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白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51 方名 52 温白丸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用药禁忌 58 附注 6 《儒门事亲》卷十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魏氏家藏方》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理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直指小儿》卷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131 方名 132 温白丸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功效 135 主治 136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37 制备方法 138 附注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家宝》 141 方名 142 温白丸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附注 15 《普济方》卷三九五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温白丸 1 拼音
wēn bái wán
2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21 处方
紫菀22克 吴茱萸22克 菖蒲15克 柴胡15克 厚朴15克(炙)桔梗15克 皂角22克(去皮、籽,炙)乌头75克(熬)茯苓15克 桂心15克 干姜15克 黄连15克 蜀椒15克(汗)巴豆75克(熬)人参15克
22 制法上十五味,合捣下筛,加白蜜和匀,更捣二千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温里祛寒,消症除癖。治心腹积聚、症癖。
2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一服2丸,不知,渐增至5丸,以知为度。
25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31 处方
天麻(生)15克 白僵蚕(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75克
32 制法上药同研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
33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虚,泄泻瘦弱,及因吐泻或久病后而成慢惊,身冷瘈疭者。
3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再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时煎生姜米饮送下。
35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41 方名
温白丸
42 组成丹砂1两(研如粉,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矾(研,飞)3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3两,生姜3两(切,与半夏同捣作饼,炙黄熟为度),白术2两,丁香半两。
43 主治中焦虚寒,痰积不散。
4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45 制备方法上除丹砂一半为衣外,捣研为细末,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5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51 方名温白丸
52 温白丸的别名厚朴丸
53 组成紫菀3分,吴茱萸3分,菖蒲2分,紫胡2分,厚朴2分(炙),桔梗2分,皂荚3分(去皮子,炙),乌头10分(熬),茯苓2分,桂心2分,干姜2分,黄连2分,蜀椒2分(汗),巴豆1分(熬),人参2分。
54 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旁攻两胁,彻背连胸,痛无常处,绕脐绞痛,状如虫咬;又疗十种水病,八种痞塞,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或五淋五痔;或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妇人不产,或断续多年,带下淋沥;或痎疟连年不愈;又疗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疼痛,或眉发堕落;或癫或痫;或妇人五邪,梦与鬼交,四肢沉重,不能饮食,昏昏默默,终日忧愁,情中不乐,或恐或惧,或悲或啼,饮食无味,月水不调,身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
5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丸,不知,渐加至5丸,以知为度,食后姜汤送下。
56 制备方法上为末,和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7 用药禁忌禁生冷、饧、醋、猪、羊、鱼、鸡、犬、牛、马、鹅肉、五辛、葱、面、油腻、豆及糯米粘滑、郁、臭之属。
58 附注厚朴丸(《保命集》卷中)。
6 《儒门事亲》卷十五 61 方名温白丸
62 组成椿根白皮(去粗皮,酒浸,晒干)。
63 主治脏毒下血。
6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淡酒送下。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枣肉或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魏氏家藏方》卷二 71 方名温白丸
72 组成天南星(汤泡7次)、青皮(去瓤)、白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陈皮(去白)、丁香(不见火)、干姜(炮,洗)各等分。
73 主治痰饮。
7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81 方名温白丸
82 组成柴胡(去苗)1两,紫菀(去苗土)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菖蒲1两,桔梗(锉,炒)1两,京三棱(煨、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黄连(去须,炒)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1两,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尽)1两,皂荚(去皮,炙黄)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当归(切、焙)2两,乌头(炮裂,去皮脐)2两,黄耆(锉)2两。
83 主治藏腑积聚,症癖气块,腹多(疒丂)痛,按或有形,肢节烦热,腰脚酸疼;及妇人血癖,经候不调,赤白带下等疾。
8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2丸,加至34丸。温酒送下。利下恶物为度。
8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91 方名温白丸
