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巴戟天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巴戟天丸简介,第1张

《医统》卷五十处方巴戟天(去心)半两,石菖蒲1两,地骨皮1两,白茯苓(为末作糊)1两,远志(制)1两,白茯神1两,人参3钱。制法上为末,粘米粉同茯苓末作糊,以菖蒲汤调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令人聪明善记。主健忘。用法用量每服30丸,酒、白汤任下,1日3次。《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八七处方巴戟天(去心)2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枸杞子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甘菊花(择)2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益真气,长肌肉,悦颜色,美食明目。主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巴戟丸”。《圣济总录》卷一八五处方巴戟天(去心)1两,沉香(锉)半两,山芋1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1两半,茴香子(炒)1两,茯神(去木)1两,五味子1两,海桐皮(锉)1两,牛膝(洒浸,切,焙)1两半。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虚损,益正气。主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食前盐汤或温酒送下。《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别名巴黄丸处方巴戟天1分(粳米同炒微黄,去心),川大黄1两(锉碎,微妙)。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肾脏实热,风毒上攻,头面虚肿,下注脚膝沉重,行履艰难;脚气由于酒毒危甚者。用法用量巴黄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处方巴戟天半两(穿心者),破故纸半两(炒),舶上茴香半两(炒),黑附子1两(去皮脐,锉,盐炒)。制法上为末,用好酒熬一半成膏,留一半搜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肾脏虚久冷,脐腹疼痛,饮食无味,及腰膝疼痛,少力,精虚梦泄,耳内蝉鸣。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荆芥盐汤送下。《圣济总录》卷五十二处方巴戟天(去心)半两,补骨脂(炒)半两,茴香子(舶上者,炒)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盐炒)1两。制法上为末。用酒煮面糊

详见百科词条:巴戟天丸 [ 最后修订于2009/8/10 14:25:11 共104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茯苓

  [概述]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入药,有利尿、镇静作用。

  [药物]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秋春间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后三年采挖。洗净,热草,逐层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处晾至半干,分部切制,阴干,生用。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药化] 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药性] 甘、淡、平、归肺、胃、肾经。

  [药效] 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宁心。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肺癌 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查阴影消失。胃癌 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食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肝癌 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淋巴肉瘤 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子宫肌瘤 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 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利水化饮,用于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心神失养 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药量] 煎剂:3~45克,白茯苓应切片或制成粉以利药效发挥。丸散:318~9克

  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按语

  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补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补。盖气之所至,水亦无所不至,气之所止,水亦无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气也。茯苓能宁心益脾补肾,以其行有形之水,布无形之气也。

  利水行气,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俾清生浊降,外达下行,而心脾肾三脏得以补益也。

  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世补斋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茯苓夹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还有“秦人制小锡罐装饼30张,叫做‘西饼’”也是很薄的。继而,人们又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随后便加了用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即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这种茯苓既桂香浓郁,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传统制法,并经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断改进而制作出来的。那每张极薄的饼皮,宛如馅料的包装纸,且饼皮外表的模印图案清晰,精美别致,更富有艺术性。因而,以其质佳味美,驰名全国。

  龟苓膏

  龟苓膏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以名贵的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物精制而成。其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 具有清热去湿, 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疮,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功效,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

  英文名 PORIA

  拉丁名Poria cocos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制法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 、椭圆形 、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显淡红色,后变为淡褐色。

  (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 滴,显深红色。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备注

  (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摘录《中国药典》

  茯苓

  (《本经》)

  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2 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3《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

  4《纲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5《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

  6《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为茯苓,变而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

  7《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

  8《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植物形态茯苓

  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赤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二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三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四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药材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药材商品种类

  1、茯苓个 野生品于7月-次年3月在松林中采挖;人工栽培者于接种的次年7-8月间采挖。将鲜茯苓堆放“发汗”,使水分析出,置于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反复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

  ◆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

  ◆体重,质坚实。

  ◆断面颗粒状,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片 鲜茯苓去皮后切片。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白色部分为“白茯苓”。

  3、茯苓块 鲜茯苓去皮后,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

  ◆白(赤)苓块 为扁平方块,白色或微带红色,厚4~6mm,长宽4~5cm。

  ◆平片:为1~2mm厚的薄片,长、宽5~8cm。白色或微带红色。

  ◆骰方:各边均约1cm的立方体。生切品色白易碎;蒸后米白色,质坚实不碎

  ◆苓肉 不规则团块,直径15-4cm,为质松易碎的次货加工。灰白色带微红。

  ◆碎苓 不规则边料碎片,色白或微带红

  4、茯苓皮 削下的茯苓皮,干燥。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5、茯神 中间有松根的茯苓。

  6、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一定量朱砂细末拌匀,为“朱茯苓”(每100kg茯苓用朱砂2kg)

  商品规格等级

  按加工方法和部位分为个苓、白苓片(平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骰方、白碎苓、赤碎苓、茯神木等规格,多为统货。

