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三伏阳气旺 穴位敷贴抗敏喘 冬病夏治保安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盛夏三伏阳气旺 穴位敷贴抗敏喘 冬病夏治保安康,第1张

李先生眼周微暗,鼻头微微发红脱皮,进诊间甫坐下就开口问:「医师!我有鼻过敏的问题,曾使用西药治疗,仍然反反复覆,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吗?」

我回答他:「台湾有25~40%的民众和您一样,饱受鼻过敏之苦,常见喷嚏连连,或是一早忙着用卫生纸包鼻涕,严重者还会并发气喘,呼吸伴随哮鸣声,经治疗后若效果不佳,可能得考虑气候变化、生冷或 性饮食、环境等因素,另外,作息不正常、熬夜、长期劳倦或个性易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也会加重过敏的症状,使得很多病患的生活品质和学习状况受到影响。」

(推荐阅读:抗过敏,完美4大招!)

三伏阳气旺,敷贴除痼疾

李先生问:「中医有什么方法可以调整体质,对抗过敏?」

我回答他:「有喔!举凡中药、针灸、药浴、敷贴、导引……都是中医用来对抗过敏的方法,过几天就是三伏天了,您也可以考虑用三伏贴来治疗您的鼻过敏。」

看到李先生面露疑惑,我赶紧补充:

「中医认为过敏性疾患,大多与身体的寒热失调有关,有部分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或是蕴藏过多寒气,造成虚寒或实寒的体质,随着四季气候的转换,天气变冷时尤易引动体内的寒气,造成过敏症状。」

中医理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春夏是顺时养护阳气的好时机,其中三伏天是一年气候最为炎热、天地间阳气最旺的时节,古历法用天干、地支去计算年、月、日、时,三伏指的就是阳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 庚日属金,对应到五脏的肺,此日火气益炽、金气潜伏,可作为治疗肺疾的时间点,因为这个时节,体内阳气容易向外耗散,皮肤腠理容易开通,若使用中药敷贴穴位,外用膏药容易被人体吸收,可用来祛除体内寒气、调整体质。 」

这种借由夏日阳气来治疗冬天好发过敏疾患的方法,称为冬病夏治,此方法在中医古籍记载甚多,现今多是参考清朝《张氏医通》的内容记载,使用具有辛热性味的药物,例如白芥子、细辛、姜汁等,制成药饼,敷贴在可连通至肺的穴位上,例如:肺俞、定喘等穴,让药物的热力透入体内,改善呼吸道功能。

(来源:shutterstock)

千年传统,科学实证

李先生接着问道:「请问三伏贴的效果如何呢?」

我回答:「随着时代演变,传统医学不仅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也须经得起实证医学的检验,目前临床研究发现,三伏贴可以使用在过敏性鼻炎与气喘。」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敷贴疗程后,喷嚏、鼻痒、整体健康状况、活力都会获得进步。若使用敷贴治疗气喘患者,咳嗽、哮鸣、呼吸短促、胸闷、肺活量甚至吐气速度等都可改善,一般来说一年贴3次,连续敷贴3年以上,更可有效缓解症状。

(推荐阅读:中医师的抗过敏药膳)

配合医嘱,效果加倍

李先生听完我的解释,跃跃欲试,我请他趴在治疗床上,先用红外线灯照射背部,然后在与肺系相通的风门穴、肺俞穴、定喘穴,和依个人体质选用的肾俞穴、脾俞穴上进行拔罐,取罐后,再将医院特制药饼敷贴于穴位。

「李先生,敷贴处的皮肤可能会感到微热、微痒,如果会感到刺痛,请先提早拔除,少数病患会因为药物 皮肤而留下色素沉淀的痕迹,但大部分都可在1个月内自行消除,不需担心。敷贴时,要避免太阳曝晒而造成毛孔大开,使得药物 皮肤的效果太强,治疗期间应减少烤、炸、辣、生、冷的食物以及虾蟹芒果等,以免影响疗效。」

