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长城可作哪方面的研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利用长城可作哪方面的研究?,第1张

  长城自产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部分。基本能贯通其始终的长城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肯定是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对长城史进行深入的研究,用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后来者认识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是我们进行长城研究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项工作要想很好地开展,就首先要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我称其为长城历史研究认识体系。这种叫法是否准确有待大家研究,我这里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这套体系中我想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一、认识长城研究工作的三个层面

  加强长城学的研究,就要对长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结构有所认识。长城学是研究一切与长城相关的内容和方面及其所构成关系的一门学科。长城学研究工作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就是基础的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对史料的考证、辨析和进行整理。史料是长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管研究哪个朝代长城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哪个方面,都离不开对史料的应用。所以一个长城研究者掌握史料的多与少,是决定你的科研成果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整个学科来说也是这样,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历史文献和古籍当中,有关长城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层面是指通过对长城历史的研究,对长城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复原和描述。这种复原和描述要力求做到科学,力求做到客观,当然这里头或多或少都肯定要包含我们的主观因素。第三个层面就是相对前两个层面来说,进入到一个抽象层次。这个层面主要是对长城学研究的理论进行阐述,对长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进行认识,对长城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定位进行确认。通过这个层面的研究,最终实现我们对长城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

  在这三个层面当中,第一个部分是以历史资料为对象的研究工作。第二个部分是以长城的客观历史为对象的研究工作。第三个部分是以长城研究工作本身为对象的学科建设,是对长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认识的研究工作。这三个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自的工作都会受到另外层面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另外层面的研究工作。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不可能因为有这么几个层面划分而被割断的。所以说大家在认识这一点的时候,要对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认识长城历史的形式与内容

  构成长城历史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内容。内容是长城历史发展当中最重要的,也是从根本上反映长城发展史本质的方面。它是由长城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内在特性和特征所构成的。形式是长城历史外部的总体的表现的形态,比如说长城的建筑,由于有了长城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才把长城的历史内容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我们说长城历史内容的这些方方面面都与长城的这种形式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有了长城这种建筑形式才有长城历史的整体。在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对长城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产生片面理解和解释的错误。所以我们常讲在长城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形式和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这点。当然在这个统一的关系中,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重视历史内容,讲历史内容是我们认识长城历史的最根本的依据,并不是不重视历史形式。长城的历史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肯定是和一定的历史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长城的产生,长城也就不会起到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作用了。从这个角度说,长城的历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好理解了。没有长城的历史内容,也就没有长城这种形式本身的意义;反过来说,没有长城这种形式,也就不可能产生长城的历史内容。

  三、认识长城历史发展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也存在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我们认真地考察一下长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存续状况和作用,就能发现这种变化。长城产生的初期,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时期,是在诸侯割据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历史时期长城是无序的,谁都修,只要有这种军事防御需要,只要有这种双方对峙局面,双方都有可能修长城。这个时期是一个长城修建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从战国的后期,长城的修筑就渐渐地走向了有序。这种走向有序的过程是从战国的秦、赵、燕修筑北部长城开始的。这三个国家修筑北部长城以防御游牧民族的戎、匈奴、东胡等。这种有序从秦始皇长城的产生之后,便完全地形成了。我们认真的分析,认真的研究秦始皇万里长城及其以后的汉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北周长城,后来的隋长城、金长城直至明长城。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始终在游牧经济跟农耕经济之间,起着调整作用。这是我们研究各朝代长城变化发展当中,很容易认识到的一点。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长城,只有这一点是基本不变的。通过对长城发展历史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加深对长城历史认识的深度。通过对长城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就能真实地看到,真正支撑着长城历史发展内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活动这一客观的历史事实。

