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明朝宋朝,历史,那些古书必读?
宋朝:宋史
《正说宋朝十八帝》《宋史演义》《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国史大纲》《宋朝典章制度》
明朝:明史简述
明代-历史-通俗读物
大明王朝之谜
国榷》
《吾学编》
《续文献通考》
《西园问见录》
《弇山堂集》
《弇州史料》
《国朝献征录》
《续藏书》
《万历野获编》
《名山传》
大明观山太保,在小说《鬼吹灯》中是天下霸唱继发丘天官、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四大盗墓门派之外的第五个盗墓派系。
不过首先声明,作者张牧野说过,这些盗墓派系,都是他虚构的。
看过原著小说的都知道,这大名鼎鼎的四大盗墓门派,起源于三国时期曹操设立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最初设立这两个官职是为了盗掘古墓皇陵,用墓中的金银珠宝充当军饷,当然,这两个职位或许是虚构的,但古代军阀盗掘古墓冲军饷的事情历来就有,而当时也确实有掘子军的存在。
发丘中郎将: 书中所述,世上存在一枚发丘天官印,九枚摸金符,据传说发丘天官起源道门,精通缩骨功,后被曹操发掘,专司发丘摸金贴补军饷的勾当,持有发丘天官印,奉曹操为祖师爷,只不过后来发丘天官印被毁,也基本和摸金校尉混为一谈了。
摸金校尉: 也是原著小说中三个主角所在的派系,精通风水秘书,擅长寻龙点穴,行内规矩极其严格,也极其重视传承,最初也是起源于曹操的掘子军,后来摸金符被毁去大半,仅剩下三枚,到民国时张小辫成集大成者,一人挂三符,人称张三链子,后传下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
搬山道人: 搬山是那些以盗墓为业,擅长生克制化之术,行踪隐秘难寻,许多年来很少与外人相通,但他们所做只为求取“丹珠”不为财物。拜伍子胥为祖师,因为掘墓都不为钱财,又常做道人打扮,其寻遍古墓只是为了找到解开族人诅咒的办法。
卸岭力士: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起源于赤眉军,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怒晴湘西》中的陈玉楼也就是卸岭的魁首,其实他们就是绿林响马,盗墓靠人多,也不讲什么规矩,古墓中的宝货,一概拿走,一点不剩。
小说中的观山太保初次露面,是陈玉楼与鹧鸪哨在瓶山联手盗墓时,在元代墓中发现了纸人制成的明代女子形象,又看到了身穿黑无常戏服的男性僵尸,根据腰牌“观山太保”确认其为大明观山太保,先于陈瞎子和鹧鸪哨来到此墓,却不幸遇难。
“封氏”为地方上极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盗掘悬棺中的“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 到了元末明初,传到封王礼这辈,自称“棺山太保”,仗着精通“ 棺山指迷术” 。在各地秘密发掘古冢山陵,实际上封家有得是钱,其辈盗墓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进而达到修仙的目的,这在后文《巫峡棺山》中,封氏修建地仙村这点,可见一斑。
彼时,大明王朝坐稳江山的时候,朱元璋诛杀了一批功臣,刘伯温心生退隐之意,但却被皇帝安排去修皇陵,刘伯温深知这事儿不小,一旦出错必然会受到牵连,就想把这个活儿推出去,于是想到了棺山封家。
刘伯温跟朱元璋说,世上有一脉棺山封家,精通风水和陵墓修建、奇门遁甲之术,让他们主持修建皇陵,可保皇陵永不被盗。于是就召集封王礼进京面圣。
刘伯温怕这封王礼不接受任务,就设了一计,在封王礼面见皇帝的时候,刘伯温拿出了一张画卷,称做“观山盗骨图”,其实描绘的就是棺山封家盗掘悬棺的画面,只是没有言明是盗墓,只说是盗骨。这封王礼一看画卷吓的直冒冷汗,以为是自己靠盗墓发家的事情惊动了皇帝,赶忙跪下,这样,刘伯温说出了让他们修建皇陵的事,封家哪里敢拒绝,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自此,也就沿用“观山盗骨图”的说法,改名观山太保。
