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是不是老百姓说的黄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青蒿 是不是老百姓说的黄蒿?,第1张

嗯,是的。在民间,青蒿分为两种,一种是任何季节都是青色的青蒿;还有一种就是**的,在深秋季节,就变成**。根据沈括的记载,这种青蒿在银川和甘肃地区就有,不过当时的本草书籍都一概称之为青蒿。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借鉴古人治疗疟疾的方法,研发出抗疟原虫成分的“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草药的关注。

或许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疟疾离的有些遥远,也仅仅在某些落后的地方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其实,毫不客气的讲,疟疾对人类的危害是很大的。古代人们对于这种传染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这是神对人类的惩罚,古印度则将其称为“疾病之王”。

古人尝试了很多治疗疟疾的方法,但均以失败告终,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采用放血和催吐的方法来治疗,但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放血只会使人死得更快。中医学认为驱邪截疟是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证候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在东汉成书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提到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当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暑湿之邪,复感疟邪时,使得阳气内蕴,不能外达四肢,则会出现寒多热少,头项腰脊痛,无汗等,称为牝疟,原文指出:“疟病,多寒,但寒不热者,此名牝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散中包括蜀漆、龙骨、云母,蜀漆为常山的幼苗,为治疗疟疾的专药,但特别容易引起起恶心呕吐,损伤人体正气;云母甘平,入肺、脾、膀胱经,益肺平喘,祛痰化湿;龙骨为镇静安神之药,具有收敛之性,能防蜀漆伤正;配以熟浆水以和胃,助蜀漆吐痰。此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须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发作时不适合服药或者进食。

通过上面的阅读,相信大家对疟疾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是不是觉得我们的祖先很伟大呢。

你要知道从中药中发现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是多么的困难,分离出来的一大堆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粉末需要花很久的时间去纯化分离并鉴定,然后需要去筛选它的药理活性,如果成功并且之前没有人报道,那么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新药或者创新药物的开发。

这个真的很难。

而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加以完善用以治疗疟疾,还不够牛吗?具体中间的困难我就不说了,我就知道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都需要毅力,耐力,体力结合才可以成功。

在古籍当中记载了使用青蒿也有叫黄花蒿。 生绞获取。 屠呦呦 最终使用了这一方案,获得成功。 但这并不能够证明 所有中医是有效的。 这仅仅是一个个例。 并且屠呦呦所有使用的方法以及测量鉴定都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 本质上获取青蒿素与 与中医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能说这一个力启发了他她。

其次 青蒿治疗瘟疫,和云南白药,金鸡双钠等一样。是使用 某一特殊药品针对某一特殊疾病,展开的。 这和中医学 阴阳平衡的 治疗思路是有所不同的。 其着力点仍然是在病原体和病症方面。 中医的核心思路是对准人的。 是通过调节人的体质,来完成对疾病的治疗。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讲, 青蒿素的所有抗生素一样都会有 未来抗药性的出现。 只要是针对病原体开发的药品,都会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真正的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中医并非是中国的医学。 而是基于平衡阴阳,中庸思想来进行治疗的一种医学。 所以我们只能称云南白药是中药,并不能称之为中医学的结晶。

屠呦呦在青蒿素方面获得成功。 只能说明受到中医典籍的启发。 不能证明中医有效,也不能证明中医无效。 并且青蒿素除了针对 疟疾以外。 在其他瘟疫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 比如在本次新冠疫情面前,青蒿素和双黄连是一回事儿。面对新冠都是无效的。 因为本质上他们都不是中医。

有很大关系。因为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里提取出来的,在中药方子里原本记载的青蒿就是黄花蒿,屠呦呦团队也正是在翻阅中医药古籍时偶然发现一段疟疾治疗的记载,之后便筛选出上百种中药、数百次失败及亲身人体试验后,青蒿素才终于问世。

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从2000余种中医方剂中筛选出640种抗疟药,历经380多次失败,最终只找到一株青蒿素,并成功地用青蒿取代了古籍中的青蒿,用于治疗疟疾2000多年的中药有64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传统中药,可以看出中医中药才是研究之源。

再从屠呦呦的发展经历也不难看出青蒿素和中药的关系。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所的中医研究所工作,他被任命为中医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小组组长,并带领四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虽然,西医研究的领导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最终还是中医研究组的屠老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医药被否定的次数太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逐渐发现它的松散性和太多经验性操作,这些操作没有西医严格。但现在仍有许多中医药处方在使用,中药的许多有效成分也已被系统检测和鉴定,并能有效提取,有效成分已被准确命名,但仍然无法改变它们曾经曾是传统中药的事实。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不能完全视为中药,它只能被视为“在中国研究和命名的药物”,但它是弘扬和证明中医有用性的论点。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是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宝贵发明。

