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能为儿童取名作参考的古籍?
《左传》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翻译如下(百度搜的凑合看吧):
九月丁卯日,桓公的儿子子同出生,以太子出生的规格举行了大礼:用太牢大礼接引儿子,通过占卜选择了一个上人,让他抱着婴儿,让他的妻子哺乳婴儿桓公和齐姜以及同姓大夫的妻子给婴儿起名桓公向申繻询问起名的问题申繻回答说:“人的名字分为信、义、象、假、类五种情况用出生时的特征起名是信,用表示德行的词起名是义,用类似的物体起名是象,借用事物的名称起名是假,用和父亲有关的字起名是类起名不要用本国的国名,不要用本国官名,不要用本国山河名称,不要用有关的疾病名称,不要用牲畜的名称,不要用器物礼品的名称周朝人用避讳来奉祀神灵人的名字在生前不需要避讳,死后就需要避讳因此,用国名起名就要废除人名,用官职起名就要更换官职名称,用山河起名就要改变山河的名称,用牲畜起名就不能用作祭祀,等于废除了祭祀用器物礼品起名,就不能用作祭祀和赠送,等于废除了各种礼仪(例如)晋国因为僖侯名叫司徒,而废除了司徒一职(改为中军),宋国因为宋武公名叫司空,而废除了司空(改为司城),我们鲁国因为献公、武公名叫具、敖,而改变了具山、敖山的名称因此,我们不能用大的事物起名”桓公说:“这个孩子的出生,和我同一天,就叫做同吧”
简而言之,起名字要有意义,要适合孩子,要独特,而不只是吉祥话的堆砌,随便按在谁身上都可以用的那种。
玢在女孩人名里的含义是视如珍宝,掌上明珠的意思。
一、扩展:
玢 形声。字从玉,从分,分亦声。“分”义为“一分为二”。“玉”和“分”联合起来表示“分玉”、“把一件完整的玉器剖开,分成两半”。本义:一剖为二的玉器。说明:良渚文化福泉山大墓(在上海地区)里曾发现一件完整的玉琮被分为两截,一截置于墓主头顶,一截置于墓主脚底。至于一只玉环被分为两截或多截的例子亦很常见。这种经过截断或剖分的玉器应该就是“玢”。
二、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府巾切《集韵》悲巾切,𠀤音彬。《广韵》文采状也。《集韵》玉文理貌。《前汉·司马相如传》玢豳文磷。《注》玢豳,文理貌。
又《集韵》方文切,音分。《玉篇》玉名。《集韵》玉文也。
又《集韵》逋闲切,音斒。
又逋还切,音班。
又敷文切,音𡵳。义𠀤同。 《类篇》亦作璸。
三、其他适合女孩的字:
1、安
“安”本义是指平安、安定的意思,应用到名字时表达人的性格安静,能给生活带来安稳。女孩子起名常用字,可搭配“若、然、琪、静、妍、萱、彤”等字,以此加强名字的寓意内涵;
2、诗
“诗”意思是诗歌、文学体栽的一种。俗话说“富有诗书气自华”,女孩提取此字起名字,延伸其寓意内涵同时,还寓意着女孩子才华、学识,这样也能烘托出女性的柔美气质与甜美,例如:诗思、诗虞、诗琴、诗琪、诗梦、诗怡等名;
3、情
“情”指的是感情,形容人在情感方面很丰富。叠加在人名时使用,意指一个人注重感情和义气,更有高尚的品格,所以,适合大家提取作为女孩起名,如:情倩、芷情、情雯、姝情、情珍等;
古时候,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诗经·斯干》有云,出生的时候,男孩: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生子
如果生下男孩,赶紧让他睡到檀木雕成的大床,让他穿精美的衣裳 ,让他玩珍贵的玉圭,听一听,这孩子的哭声多么响亮,长大后一定会身着官袍,成为周室的君主或侯王。
男孩的待遇就是如此,那么女孩呢?女孩的待遇是: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如果生下女孩,嗨,那就让她睡到屋脚地上边,给她穿小小的襁,找来陶制的纺缍让她把玩,但愿她长大后不招是惹非不邪僻,每天围着锅台转安排酒饭,知理知法不给父母添麻烦!
