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高晓松: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第1张

中国的 历史 渊源流长,先后经历了十几个朝代,而在每个不同的朝代都会出现几个明君,比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等等;也涌现出不少名将 ,如春秋时期的孙武、战国初期的吴起、西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 ;名士就更不用说了,李白,杜甫等等,皆都流传千古。

然而,著名的音乐人高晓松却曾在节目中,直言:"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这句话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有很多人都对这句话表示了质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那么高晓松究竟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1969年11月,高晓松出生在一个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他幼时生活在上海,上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十分优秀,1988年,考上清华大学; 在业余时间,他对音乐十分感兴趣,甚至到了热爱的地步 ,还和同学们,一起组建了乐队,并会在空闲时间去酒吧主唱。

然而上了三年学后,高晓松恍然发现比起当科学家,还是更对音乐、**感兴趣,因此决定退学,准备考北京**学院的导演系研究生,并开始学习如何制作**;然而,这次幸运没有站在他这边,次年他考研究生时落榜, 便回到了上海,进了一家公司当实习编导

在实习期间,高晓松为老狼、林依轮、何静等多名歌手拍摄MV,也拍摄了电视剧《心祭》; 1993年,他写下了他的成名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次年,他正式进入音乐圈,并为老狼写下了《同桌的你》,受到了众多听众的喜爱。

之后,高晓松在音乐界可谓是"如鱼得水",得了许多奖项。然而他的目光并不局限如此,他在1997年时,开始周游欧美各国,写下了小说《写在墙上的脸》,和剧本《那时花开》;1999年,周迅、夏雨、朴树等人参演了**《那时花开》。 自那时起,他就不再只是个单纯的音乐人,还是一位导演。

不过一向自视清高的高晓松,认为自己不仅要做音乐,做**,还要向大家传播一下知识。于是2012年3月,他所主持的《晓说》正式开播, 这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档节目。 每期都由他讨论一个当时的热门话题,说是"脱口秀",但实际上和视频化的"专栏"没什么太大区别。

不过因为高晓松曾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晓说》曾经停播了3年,直到2017年才重新开播。而他就是在这档重新开播的节目中,直言:"这十几个朝代,最让他不好意思说的朝代就是明朝, 它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

这句话一说出来,顿时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激烈讨论,有很多不赞同的声音响起。那么是什么让高晓松会认为明朝是个"三无"朝代?

高晓松说:"明朝这些皇帝们,从开创明朝的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崇祯,真的是说不出几个,都说的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 从来没说过一个明朝皇帝怎么样,来当一个标榜 。"

听到这里,就有不少人觉得可笑了。明朝的明君虽然不是很多,但也绝不少,先说明太祖朱元璋,他可是扭转了自中唐以来汉人的劣势, 他平定了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统一了中国 。而他提出的一些政策,使明朝恢复了 社会 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被称为"洪武之治"。

再说,明成祖朱棣,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统治者都会做的事情——平天下、修撰了《永乐大典》;更是派郑和多次下西洋,与海外国家建立了友好的联系;疏通了大运河。将原本因为经历了靖康之役, 呈现颓废局面的大明朝,重新走向了繁荣昌盛 ,史称"永乐盛世"。

不只是朱元璋,朱棣是明君,还有朱孝宗朱佑樘。他的成绩,虽然没有前两位那么辉煌,但是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大开言路,驱逐奸佞,竭尽全力扭转当时腐败的明朝廷,重用忠臣。 历代的 历史 学家,对他的评价都颇高, 他在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了"弘治中兴"。

之后,不管是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明宣宗朱瞻基,都将明朝治理的非常好,天下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明史》对于朱高炽的评价颇高,说他若是再活久一点, 他的成绩完全可以和"文景之治"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高晓松说明朝"无明君",显然是不对的。

高晓松还在节目中说明朝"无名将",而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认为明朝在内忧外患的时候,都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像是被派去打清兵的是袁崇焕,那边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畴,都是文人,而不是大将军。 这个理由说出来,让众多人都嗤之以鼻。

要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时,他的身边就跟了两位著名的开国将军。一位是徐达,他虽然是农民出生,但是英勇善战,在 剿灭陈友谅一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被任命为相国,也依旧是将保家卫国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为明朝出生入死。

另一位便是有着"常十万"之称的常遇春,他这一生都未尝过失败的滋味,率领着十万大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伴在朱元璋的身边,为他出生入死。 而明朝还涌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抗倭大将军——戚继光。

