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简介,第1张

别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桂枝人参芍药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新加汤处方桂枝3两(去皮),芍药4两,甘草2两(炙),人参3两,大枣12枚(擘),生姜4两。功能主治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用法用量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金匮玉函经》)、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人参生姜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加人参芍药新加汤(《普济方》卷四十三)、桂枝芍药人参新加汤(《医统》卷十四)、桂枝人参芍药汤(《伤寒大白》卷一)、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新加汤(《伤寒论方解》)。各家论述①《尚论篇》: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1两以去邪,用人参3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归法也。②《金鉴》: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放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③《古方选注》: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丝不乱,桂枝、生姜和卫,芍药、大枣和营。今祖桂枝人参汤法,则偏于卫矣。妙在生姜加1两,佐桂枝以大通卫气,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尤妙芍药亦加1两,仍是和营卫法。名曰新加者,申明新得其分两之理而加之也。④《医学摘粹》: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经脉疑涩,风木郁遏,故用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中气以充经脉也。临床应用①误治伤正身冷痛《皇汉医学》引《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

详见百科词条: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13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红糖姜汤

[原料]

红糖20克,生姜4片,葱白3段,水适量。

[制法]

(1)沙锅内加入生姜、葱白和水,上火煮开。

(2)加入红糖再煮开即可。

[特点]汤甜辣适口,趁热喝下,可去风寒、止呕吐。生姜有发汗解毒、温中止呕的功用,与红糖、葱白合用,祛风寒的作用尤佳。

小葱老姜汤

[原料]姜3片,红糖15克,葱2根

[制法]

将香葱,老姜分别冲洗干净放入小锅内,加水一碗,熬至半小碗去渣留汤,加入红糖即可食用

[特点]

羹汁浓稠,甜酸微辣,别有风味,常食可温中散寒

[所含营养]

小葱老姜汤所含营养素,此数据只是理论值,不计烹饪过程的营养损耗。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葱豉汤,除可缓解头痛鼻塞,对于发烧的人也有帮助。做法是取青葱葱白部分,加上豆豉煮汤。

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e,古名A,别名生姜、黄姜,为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能形成地下肉质根茎的栽培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蔬菜栽培。染色体数:2n=2x=22,其食用器官为地下形成的肉质根茎。

生姜起源何处,目前尚未定论,但比较公认的起源地是亚洲南部。中国南部及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可能是生姜的起源中心。目前,这些地区仍然是世界上生姜种植面积最多的。

由于生姜的起源地多为热带雨林区,气候温暖、潮湿,光照相对较弱,这就使生姜形成了喜温暖,不耐寒冷,适应性较强等特点,现在已广泛栽培于全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且都安排在温暖季节生产。

但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姜的野生种,因此,对姜的确切起源地仍存有异议。从姜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来看,一般多倾向于姜原产于亚洲较温暖的山区。根据目前有关生姜起源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推论:

一是,东南亚起源说。现在的蔬菜植物都是由野生种类演化而来的,是经过人类长期的栽培与选择,才成为现在的栽培状态和优良品种。100多年来,对于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有过不少论述,其中前苏联著名农学家和遗传学家NIVavilov曾于1923—1931年组织考察队进行一次全球性考察,按照Vavilov提出的“基因中心学说”认为世界的栽培植物有8个起源中心,并将姜的起源归入印度—马来亚中心,该中心包括印度、缅甸、马来半岛、爪哇、婆罗洲(现称加里曼丹)及菲律宾等整个东南亚地区,但在印度与马来半岛等地很少看到姜能够开花,而在东爪哇很容易野生化,东爪哇的气候颇适合生姜的生长发育,或许可以认为这里就是生姜的原产地(Burkill,1935)。

二是,中国云贵及西部高原地区起源说。在《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一书中,李璠指出:地理上的原因对于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认为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得天独厚”的,在西部高原生长的栽培植物,可以达到世界高度的极限,在其东南和东北的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因而设想,原来青藏高原、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成一片,形成了在地势上由青藏高原向东逐渐降低的阶梯式高原地形,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也不相同,到了平川河谷地带,有的气候竟接近甚至超过亚热带。在古时候,那里有茂盛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草原,所以可以相信中国西部广大高原才是我国栽培植物的故乡。同时,在植物学论据方面李璠提出在我国南方山区分布有一种所谓球姜,在西藏亚热带(东部)林区也分布有姜科的野生植物,似姜而辛辣味较淡,全株可以食用。由此推论,它很可能就是栽培姜的野生原始种。因此认为,姜的原产地应在云贵高原和我国西部广大高原地区。

