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梁丘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梁丘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梁丘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182 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梁丘 1 拼音

liáng qiū

2 英文参考

Liángqīu ST34 [中国针灸学词典]

liángqi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梁丘 汉语拼音 Liangqiu 罗马拼音 Liangchiu 美国英译名 Beam Mound 各

号 中国 ST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E34 富耶氏 德国 M34 英国 S34 美国 St34

梁丘为经穴名(Liángqīu ST3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1]。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4 梁丘的别名

跨骨(《中华针灸学》),鹤顶[2]。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梁丘,足阳明郄,在膝上二寸。

6 特异性

梁丘是足阳明经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

梁,有屋梁、车梁之义。丘,丘陵,陵起为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1寸许,两筋间,屈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髌上,因名“梁丘”。[2]

8 所属部位

大腿[3]

9 梁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4][5]。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梁丘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2寸处[6]。

另说梁丘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6]。

梁丘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梁丘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10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下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即是[8]。

11 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血管、神经分布同阴市(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参看阴市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

同伏兔穴[5]。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6]。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梁丘有调胃降逆、祛风化湿的作用[1]。

梁丘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是本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作用,善治急性胃痛[7][2]。

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7]。

乳痈多由胃经积热,郁于 所致,阳明经脉经过 ,郄穴又为经脉气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并能降胃火、散结滞,而善治乳痈[7]。

梁丘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2]。

梁丘与足三里都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足三里长于治疗胃酸缺乏[7]。

“阴经郄穴多治血,阳经郄穴多治痛”,所以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7]。

13 主治病症

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5]。

梁丘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乳痈等[1]。

现又多用梁丘治疗急性胃炎、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梁丘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6]。

梁丘穴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5][7],局部有酸胀感[7],扩散至膝关节[7]。

一般直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注意:不能 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14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痛[7]。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治膝关节痛[7]。

梁丘配中脘、内关、公孙,治胃溃疡[7]。

16 特效

梁丘治疗急性病效果好。如急性胃炎、肠胃炎引发的突然 痛,或者突然膝盖痛时,赶紧揉一下梁丘,就会马上缓解。[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胫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太平圣惠方》:冷痹膝痛。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有报道以梁丘为主穴,病邪犯胃加内关、公孙,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热盛加内庭,治疗急性胃痛。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针刺梁丘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梁丘配胃俞、针刺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捻转,经治73例,镇痛起效时间快,平均7~分钟,疼痛减轻或消失约12~15分钟。

182 治疗急性腹泻

取左侧梁丘,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每壮灸至患者感觉发热时拿掉,每次7~9壮,每日1次,可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31 横骨穴的别名 32 出处 33 穴名解 34 特异性 35 所属部位 36 屈骨穴的定位 37 屈骨穴的取法 38 屈骨穴穴位解剖 381 层次解剖 382 穴区神经、血管 39 屈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310 屈骨穴主治病证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3112 灸法 312 屈骨穴的配伍 313 文献摘要 314 屈骨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3142 用于针麻 3143 对逼尿肌、 括约肌的影响 4 曲骨穴的别名·屈骨 41 曲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曲骨穴的定位 47 曲骨穴的取法 48 曲骨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曲骨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4142 对宫缩的影响 4143 治疗外阴白斑 4144 治疗遗尿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屈骨 1 拼音

qū gǔ

2 英文参考

Hénggǔ KI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横骨穴的别名·屈骨

屈骨为经穴别名,即横骨(穴)[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横骨 汉语拼音 Henggu 罗马拼音 Hengku 美国英译名 Horizontal Bone 各

号 中国 KI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R11 富耶氏 R11 德国 N11 英国 K11 美国 Ki11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2]。出《脉经》。别名下极[3]。属足少阴肾经[2]。横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2][3]。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2]。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31 横骨穴的别名

下极(《针灸甲乙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髓空(《经穴汇解》),下横(《神灸经纶》),曲骨端(《针灸资生经》)。

32 出处

《脉经》: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针横骨、关元泻之。

33 穴名解

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2]。

34 特异性

横骨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35 所属部位

下腹部[4]

36 屈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横骨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37 屈骨穴的取法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6]。

38 屈骨穴穴位解剖

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脉, 外动脉。分布著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纤维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囊( )、会阴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静脉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器官是膀胱、小肠、乙头结肠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锥状肌→腹直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7]。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 外动脉通过[3]。

39 屈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横骨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2]。

横骨穴具有益肾助阳,调理下焦的功效。

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8]。

310 屈骨穴主治病证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2]。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7]。

横骨穴主治阳痿,遗精;疝气,阴痛,遗尿,小便不利;少腹痛[6]。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3]。

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2]。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2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

3 其它:角膜炎。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3][2]。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2]。