  四、认识长城历史研究虚无主义倾向

  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认识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必须历史地去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认识水平和今天做事的原则和方式、方法,以及指导做事的一些理念,去否定古人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我们今天的水平去否定过去。我们的今天是过去历史的一个发展,是对过去的集成。以今天认识事物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上的事物,是完全错误的一种做法。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产生,是到了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之后,才正式产生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对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它是今天我们认识自己民族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历史时期的民族概念。我们说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所组成,也是说的今天。放到中华民族这个大背景下去说,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其它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也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但是在我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不能去否定在历史时期各民族相对独立的状况,特别是一些民族政权独立于中原政权的状况,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全国的情况。我们承认这一点,面对这一点,去研究长城的历史并不会对中华民族整体认知上造成破坏。历史时期修筑长城的中原统治者或者是某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他们势必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按那个历史时期做事情的标准在做事,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理解历史,不能用今天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大概念去要求古人。

  五、认识长城历史存在的客观性

  长城的历史活动,全部过程和内容都是一种历史的存在。长城的客观存在性,不以我们如何去认识他为转移。长城是独立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它的存在之外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凝固了的历史。不管我们做长城研究的人怎么去研究它,如何去研究它,长城都以一种曾经发生过的,存在过的,一种不变的姿态凝固在历史中。长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是孤立、封闭的,它是在特殊的,漫长的历史阶段,与整个社会发展其他各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的。长城的历史存在是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它与我们现实人的社会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现实当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不可能直接同长城历史产生联系,我们只能通过史料等中介去认识和理解长城的历史。这种认识过程和认识的结果肯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长城的历史十分丰富。长城历史存在的过去性和丰富性,就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对长城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复原性的认识。我们通过历史史料去认识长城的历史存在,把这种存在给它重新的复述出来,这里头就掺进了我们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识,也掺进了我们对长城的理解,所以肯定就会对客观的历史存在,造成一定意义的扭变。也可能由于我们这些研究人员对长城历史的认识能力、角度和研究程度的差异,使得对长城客观历史存在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差异,或者取得完全相反的认识。我们现在说长城历史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我们这种历史认识中的历史存在,它与历史客观的存在,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能做到局部或许是部分的客观,就已经很不错了

00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002、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00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00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005、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00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007、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00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00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如果说武力方面的话。我个人认为是冉闵最厉害。

