生原因。湿气分外湿和内湿,我们也叫湿邪和湿*。湿邪是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湿浊,阻遏了气机与清阳,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身体比较困重,肌肉比较酸痛,而且平时容易腹胀腹泻,拉肚子的。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平时容易头昏,觉得头被东西裹住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嗜睡,胸闷纳呆,恶心这些症状。日常门诊也遇到一些慢性的痤疮,慢性的湿疹,还有一些妇科月经方面的疾病,病症都跟湿邪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是湿邪的一个表现。

湿邪的生成,比如说像外界经常下雨,季节交换的时候,雨水较多的时候,或者长期居住在一些潮湿的水边河边海边,这些都会造成外湿,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体内的脾虚造成的脾失健运,人体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而化为湿浊,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经常喜欢吃一些油腻的或者饮料类酒水类,那些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内湿的生成。这些是内湿。

湿热的症状

湿邪和热邪蕴结在一起就形成湿热

头面部容易出油,牙龈容易红肿痛,晨起容易口中黏腻口苦,还有一些人大便臭秽黏腻不成形或者偏干。可能平时还特别爱出汗,有体味,还有一些人容易发湿疹,皮肤比较痒,有些还能抓破出水等。舌头也是偏红舌苔黄腻,舌苔清不干净,边有齿痕等都是湿热的表现。

平时要注意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的思路

少吃肥甘厚味甜腻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红豆,芹菜,空心菜,莲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也可以去湿。

寒湿的症状

湿邪与寒邪互结在一起,就变成了寒湿。

平时很多寒湿的人会觉得怕冷,四肢凉,冬季明显。还有一些人觉得咽喉处有粘痰不易喀干净。四肢酸痛乏力。平身容易,下肢和眼睑水肿明显。平时食欲也不太好,嘴巴里总是觉得甜腻腻的不舒服。舌苔偏白腻,脸色也不太好。有很多寒湿的人偏胖,腹部比较明显不好减脂等。

需要健脾、散寒、去湿为主的思路

寒湿的人平时可以用温胆汤泡脚,不要熬夜晚睡不要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料,海鲜等。多吃温热的食物,牛羊肉等。所有的去湿都需要健脾,不能一味地就去湿,也要分清寒湿和湿热,有针对性才最重要。

我是苏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 健康 问题,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您能为我点个赞,特别感谢您的支持!

怎样才能去湿热

湿、热、寒,本为中医六气中的三个,后来才有独立发展为湿热证和湿寒证。

既然邀请了,那我就从湿热、湿寒的中医 历史 发展,分别回答湿热和湿寒之形成和辨别。

湿、热与湿热证之溯源

湿和热

《黄帝内经》认为,正常情况下,湿和热是中医六气中的二气。

湿为长夏之气,主水,性属阴。

热为夏季主气,主火,性属阳。

湿热阴阳水火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关系密切。

异常的情况下,六气皆可转为邪,六气就表现为六*。

这个时候,湿和热,可以单独为邪。

湿邪,为阴邪属水。

热邪,为阳邪属火。

湿邪和热邪,也可以相兼为病,成为湿热邪,还可以相互转化,湿和转为热,热也可化为湿。已认识到湿邪和热邪都是可以单独致病的,也认识到湿和热也可以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在《素问》里,对湿和热都有专门的单独论述。

比如有“湿盛则濡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湿伤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热:

在《素问·通天生气论》里才第一次将湿和热合为一起出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并揭示了湿热病邪导致筋肉拘痿、黄疸的道理,还初步提出可以用芳香化湿法来治疗。

到了唐宋元时期,对于因湿热导致的疾病,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产生了二妙散、天水散、木香散、大橘皮汤等清热利湿、清暑益气汤健脾祛湿。并且首次提出湿热二邪相合致病。

明清时期,名医辈出,成就裴然,对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动。

比如中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叶天士就提出了内外湿,认为湿热病是由内外湿邪共同作用而致,在湿热致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见解,主张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重视宣畅气机。

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学大家薛雪对于湿热病的贡献就是他创造性地将湿热病从温病学中独立出来而自成体系。并且概括性地归纳了湿热病证的辨证提纲。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内外合邪的致病特点。在治疗方面,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总纲,创立了清泄宣透、辛苦化湿泄浊、苦温燥湿、清热利湿等的治疗大法。

再晚一些时期的另一位温病学大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贡献,是对湿热致病的各种具体病证也确立了相应的病机、治法、方药,使湿热病病的治疗逐步呈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局面。创制了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名方,明确了湿热病的治疗禁忌,大大丰富了治疗湿热病的内容和治法。

现代中医认识到,湿热病的发生是由外因、内因交互产生的。外因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有关,脾胃功能失调是湿热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脾胃运化失司,水湿滞留,外界湿热之邪入侵,内外相合,则生湿热病。内外双重因素联合作用人体,而内因是内在主导因素。

湿热病的病理特点复杂、多变,表现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各病理因素之间既相互影响,还可互为因果,这都让湿热病成为棘手的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接下来再谈谈湿寒。

湿寒

湿热之证,因为中医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医温病学学派的系统性研究,让湿热病成为一门细分学科。

而与湿热相对的寒湿,却未能自成一派,中医古籍也未能专病来研究和论述,只散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家的医案论文中。