李先生又问:「我的小孩有过敏的问题,也可以贴三伏贴吗?」

我回答:「每个人体质不同,选用的穴位会有不同,可以带您的小孩来让医师评估后,再行穴位敷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黄明正)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认为针灸之理在《内》《难》,针灸之法在明清。重视《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古典著作的研究与应用。突出经典著作在针灸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临床应用等的重要指导作用,先后整理了古典络脉、奇经八脉、交经八穴、穴对、穴法、针法等内容,提出针灸临床的技术核心在于“穴法”“针法”“功法”三个关键环节。 在络脉研究中,以《内经》对络脉的有关论述为核心,着重从络脉的流注和分布规律、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和病证、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等方面加以探讨,认为络脉流注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等重要生理功能,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在病理上,有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脉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变化。临床上诸如痛证、积聚证、血证等一大批常见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与络脉的病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上,辨证使用通络法是其关键。通络法不仅能直接驱除病邪,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疏通络道,改善络脉流注,加强脏腑组织的营养,提高机体内在抗病能力,从而为治疗多种疑难病证开拓新的领域。提出脏络(五脏络)、腑络(六腑络、奇恒之腑络)、脑络、髓络、骨络、肌络、肤络、官络(目、舌、口、鼻、耳)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临床常以次为指导,每取捷效。

认为奇经八脉具有与十二正经明显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分别整理了冲脉、跷脉、维脉、任督脉、带脉的生理、病理特点与临床应用规律。

认为腧穴的核心内容是穴性,而腧穴的功效是不同腧穴穴性在某一方面的体现与应用。提出决定穴性的五要素:穴性决定的五个基本要素:a腧穴所在的部位;b腧穴所属的脏腑,体现脏腑气血等内在特性;c腧穴所在的经脉,体现经脉气血的特点d特定穴,腧穴自身具有的特性;e所实施治疗的方法;不同的刺激方法调动腧穴不同方面的特性。如关元穴位在脐下,属任脉,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命门穴位在腰后,属督脉,而两穴皆向内联系命门之火、真元之气,所以均具有温阳逐寒之功,均可治疗下元虚冷、腰腹疼痛诸症,但关元穴属任脉,为阴中函阳之穴,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其具有回阳救逆之功而治疗“厥逆”,有类于“参附汤”之用;而命门穴属督脉,又系命火,为纯阳之穴,故随有温阳之功,但乏回阳之效,有类于“附子”之用。因此通过穴性的深入分析,即可掌握腧穴的规律,避免盲目。

穴(概念)—穴性(秉性、特性,固有的)—穴法(配穴),提出穴法概念,强调配穴,宗《内经》之旨,遍览古籍,总结常用配穴法30种。认为针灸处方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其核心是穴对的相对固定与“主、客、应”,而非“君臣佐使”。

善用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等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是阴病行阳的部位,故与脏腑等关系密切。背部位于膀胱经内侧一线的腧穴以“俞”字命名者,计一十八穴:六脏俞、六腑俞、和六奇俞(督 研