冉闵,是两晋南北朝 冉魏政权的开国国君。晋史对他的描述是“勇力绝人,攻战无前”他左手持双刃长矛,右手持连钩戟,骑朱龙马,每战杀敌无数。(杀的都是胡人)。

《后赵录九 石虎传》载:“石琨及张举、王郎率七万伐邺,冉闵率千余骑,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在当时 无猛将能敌他。他才是真正的能在万军中取上将人头。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将相),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二百多年的纷争局面,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之后,他又采取了一些厚今薄古的措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前进起到了进步的作用。但是,秦始皇为了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加重了对农民的削和压迫。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刑罚,逼得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由于各地纷纷响应,使这次起义迅速发展成燎原大火。陈胜、吴广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各地纷起响应的起义部队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4《陈涉世家》是记这次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具体、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文章也比较生动的描写了陈涉和吴广的形象。陈涉出身雇农,胸怀大志,有政治远见,他要求人民从“苦秦”中解放出来;他聪明果断,具有组织群众、制定策略、指挥战争的卓越才干,不愧是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吴广虽然刻画简略,但从他与谋起义、诱杀将尉等事迹中,也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勇敢和反抗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不甘忍受黑暗统治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雄气概。文章也写到了起义军内部的不和及自相残杀,陈涉称王后的贪图享受、信用奸邪、脱离群众,表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本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肪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议,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轰轰烈烈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的传记,陈涉不属王侯,也把他列入“世家”,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敢于为陈涉立传,并破格将其事迹列入“世家”,表明他对陈涉历史地位及起义作用的重视和肯定,也表现了他卓越的见识。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人,早年为人佣耕。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从小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被统治阶级“富贵在天”说教欺蒙的贫苦农民,一时还不能理解实际上代表了他们自己阶级摆脱贫困、压迫的先进思想。而陈胜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率先看到了这种贫贱、富贵的不平,并提出了改变这种不平的朴素而勇敢的要求。反抗命运的决心犹如一团烈火在陈胜胸中燃烧。不久,他便以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的豪言壮语。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陈胜也在征发之列,并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他和其他900名穷苦农民在两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当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通行。大伙眼看抵达渔阳的期限将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因按照秦的酷律规定,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胜毅然决定谋划起义。是夜,陈胜悄悄找另一位屯长吴广商议。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穷苦出身,他们虽然结识不久,但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陈胜对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上千里路程,怎么也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去也是送死,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与其都是死,还不如选择为国家而死,干一番大事业?”陈胜接着又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对秦王朝的苛捐赋税、募役刑罚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我听说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应继位,该继位的是长子扶苏。扶苏贤,却被无故杀害了。还有一位名人叫项燕,曾是楚国名将,战功卓著,又爱护士兵,很受人爱戴。现在老百姓并不知这两个人是生是死,我们何不以他们的名义号召天下人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呢?”吴广很佩服陈胜的胆略,觉得他的主意符合当时的人心,完全支持陈胜“死国”、“举大计”的决定。古时候盛行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活动。陈胜和吴广经过一番谋划后,又专门找了一个算卦的卜问吉凶。聪明的卜者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便说:“你们的事业能成功,且能为百姓立大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听后非常高兴,并从卜者的话中悟出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他们用朱砂在一块绸帕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大字,塞到渔民捕来的鱼肚子里。戎卒们买鱼回来吃,发现了鱼腹中的“丹书”,都觉得惊奇。与此同时,陈胜又让吴广潜伏到营地附近一座荒庙里,半夜里点燃篝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正在睡梦中的戎卒们被惊醒,十分惊恐害怕。第二天戎卒们交头接耳,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加之陈胜平时就待下属热情和气,现在又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复兴联系在一起,陈胜在戎卒们心中的威望就更高了。陈胜见时机基本成熟,就让吴广故意扬言逃跑,以激怒押送他们赴边的将尉。喝得醉醺醺的两个将尉果然大怒,责骂和鞭打吴广,引起戎卒不满,群起而哄之。吴广奋起夺下一名将尉佩剑将其杀死,陈胜也乘势杀了另一名将尉。随后,陈胜把900名戎卒召集在一起,大声说道:“各位,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已不能按期抵达渔阳了,而误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斩杀,即便侥幸不被砍头,戎守边塞的苦役十有六、七也要送命。‘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铿锵有力的一番话,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戎卒们对秦王朝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如同冲溃了堤坝的洪水奔泻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大伙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按事先谋划,诈以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壮举,得到了附近饱受秦苦的老百姓的积极响应,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在陈胜、吴广率领下,继攻取蕲县后,不到一个月又连克铚(今安徽宿县西)、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柘城县北)、谯(今安徽襄县)等五县,很快把起义的火种带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原大地。陈胜是颇有战略意识的农民领袖。在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即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县(今河南淮阳)。陈县在两周和春秋时期,曾是陈国的都城。战国后期,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后,又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如能拿下陈县,对秦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这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卒数万之众。陈地郡守和县令闻风丧胆,早逃之夭夭,只留下郡丞(郡守副职)龟缩城内,负隅顽抗。已是惊弓之鸟的守城秦军,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起义军杀了郡丞,浩浩荡荡开进陈县县城。陈胜打下陈县后,即召集当地三老(秦在乡设置负责教化的官)和豪杰(有声望的人)共商大计。这些人虽不是来自农民阶级,但他们也都目睹、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看到了陈胜率领起义军短短一个月就连克数县,对陈胜也十分敬重,纷纷建议陈胜称王。他们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但也有少数不同议论:认为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陈胜有私心,而不愿相从。陈胜思虑再三,最后还是果断地做出了称王立国的决定,就以陈县为都城,国号为“张楚”(即张大楚国之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陈胜打的旗号虽是“张楚”,但并不以恢复楚国故土为目的,而是要推翻秦王朝,解救天下的穷苦百姓。这是他“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的身体力行,也是他对统一号令起义军的战略考虑。后来农民革命的实践,有力证明了陈胜决定称王立国的必要性。张楚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范围反秦斗争的高潮,高高飘扬的“张楚”大旗,成了农民起义中心的标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各地以“张楚”军名义“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当时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多人。面对日益高涨的反秦斗争形势,陈胜在吴广及其他农民政权成员的协助下,进一步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今河南东北部接连山西西南部),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区。一时间,反秦斗争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义军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荥阳是通向关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附近还有秦囤积大量粮食的敖仓。拿下荥阳,就打开了通向关中的门户。再取敖仓,既可切断秦军粮草供应,同时也解决了起义军的军需问题。陈胜派重兵攻取荥阳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当吴广攻取荥阳受挫的消息传回陈县,陈胜十分着急,为确保战略意图的实现,即决定另派周文为将军率兵西击秦,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周文大军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山西临潼境内)。进军途中,百姓奋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骄奢*逸的秦二世闻听起义军逼近咸阳,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在都城空虚,调兵不及的情况下,只好依少府章邯之谋,赦免在骊山陵服役的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正在休整的农民起义军被突如其来的几十万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出关中。在曹阳亭(今河南灵宝东北)固守、抗击秦军数十天后,又败退渑池。坚强不屈的周文在几经挫创、无粮无援的情况下,又率部与敌激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周文大军失败后,气焰嚣张的章邯带兵继续东进,围攻荥阳的农民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假王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史记•陈涉世家》),竟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部队全军覆没。形势就此开始逆转。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比如早先和陈胜一起给地主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他做了王,特意从登封阳城老家来陈县找他,敲了半天门也没人搭理。直到陈胜外出,拦路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一起乘车回宫。因是陈胜的故友,所以进进出出比较随便,有时也不免讲讲陈胜在家乡的一些旧事。不久有人对陈胜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便十分羞恼,竟然把“妄言”的伙伴杀了。当年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早抛到了九霄云外。自此以后,“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王者”(《史记•陈涉世家》)。另一方面,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革命队伍内部的离心倾向也在滋生蔓延。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与此同时,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给了秦军反扑的机会。秦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即倾全力进攻陈县。秦二世元年(前209年)12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虽奋力拼搏,终究未能挽回败局,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准备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没想到,竟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成为千古遗恨。陈胜被害,激起其旧时侍从、将军吕臣极大悲愤。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原奉命东下发展的部将召平,也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使之渡过乌江,西上击秦。反秦斗争再次恢复生机。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陈胜虽死,其所置遗王侯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