三是,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起源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吴德A研究认为:姜的栽培起源地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区,其主要论据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历史资料考证,中国种姜历史悠久,早在古书《论语·乡党篇》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表明在春秋时代姜就常供食用了,这是见诸文字的记载。实际上种姜的历史,还要比文字记载早得多。姜作为药用,也有悠久的历史。《管子·地员篇》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有“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的记载,战国以后有关姜的记载就更多了。文献史料表明,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春秋战国以前,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均无交往,不可能由这些国家输入,因此认为姜应为中国原产。

第二,从文物考证,在考古遗存中有姜,如湖北江陵楚墓曾出土过外形完整的姜;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亦出土有姜,其文物的历史都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也在我国与印度交往之前,因此,该文物可作为中国自古栽培生姜的佐证。

第三,语源学考证,Tackholm曾主张Zingiber这个字是从汉字译音而成,而非源于印度的梵文“Sringavera”,Zingiber这个词极有可能是波斯商人将中国话“姜”(居音切)加上本民族的土话“bil”而成的。如果希腊语“Zingiberi”以及后来的拉丁语“Zingiber”是直接源自汉语,这对研究姜的起源是很有意义的语源学证据。

此外,从古时气候条件的变迁情况分析,古代黄河流域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3000年前,黄河流域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动物和植物种类,可能有野生姜的分布,只是后来由于气候变冷,森林遭受破坏,才使得这种喜温暖湿润并需荫蔽生长的林下植物失去了自然生存的条件,因而便逐渐消失,所以直到现在找不到野生姜,留下来的只是人们栽培条件下的姜了。

关于姜的确切原产地,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广义地说,姜的起源范围是在亚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可。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心姜 21 黑心姜的别名 22 来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黑心姜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黑心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黑心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黑心姜 1 拼音

hēi xīn jiā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心姜

21 黑心姜的别名

蓝姜、绿姜、黑姜、乌姜

22 来源

姜科姜黄属植物黑心姜Curcuma caesia Roxb,以根状茎入药。夏季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23 性味

苦、辛,温。

24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痛,头风痛,胸胁痛,腹泻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5 黑心姜的用法用量

3~5钱,浸酒或水煮服;外用适量,捣烂调酒外搽。

26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黑心姜的方剂 麻黄大黄散

桂(去粗皮)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芍药半两,干姜(炮)半两。制法:上为散。

柴胡木香汤

食,肌体消瘦。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枚(擘破),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

通热汤

出,口中干燥。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3片,煎取7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酸枣仁黄芩汤

,不得眠睡。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日2次。制备方法

黄芩芦根汤

,烦渴不止。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枣3枚(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

更多用到中药黑心姜的方剂

用到中药黑心姜的中成药 艾叶汤

妊娠胎漏下血。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

补肝丸

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人参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

麝香丸

》卷六十:方名:麝香丸组成:麝香半两(细研),干姜1两(炮裂,锉),蠹虫粪1两,葵茎半两,白矾2两

抱龙丸

服。《圣济总录》卷三十四之抱龙丸: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1两,黄药子1两,生干地黄

当归丸

)1分,人参1分,白茯苓(去黑皮)1分,黄芩(去黑心)1分。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更多用到中药黑心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黑心姜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五眩晕门(附论)]眩晕通治方

皮)川芎枳壳(麸炒)黄芩(去黑心)焙,以上各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鸡苏三叶,同煎至七分,

《奇效良方》:[卷之二]麻黄汤

当归(焙)黄芩(去黑心,各一分)石膏(捶碎,一两)桂心川芎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半两)杏仁

《奇效良方》:[卷之六十一咽喉门(附论)]咽喉通治方

(去黑心,各二两)官桂(去粗皮,一两)赤茯苓(去黑皮,二两)上锉碎,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

《奇效良方》:[卷之二]黄连白术汤

一两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奇效良方》明·成

《圣济总录》:[卷第七]贼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