小孩
从出生开始,男孩睡檀木雕成的大床,穿精美的衣裳,玩珍贵的玉圭,哭两声都觉得那么好听,完全能意味着,他以后会成个了不起的人物。
可女孩呢,与男孩比,简直天上地下,尤其是最后三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只希望你长大不惹麻烦,不要成为邪僻,每天只需要守好本分,不给父母带来麻烦就成。
厌恶
就这么三句,厌恶、嫌弃已经跃然纸上。出生就是如此,长大就更不用说了。《诗经》是先秦时代的民谣,也就是说,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就这么刻板,而且还不止这些。
甚至讲大自然中一些反常的现像跟女人联系起来,认为但凡出现这五种怪象,男人们一定要小心,因为,女人要作坏事了,而且还言之凿凿,记录在古籍《汲冢周书》当中,都有哪五种怪象呢?分别是:
一:春分之日,元鸟不至,妇人不信;二:清明又五日,虹不见,妇人苞乱;
玄鸟
三:立冬又五日,雉不入大水,国多*妇;四:小雪之日,冬虹不藏,妇不专一;
五:大寒之日,鸡不食乳, *妇乱男。
问题是,玄鸟、虹、雉等,跟女人,女人的品行、行为有什么关系,还生生将她们联系起来,实在是荒唐得很那。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静,惟馀钟磬音
男:高林
女:磬音{个人觉得可以把磬改为罄,有乐器的意思}
纣王七年三月十五日,正是女娲娘娘诞辰纪念日。商纣王忽然心血来潮,前往女娲行宫降香祝贺。当他来到了女娲行宫,看了女娲圣像之后,顿感女娲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不禁神魂飘荡,陡起*心。想到自己贵为天子,坐拥天下,富有四海,纵有六院三宫,并无有此艳色,不由得感慨不已。
感慨万千之余,商纣王命随从取来文房四宝,挥毫濡墨,在行宫粉壁之上作诗一首:“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商纣王倾慕女娲美貌而意*的**诗作。虽然当时首相商容认为,天子拈香,祈求福德,使万民乐业,雨顺风调,兵火宁息。而作诗亵渎圣明,毫无虔敬之诚,必然获罪于神圣,实非天子巡幸祈请之礼。但商纣王不仅不以为然,反而对自己的诗作洋洋得意。
当女娲从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三圣回宫之后,便看见了粉壁上诗句,不由得勃然大怒,大骂商纣王乃无道昏君,不能修身立德以保天下,反而不畏上天,吟诗亵渎,真实可恶之极!于是,女娲决心给他一个报应性的惩罚。
就封神演义原著来说,女娲娘娘乃是上古正神,炼石补天,功德无量,但是女娲娘娘再怎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有脾气,何况女娲娘娘和伏羲大神有兄妹夫妻的设定(不知道封神演义原著里是不是沿用)。纣王在女娲娘娘生日这天,去女娲宫进香,看到了女娲娘娘的圣像,结果提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取回长乐侍君王,严重的亵渎,连在场的所有大臣都知道这首是亵渎正神的无德*诗,所以女娲娘娘才会大怒,这就好像现代人在大街上随便对一个美女说,你这么漂亮,回去伺候我吧,估计说这话的人会被抽吧。
女娲娘娘当时就想去朝歌拍死纣王,但是被殷郊殷洪头上的红光挡住了云路,女娲娘娘就知道了纣王还有二十八年的气运,天意如此,女娲娘娘也不能违背,于是女娲娘娘回宫用招妖幡招来了轩辕坟三妖,让她们迷惑纣王,助武王伐纣成功,这样自己出了气,而且也为武王伐纣做了贡献,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九尾狐狸精姐妹自己放飞自己,害大臣什么的算是自保,情有可原,吃宫女,害百姓,甚至最后去刺杀武王和姜子牙,就是逆天行事,背叛女娲娘娘了,这样女娲娘娘还能保她们,那就真是圣母了。
妖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要写妖物志,那么苏妲己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主。她以狐媚之术魅惑纣王,使之沉迷酒色不事朝纲,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商纣灭了,她却没有得到半点儿好处,还被姜子牙抓住处以极刑。像这样损人不利己还害己的事狐狸精苏妲己却做得那么卖力,可见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多么的扭曲。但是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怀疑,那就是再怎么坏的人都不会轻易害自己,所以苏妲己必然是受制于人才会做出这样双亏双损的事来。