就从最基础的来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屠呦呦的胜利再次证明了神奇的中医有太多的宝库值得挖掘。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青蒿的别名 8 来源 9 原植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性味归经 13 青蒿的功效与主治 14 青蒿的化学成分 15 青蒿的药理作用 16 青蒿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6 浸出物 167 青蒿饮片 1671 炮制 1672 性味与归经 1673 功能与主治 1674 用法与用量 1675 贮藏 168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青蒿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蒿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蒿 青蒿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hāo

2 英文参考

abrotanum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 apiacea Hce [朗道汉英字典]

herba artemisiae chinghao [朗道汉英字典]

southernwood [朗道汉英字典]

abrotani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temisiae annu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temisiae apiace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weet wormwood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Artemisiae Annu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weet wormwood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青蒿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47 36 青蒿琥酯 片剂 50mg12 盒(瓶) 155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青蒿

青蒿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干燥地上部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Herba Artemisiae Annu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sweet wormwood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青蒿的别名

香蒿、苦蒿、黄蒿。

香蒿、苦蒿、草蒿[2]。

8 来源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干燥地上部分[1]。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或青蒿A.apiacea Hance的全草[2]。

9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分枝。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长45~7cm,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宽约03mm,先端尖锐,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无毛或略具细微软毛,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具细软短梗,排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管状,雌花长约05mm,两性花长约1mm,**;花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圆钝;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06mm。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缘、荒地。

10 产地

青蒿产于全国各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2]。

11 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花盛开进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12 性味归经

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2]。

13 青蒿的功效与主治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2]:

青蒿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黄疸:煎服,45~9g(鲜品30~60g)[2]。

青蒿治疟疾:煎服或晒干研末,于疟发前4小时服3g,连服5日[2]。

青蒿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煎水熏洗[2]。

青蒿经蒸馏得到饱和水溶液名青蒿露,治骨蒸,虚热,虚烦,久疟,蓐劳[2]。

14 青蒿的化学成分

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挥发油,油中主为蒿酮(artemisia ketone)、异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

青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樟脑、丁香烯、桉叶素、蒎烯、莰烯等,并含东莨菪素,东莨菪苷。青蒿还含芸香苷、绿原酸、胆堿、鞣质等[2]。

黄花蒿还含青蒿素(Arteamunin)以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等[2]。

15 青蒿的药理作用

青蒿素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可代替氯喹以抑制各型疟原虫裂殖体的繁殖而中止发作,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用法简便等优点,唯复发率较高[2]。

青蒿素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等作用,可能是促进Ts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或青蒿酯钠对体外肿瘤细胞有较显著的抑瘤作用[2]。

16 青蒿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青蒿

Qinghao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16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163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164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腈溶液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乙腈液,蒸干,残渣加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乙醚(4: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柴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 第一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K)。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无水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

167 青蒿饮片 167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1672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1673 功能与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1674 用法与用量

6~12g,后下。

167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6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1、青蒿的功效与作用是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可用于治疗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以及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青蒿作为一味中药,来源于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苦、辛、寒,归肝经和胆经。

2、青蒿的禁忌是因为药性苦寒,所以对脾胃虚弱、肠滑泄泻的患者忌服,《本草通玄》这本书中记载“胃虚者,不敢投也”。青蒿使用时一般与汤剂同煎,但需要注意不宜久煎,此外青蒿的鲜品还可以绞汁服用,如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用于治疗疟疾寒热,源自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导读: 医学发现,青蒿效果非常高,青蒿素是中的“法宝”,下面我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青蒿的功效与作用,解析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

宝库中的治青蒿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件事与有点关联,将引起界的极大地亢奋, 究竟与药有多大关联呢首先要知道,屠呦呦是19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在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一种被称为中药的植物----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倍半萜内酯,是西药,已经完全不是中药了。其与中医药存在的一丝关系于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项下,共有三十余方(丛 略),其中的一个 “青蒿一撮,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明。李时珍《》,青蒿项下,“主治:疥瘙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留,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 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痛,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膏煎,治恶疮 息肉魇瘢。”共二十余种症

又在颂曰说:“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又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厅内,可避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服也。”

自从奎宁传入中国,大约有近百年没人用中药治过疟疾;在研究开始时,并 没有那位名中医提示出有效的中药。

《肘后备急方》所说寒热诸疟和《》所说,疟疾寒热,都是泛指发热的病,并不是指疟疾(malaria)。青蒿又是包括青蒿、黄花蒿、牡蒿、 蒿、小花蒿。

从《肘后备急方》“诸疟”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不是指一个病,所以在项 下有三十多个方子。病,虽不能确定,好在提供了一个单方。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要辨症论治,处方是论 君、臣、佐、使,出现单方的很少,这里提供单方,是给研究者开了一条捷径。而《本草纲目》中,青蒿可以治二十几种病,只说了“治疟疾寒热”五个字,实在很少参考价值。如果直接说“青蒿治疟疾”,那完 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屠呦呦是北京医学院毕业,有人说经过中西医结合,我想并没有这个阶段,应是毕业分配或调往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与中医学院分的也不是很清,她应是研究或前期教学人员,或两者兼作。不是临床医生,是无法进行中医培训的。她用现代科学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个青蒿素是西药,为西医的 治疟药中增添了一员。