戚继光为了保卫国土不被倭寇侵犯,在东南沿海地区顽强抵抗了十几年,终于扫平了为患多年的倭寇;之后又率领着军队北上, 十几年内挡住了蒙古近百次的进攻 。不管是南边的领土,还是北方的疆域,都在他的守护下,过的很安稳。

除了这些人,明朝还有不少名将,比如李如松、傅友德等人,皆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惧生死的英雄。

因此高晓松说的"无名将"显然是错误的,而他又说"你看,《 古文观止》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 ,哪怕是清朝也有一大堆名士,但是到了明朝就没有,明朝时期的大文人,也就唐伯虎,而他出名还是因为周星驰拍的**。"

这个观点再次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反对,觉得高晓松是在"不懂装懂"。要知道写下《徐霞客游记》,为地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徐霞客,就生于明朝,他历经几十年游历中国,并写下了著作; 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宋应星,也是明朝人。

宋应星就是写下了《天工开物》、《论气》、《谈天》等著作的科学家,他不仅在生产技术方面颇有研究,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不可多得的名士;而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也是明朝人, 他谱写的《本草纲目》可是为中国的中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明朝的名士远不止这些,像是编纂了《永乐大典》的解缙、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 写下了《水浒全传》、《三国演义》等著作的小说家罗贯中、 还有写下《西游记》的吴承恩等等,这些名扬千古的名人文士全部都来自明朝。

所以,高晓松说的这句——"明朝是个三无时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是可笑至极。他明显对这段 历史 ,并不熟悉,但为了使自己看起来颇有学识,便在节目中侃侃而谈, 结果却落得了一个贻笑大方的局面。

高晓松为什么要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倭寇

作者老里高晓松为什么要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倭寇

一般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提出自己怪异论调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的确找到了一些有说服力的反对证据,出于探讨、交流等目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探讨、研究;而还有一种就是为了博人眼球,为了出名而标新立异,甚至是不惜造谣、中伤民族英雄。那么高晓松就属于这种人,一个装比无限大、吹喷无下限的喷子。

如果有一天老梁跑去客串**了,那老里只能说人家混的好,连影视界都想拉他来添一把柴;而第一次发现高晓松也跑来“喷”历史了,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货在音乐界已经混不下去了?

所谓隔行如隔山,老祖宗的这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不要贸然脱离了原本游刃有余的行业,转而去进军一个陌生的行当。原来的主业实在是干不下去了,被迫去做其它行业,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而有些人却是因为膨胀了、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没有什么玩不转的。结果一遇到困难或者是不如意心态就坏了,就要剑走偏锋,想和民族英雄来豪赌一把!

老里觉得高晓松属于这两种情况都兼而有之,原来的行当混不下去了就跑来喷历史,喷又不好好喷老觉得自己不含糊,就连郑成功也不放在眼里。有句话叫人头猪脑,道理很简单,脑袋的大小并不代表智商的高低。相反有些脑袋大,但行事鲁莽又不知道深浅的家伙,往往会很容易让大家和猪头联系到一起。

国姓爷、民族英雄郑成功,你也敢污蔑为倭寇?你有考虑过,你有这个能力和资格吗?先不说你在史学界有几毛的地位和资历,就你自以为混得好的音乐界,你又算老几呢?若没有“酒驾”在主观、客观上的炒作,又有几个人能知道你呢?你那点水平在罗大佑、李宗盛面前有能算几股尸比呢?一首《童年》传唱几十年,您能让自己的歌在华人中传颂几个月呢?

倭寇既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真假之区别。狭义的倭寇起源于元代,主要为日本人所组成,抢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义的倭寇开始于大明“禁海”以后,本质上是武装的走私集团,以走私为主、以抢掠为辅。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分与组成比较复杂,既有清一色的真倭寇单独组队,也有元末农民军的余部与其裹挟在一起(例如张士诚的余部),更有由明朝的海商集团发展、演变而来的大规模武装走私集团。

海禁既断了从事海上贸易商人的正当财路,同时也为海上走私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所以下岗后的海商集团,铤而走险靠武装走私来牟取暴利,也是在情理之中。另外封建王朝官商一体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些走私集团绝对不是孤立和绝对独立的团伙。而王直的被诱杀其实就是皇权集团和官僚士大夫集团斗争的结果,顶不住压力了卖几个小卒子又交不了差,于是就把王直这个大车丢了出来。

至于明朝中后期的“假倭寇”,其组成基本上也和上述的情况类似,都是以中国人为主,打着“倭寇”的旗号来掩人耳目。当然他们中间也有真正的“倭寇”只是比例不算太大。

郑芝龙当过海盗(其实就是武装走私集团),以及他的老婆是日本人,这无可争议。但你不能因为别人曾经是海盗,在日本生活过,娶了日本人当老婆就把他定性为倭寇吧!更不能由此推导出他的儿子也是倭寇的结论吧!鲁迅先生也在日本生活、学习过,难道他也是倭寇?孙中山也娶过日本媳妇,难道他也是倭寇?