陕西省警官学校招生条件如下: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体健康,无不良行为记录;

2年龄在18-22周岁之间,男性身高不低于165厘米,女性身高不低于160厘米;

3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政治表现,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资料扩展: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实施公安司法类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同时作为全省公安、司法机关重要的培训基地,承担相关的培训任务。学院由省公安厅主管,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

学校是在1953年10月举办的陕西省司法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正式举办成人大专教育。2003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警官职业学院,2004年4月获教育部备案。

截至2023年3月,学院有浐灞、雁塔、秦都3个校区,占地54387亩,开设6个公安专业和4个非公安专业;有教职工391人,专任教师293人;在校学生5160人。

截至2019年4月,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个,陕西省省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5个,陕西省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陕西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培育项目2个。

据2019年4月学院官网显示,图书馆累计馆藏各类纸质图书328万余册,馆藏中还收藏有四库全书、线装古籍珍贵文献等。电子图书237万册,读秀知识库可供阅读图书265万种。

数字资源有中国知网数据库(五个数据库的四个专辑及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读秀知识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蔚秀报告厅数据库、起点考试网、北大法宝数据库、皮书数据库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⒐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创者。

他一生的功绩有:

(1)灭六国,统一全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

(2)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

(3)文化、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他的过错体现在他的暴政上:

(1)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陵墓等。

(3)沉重赋税:农民上交收获物2/3给国家。

(4)刑法残酷。秦始皇虽然有很大的过错,但他的功绩也是很大的,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的皇帝。

扩展资料

历代评价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73] 

贾谊:“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卢生:“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主父偃:“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司马迁:“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太史公自序》:“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王莽:“功越千世!”

班固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是“施于后王”的制度,认为“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参考资料秦始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