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诗词人都喜欢在山林寺庙读书生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为什么古代诗词人都喜欢在山林寺庙读书生活?,第1张

尘世中干扰太多,烦恼太多,牵挂太多。若不是为了争名夺利想成为最大,拥有最多,或是想掌控别人的命运。不然自耕自种自娱自乐,顺其自然才是人生的真谛。

从某种角度说,不只是古代诗词人,是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有隐居山林寺庙读书的传统。

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吧。

物质原因:有些读书人太穷,住在寺庙可以少花钱。

在古代,考试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穷书生要读书考试,却又囊中羞涩。于是,他们便把寺庙作为首选之地。

寺庙在古代,基本相当于慈善机构。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只要交少量的灯油钱,或者出卖一些劳动力,便可以安身落脚了。

少年时期的范仲淹就是从寺庙里读出来的,他的划粥割齑的故事流传很广。

精神原因:读书要有清净心,寺庙就是清净之地。

古人云,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手到。”这说明读书是一件十分专心致志的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表里不一。

所以,一些家境优渥的父母为了望子成龙,也会把他们送到山林,隔绝人世,勤苦攻读。

少年时候的李白性格叛逆,行为浮躁,屡屡犯事。父亲就把他安顿在绵山的大明寺,禁足两年,远离世俗的李白开始大量读书。

相传李白读书很用功,常常半夜还挑灯夜读,于是人们又把绵山叫做点灯山。

文化原因:古人书籍少,古代寺庙却大多是典籍丰沛,便于读书人借阅。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古人由于技术的问题,书籍流传本不广泛,且价值昂贵,一般人都拥有不起。所以在寒门子弟流行手抄书籍。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写道:“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纵然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借不到书籍。

而寺庙在当时却是较为普遍的文化聚集地。稍大一点的寺庙都有“藏经楼”,他们收藏的不仅是佛学教义,也有四书五经六艺等等圣贤经典,足以供读书人研读一辈子了。

风水原因:古人重风水,寺庙大多是宝地,他们相信对读书人的前途有正向作用。

据考证,唐人将儿童引入山林寺庙读书成为风尚。

除李白外,刘长卿、孟郊等曾在嵩山读书;李绅在无锡惠山寺读书;温庭筠、杜牧、杜荀鹤等曾在庐山读书。这些人读书人里面其实没有几个是真正崇尚归隐的,他们的目的大都在于潜心苦读,争取一鸣惊人。

山林不仅空气好,环境清幽,而且寺庙的选址大多为经过多方鉴定的风水宝地。人们认为无论在这里修行或出世都会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而且古代寺庙颇多得道高僧,这些僧人不仅精通佛法,而且也广泛开展 社会 活动,具有很高的威望,如神秀大师就是武则天的御用大师。

所以,古代读书人和这些大德高贤接触,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几个因素,在古代,无论贫穷富贵,读书人都喜欢隐居山林寺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隐居山林寺庙自然有取静的妙微。古代有理想的文人墨客,因为仕途不顺或者境界超脱,生活在风景秀美的山林寺庙每日欣赏风景谈玄论道,并进行文学创作,有时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好在清净无为,如果心态调整的好,那也是乐在其中。

不是谁都有资格在山林寺庙生活和创作的。如果是不认字的人,那是基本没可能的,除了开悟的慧能大师等奇人。不少都是有过一定官职,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在山林隐居或者等待机遇出山。很多人,隐是为了不隐。如果能引起上层的注意,再出来做官也是一件美事,这叫做以退为进吧。隐居山林,弹琴写文,虽然孤独一点,但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排解苦闷,解脱解放自己的身心,非常人可以抵达这样的境界。古人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清苦的,没有一定经济基础莫谈什么隐居隐修。你想,每天吃喝、交友、游玩都是需要银子的。没钱的话只能每天喝红薯稀饭了。