92 组成半夏(汤浸去滑,切,焙)1两,白附子(炮)1两,硫黄(研)1两。
93 主治伤寒面青,心下坚硬,开口出气,身体不热,头面多汗,四肢厥冷。
9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吐逆,炒生姜盐酒送下,或艾醋汤送下,不拘时候,阴毒并吃35服。
95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10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101 方名温白丸
102 组成紫菀2分,吴茱萸2分,皂角(去皮子,酥炙)2分,干姜(去皮,煨)2分,柴胡2分,桔梗2分,厚朴2分,茯苓2分,石菖蒲(米泔水浸1宿,切,焙干)2分,肉桂(去皮)2分,黄连2分,川椒(去皮子,出汗)2分,甘草2分,牛膝2分,当归(炒)2分,巴豆(去皮,麸炒黄,细研,纸裹压出油)2分,葶苈2分,乌头10分(炮,去皮尖)。
103 主治久患宿疾劳病,脏腑久冷,黄黑瘦弱,吐逆腹胀,吃食减退。
10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初服2丸,加至3丸,临卧熟水送下。如是宿患,取微利为度,看脏腑虚实,加至5丸;如患宿疾劳病,脏腑久冷,黄黑瘦弱,吐逆腹胀,吃食减退,于五更初暖酒下3丸,粥饮下亦可;一切气痛,冷热气筑,用温酒下3丸;一切伤寒热病,浑身壮热,头痛,阴阳二毒,葱汤下35丸,坐间汗出,微转下恶物,麻黄汤下亦好;大小男女患惊痫,热茶下12丸;消食化气,脏腑壅滞,食前茶酒或汤任下3丸;脐下结痛,煎橘皮汤下3丸;血痢蜜汤下;心痛石榴皮汤下;脚气,杏仁或小豆汤下;腿转筋,木瓜汤下;水泻,龙骨汤下;口疮,蜜汤下;咳嗽,百部汤下;诸般风疾,柳枝汤下;头痛,石膏汤下,或茶下;耳鸣,盐汤下,胸膈气满,木通汤下;心痰,米饮下;大小便不利,葱茶汤下;翻胃,人参汤下;疟疾,醋汤下;鬼气胀满,桃仁汤下;喉闭喉塞,吴茱萸汤下;中毒,洗衣汤下;又时气,豆豉汤下;赤眼,茶下;血淋,麻子汤下;产难,滑石汤下。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理瀹》 111 方名温白丸
112 组成川乌2两半(炮),吴萸1两,桔梗1两,柴胡1两,菖蒲1两,紫菀1两,黄连1两,炮姜1两,肉桂1两,花椒1两,巴豆1两,泽泻1两,皂角1两,厚朴1两。
113 主治积聚,症瘕,痃癖,痞气。
11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炒热熨。
115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2 《直指小儿》卷二 121 方名温白丸
122 组成人参1钱,防风1钱,白附子(生)1钱,直僵蚕1钱,全蝎(并焙)1钱,南星(烫7次,焙干)2钱,天麻2钱。
123 功效驱风豁痰定惊。
124 主治小儿吐泻久病转成慢惊,身冷瘈疭。
12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姜汤送下。
126 制备方法上为末,飞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131 方名温白丸
132 温白丸的别名丁香半夏丸
133 组成半夏2两(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白术1两,丁香1分。
134 功效温益肺胃,思进饮食,消痰饮癖,止心嘈烦。
135 主治脾胃虚寒,宿食不消,痰饮停滞。咳嗽呕吐,胸膈痞满。
136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煎生姜汤送下。如腹痛并呕逆,食后服。
137 制备方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138 附注丁香半夏丸(《鸡峰》卷十八)。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家宝》 141 方名温白丸
142 温白丸的别名白术丁香丸
143 组成白术(米泔浸,炒)1分,丁香(炒)半分,半夏(炮7次)1钱半。
144 主治小儿久泻,脾虚不能食,食即泻下,米谷不化。
14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半岁儿每服3丸,35岁儿每服57丸,淡姜汤吞服,早、晚各1次。
146 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糊丸,如绿豆大。
147 附注白术丁香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15 《普济方》卷三九五 151 方名温白丸
152 组成附子(炮)2两,桔梗2两,人参1两,干姜2分。
153 主治小儿寒中吐利及客忤。
15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20日儿,麻子大1丸;50日儿,胡豆大1丸;100日儿,小豆大1丸,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古籍中的温白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姜汤下。《局方》温白丸治心腹积聚,癖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呕吐,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治愈一切万病如神,惟有孕者不宜服。〔《局》〕温白丸治心腹癖块,久症积聚,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三积聚门]药方,大便臭者及噎塞,皆可用之,神效。(《和剂》)温白丸治心腹积聚,瘕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如有所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积聚分两而无各字,川乌乃云半两加三钱,不知何谓。考温白丸方,惟川乌二两半,余药各半两,亦恐有讹,重于变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六·小儿部肝主风]惊搐内外痔为病名。肛肠部内痔、外痔并发者。《外科大成》卷二:“ 内、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又名混合痔。指 痔生于齿线上之内痔与生于齿线下之外痔并连混合一体之痔,称内外痔。参见内痔、外痔:内痔为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内痔每便即有血……出血过多,身体无复血色。”即生于 齿线以上的痔。其症为患部有紫红色块状物突出,伴 部不适感,常有便血。根据痔核大小,脱出程度,能否还纳及还纳难易分为三期。如痔核嵌顿,即为嵌顿性内痔,便血过多可致贫血。治宜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疏风利湿,可选用槐角丸。外痔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为生于 齿线以下的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皮瓣赘生, 部有异物感,炎症时疼痛明显。分血栓性外痔、赘皮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以外治为主,可选用熏洗、针灸、结扎、挑痔、手术等。如红肿疼痛,尚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药。