郑芝龙有没有打过“倭寇”的旗号?老里没有见到过“有”的记载。而从其最后被招安来看,他一贯以来应该是打着自己的旗号在当海盗。道理很简单,大明朝就算是再腐败、再糊涂,也不可能昏庸到去招安一个“倭寇”(日本人)吧?

郑芝龙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被朝廷招安的,郑成功是于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可见郑芝龙成了大明官员的时候,郑成功才四岁。难道高先生是要让一个四岁的孩子,为他父亲以前的历史经历来负责吗?更何况您所谓的责任大都来源于自己的主观臆造!

当然你的证据还来源于,郑成功不投降清廷,并多次进攻沿海各地。也就是说你的逻辑就是:倭寇进攻过沿海各地,所以同样进攻过沿海各地的郑成功也是倭寇。好吧这个老里就不评说了,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评论吧!另外需要告诉你的是,姚启圣之所以要“禁海”把沿海边民大量内迁,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隔断他们对台湾的暗中资助。

虽然老里一直以来都是:要夸耀的文章最少认真看一遍,要驳斥的文章要认真看三遍。但是非常遗憾高先生,您的东西至今俺只听过一句话。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脑袋的大小并不决定智商的高低,脸上有没有贴着黑毛和知识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

后记:当然说归说骂归骂,文章写完后,老里还是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百度找寻到了《晓说》第二季《海外华工创业血泪史》。耐着性子忍受了好几分钟广告的折磨,然后听他说了两次“郑成功是大倭寇”。另外这里面还说稻谷是外来货,我也就对这无可奈何了。很久以前就看过某个文化遗址里发掘出稻谷的纪录片,但时间长了记不清是龙山还是仰韶,百度了一下才确认是良渚。

提起高晓松,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了胖胖的形象,只要他出现,必然是长发,而且很是悠闲,不管啥天气,手里摇着一把扇子,虽然没有貌似潘安的容貌,却也算得上是气定神闲了。

以前,我们提起高晓松,总是冠以才子之名,很多人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视他如偶像,他频频地出现在各大访谈节目,不管在哪里,有他就有收视率,这让很多人觉得外貌,并不是那么的重要,灵魂才是人立足的根本。

那时候的高晓松,红极一时,成了所有人的梦中神话。但是,现在的高晓松,已经跌落神坛了,甚至成为了无数人批评的对象,就是因为他说的话,不仅跟他的行为不一致,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才会成为别人批评的对象。

一、高晓松与公知的不解之缘。

提起高晓松,就不能不提公知这个名词标签了,其实,公知在更早的时候,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对局势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起大家的关注。

那时候的网络环境,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信息传递速度也不是那么快。很多时候,大家也是高晓松这类公知的嘴巴,来了解时事的。

那一批听着高晓松言论的孩子们,他们也长大了,现在的网络环境,也进一步发展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经他人之口,来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何况,高晓松他的很多言论,并不能让所有人认可。

尤其是高晓松总是告诉我们,外国的空气是如何的自由,而国人又是如何的素质堪忧 ,而现在,我们也渐渐地踏出国门,出入各个不同的国度,我们会发现外国人也会随地吐痰,也会对别人进行语言攻击。我们看到的,跟高晓松说的,完全不一样。

又比如,高晓松曾经说过,他比较向往印度。然而,现在的我们发现,印度并不像高晓松说的那样,印度经常发生不好的事情,女的都不敢在街上单独走路,比较乱。

我们看到了现实,再去回忆高晓松的言论,感觉就像被别人骗了一样。而这个始作俑者,自然就是高晓松了。这让许多曾经崇拜他的人,都纷纷对他口诛笔伐。现在的信息发达,让他原形毕露了。

二、高晓松跌落了神坛。

1969年,他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他身上有很多的头衔,比如:音乐人、导演以及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等等。他在电视机前,总是一副风轻云淡的知识分子模样。

在以前,有部分人也是不喜欢高晓松的,不同意他的观点,那个时候的他们,觉得不喜欢高晓松只是个人的喜恶罢了。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家才发现,并不是自己一个人不喜欢他,而是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同意他的观点。

高晓松跌落神坛,是从一个公益节目开始的,那就是网络读书会。邀请了高晓松、鲁豫、马季等高知识分子,来共同探讨如何读书?所谓的“后浪”还有必要读名着吗?等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这个节目,以上网的形式,让大家共同探讨。没想到的是,这个节目一开始的时候,高晓松就被网友批评,导致高晓松默默地离开了。

三、高晓松的为何不受待见?

