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孔子生平简介,第1张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一说生于前552年10月9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溪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 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 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鉏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衞。 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衞、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险。 孔子到了衞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过程中孔子曾与颜回失散,一度以为颜回已死。 孔子在蒲城滞留几个月后返回衞国。拜见衞灵公夫人南子时,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亦于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后,为此事甚感不满,表面上不说,但孔子心里明白,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如果不对的话,就让老天厌弃我吧!」数月后,衞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孔子为次,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对此事引以为耻,颜刻问有何耻辱,孔子感叹:「我从未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道德的人啊!」便离开衞国。 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 zh /zh-/%E5%AD%94%E5%A4%AB%E5%AD%90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 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 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 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 不过也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仓储和畜牧。 在艰难困苦中,孔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 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大约三十岁左右, 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 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 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当了短暂的大官,先后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创造了明显的政绩。孔子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鼓吹周礼。晚年专门收徒讲学,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也专心著书立说,编修及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修建了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

孔子生平: ⒈春秋鲁国人。 ⒉十五志于学,曾向老子问、师襄学琴、苌弘问乐 ⒊三十而立,开始讲学。 ⑴首位私人讲学。⑵有教无类。⑶因材施教。 ⒋~ 五十四岁:教学、任官。 去官:齐人归。 ⒌~ 六十八岁:周游列国。 ⒍~ 七十三岁: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修春秋。 2013-05-21 22:11:09 补充: 第二点是:曾向老子问礼

参考: 自己

约50字ar!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儒家始创人物

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幼贫

自学而成

官至大司寇

年五十二时

受迫害离国

到各地宣道

未果

回鲁著书讲学

订五经撰春秋

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终年七十三岁

后弟子摘其言为论语

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够唔够精简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一般所指的"圣人",就是他的代名词。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国大夫,曾让位于宋厉公。但后来宋国内乱,弗父何的后代孔父嘉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改姓孔,传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叔梁纥是鲁国的勇士,曾为国立下战功,被封于陬邑,又称陬人纥。所以,孔子也算是贵族之后。不过,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了。而据汉经学家的考证,孔子母亲颜氏不是叔梁纥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荣华富贵,终身贫困。孔子实际上是他父亲的私生子。 孔子在贫穷的环境下长大,以至他很早就认识了人生,即是较一般同龄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时,没有受过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时,"君子"一词原指贵族,而"小人"即是下层人民,这和当今的定义不同),相反,却有很多谋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贫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鲁国,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传统。其伦理教育使国民也受到周礼的影响。这样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没布成为鲁国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对鲁国现实生活的不满,发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礼。  孔子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可见他的思想大致在这段时期完成,但历史对他这段人生的事迹没有什么详尽的记载,只知他开始讲学,广收弟子,且为过鲁国权贵季氏当过委吏、乘田等官职。  不过,他所办的私学,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闻名。连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子弟也受学于孔子。后来,由于孟孙氏平定了奸臣阳虎之乱,势力大增,孔子受孟孙氏推荐,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则之",不久,历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时为鲁定公十年,孔子51岁。他在任最为人称道的事迹,是齐鲁夹谷之会。会上齐国原以武力相胁,要求鲁国为其保护国;但孔子事前做好准备,以更多的军队防守,使齐人不得逞,且归还了汶阳三处之地。但不久之后,孔子便因"堕三都"之事,被鲁国贵族迫害,最后离开鲁国,是为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过程中,孔子曾经历绝粮,甚至被人围困。所幸两之都有人帮其解围。不过,既然自己的抱负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他的弟子为他行礼,皆守孝三年。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10042001594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关于孔子问礼予老聃,历史上实有其事,不少古籍都有记载。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载,虽有本传记载稍异,但对问礼一事则确认无疑。孔老相会和孔子学子老子的记载,见于《礼记·曾子问》四次,《庄子》五次(见“天地”、”天道”、“天运”、“回子方”、“知北游”各篇)。此外也见于《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当染篇》。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出现子不同学派的典籍上“在传说不同的系统中,而发现可以互证的材料,则不能不说是有力的材料”(见徐复观《有关老子其入其书 的再检讨》)。“孔子问礼的传说,春秋以及战国,必定是很流行,所以儒家都不能为他抑低孔子而埋没他(语见陈荣捷《战国道家》)。所以孔子问礼于老聃,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查阅古籍,孔子问礼前后有两次,一次是老子在鲁国苍党为入助葬时,在从墓地返回的路上遇见孔子,孔子向其问礼。《左传》记载当日有日食现象。另一次是孔子和南宫敬叔一道,受鲁王派遣,驾着驷马一车,到东周王城洛阳“问礼于老聃,问乐于长弘”,查考先王之遗制,探究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现有问礼碑在河南。

由于孔子问礼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在孔子问礼老子之地,多有碑记留存。据了解,现存孔子问礼老子一事,有三处可循,一是山东孔府家庙,内有孔子问礼图,另外两处在河南,有碑记作证,一是鹿邑,一是洛阳 。

鹿邑的孔子问礼碑却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被置于鹿邑文化遗迹明道宫的老君台上。

鹿邑明道宫的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因传说老子在此台子上羽化成仙而得名,又因老子被宋真宗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百姓就习惯地称为老君台。

老君台共有33级台阶。在古代,数字3为大,33为最大数。道教认为天有33层,最高层是第33层,老君台正殿在33层上,表示老子达到了最高层,道教有“33阶上青天”之说。到了33阶之上,来到了老子飞天升仙的地方,会有一种在青天之上的感觉。到达了台上,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仙人。

问礼碑就嵌在老君台上,该碑首刻二龙戏珠,边饰图案,明代万历年间进士、鹿邑知事王梦蛟书丹并刻立。碑文为楷书阴刻“孔子问礼处”,原立于万教之祖牌坊西侧,后来被移到了这里。

老君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按八卦形状设计成为八边八角,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鹿邑老子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画像

一,有关孔子的资料—出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2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元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二,有关孔子的资料—仪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4〕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三,有关孔子的资料—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7〕,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讲学

 

四,有关孔子的资料—晚年: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被儒家学派称为六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扩展资料: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