施展抱负还是需要上朝堂。退居山林的终究是少数。寻自在妙处,仍在红尘。

瓜果种植、欢乐谷旅游业。

岳屏镇山林村由于是传统的农业大村,又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山林村村级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业生产仍是稻谷加稻草,大部分村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由此,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诸多时下农村共性问题。如何解决农村三农“魔咒”,带领村民“华丽转身”,如何因地制宜,寻找山林支柱产业,放弃传统种植、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村两委必须马上逾越的一道“高坎”。村两委在2016年引进的瑞溪湘菜文化产业园已整体流转曾家口、麻塘、兴隆三个组,面积达2000亩,投资18亿元,该项目以大招湘菜产业为主轴,集餐饮培训、湘菜展示、农特传承、有机蔬菜种植为一体,建成后可直接解决200人就业,间接带动1500个相关行业就业岗位,公司吴经理介绍该基地在大力发展湘菜文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原材料加工、商业、饮食住宿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带动力转移,为全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让村民有了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显著增加村民的收入,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魏晋时期名士归隐山林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动荡、门阀士族强盛以及不公平的选拔制度,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致使那些有名的名士都不愿意再参与世间的纷争,只想隐居山林,过着自己与世隔绝,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所以他们就不愿意入世了。其实每个朝代都是有一些名士归隐山林的,只不过是魏晋时期战乱持续世间太长,百姓民不聊生,朝廷又没有什么作为,自己空有一身本领,一身智慧,也没有人重视,没有人赏识,所以与其这样在世间劳碌奔波,还不如至极归隐山林,图个安静自在的生活,过完自己的一生,免得去参与那动荡的战争生活。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

魏晋时期,社会格局动荡不安,由于战争的不断延续,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一些能人异士原本也是想要效力朝廷,但是无奈朝廷已经是动荡不已,各方势力开始争斗,这些名士也不知道哪一方才是正主,况且战争不断,参与到战争之中,很容易就有生命危险,这样自己的才能还没有展现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杀死,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归隐山林,求个安全。

门阀士族太过强盛

当时因为战争四起,很多百姓都是民不聊生的,而能够掌握一些权力的,往往都是一些门阀士族,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自然也能够在在朝堂之上树立威望,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政治背景,所以可以说他们主导着朝堂,那些名士无权又无钱,根本就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能力,根本就没有一点话语权,所以一直过得很窝火,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多辞官还林了。

不公的选拔制度

那个时候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就是让一些有权利的,有地位的人来推选,所以这其中水分就比较多了,只要有人行贿,或者是跟这些人有一定的亲戚关系,那么想要让他们举荐自己一下是很容易的,这样一来那些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人,自然就会被埋没,所以他们无奈只好选择了归隐山林。

因此,才导致了魏晋时期很多的名士都选择了远离人世间,归隐入山林。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唐代·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唐代 : 杜甫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坼渐离披。

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

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

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

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

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

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

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

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写景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以前我不认识来南塘的道路,今日才见识这里的第五桥。名贵的园林依傍著涔涔绿水,一丛丛野竹直上青霄。

仿佛与谷口的郑子真旧日相交,一同游览濠梁。平生为了寻找幽境胜景,从来就不怕路途遥远。

百顷水潭上春风荡漾,夏天里树木千重,郁郁青青。树上水果压枝低,树叶相连,隐蔽著莺巢。

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戎王子花远来万里,何年何月告别月支故土?异国绝域的珍贵花儿,如今在你的清水池塘四周滋生开放。

汉使张骞当年都不曾把这花带回,真是徒然到了月支一回,连神农也不知道有这样美妙的鲜花。可惜的是这鲜花经过露凋雨打,真是绿肥红瘦,日益消损。

高高的绿竹在舍旁连成一片,稀疏的篱笆下花儿凋零,落英缤纷。碾米的碾涡深深可以装下骏马,藤蔓弯弯足以隐藏蛇虫。

我虽然工于写词作赋,可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估计去山林隐居的日子也不远了。不如把诗书典籍全卖了,和你一起隐居算了。

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

银子做的指甲是弹铮所用,随身佩带的金鱼小饰品可以用来换酒喝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大家随意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

高高的山岩的石阶上狂风吹扬起白雪,细一看,原来是云门上流下的瀑布在怒吼。酒醒了就想在竹簟上睡上一觉,衣单天冷想穿绵衣。

山野的老人来看做客的我,并我送河鱼,不要一分钱。此处淳朴可爱,不亚于陶渊明的桃花源。

小枣树下一片灰濛濛的寒云色,茵蔯与春藕共香。生菜又脆又美味,坐在树下的布单上吃生菜,颇感阴凉。

野鹤清晨即出,山中的精灵在白天都躲藏了起来。石林邻近蟠龙水晶宫,方圆百里,茫茫苍苍。

回忆起游玩杨柳渚的情景,曾经也在定昆池飞马驰骋。醉来把玩青青的荷叶,狂欢之中把白巾小帽也给丢失了。

看到那撑船的小伙子就想起郢中的船夫,他们熟悉水性如同江南的吴儿。我们一直坐着饮酒,看斜阳落下秦山,游玩江湖兴致依然不减。

你的床上书堆成山高,连线屋顶,阶前庭院绿树袅袅飘拂云烟。你身为将军却不好兵黩武,你的儿子真是块读书的料。

微风吹来,恰好为你醒酒,静夜无事,听听吟诗颂词。你把细葛布衣挂在萝薜藤上,中天凉月如秋水洒满大地,一片雪白。

我一想到要回家的日期,心里就很不爽,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一辈子作客。出得门来,溪中流水潺潺;回首一顾,山上白云婀娜,总也放不下留恋的情怀。

想这几天灯前乱舞自娱,酩酊后的歌声倾吐了我的心声,可是有谁怜悯。只有老郑老何你哥儿俩跟我知心知肺,我们约定,下次不管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一定旧地重游!