这样说,是否是西医抢夺了中医药的果实呢否,中医完全可以用这个药, 但你必需是辨症的疟,不可以到化验室查疟原虫。

中药是不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库,从中医的观点看,本来就是个宝库,不存在开不开发的问题。在科学的观点看,诊断的病和所用的药,没有相对的,两者互相滑动,随意(辨症)配对,这所谓的药,只能是它的本体,矿物和植物。 如果现在需要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在《伤寒论》所载数百成千 药物中,就可能找不出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

在《本草纲目》中医典籍中,所载数千种药中,用科学手段,再发现几种有效的药,并不容易。如能在近期再发现几种,加以青蒿素、麻黄素,并且 仍归作为中药,这也无法改变中医的面貌。

青蒿素与中医中药的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是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人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滨》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青蒿素是好药但不能宣传过头

青蒿素是好药,这个没有疑问。现在又恰逢屠呦呦得奖,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时几乎将青蒿素拔高到了天下无双的地步,我想这个就有点过头了。

前天恰好看到广西一个名叫肖常青的博客,他曾经是一位支援非洲的中国医生,在非洲的尼日尔工作了两年。尼日尔是疟疾重灾区,肖医生身临抗疟第一线,发现当地医生在治疗疟疾时的首选药物是法国生产的强力奎宁,并不是某些媒体吹嘘的中国生产的青蒿素,因为青蒿素的疗效不如强力奎宁。甚至,中国援非人员回国时都要带上奎宁,以防染上了迟发型疟疾。

肖常青医生的原文如下:

每个国家的疾病谱与其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的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贫穷落后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作为地球村里最出名的贫困户之一,尼日尔的传染病可以说是肆虐横行,比比皆是。主要的常见病有疟疾、伤寒、痢疾、乙肝和肝硬化、肺结核、艾滋病等等,其中以疟疾为之最。当地的极差,蚊子猖獗,疟疾盛行,大部分人每年都会得1~2次疟疾,有些甚至得更多次,因恶性疟疾死去的人屡见不鲜。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发烧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疟疾引起的。

医务人员已经形成传统的经验,见到发烧者,除非有明显的其他原因可解释,否则都首先考虑为疟疾,给予抗疟治疗再说。法国人生产的一种抗疟药名为“强力奎宁”,对疟疾治疗效果非常确切,一般静脉用药一天就会退烧,连用三天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转阴。用药三天后体温仍未下降者,即基本可以排除疟疾的诊断,医生们这时才开始寻找其他的发烧原因。这种药疗效好,对任何类型的疟疾都管用,每年都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当地深受欢迎,但我们国家没有生产,青缟素的疗效还不能与之相比。所以,在非洲工作过的中国同胞们,回国时都愿意带上一盒“强力奎宁”,唯恐自己在非洲时染上迟发型疟疾,回国后发作找不到更好的救命药。

总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想大家都了解了青蒿的治病疗效是很多的,只是要记住青蒿素是好药,但不能宣传过头!

中医药

目录 1 拼音 2 《温热经解》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青蒿滑石汤 1 拼音

qīng hāo huá shí tāng

2 《温热经解》 21 方名

青蒿滑石汤

22 组成

青蒿3钱,滑石3钱,川朴1钱,建曲2钱,扁豆衣1钱半,银花露5钱(冲),甘草1钱,知母2钱,杏泥2钱,酒芩8分,通草8分,荷叶边1圈。

23 主治

暑湿化疟,但热不寒者。

24 加减

但头汗出,身无汗者,加豆豉3钱,葱头1枚。

古籍中的青蒿滑石汤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五脏风热眼

食后临卧温服。治心经蕴热,眼干涩痛,心躁口干。滑石汤方滑石(碎)黄连(去须)芎芍药羚羊角(镑)栀子

《普济方》:[卷七十二眼目门]五脏风热眼

三根。煎服。若脏腑紧涩。加大黄煎。若青金散(一名青蒿散出十便良方)治五脏积热。干涩难开。用青蒿。三月

《医原》:[卷中]湿气论

。初病热入血室,仲景尝用小柴胡汤领邪外出,余尝以青蒿易柴胡,加生地、当归、元参、麦冬养血养阴,山栀、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四伤寒门]伤寒鼻衄(附论)

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大人倍加。煎服。滑石汤(出本事方)治伤寒衄血。上用滑石末。不以多少。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通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