皇陵修好之后,朱元璋十分满意,但还是不放心,怕以后遭到盗掘,于是就问封王礼如何能不被盗墓。
封王礼说,皇陵不会轻易被民间散盗所破,但世上有四大盗墓门派,都是精通奇技*巧,不得不防,其中搬山道人只为丹珠,只要墓中不放丹珠他们就不会动心思,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极重规矩,他们必须要带着信物才愿意下墓,所以只要毁掉发丘天官印和摸金符,就可断绝隐患,而卸岭其实就是绿林响马,只要剿灭他们就大可放心。
朱元璋听从封王礼的计策,最终,发丘印被毁,摸金符也只剩下三枚,卸岭群盗被打压的狠了,也隐藏起来。
观山太保却受了皇封,朱元璋御赐封王礼和他的几个弟子纯金腰牌(即陈玉楼和鹧鸪哨发现的腰牌), 从此以后称为“观山太保” ,留在御前听用,专职为皇家建造陵墓。
200年后,观山封家传到了封师古和封师岐时,分为两脉,前者仍一心求仙,并且在巫峡棺山建立地仙村,追随封师古“寻仙”(实际上都殉葬进这座阴宅),而后者留下了遗训,让后人找机会按照“观山指迷赋“,悄悄进入”地仙村古墓“看个究竟,如果封师古已经化成妖化之物,务必想法子将其铲除,否则那“棺材峡”的地势虽然偏僻隐秘,却早晚都得被人从深山里挖出来,到时候墓中万一真有什么“尸仙“,必要入世害人,后患无穷无尽。
而小说《巫峡棺山》描述的就是封师岐的后人孙教授设计蒙骗胡八一三个人,帮他进入了棺材峡“地仙村古墓“,最后孙教授的下场是因为发动秘法失败,整个人变成了行尸走肉,留在了棺材峡。
这就是大明观山太保的源起和故事,有兴趣还是去看看《怒晴湘西》和《巫峡棺山》,也可以听有声书,写的很精彩!
《明史》是张廷玉写的。《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明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张廷玉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张廷玉兼管翰林院多年,又担任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在此期间,大量的编纂工作都是由他主持开展的。
张廷玉一生作诗数千首,题画诗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张廷玉的诗歌作品中还有一些饱含理趣饱含智慧的作品,如他的《杂兴二十首》就比较典型。诗歌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地表达了他的种种人生见解。是其处世立行的心得之言。这一组诗带有浓厚的理味,儒道思想兼有,体现了作者在立世“处心”为官方面的种种思想和态度。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40E9B5yRwGiqaxe51irzw
pwd=nu2w 提取码: nu2w明代丛书的编集,比宋元时期有极大的发展。仍以汇编类丛书成就最大,其中有两部丛书是以《百川学海》续编的形式出现的。一部是吴永的《续百川学海》,以天干分十集,汇集《百川学海》未收的汉魏、六朝、唐宋及元人笔记杂著共一百零四种,宋人著作为多;另一部是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也以天干分十集,汇集前两者未收的南朝、唐宋、元明杂著,共一百三十二种,以明人著作为主。明嘉靖年间,我国第一部名实相副的丛书《汉魏丛书》由何镗编成,原目收书百种,分经、史、子、集四部,万历年间程荣刊刻时,仅选经部十一种,史部四种,子部二十三种,共三十八种。不久,何允中又补刻至七十六种,使四部完整,称为《广汉魏丛书》。后来又有钟人杰、张遂辰编的《唐宋丛书》以接续《汉魏丛书》,《唐宋丛书》虽称之为“唐宋”,实际所收为六朝至唐宋著述。明代所编较大型的综合性杂纂类丛书,还有如王文禄的《百陵学山》、胡文焕的《格致丛书》、陈继儒的《宝颜堂秘籍》、叶绍泰的《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毛晋的《津逮秘书》等等。
本文2023-08-19 10:26: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