俞、膈俞、气海俞、关元俞、中膂俞、白环俞)。这些腧穴排列有秩,联系有序,为临床极为常用的一组穴位。(1)六脏俞俞相配:一脏病变影响到另一脏,或多脏并病,可取其背俞穴相配,如心脾两虚之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等症,取心俞配脾俞以补养心脾、安神定悸;心肾不交取心俞配肾俞以交通心肾;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取肝俞配肾俞滋水涵木;如五脏皆亏则五脏俞皆取以安脏补虚,此法适用于脏病以及因脏病而致头面五官甚或全身病变者。(2)脏腑俞俞相配,脏病及腑,或腑病及脏,或脏腑病及头面五官等,如肝胆湿热或肝胆火旺,取肝俞配胆俞以疏利、清泄肝胆;肾虚病及膀胱,取肾俞配膀胱俞等,多为脏腑表里配用。如属血热,取膈俞配心俞、肝俞以泻法,凉血泻热解毒,可用于天行赤眼、痤疮、头痛等症;血虚取膈俞配心俞、脾俞、肝俞以补血和血,治疗失眠、多梦、目暗目昏、视物不清。胸阳不足或不展,取督俞配肺俞、心俞以温阳逐寒;肾阳不振取关元俞、气海俞、肾俞以温阳除痹,治疗下元虚冷之小腹冷痛、月经不调、寒湿带下或精冷不育、遗精滑泻,或下肢痿痹、臀腿疼痛;膈俞配气海俞,活血化瘀以治疗肢痛症等。背俞之用在于治病之本,毋论虚实,皆可配用,自成体系。且背部平坦、开阔,毫针、艾灸、三棱针、火罐、梅花针扣刺、穴位药物贴敷、埋线、刮痧、理疗及其他仪器治疗等针灸诸法皆可按需使用。遵“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以及“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灸之。”的施治原则,临床配伍得当,可上治头,下治足,前治脏腑,治证十分广泛。 针法宗《金针赋》《标幽赋》《大成》《大全》,擅长单手进针,总结应用补泻手法“推纳按搓,随济右而补暖;动退空歇,迎夺左而泻凉”。头部穴位,皮内刺为补,皮下刺为泻。炷灸偏补,旋灸偏泻;回旋灸偏补,雀啄灸偏泻。 临床重视经络生理、病理、病候、诊断等指导意义,尤其是脏腑、组织、器官的经脉分布,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临床诊断强调“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中西结合”,所谓“内外”,即脏腑为内,经络气血次之,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为外。所谓上下,即以肝胆脾胃为中枢,翰暄枢转。所谓中西,即现代西医理化诊断为中所用,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重视西医的“数据量化”。临床主张“一脉、二舌、三症状”,也即首先以脉诊为先导,以舌诊为核心,以患者症状、体征为辅助,强调整体、辨证思想,各种辨证方法相互参详。在舌诊上,认为舌苔主“腑”,舌上舌质“主气”,舌下络脉“主血”,舌下舌质“主脏”,在急慢性病、并病、复杂病机等临床疑难病的诊断治疗中,把握整体与核心病机,使理与法合、针与药合,有的放矢。

临床善用络脉理论指导治疗,如各类皮肤病的治疗,通过大量病例总结,认为其总的病机是“毒郁络脉”,在某一类特定的皮肤病中,络脉是一个基本确定的因素,而“毒(邪极为毒)”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要素,临床将《现代皮肤病学》中的一千余中疾病分为“斑、疹、炎、癣”四大类,拟定背俞穴走罐、刺络拔罐、火针、三棱针、毫针、艾灸等系列针灸治疗方案;组成以雄黄、硫磺、大风子、土荆皮为核心的系列外洗方,针药结合,治疗硬皮病、风疹、湿疹、牛皮癣、银屑病、神经性皮炎、丹毒、贯通性毛囊炎、痤疮、疱疹等各类皮肤病。 共

对老年糖尿病、中风、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癌症手术或放化疗辅助治疗;头风、痛风等疼痛性疾病;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非特异性结肠炎、胃下垂;颈椎病、股骨头坏死等的针灸、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均有体会与总结。

麦粒灸疗法是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本法属于灸法中的直接灸,但为非化脓灸,不会引起疤痕或因疤痕灸所致的化脓性感染。先在所灸的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涂以凡士林,再将制作的麦粒大小的艾炷粘附在皮肤上。点燃后,当艾炷烧近皮肤、病人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移去未燃尽的艾炷,再施第2炷。因其艾炷小,灼痛时间极短,约20秒钟左右,病人容易接受。一般可灸3~7炷,灸后不用膏药敷贴。运用麦粒灸法治病效果显著,尤其对皮肤疣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详见百科词条:麦粒灸疗法 [ 最后修订于2011/6/22 19:13:40 共2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