详见百科词条:内外痔 [ 最后修订于2015/11/4 19:38:11 共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内损为病名。出《肘后方》卷四。即内伤。因外伤引致肢体深部组织或脏腑损伤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或名内伤。该书称:“此为人卒被重物压迮,或从高处坠下,致吐下血,此伤五内故也。”《外台秘要》引《广济方》“疗从高坠下,内损瘀血”,“近效疗堕马内损”之论。究其病因,不外高处坠下、重物压迮、外力挤撞等类,或伴表伤并不严重,而内损则十分明显,或由于内因所成者。内损多发于胸腹内脏,一般有伤气、伤血、伤脏腑之区别。若伤处肿痛不明显,痛无定处则为伤气;若伤处疼痛显著,皮色发红或青紫,甚则血溢妄行,出现发热、寒战、呕吐、便血、尿血、咳血等症者为伤血;若胸胁或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症者为伤脏腑。若伤头部,损及脑髓,则症见头晕目眩,额部有冷汗,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甚至口眼斜。治宜辨伤之部位轻重,以其所伤,或手法外治、或服药内治。若伤气者,宜服复元通气散;伤血重者,或损及内脏,则以活血化瘀为佳,可服桃仁承气汤。
详见百科词条:内损 [ 最后修订于2015/11/4 16:42:29 共4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头条创作挑战赛#
“脾胃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李杲乘数约在公元1249年共三卷此书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补中易启堂中易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瘟疫论”
瘟疫论的作者是明代“吴又可”中医温病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传染病 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传染病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的作者是孟诜这本书对多数实物疗效和使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
从现有残存佚文看,有不少条为《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都是本书首次记载。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药的情况。
至今仍有高价值食疗,专著一共3卷成书有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涉及了260种食疗品,充分顾忌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
“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全篇文章十分简短仅仅只有4000余字,有师傅叶桂口述,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的是师徒间的问答授课,但为温病论学说奠定了基础内容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该书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舌苔、皮肤斑疹及验齿的观察来诊断病情。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百科全书别名“医方四续”作者:宇妥宁玛云丹贡布。
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也是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被称为是中医药的百科全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色医学著作,此书所含药物数量超过了古代任何一本医学著作。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洗冤集录”
看名字就知道这本医学著作就不简单了,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
宋朝法医“宋慈”所著他总结了历代医学的经验详细记录了人体解刨和尸体检验等内容。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 人杰地灵 出现了很多非常伟大的任何物,他们留给后代许多经典及价值不可估量。
《洗冤集录》主要成就有:尸斑的发生与分布;腐败的表现和影响条件;尸体现象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棺内分娩的发现;缢死的绳套分类;缢沟的特征及影响的条件;自缢、勒死与死后假作自缢的鉴别;溺死与外物压塞口鼻而死的尸体所见;窒息性玫瑰齿的发现;骨折的生前死后鉴别;各种刃伤的损伤特征;生前死后及自杀、他杀的鉴别;致命伤的确定;焚死与焚尸的区别;各种死亡情况下的现场勘验方法等。第 52 目"救死方"下,收集了自缢、水溺、暍死、冻死、杀伤及胎动等抢救办法及单方数十则,都是通过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璀璨夺目。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黄柏黑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黄柏黑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外台》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黄柏黑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黄柏黑散 1 拼音
huáng bǎi hēi sǎn
2 《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黄柏黑散21 处方
黄柏(炙)30克 釜底墨12克
22 制法上二味,捣和为散。
23 功能主治治小儿脐中有渗出液,久不愈。
24 黄柏黑散的用法用量
以粉洒于脐中,即愈。
25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
3 《外台》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 31 方名
黄柏黑散
32 组成黄柏(炙)1两,釜底墨4分。
33 主治小儿脐中汁不愈。
34 黄柏黑散的用法用量以粉脐中。
35 制备方法上为散。
古籍中的黄柏黑散 《幼幼新书》:[卷第五]初生脐肿湿第十六,甚妙。《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脐汁不瘥。黄柏黑散方黄柏(炙,一两)釜底墨(四分)上二味捣,和作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六]小儿脐汁出并疮肿方一十一首捣散,以安脐中瘥止,甚妙。又疗小儿脐中汁不瘥,黄柏黑散方。黄柏(炙一两)釜底墨(四分)上二味捣和作散
《活幼口议》:[卷之四议初生牙儿症候二十六篇]议卵肿卵肿外宜黑散敷之内用清心顺之黑散者用黄连黄芩大黄黄柏等分烧留性为末猪胆汁同蜜调敷之立效清心以犀角地黄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偏坠服八分,日再,酒调下,蜜丸亦通。黑散黄连黄芩大黄黄柏(各二钱)上同烧,存性,为极细末。雄猪胆汁、蜜,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肝脏部]偏坠本文2023-08-19 09:01: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