湿寒病多由阳气不足、湿寒过盛的人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由于当代人多喜凉食冷饮,湿寒之气直中胃肠,伤及中焦阳气,造成脾胃阳虚,不能化阴,湿寒困脾,致使升降失调,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水布失常,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湿寒证还可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慢性咽炎、颈椎综合病、肺炎、胸间积液病、冠心病、湿寒造成的多种胃病、肝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病、坐骨神经疼等,可参考融合中西医理念结合治疗。

湿寒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湿寒邪,阳气被遏,不能升清降浊,化阴布水,症见身冷体倦,水谷不化,腹满肿满,呕逆泄泻等导致的。

此外,湿寒之邪与风邪相伍成湿痹,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寒之邪与暑湿阴邪相兼为病,成呕逆泄泻胃肠炎病。

愿上述回答对你认知湿热湿寒有帮助。

湿热与寒湿的区别是什么?

湿热与寒湿都有湿邪的表现,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湿热伴有热证表现,而寒湿伴有寒证表现。此外,二者在面色、舌象、二便、关节疼痛的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1寒热不同:患者的感觉很重要,如果伴随着烦热、小便黄赤的表现则是湿热;如果有四肢发凉、畏寒怕冷的表现一般为寒湿。

2面色不同:湿热患者内火比较大,脸上容易长青春痘、粉刺,容易出油;寒湿患者脸色发黄,没有光泽。

3舌象不同:湿热患者舌红,苔黄腻;湿寒患者舌淡,苔白腻,舌体肥大,舌边缘有齿痕。

4二便不同:湿热患者大便非常黏腻不爽,小便颜色非常黄,大便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很难冲干净;寒湿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大便清冷。

5疼痛的性质不同:湿邪侵犯关节,可导致关节痹痛,湿热导致的关节疼痛则多为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痛减;寒湿导致的关节疼痛是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减。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陈陆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苏州有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毛宗岗,金圣叹,沈德潜、李政道,吴健雄,朱棣文、潘迎紫、刘嘉玲,韩雪,潘虹、陈艳青、孙晋芳、蔡赟等知名人物。

1、陈艳青,1979年5月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国女子举重队队员。陈艳青1994年入选江苏省举重队,1995年入选国家队,2004年获得雅典奥运会女子58公斤级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获得举重58公斤级的比赛冠军。

2、蔡赟,1980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身高181米,中国羽毛球队运动员。 2012年8月5日,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双决赛中,蔡赟/傅海峰2-0战胜丹麦选手鲍伊/摩根森获得男双冠军。

3、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秦淮八艳”之一。

4、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5、韩雪,198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影视制作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苏州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内科疾病(二级学科);经络肢体病(三级学科)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行痹、痛痹、着痹。B、痹证有寒热之分 ,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 ,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 ,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 ,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 :“痹病以热为源 ,风寒为兼 ,三气合而为痹”等。湿热病,一作湿温。见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故名。病变属于阳明、太阴两经。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名,所以湿热之邪,始虽外受,而终点则归于脾胃。病在脾胃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多兼厥阴风木。由于少阳和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壮火为亢阳的暴气,充斥一身,耗伤元气,因此,湿热病邪,蒙蔽清阳则耳聋、头重;扰及肝与脾胃,则干呕而痉厥。湿为阴邪,始遏其阳而恶寒;后则湿郁为热,故但热而不恶寒。热在湿中蒸,腾则为汗,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这是湿热病的主要病机。湿热病初起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主要症状,即可确立。在整个病程中,其证候随其病机转变而异。因此应加注意。如湿遏卫阳,则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郁肌肉,则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侵经络,则见口噤,四肢牵引拘急;邪灼心包,内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湿蕴胸膈,则发痉神昏妄笑,脉洪数有力。邪恋三焦,则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湿遏膜原,则寒热如疟,舌苔腻白,口不知味;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则口大渴,胸痞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毒入营血,则斑疹透露,上下失血;热伤元气,则气短倦怠,口渴汗多。

连朴饮记载于《霍乱论》,其组成为黄连6g、石菖蒲6g、厚朴9g、山栀9g、制半夏9g、淡豆豉9g、芦根30g,具有清热化湿,调和胃肠之功效。主治胃肠湿热中阻,为治疗湿热霍乱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湿热并重者。

连朴饮具有显著而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霍乱弧菌、伤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及肠道阴性杆菌均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并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又有保肝利胆作用;能促进心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对神经系统有镇静、镇痛作用,又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对霍乱、肠伤寒、急性胃肠炎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霍乱、急性胃肠炎并发多器官(心、肝、脑、肾)功能障碍有一定治疗作用,因此对其适应证及并发症均可能具有治疗效果;但是对并发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者,还应配合现代医学的液体疗法,抗休克疗法,对耐药者还应结合药敏试验,配合现代医学抗生素疗法。

本方方名,《温病学讲义》引作“王氏连朴饮”。

详见百科词条:连朴饮 [ 最后修订于2017/5/9 14:13:59 共65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处方萆薢苡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功能主治主湿热下注之臁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疡科心得集·补遗》《疡科心得集·补遗》方名萆薢渗湿汤组成萆薢、薏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主治湿热下注,解疮漏蹄。

详见百科词条:萆薢渗湿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9:04:59 共11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见《脾胃论》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消痞丸等方。参见痞、心下痞:痞为病证名。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心下痞为病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

详见百科词条:心下痞满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7:45:08 共9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