故事的原委还得从纣王这儿说起,纣王一统天下,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世上最伟大的事,于是乎就有点儿飘飘然了。他前去拜女娲娘娘的时候在石壁上留下了一首诗,这可是国王的墨宝啊,在大臣们中间不知有多少人想得而得不到呢!可女娲娘娘不这么认为,她是征服自然的女神,而商纣王再怎么厉害也只不过是个下界的凡人,年年来此朝拜可以,但在圣地乱写乱画,随便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就这样,大臣们眼中的墨宝成了女娲娘娘眼中的乱涂鸦。纣王的形象在她的心目中直线下滑,有心直接拿下,但转念一想又改变了主意。于是她招来在深山修炼的狐狸精,让她附身于苏妲己身上,趁机接近纣王,想尽一切办法让商朝快点儿灭亡,给这个没素质的纣王一点儿颜色看看。你瞧瞧,即使贵为天神的女娲也是如此小肚鸡肠,没有容人之量。
狐狸精果真不辱使命,说干就干,在她的蛊惑下,纣王整天浑浑噩噩,在行宫里日日欢庆夜夜笙歌,完全不理朝政。但这样做效果似乎并不怎么明显,商朝的社稷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女娲娘娘交代的事怎么可以办不好呢?办不好的话自己这只小狐狸精不仅修不成仙,更可怕的是连狐狸也做不成了。于是狐狸精开始了她陷害忠良的行动,她想把国家的中流砥柱一个个都扳倒,还怕这个商朝不灭亡吗?最终,商朝的忠良被苏妲己害死的、逼走的不计其数,商朝也随之倾覆。
狐狸精原以为自己可以回去和女娲娘娘复命了,她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经女娲娘娘提携定能成仙,也不枉自己这么多年苦苦修行。但她想错了,女娲娘娘把这件事一推六二五,说自己只是让狐狸精蛊惑纣王,并没有让她残害忠良啊!狐狸精傻眼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瞬间崩塌,这什么世道啊这么坑爹!其实狐狸精早该明白的,说到底她只不过是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临时工,把领导交给人任务办好了没你啥事,办砸了你就吃不了兜着走吧。因为蛊惑纣王这件事升级到了仙界两大派的斗争,发展到现在女娲娘娘也兜不住了,只好把狐狸精推出来当替罪羊了。
苏妲己作为一个得道修炼的小狐仙,一没背景二没人脉,却想通过投机取巧博得女娲的赏识,以取得得道成仙的资本,可最终成为了权利斗争中的牺牲品,她至死也没搞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其实她错在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有些捷径不是你想走就能走得了的。所谓靠人不如靠己,想得道成仙就得自己刻苦修炼,歪门邪道帮不了你,只会害你越陷越深。(刘志军/文)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传说纣王去女娲宫进香,拜女娲塑像,见其貌美,顿起*心,吟诗一首。上大夫费仲献媚将诗题于粉壁之上,以供国人观瞻。尤浑说他可请法师使女娲真身现世,服侍纣王,纣王大喜。女娲回到宫中,看到纣王题的*诗,大怒,使出招妖幡召集九尾狐去收拾纣王。
纣王犯不犯错,女娲都会派妲己去迷惑他。
纣王七年,二月份的时候,北海七十二路诸侯造反,太师闻仲率兵平叛,朝中政务就交给了宰相商荣。
到了三月十四日这天,商荣启奏:“明天三月十五日,是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祭拜。”
纣王大大咧咧的说:“女娲谁啊?有什么功德?”
商荣忙解释:“女娲是上古女神,有补天之功。咱们去祭拜她,她必定会保佑咱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纣王也是闲着无聊,就答应了下来。
这对话看似简单,却暴露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
纣王不知道女娲是谁;截教弟子闻仲掌权时也从没让纣王去祭拜过女娲;商荣在闻仲还在朝中时,也从没有提过祭拜女娲的事。这就有些不合常理了。
要知道,女娲补天造人,对人族是有大恩的,纣王竟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神,这说的过去吗?闻仲是修仙中人,对仙人异常敬畏,他也从不让纣王去祭拜。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很可能,截教通天教主和女娲不和,所以闻仲从不提女娲,并销毁了皇室中所有关于女娲的典籍。
也只有这样才说得通,纣王不知道女娲是谁这件事。
而商荣就很有意思了,闻仲一走,他就马上鼓动纣王去祭拜女娲,他到底安得什么心?虽然小说中一直夸商荣是忠臣,是贤能之人,但商朝的劫难,正是始于这次祭拜。所以商荣的动机就有些叫人摸不透了。
到了三月十五日,纣王去祭拜女娲。
整个过程很是无聊,纣王就倚窗看风景。突然,一阵风刮过,卷起幔帐,现出女娲神像,露出了女娲真容。