直刺1~15寸[7][6],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部[6]。

注意:横骨穴针刺前排空小便,并缓慢下针,以免刺伤膀胱[6]。

3112 灸法

可灸[2][7][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312 屈骨穴的配伍

横骨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清下焦,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

横骨配肾俞、关元,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

横骨配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治闭经[6]。

横骨配中极、三阴交,治遗尿[6]。

横骨配支沟、足三里、命门,治大便难[6]。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

《外台秘要》:阴下纵,卵中痛。

《备急千金要方》:脱肛历年不愈,灸横骨百壮。

《针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

《席弘赋》: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314 屈骨穴研究进展 314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 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增加。

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2]。

3142 用于针麻

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

3143 对逼尿肌、 括约肌的影响

针刺横骨穴,能使逼尿肌、 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增强,有助于恢复大小便的随意控制能力[2]。

4 曲骨穴的别名·屈骨

屈骨为经穴别名,即曲骨[9]。《备急千金要方》曲骨作屈骨[9]。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11][10]。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1][10]。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10]。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41 曲骨穴的别名

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43 穴名解

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10]。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8]

44 特异性

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1][10]。

45 所属部位

下腹[12]

46 曲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5]。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11]。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10]。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曲骨穴的取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11]。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10]。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13]。

48 曲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14]。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14]。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11]。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4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10]。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5]。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8]

4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10]。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11]。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13]。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14]。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10]。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5寸[11]。

直刺05~1寸[15][14][10],局部有酸胀感[15],可向下扩散[15],至外 [13]。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5]。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14]。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5]。

孕妇慎用[14][15][10]。

4112 灸法

可灸[10][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1]。

412 曲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10]。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10]。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10]。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13]。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13]。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13]。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13]。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13]。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4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4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8]。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13]

4142 对宫缩的影响

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8]。

4143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44 治疗遗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元穴的别名·精露 41 关元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关元穴的定位 47 关元穴的取法 48 关元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关元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关元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4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4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4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 4146 治疗尿潴留 4147 治疗老年性 炎 4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 4149 治疗痛经 41410 治疗遗尿 41411 抗休克 5 石门穴的别名·精露 51 石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石门穴的定位 57 石门穴的取法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石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性腺的影响 5142 对血压的调整 5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露 1 拼音

jīng lù

2 英文参考

Guānyuán C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ímén CV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精露为经穴别名:1关元;2石门。[1]

4 关元穴的别名·精露

精露为经穴别名,即关元[1]。《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穴位 关元 汉语拼音 Guanyuan 罗马拼音 Kuanyuan 美国英译名 Pass Origin 各

号 中国 C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C4 富耶氏 VC4 德国 KG4 英国 Cv4 美国 Co4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2][3]。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2][3]。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3][4][2]。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3]。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41 关元穴的别名

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

4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43 穴名解

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3]。

关,是闭藏之意。亦为枢机开合之关。元,气之始也,指元气。本穴位居脐下3寸,正当丹田,是处为人体真气、元气发生之地,呼吸之门,为全身脏腑、经络的根本,以其该处为人之根元,为下焦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所。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事,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医经精义》云“元阴元阳交关之所”,故名关元。“关”与“元”喻以重要之意。[5]

44 特异性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3][4][2]。

关元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3][4][2]。

45 所属部位

下腹[6]

46 关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4]。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3]。

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2]。

关元穴在任脉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关元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47 关元穴的取法

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下2/5与上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7]。

48 关元穴穴位解剖

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2]。

49 关元穴的功效与作用

关元穴具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的功效。

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作用[3]。

关元穴位于脐中下3寸,当“肾间动气”之处,别名“丹田”,为保健要穴[9]。

关元穴邻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治疗妇科病、男性病及小便异常[9]。

关元穴乃小肠募穴,可泌别清浊,通利二便,治疗二阴病[9]。

关元穴位于元气交会之处,可培补元气、回阳救逆,治疗元阳虚衰证、中风脱证、羸瘦无力,以及因虚所致眩晕等虚劳之证[9]。

关元穴内应小肠、膀胱和子宫的底部,具有大补元阳、温肾、散寒之功,主治真阳不足、脏腑虚惫等证,以及妇科病、男性病和小便异常等[5]。

410 关元穴主治病证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3]。

关元穴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8]。

关元穴主治  腹痛,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尿闭,遗尿,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阴挺,阴痒,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遗精,阳痿,早泄,白浊;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水肿,黄疸,消渴,心悸[7]。

现代又多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3]。

关元穴主治中风脱证,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2]。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关元穴有保健、强壮作用[3][2]。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3][7],局部有酸胀感[7],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会 [7]。