关于高晓松为何不受待见,其实,主要也是因为之前对他的期待太高了。自称爱高中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他的家庭有多显赫,他的舅舅是谁?他的外婆是谁?但是,他却始终说不明白他自己是谁?

为啥他连自己都说不明白呢?很显然,高晓松在很久之前,他的籍贯就改了。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挣到钱,却始终不告诉我们。在网友问他的时候,他总是模糊地回答,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实在是让网友们很反感。

四、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高晓松在很多的节目里,对自己的言论总是夸夸其谈,在我们三观未形成体系的时候,总是对这个风流倜傥、博闻广记的男的充满好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且我们也长大了,懂得了更多的知识,但是高晓松的言论却一直还在那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能看出高晓松对事情的评论,也是充满了主观,甚至还夹带一些偏激的观点。

所以,当我们再次翻出他以前发表的言论,就会发现,互联网它是有记忆的,因为你的言论,它会在网上一直存在,这也成了翻车的证据。这些言论让我们开始对高晓松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他嘴上夸夸其谈,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有选择地夸奖国外的月亮格外的圆,这让我们开始反感了。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高晓松会不知道他的言辞不当,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吗?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总以为有着信息壁垒的我们,不足以拆穿他。

于是,他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来说教,殊不知,嘴上说得跟行为不一的人,怎么可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所谓的公知分子,是不会承认这些的,他们的心里是生意,而且吃相难看,还想让观众买账,显然,我们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所以,高晓松才会跌落神坛,因为我们看穿了他。

五、贪心的高晓松。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高晓松是一个音乐人,他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在清华大学中途退学了,抛开公知的这个身份,作为一个音乐人,高晓松还是很优秀的。

那些年,一些很红的歌曲,也总是有高晓松的影子,像《同桌的你》《青春无悔》《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歌曲,都是他创作的。

他退学之后,做过编辑也发过专辑,甚至他的专辑,还成为了我国原创音乐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音乐才子,也学着去做导演。比如《大武生》《我心飞翔》,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甚至还善于脱口秀,比如在《晓松奇谈》里,他的语言功底与丰富的知识量,也让人十分的惊奇。

高晓松一直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的学者,很明显,虽然她很有才华。但是,要说他是一个学者的话,他还是有距离的。当然了,如果他能专攻一件事的话,也许是可以的。但是,高晓松他太贪心了,他想兼而有之,既想赚钱,又想要名声。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多方面进行发展。

对于自己的籍贯问题,他还试图和观众们模棱两可,掩盖自己的改籍事实,这让观众十分的气愤,也直接导致了观众对他很挑剔。

另外,高晓松的言论,就充满了主观臆想,所以曾经名声大噪的高晓松,如今已经没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但是,高晓松显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风轻云淡之人,所以他翻车了,也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人民日报自媒体邀请高晓松、麦家、马伯庸、江南等,参加“名人读名著”的网络直播,结果却被网友们骂得狗血淋头,不得不紧急关闭直播。

原因是高晓松在社交平台以及栏中,发现很多亲美的不当言论,引起网友的抵触。在海外视频网站上,高晓松曾直言台湾不是中国固有领土,对中国最好的就是美国,联军侵华时美国没有参与烧杀抢虐等。

这些亲美公知满口的仁义道德,说如何如何爱国,其实对他们这些人来说,爱国只是一桩赚钱的生意而已。

虽说对方在《晓说》栏中的确普及了一些人文历史的知识,但是往往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话中,掺杂了百分之一的假话,恰恰是这百分之一的假话,才更容易容易误导观众。

不过还有不少网友站在高晓松这一边,认为当下环境应该保持言论自由。

但更多的网友认为,高晓松就是伪公知,假文艺的二流子。你跟他谈实际,他跟你说你没理想。你跟他谈理想,他跟你骂你不实际。你跟他谈见闻,他笑你没文化。你比他有文化,他笑你书呆子。你跟他谈酒驾,他跟你装孙子。

高晓松演艺经历:

出生于北京,中国音乐人、导演、作家、主持人,因为一首《同桌的你》而进入音乐圈,声名大噪。

后来高晓松开办了《晓说》《晓松奇谈》等栏目,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一度被认为当下的“文化偶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