  1、个苓

  一等: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大小不分,无霉变。

  二等: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棕色。间有皮沙、水锈、破块、破伤。

  2、白苓片

  一等: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cm 7片,片面宽长不小于3cm,无霉变。

  二等:厚度每cm 5片,余同一等。

  3、白苓块 扁平方块,白色,厚4~6mm,长宽4~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

  4、赤苓块 赤色或浅红色,余同白苓块。统货。

  5、茯神块 扁平方块,色泽不分,每块含有松木心。厚4~6mm,长宽4~5cm,木心直径不超过1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

  6、骰方 立方形块,白色,质坚实,直径1cm以内,均匀整齐,不规则碎块不超过10%。无粉末,无霉变。

  7、白碎苓 碎块或碎屑,白色或灰白色。无粉末,无霉变。

  8、赤碎苓 赤**,余同白碎苓。

  9、茯神木 茯苓中间的松根,弯曲不直,似朽木状。色泽不分,质松体轻。每根周围必须带有2/3的茯苓肉。松根直径不超过25cm。无霉变。

  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抗肿瘤作用:

  5茯苓多糖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7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一志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一志汤 1 拼音

yī zhì tāng

2 处方

人参6克 茯神6克 白术45克 甘草 15克 黄耆6克 益智仁45克 远志15克 柏子仁6克 广皮3克 木香15克 大枣2杖 姜3片

3 功能主治

治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4 一志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摘录

《医醇剩义》卷二

古籍中的一志汤 《校注医醇剩义》:[卷二劳伤]思伤

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一志汤主之。一志汤(自制)人参(二钱)茯神(二钱)白术(一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右痪,手足麻痹,骨节烦疼,步履艰辛,恍惚不定,神志昏愦,一切风证。此方散风、豁痰、降火,可谓标本兼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小儿

,惊痫,或惊悸怔仲,盗汗无寐,发热烦躁。人参黄远志当归川芎枣仁五味子柏子仁肉桂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各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缩砂仁官桂(去皮)京三棱(炮)石菖蒲(炒去毛)远志(去心)广术(炮各三钱)干山药(半两)甘草(去皮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补心神效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补心神效丸 1 拼音

bǔ xīn shén xiào wán

2 处方

党参(去芦,米炒)6钱,淮山(炒)6钱,茯神6钱,远志(去心)1钱5分,熟地4钱,枣仁(炒,即杵)3钱,北味2钱。

3 制法

加另研柏子仁末3钱,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4 功能主治

心神不安,夜梦遗泄。

5 补心神效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党参、龙骨煎汤送下。

6 摘录

《不知医必要》卷三

古籍中的补心神效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三图集·古方八阵]补阵

方。此外各有不同,亦惟随宜择用可也。《百一》补心神效丸黄(蜜炙)茯神人参(各四两)远志(制,二两)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悸

。每服二十丸,食后参汤、枣汤、麦门冬汤任下。补心神效丸(《百一》)黄(蜜炙,焙)茯神(去木)人参(

《普济方》:[卷十六心脏门]心虚(附论)

(去瓤麸炒各一两)银箔(二十丸大补心丹(一名补心神效丸)治忧愁思虑过多。致神志不宁。魂魄失守。虚阳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目录 1 拼音 2 《医略六书》卷二十二:龙齿清魂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龙齿清魂散的用法用量 25 各家论述 26 摘录 3 《女科万金方》 31 龙齿清魂散的别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龙齿清魂散的用法用量 35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龙齿清魂散 1 拼音

lóng chǐ qīng hún sǎn

2 《医略六书》卷二十二:龙齿清魂散

21 处方

龙齿3两,人参1两半,归身3两,远志1两半,麦冬3两(去心),桂心5钱,茯神2两(去木),细辛3钱。

22 制法

上为散。

23 功能主治

惊悸,脉弦细涩者。

24 龙齿清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1片,红枣3枚,煎汤调下。

25 各家论述

心气大虚,寒涎内沃,而心血不足,不能荣心,故惊悸不已焉。人参大补心气,当归营养心血以雄心,麦冬清心润肺以宁心,细辛通心气、搜涤痰涎,茯神渗湿气、清彻神明,远志交通心肾,龙齿定魄安魂,为散、姜、枣汤下,使心血内充,则心气雄壮,而寒涎自化,神志并宁,何惊悸之不瘳哉!此补养温经之剂,为心寒惊悸易惊之专方。

26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二

3 《女科万金方》 31 龙齿清魂散的别名

龙牙清魂散

32 组成

龙齿、远志、官桂、人参、当归、茯苓、细辛、门冬、甘草、玄胡。

33 主治

妇人败血冲心,或歌舞、谈笑、怒骂,坐卧苦者,逾垣上屋,口咬打拳,神名佛号,无有不能,似祸祟之状。

34 龙齿清魂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大枣3枚,入金银器内煎百沸汤,加麝香1匙,不拘时候服。