直刺1~15寸[2]。

直刺1~2寸[8]。

注意: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7]。

针前排空小便[3]。

孕妇慎用[3][8][7]。

4112 灸法

可灸[3][8]。

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2]。

可灸,如药物天灸,或用间接灸,或温灸至局部温热舒适,艾炷灸壮数多累计百余壮,强身保健可采用瘢痕灸[7]。

412 关元穴的配伍

关元穴配中极治小便频数[3]。

关元穴配带脉、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3]。

关元穴配命门、肾俞、太溪、百会治阳痿[3]。

关元配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关元配太溪,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久痢赤白,下腹痛。

关元配涌泉,有补肾气,行水气的作用,主治滑精,腰痛,气淋。

关元配中极、阴交、石门、期门,有调达肝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痞满。

关元配心俞,温补心阳,治心悸[7]。

关元配肾俞、三阴交,治阳痿、遗精、早泄[7]。

关元配三阴交、地机,治痛经[7]。

关元配合谷、足三里、气海,治中风脱证[7]。

关元配隐白、血海、足三里,治崩漏[7]。

4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杯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

414 关元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艾灸家犬“关元”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过滤率,以及Ca2+、Cl、 K+的排泄,对膀胱张力有明显调整作用,故对遗尿的治疗有显著效果。有人灸家犬“关元”,发现其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心率不增加。[7]

4142 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

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对垂体性腺功能有促进作用,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 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对男子 缺乏症也有一定疗效。艾灸小鼠“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7]

针刺家兔关元穴,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加[5]。

4143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关元可使肿瘤患者免疫力增强。如给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直接灸“关元”,结果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组织坏死程度亦较对照组轻,细胞分化程度好,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对肝脏腺苷三磷酸酶反应及葡萄糖6 磷酸酶反应接近正常,均较对照组反应强。艾灸“关元”可延长肿瘤鼠的生存期。[7]

艾灸小鼠关元穴,隔日1次,每次2壮,10次后能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小鼠的存活期。

针灸关元穴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并具有抗癌作用。组织学观察,艾灸关元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可延长接种HAC(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艾灸关元,可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增加,免疫反应增强。艾灸关元,确能改善老年动物的免疫状态,提高免疫力,从而产生抗衰老作用,施灸后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搏指数稳定增加,动脉血每分钟氧运输指数和混和静脉血氧分压也呈相应增加。[5]

4144 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现代研究证实,刺灸关元氧摄取率明显降低,氧耗量明显增高,故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4145 增高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抗体效价

针刺实验性细菌性痢疾狗或猴的“关元”,可使抗体效价增高[3]。

4146 治疗尿潴留

关元捻针,可使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逼尿肌收缩[3]。

4147 治疗老年性 炎

配复溜、三阴交,行弱 ,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2~3天。

4148 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

隔姜面饼灸,每次灸30分钟,每5日灸1次。

4149 治疗痛经

配三阴交,针关元时针尖向下,针后加艾炷灸,以小腹部有热感为度。

41410 治疗遗尿

取关元透中极,配百会,行中强度 ,留针20~30分钟,针后灸关元。

41411 抗休克

艾灸关元对休克患者的血压及体温均有升高作用。

灸刺关元穴,对实验家兔因组织胺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对组织胺引起的家兔实验性休克,有抗休克作用。艾灸关元可增加兔的心输出量,不增加心率,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以及钠、钾离子的排泄。

5 石门穴的别名·精露

精露为石门之别名[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石门 汉语拼音 Shimen 罗马拼音 Shihmen 美国英译名 Stone Gate 各

号 中国 CV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VC5 富耶氏 VC5 德国 KG5 英国 Cv5 美国 Co5

石门为经穴名(Shímén CV5,RN5)[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属任脉[10][11]。石门是三焦的募穴[10][11]。石即巖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10]。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 石门穴的别名

利机(《针灸甲乙经》),精露(《针灸甲乙经》),丹田(《针灸甲乙经》)、命门(《针灸甲乙经》),端田(《西方子明堂灸经》),三焦募(出《针灸甲乙经》,《针灸穴名解》将其列为石门穴的别名)。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石门,三焦募也……任脉气所发。

53 穴名解

石即巖石,门即门户,此穴能治下腹硬块之石积病,并有绝孕之说,故名石门[10]。

石,坚也。指坚硬与不能生长谷物之处。石通实,不通。门,物之孔窍曰门,经气开阖之处。不能生长谷物的土地称为石田,不能生育的女性称为石女。刺之有使人不孕之说,故名。《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穴在脐下2寸,以此为生命之本,丹田之地,当护之则坚固如石,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5]

54 特异性

石门是三焦的募穴[10][11]。

55 所属部位

下腹[6]

56 石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石门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4]。

石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11]。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仰卧取穴[10]。