评析

此组诗共十章,当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当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故作此组诗。以下是仇兆鳌《杜诗详注》对组诗各章的评析。

首章领起,乃未至而遥望之词。上四,何氏山林。下四,陪郑同游。自塘至桥,桥畔有园,园中有竹,层次如画。谷口,指郑。濠梁,指何。赵汸曰:何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己,但以素有山林幽意,故作此游,非轻赴人招也,说得曲折微婉。《杜臆》末拈幽兴,为十首之纲。

二章,志林中景物之胜。首二为纲,三四承夏木,五六承风潭。末乃触景而念昔游。风潭覆以夏木,见其萧森可爱。朱鹤龄注:卑枝接叶二句,古人所谓叠韵诗。食有芹卿,乃初到而留饮,末云晚饭,盖至暮而留宿矣。

三章,记林间花卉之奇。首记花名,次记花种。五六承异花,见其可贵。七八承滋蔓,怜其易谢。张骞不携此种,故曰空到。《本草》弗载其名,故曰不知。《杜臆》开拆,顶露翻。离披,顶雨打。

四章,羡林傍幽僻之致。上四写景,下四叙情,上四以整炼为工,下四以萧疏见致,俱有章法。没马是实事,藏蛇是想像。《杜臆》:公献赋不售,故欲卖书买宅,乃愤激之词。此云晚花,七章言清晨白日,见其次第。

五章,见山林景物,而喜逢豪饮,在四句分截。言此间穿池垒石,特大地中剩水残山耳,其势之雄阔,足以破沧江而开碣石。烹笋摘梅,园中佳品。弹筝换酒,将军豪兴。故复移席苔前,以享其用意之殷勤。申涵光曰:起语近纤,五六太板。

六章,状山林高寒,而美其淳朴,亦四句分截。风磴而吹阴雪者,乃云门之吼瀑泉也,以下句解上句。盖夏本无雪,飞瀑遥溅,乍疑是雪耳。酒醒方思卧簟,而衣冷反欲装绵,言夏日阴森也。野老看客,馈以河鱼,即此见风土淳朴,与他处不同。

七章,记山林物产,而叹其景幽,亦四句分截。茵蔯之脆,得生菜而加美。栜树之阴,展食单而倍凉。次联分顶,野鹤晨出,言其超旷,山精昼藏,言其深邃。百里之内,独见苍苍,甚言石林之高耸,非谓何林有百里也。此云晨日,下二章言晚、言夜,次第又相联络。

八章,因水府而旁记游迹。上四实景,下四虚摹。山林胜游,留连累日,故柳渚昆池,亦皆经过。折荷脱巾,醉时狂态。刺船解水,走马而思泛舟也。

九章,宿何园而记其韵事。上四见主人儒雅,下四言夜景清幽。首句属赋,起不好武。次句属比,起总能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余 通:余)——唐代·杜甫《客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余 通:余) 唐诗三百首 , 待客 , 友情 , 喜悦写景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宋代·柳永《女冠子·淡烟飘薄》

女冠子·淡烟飘薄

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廊。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想端忧多暇,陈王是日,嫩苔生阁。

正铄石天高,流金昼永,楚榭光风转蕙,披襟处、波翻翠幕。以文会友,沈李浮瓜忍轻诺。别馆清闲,避炎蒸、岂须河朔。但尊前随分,雅歌艳舞,尽成欢乐。 夏天 , 写景愉悦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眠鸥未醒。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还重省。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深更静。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宋代·张炎《摸鱼子·高爱山隐居》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眠鸥未醒。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

还重省。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深更静。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 想像 , 写景 , 隐居 , 抒情愤懑

古代的寺庙其实很多,尤其是佛教鼎盛时期,你随便走两步就能看到寺庙。至于建在山林之上的寺庙,他们的底蕴一般都是很强的,拥有武僧护院,还有野兽畏惧的火把和坚固的门墙,真正该害怕的应该是野兽。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寺庙里的和尚并不都是肥头大耳的胖子,只会吃斋念经,他们其中也有擅长使用兵器和武功的武僧,这些武僧天天沉浸于武力的修行,又有佛门特有的心法加持,其战斗力比正常人要高上很多。尽管他们不杀生,但不代表他们不会抵抗,面对野兽的袭击,他们可以拿起棍棒敲碎野兽的牙齿,让野兽不敢随便放肆。