35 附注

龙牙清魂散(《一盘珠》卷七)。

古籍中的龙齿清魂散 《张氏医通》:[卷十一妇人门下]产后

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方书用龙齿清魂散。然用之多不应。不若花芯石散最捷。琥珀黑龙丹

《邯郸遗稿》:[卷之四]产后

号,无一不知,似有鬼祟之状,此病五死五生,宜龙齿清魂散治之。龙齿清魂散龙齿远志肉桂人参当归茯神

《胎产心法》:[卷之下]血脱气脱神脱三证论

,千金远志汤。如内虚,败血攻心,狂言乱语者,龙齿清魂散主之。心脾血少,八珍加炮姜。冯氏云∶产后阴血

《类证治裁》:[卷之四癫狂论治]附方

)猪心(一个,研如泥)酒丸,枣汤下。〔补魂〕龙齿清魂散龙齿远志人参归身(各两半)茯神麦冬桂心甘草(

《张氏医通》:[卷六诸风门]颤振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大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5 各家论述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大泽泻汤 1 拼音

dà zé xiè tāng

2 处方

柴胡1两,茯神(《外台》作茯苓)1两,黄芩1两,泽泻1两,升麻1两,杏仁1两,磁石4两(碎),羚羊角1两,地黄3两,大青3两,芒消3两,淡竹叶(切)1升。

3 功能主治

肾热。好怒好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腰背转动强直。

4 大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下芒消,分3服。

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好怒是龙雷激其壮火,原非肾之本病,故用升麻、柴胡升散上盛之气,芒消、泽泻分利下阻之热,地黄,磁石滋肾水而镇虚阳,茯神、竹叶清心神而愈健忘,杏仁、黄芩泄肺窍而通视听,大青、羚羊清肝热而利腰背,并起阳事之萎顿也。

6 摘录

方出《千金》卷十九,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古籍中的大泽泻汤 《普济方》:[卷二十九肾脏门]肾实(附论)

散。每服四钱。水一钟。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大泽泻汤(千金方)治肾脏实热。多怒善忘。耳听不聪。四肢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一肾脏门]肾实

实热,多怒善忘。耳听不聪,四肢满急,腰背强直。大泽泻汤方泽泻(锉)柴胡(去苗)茯神(去木)黄芩(去黑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反胃]论外备用方

七香丸(和一三一寒气)丁附散(热六二胃寒)茯苓泽泻汤(热七四反胃渴)甘露汤(热七三安胃)胃爱散(热

《医宗金鉴》:[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大半夏汤方

胃反自立止矣。@@@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注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饮水者,

《本草择要纲目》:[寒性药品]泽泻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疏风散处方牵牛子(微炒)30克大黄(锉,炒)30克槟榔15克(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克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散。功能主治理气通便。治三焦气约,大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生姜、蜜水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疏风散处方防风荆芥薄荷黄芩甘草赤芍归尾灯心白蒺藜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治酒皶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医略六书》卷三十方名疏风散组成防风1两半,桔梗8钱,嘉蚕1两半,蝉衣1两半,茯苓1两半(去木),甘草5钱。主治产后风闭不语,脉浮涩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去滓,冲竹沥1匙,姜汁少许,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散。各家论述产后心脾受风,舌本强硬,乃会厌闭塞,故舌强不语焉。防风疏散风邪之闭塞,桔梗开提血气不行,嘉蚕散经络之风,蝉衣散皮肤之风,茯神通心气以利神机,甘草缓脾气以和胃肠,更冲生姜汁温豁痰涎,甜竹沥凉滋心液也。为散水煎,俾风邪散而心液通,则脾气运而舌木柔和,痰涎自化,何不语之有哉。《痘疹仁端录》卷十六方名疏风散组成连翘、防风、荆芥、当归、元参、桔梗、葛根、杏仁、黄芩、薄荷、牛蒡、知母、甘草。主治小儿麻疹,发热咳嗽,气逆作呕,腹痛者。用法用量加葱、姜,水煎服。服后微汗为度。用药禁忌忌风寒。《麻疹备要方论》方名疏风散组成羌活、当归、白芍、连翘、升麻、苍术、干葛、生地、柴胡、甘草。主治麻疹收没后,生疮,发热不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治疹全书》卷下方名疏风散组成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当归、白芷、生地、苍术、黄柏、茯苓、连翘、银花。主治疹后遍身生疮,其热不退,法当解表,茍使不治,则年年至期而生疮者。用法用量上为散服。《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方名疏风散组成防风、犀角、麻黄(去节)、人参、当归、川芎、羌活、远志(去心)、茯神(去木)、甘草(炙)各等分。主治小儿五脏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冒闷不知疼痛,口

详见百科词条:疏风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9:37 共12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