纣王一见之下,大吃一惊,世上竟然有如此漂亮的**姐?因此起了爱慕之心,就提了一首*诗:
其实这诗不算*诗,纣王只是夸赞了女娲的美丽,同时表达了爱慕之情。如果哪位**姐收到这样的的诗,估计会笑骂一声:“臭流氓。”也就算了。至于内心会不会窃喜,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女孩的心思最难猜。
但是女娲看到诗后,竟然非常气愤,觉得纣王是在羞辱自己,她就想给纣王点教训。
于是女娲就往朝歌飞,等快飞到时,被两道红光给拦住去路。这两道红光是纣王的儿子殷郊、殷洪发出来的。女娲往下一看,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她暂时动不了纣王,就不得不忍气回宫。
回宫后的女娲越想越气,于是就召唤来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吩咐它们:“成汤气数已尽,当失天下;凤鸣岐山,西周已生圣主。天意已定,气数使然。你三妖可隐其妖形,托身宫院,惑乱君心,以助武王伐纣。但是你们不可残害众生。事成之后,尔等亦成正果。”
这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不论纣王怎么干,都将失去天下,因为气数尽了。也就是说妲己迷不迷惑纣王,都不影响未来武王伐纣的发生。女娲派三妖只是为了出气而已。
从表面看,纣王犯错就是因为提了一首表白的情诗。
但是诸位发现没有,整个过程都显得很诡异,满是阴谋的味道。
首先,纣王好歹也是一朝人王帝主,怎么可能见了一座神像就起了*心?而且还是女娲娘娘这种大神的雕像?平时闻仲应该没少对他提起仙人的厉害,纣王怎么就脑子抽筋,起了色心?而且从那以后,纣王也再没提起过这件事,就好像从没对女娲动过心一样。
还有,怎么那么凑巧就挂起了一阵风,这风竟然神奇到能吹动女娲宫中的帷幔,让女娲露出真容。最值得深思的是,小说在这里提到一句话“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可见这风来的并不简单。
最可疑一点,女娲娘娘,造人补天,何等气度,何等本事?怎么会跟一个凡人动气?连娄师德都有唾面自干的气量,女娲娘娘会没有?这有些说不过去吧。
因此,我怀疑有第三方在那里作祟。是他们让商荣鼓动纣王去祭拜女娲,也是他们在女娲庙中搞鬼,让女娲和纣王都失了常。
考虑到封神最大的受益者是西天佛教,这个第三方很可能就是准提和接引。他们故意搅混水,让女娲和截教对立,他们好从中谋取好处。
所以,不论纣王犯不犯错,西方圣人们都会想方设法的以纣王的名义,激怒女娲。女娲一怒也必然会派出三妖祸乱天下。
当然了,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女娲和截教不和。截教一直和商朝交往过密,所以女娲娘娘才会对纣王的失礼如此大动肝火。
根据《封神演义》的说法,纣王去女娲庙祭祀的时候,看到女娲神像貌美,色心大动,于是写了一首诗:“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侍君王”当然就是想纳了女娲娘娘。女娲娘娘觉得被凡人调戏了,那还得了,于是就派狐狸精附身妲己,去引导纣王一步步走向歪路,最终自取灭亡。
当然,这只是明清小说的情节。这首七律明显不可能是商代会有的。看看《诗经》就知道,当时的诗还是四言为主。妲己在 历史 上确实有这个人,《尚书》中周武王罗列纣王的罪状就说“听信妇言”。当然,纣王和妲己的妖魔化都是后世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汉代《列女传》中,妲己就和纣王一起做了很多坏事。而宋元《武王伐纣平话》中,妲己就是九尾狐变的了,《封神演义》就是直接取材于《武王伐纣平话》。
关于调戏女娲的情节,大概是取材于唐人杜光庭《集仙录》。里面说的是秦始皇见到骊山老母,色心大动。被骊山老母吐了一个唾沫,脸上长了个暗疮慢慢发烂。没办法只好去认错求饶,骊山老母才弄出个温泉,秦始皇去洗洗就好了。这就是骊山温泉的由来。而骊山老母本来是秦国祖先神,算是秦始皇的老祖奶奶了,但是后来和女娲渐渐等同了,今天去骊山还有女娲娘娘庙呢。
其实纣王也就是在石像上写了首爱慕女娲的情诗而已,然后女娲就怒了。然后掐指一算,商朝气数差不多了,就派了狐狸妲己催化催化,让他亡得更快。……但是!嗯,有但是!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女娲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封神,但有资质的后备干部们都还在人间从事着各自的角色,女娲法力再高强也不能直接把他们弄死了再封神吧,那样做其他仙班大佬不服啊。而据后面可知要想封神,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让他死”,死了后才能封。但是杨戬之类的,人家先天就是三只眼,或者长翅膀的雷震子什么,那也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够凡,基本乙算半神了,日后再飞升也是实至名归。因此,引了个狐狸下去,作为导火索,开始挑拨行动,最后引发人神大混战,等两方打残了,对着一群鬼魂进行封神,基本收入天庭。然后女娲等一批旧神基本就可以退休了,新神时代才能正式开启,天庭就此实现改朝换代。