石门穴在任脉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石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7 石门穴的取法

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10]。仰卧取穴[10]。

仰卧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的上2/5与下3/5的交点处,腹白线上取穴[12]。

58 石门穴穴位解剖

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0]。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8]。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11]。

59 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石门穴具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的功效。

石门穴有补肾调经、清利湿热作用[10]。

石门穴系三焦之募穴,有理气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本穴主治腹痛坚硬,大便闭结,经闭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等证,针之可愈。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5]

510 石门穴主治病证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腹痛,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呕吐,腹胀,痢疾,便秘,淋证,气淋,血淋,瘾瘕,阴缩入腹,呕吐血,食谷不化,现又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小腹痛,痛经,尿闭,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子宫内膜炎等。

石门穴主要用于小腹、肝肾及脾胃疾患等:如腹胀坚痛、小腹绞痛、奔豚、水肿、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尽、泻痢不禁等[10]。

石门穴主治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8]。

石门穴主治  月经不调,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尽;遗精,阳痿;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小便不利,淋证;瘾瘕,奔豚,疝气,水肿[12]。

现又多用石门穴治疗胃下垂、消化不良、阑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等[10]。

石门穴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11]。

治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下止,阴缩入腹,奔豚,水肿,呕吐血,食谷不化,肠炎,子宫内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12][10][11],局部有酸胀感[12],可向外 放散[12]。

直刺1~2寸[8]。

注意:孕妇慎用[8][10][12]。

女子及孕妇慎用,可至绝子。《针灸甲乙经》有:“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堕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5]

5112 灸法

可灸[10][12][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1]。

强身保健则用温和灸[12]。

512 石门穴的配伍

石门穴配商丘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10]。

石门穴配三焦俞、关元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10]。

石门穴配关元治产后腹痛[10]。

石门配三焦俞,属俞募配伍,有调补三焦,气化水液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水,癃闭。

石门配商丘,有通达下焦,运化水气的作用,主治少腹坚痛,下引阴中。

石门配气海,有温下焦,补元气,固精血的作用,主治下元亏损崩中漏下。

石门配大肠俞,有补下焦,行水气的作用,主治大便不禁,肠鸣腹痛。

石门配归来,有清热去湿的作用,主治疝气,少腹胀满,月经不调。

石门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癃闭、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12]。

石门配水分,治小腹拘急痛[12]。

石门配三阴交,治妇女多子[12]。

石门配中极、归来,治疝气[12]。

石门配灸关元、气海,治消渴[12]。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石门主之。奔豚气上,腹膜胀,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髋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三焦胀者,石门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门主之。气痛,癃,小便黄,气满塞,虚则遗溺,身时寒热,吐逆,溺难,腹满,石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胀坚硬,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崩中漏下。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

《针灸大成》: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奔豚抢心,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呕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结成块,崩中漏下。

《类经图翼》:一传欲绝产,灸脐下二寸三分,阴动脉中三壮。

514 石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性腺的影响

对成年女性,针刺石门的避孕率很高。动物实验中亦观察到,艾灸“石门”,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生殖器并无明显变化,可能是针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过剩分泌,并借助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12]

灸雌白鼠“石门”可以降低其受孕率,有一定避孕作用[10]。

5142 对血压的调整

针刺石门穴,可调整避孕妇女的血压,又可降低实验性高血压[10]。

5143 对心电图的影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阴陵泉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182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18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84 治疗菌痢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陵泉 1 拼音

yīn líng quán

2 英文参考

Yin Mound Spr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inlingqu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īnlíngquán SP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líng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阴陵泉 汉语拼音 Yinlingquan 罗马拼音 Yin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

号 中国 SP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RP9 富耶氏 RP9 德国 MP9 英国 Sp9 美国 Sp9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nlíngquán SP9)[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1]。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1][2][3]。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1]。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4 阴陵泉的别名

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

6 特异性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7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1]。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4]。

8 所属部位

小腿[5]

9 阴陵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3][6]。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1]。正坐或仰卧取穴[1]。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2]。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2]。

阴陵泉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阴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7]。

快速取穴: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8]。

11 穴位解剖

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1]。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6]。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作用。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1]。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7]。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7]。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 痛、妇人阴痛等[7]。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症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4]。

13 主治病症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 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 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6]。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1]。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 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2]。

阴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妇人阴痛,带下; 痛,遗精;膝痛[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妇产科系统疾病: 炎,月经不调;

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1][2]。

直刺10~20寸[6][7],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7]。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14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腹胀、腹泻[7]。

阴陵泉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治小便不利[7]。

阴陵泉配水道、中极、复溜,治水肿[7]。

16 特效

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8]。

夏季多雨,暑湿之邪阻滞经络,故应谨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