其次,野兽也是有灵性的,它们日常捕食野兔啥的也可以生存,只要人类不去主动招惹野兽,不去做些赶尽杀绝的恶事,野兽也不会主动袭击人类,毕竟井水不犯河水,对于彼此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一旦野兽做出袭击寺庙的行为,寺庙肯定会想办法处理这个隐患,就算单凭寺庙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僧人们也可以向周围的猎户或官府求助,野兽不是迫不得已,不会主动袭击人类的。

最后,野兽的天性是畏惧火光,即使寺庙里没有武僧,僧人们凭借火把的光芒也可以吓退野兽,让野兽不敢轻举妄动。夜晚的时候,人们也不会随便在山林里乱逛,老老实实的呆在寺庙里,有着高墙的护佑,才是最安全的。

因此,既然敢把寺庙建在山林之中,就会有应对野兽的策略,毕竟人类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

(1)不能保护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实施了材料一的思想。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捉动物。

(2)因发展经济而放松对山林河泽的保护;人口增加,导致过度垦殖;水利失修。

(3)我国古代统治者就赶不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列入治国方针。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是造成两汉黄河多次泛滥的人为因素。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环境问题。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历史的问题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宗旨。要解决本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题目的试题设问,从材料里找出答案,最后明确材料之间的关系,由一个主题串联起来。因此,要围绕该主题展开思维,第三问的“启示”出就容易答出,只是围绕主题展开,言之有理都可以。

说起魏晋时期,不了解历史的朋友们或许对这个时期很陌生,对于所谓的魏晋名士,可能也仅仅只限于听说过而已。

历史上的魏晋名士,以隐居山林不出仕做官而闻名,这是魏晋时期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要归隐山林?不去入仕发挥自己的才华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开始说起。

首先,是外部因素。魏晋时期处于战乱时期,自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不断的战争,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个国家。

这三个国家在后期先后灭亡,所有政权归了司马家,司马家创建了西晋,西晋建国后,还是战乱不断,先是南北分裂,后是五胡进犯。

另外,在朝堂中,士族门阀掌握较多的权力,几乎把持着朝政,加上士族门阀内部矛盾斗争激烈且复杂,在这些环境之下,导致当时的政治环境处于黑暗。

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朝堂中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卷入党争,站错队伍,导致丢了性命。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饱读诗书的名士们,不再以实现自身的抱负为己任,他们想逃离这样的环境下,就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一些比士族门阀较为低些的普通士族们,虽然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却只能在朝堂上担任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职位,不在核心的权力之中。长期的打压下,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最后只能选择归隐山林。

除此之外,这还与当时的流行的风潮有关。

魏晋时期,虽然常年动乱,但是也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名士们多数特立独行,直抒己见,自信潇洒,不拘小节。另外名士们还崇尚饮酒,服药,纵情山水的生活方式,这些方式还得到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在曹魏时期,当曹丕坐上皇位后,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去进行选拔朝廷各级官员,这个制度是朝廷委派中正,由中正官在家世,品行和才能的考评红选拔人才给予品级。给予完品级的人委派到各个位置做官,这一制度虽然在前期有效避免党争的扩大,巩固了君王的权力。但是到了后期,所有的重要职位,都由当时的士族门阀垄断,甚至连委派的中正都是士族门阀当中的人。

渐渐的,很多名士们都对可以做官与否失去去希望,名士们认为自己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不是士族门阀出身的话,自己都难以在朝堂上做到自己想要的高位,所以就放弃了

还有一部分名士归隐山林,是为了有一天能以更好的方式走出去。他们把归隐山林这段时间,当成自己的过渡期和磨练期,慢慢的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世外高人。等自己有了一定的名声,就可以被当时的权力中心发现,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的自己抱负,。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

可以这么说,大部分名士归隐,是为了逃离自己不想去面对的现实环境。大部分的归隐名士容易在秀美的山水间感到快乐,在喝酒吃药的的作用下,在那一段时间精神足够的释放,忘却了当下那些使自己不开心的因素。

结合以前的观点来看,名士的一些做法也是有一些无奈之举的。当时朝堂的黑暗,士族门阀的垄断的朝堂,他们没有途径入仕导致无法施展自己一身的才能和抱负,通过归隐山林,纵情山水,去抒发压抑已久的苦闷,他们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剧者,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选择一个相对于隐僻的环境,即便那里再美,这是魏晋时代的悲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