纣王那首诗前面不记得了,意思就是描述女娲娘娘的美丽的,但是最后一句就是彻底激怒女娲娘娘的,娶回长乐侍君王。先不说女娲娘娘何等身份,就这句话完全就有调戏的意思在里面,能不生气吗?第二,女娲娘娘是何等身份,那可是创造人类的大神,在人类中她是人族之母,她本身是妖,在妖族中,她是妖族第一圣人,她可是很三清和西方二圣平辈的,而且那几位大神的教都是建立在人妖两族的基础上,所以那几位圣人见到她都还要叫她一声师妹,不敢得罪她,你说纣王这样调戏她,她得多丢面子,成为圣人间的笑话,她能不没纣王吗?换谁都会灭了纣王。
女娲乃人祖,人类都是她造的,保护着,补天也是为保护天地。可女娲娘娘诞辰纪念日。商纣看了女娲圣像之后,竞起*心。写诗梦想与人祖云雨。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商纣王倾慕女娲美貌而意*的**诗作。
当女娲从火云宫朝贺伏羲、炎帝、轩辕三圣回宫之后,便看见了粉壁上诗句,不由得勃然大怒,此乃无道昏君,不能修身立德以保天下,如此好色,没有上下,尊卑,所以派九尾狐下去,意为老百姓换贤良明君。其实 历史 上真实商王,高大威猛,治国有方。周文王反商夺权最后取得天下,召告天下是因为商王无道我才反的,我是为老百姓好。其实老百姓那搞得清楚就是清楚也没法写书告诉后人,后人只能听当权者怎么说了。
真知堂说上古史:
这个问题本来不属于笔者的回答范围,讲的是《封神演义》里商纣王进香写诗调戏上古之神女娲娘娘,女娲娘娘大怒,命九尾白狐和玉石琵琶等妖精前往朝歌惑乱纣王之事。
但笔者研究夏商 历史 ,发现其实从 历史 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情节的安排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我们先来了解几个主要人物;
商纣王,即商朝末代的亡国之君帝辛。名受。据说帝辛就是因为宠信妇人,唯妲己之言是从而作为一大罪状被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的。
女娲,上古时代大神,传说中三皇之一。和太昊伏羲氏为兄妹,后来和伏羲结合繁衍人类,又传说是继伏羲之后为天下主。商纣时期的女娲,已经成了被供奉和祭祀的对象,成了神。
妲己,又名苏妲己,有有苏国国君之女,貌美。商纣伐有苏,有苏战败请降,献女妲己给帝辛。小说中妲己在古庙被九尾狐狸吞吃,九尾狐利用了妲己的肉身去迷惑帝辛。
九尾狐,即九尾白狐。古籍中的九尾狐,就是山东青丘地区的神物。一般史料上九尾白狐出现乃祥瑞之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青丘白浅就是九尾狐。
了解了这些人物之后,女娲为什么要派九尾白狐去惑乱商纣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自古以来,很多学者一直认为太昊伏羲乃东夷首领,伏羲若为东夷,则女娲也是东夷首领无疑。东夷,是商代商人对于位于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的部落的称呼,甲骨文有很多商王讨伐东夷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东夷被称为夷方,又称人方。因东夷人善于使用弓箭,故称弓人为夷。
而九尾白狐乃山东青丘之地。《山海经》记载:青丘国“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如此,也是东夷之国,九尾白狐听从女娲调遣自愿前去迷惑商纣也就可知了。
而帝辛商纣王,之所以亡国,甲骨文记载他把重兵都调去征伐东夷,朝歌空虚。面对周武王大军,手里没兵,只好临时把牢里的囚犯放出来武装起来。没想到前徒倒戈,这些前途反戈一击,纣王兵败自焚亡国。
帝辛前去祭拜女娲,说明从上古三皇伏羲,女娲,神农氏,到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再到夏禹,夏启的夏一直延续到商汤建国的商,自古以来一脉相传。女娲本为华夏人祖,帝辛商纣王做诗调戏女娲大神,可见他把东夷人之最伟大大神完全无视。这就激怒了传说中本为东夷之祖的女娲,面对商纣的进攻,东夷人想出用美人计,其实就和后世越国范蠡用西施间吴一样。不过,妲己最后的下场也和西施一样,作为祸国的红颜祸水被处理了。
需要更多 历史 文化和文物鉴定知识和,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本文2023-08-19 09:50: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