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苗族传统文化的现状,第1张

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本身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苗族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服饰文化信息。节日正是考察苗族服饰文化的最佳时机。 彭雪芳告诉记者,她计划对苗族一年中重要节日里的服饰文化进行系统考察,以此来研究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变迁。

穿在身上的史书 正在消亡

苗族服饰在不断的历史迁徙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着装方式,体现了苗族不同支系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是苗族文化的载体,被称为 穿在身上的史书 。 彭雪芳表示。

然而,从贵州到海南,彭雪芳目睹了一幕幕苗族传统服饰文化衰微的景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海南苗族的传统服饰正逐渐汉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当地黎族的影响。

在贵州调研期间,彭雪芳曾拜访不少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 非遗 项目的传承状况、保护措施、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在台江苗族 破线绣 技艺传承人刘秀华家里,彭雪芳只见到50多岁的刘秀华和一台老旧的织绣机,刘秀华的女儿则常年在外地做服装买卖。 这个手艺不好学,也挣不到多少钱,我女儿出去打工一年挣的比我做这个多得多,她不愿接我的班啊。现在只要有人愿学,我就愿教。 刘秀华向彭雪芳感叹。

一路调研下来,彭雪芳对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感受。 影响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因素,一是机绣代替了手绣,服饰的差异性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少穿或不穿作为支系标志的民族服饰,而从市场上购买大众化的成衣,苗族服饰仅出现在节庆、婚礼、祭祀、丧葬、社交等场合。二是后继乏人。现在苗寨中多数女孩都外出打工,少有年轻人学习苗族服饰技艺;懂得制作苗族服饰的基本上是在家务农的妇女,但她们的制作工艺已普遍不如老一辈。 彭雪芳说。

寻找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

从贵州到海南,彭雪芳一边调研,一边思考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可能出路。

在考察台江县最具特色的苗族刺绣时,彭雪芳发现,刺绣作为一项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台江得到了大力发展。 据台江县产业办2012年统计,全县银饰刺绣企业有50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当年全县银饰和刺绣产业实现产值13亿元以上。银饰刺绣工艺品远销中国的许多城市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在2012年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旅游商品展览会上,台江苗族工艺品在9天之内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人民币,并签下了100多万元人民币的订单。 彭雪芳表示,台江苗族服饰开发的成功,不仅为当地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同时也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充满生机的途径。

相比之下,海南苗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则稍显落后。 海南苗族服饰处于自制自给的状况,开发程度不及贵州。它只在旅游点或节日期间才对外展示,没有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在宣传力度上也远不及其他地方。 彭雪芳认为,贵州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海南苗族服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当然,在苗族传统文化商业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还需进一步增强保留民族文化内涵的意识。

春节过后,彭雪芳的脚步又将继续深入到海南的五指山、保亭,以及贵州的黔西北地区等苗族集聚地,继续她的苗族服饰文化调查。

采访行将结束,彭雪芳再次向记者提及她在台江亲历的姊妹节与独木龙舟节。 这两个节日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官方与民间的举办方式并存,后者主要由民间举办。官方的介入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民间的努力则让人看到了苗族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以及文化主体所发挥的巨大能量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司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2005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开始进行东巴文国际标准化工作,系统整理东巴文的书写、语音和语义等。但在同年贵州省第二次乡村旅游论坛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提出"由于过度商业开发,东巴文正面临灭绝境地。"

 蚩尤,中国神话 传说 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领,骁勇善战,是兵器的发明者,始祖。下面我介绍的是苗族的其中一个传说 故事 ——蚩尤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苗族祖先“蚩尤”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居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富庶。蚩尤不仅治国有方体恤臣民,还特别地英勇善战。

 蚩尤还有一件十分了得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此宝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穷,哪怕千军万马强敌如林,只要挥动“劲多宝剑”,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数倍于我,都会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声显赫。人民爱戴他,其他的族长也纷纷朝贡与他签署友好条约,有的还主动与他联姻结成联盟。

 由于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扩大,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好侵占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黄帝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打垮蚩尤,黄帝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还把自己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辛女许配给蚩尤为妾。目的是想让辛女充当“间谍”,好刺探蚩尤的军事情报并窃取蚩尤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辛女嫁给蚩尤以后,表面上十分温顺勤劳,暗地里却一心麻痹蚩尤,细细观察蚩尤存放宝剑的地方。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辛女始终找不到蚩尤藏剑所在。

 又三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小男孩。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辛女和孩子。这小男孩整天的哭闹,任凭怎么哄,小孩小手就是不停地指着天花板哭闹。

 辛女觉得奇怪,上楼一看,原来蚩尤“剑多宝剑”就藏在这里。大喜过望的辛女,迅速取出宝剑,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泼洒在上面(民间传说,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灵验),然后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处。做好了这一切,辛女就千方百计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父王,好让黄帝带兵来攻打。

 但路这么远,如何将信送出去呢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信放在鞋底的夹层中,夹层上还安了一颗针,穿起鞋来就刺脚。做好这一切后,辛女托人把鞋带给了她的父王。

 黄帝收到鞋后马上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针不住的刺脚,觉得奇怪,就把鞋打开。打开鞋,看到了夹层里的信。于是,带着大批军队前来攻打蚩尤。

 当卫兵急匆匆地 报告 蚩尤:黄帝主力打过来了。蚩尤自以为有“劲多宝剑”在手,就胸有成竹地说:“不怕,等他们靠近了再说。” 黄帝的军队越来越近了,蚩尤拿出了劲多宝剑,可是不管他怎么使劲的挥舞,敌人却一个也没有倒下,就这样,蚩尤败了

蚩尤传说故事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他的八十一个兄弟,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传说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蚩尤的相关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武战神。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恶俗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蚩尤的历史考证

 1蚩尤与炎帝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

 以夏曾祐、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

 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为炎帝后代,为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擒杀,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为臣。

 2蚩尤与黄帝

 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3蚩尤与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三苗和当代的苗族无关。《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大量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近代有学者如王桐龄、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但章太炎、吕思勉等学者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论从历史资料还是其他都无关。

 4蚩尤与东夷

 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

 5后世子孙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瑶族、羌族等。

 ①汉族:蚩尤败后,大部分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部落的祖先来源,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据近代附和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③羌族:根据汉代的书籍《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古羌族有关,注:古羌族不等于今天的羌族。

苗族出自三苗,三苗跟炎帝、黄帝、蚩尤有关,而炎帝、黄帝、蚩尤跟华人起源有关;因此,探讨苗族神话,有助于研究华人起源。中华创世神话是华人的族源神话,三皇五帝是中华创世神话的主角。族源神话是讲述部族起源的创世神话,苗族神话是中华族源神话的缩影。西方民族理论,有分裂祖国之虞;因此,笔者重新定义“民族”,引出一个概念,即中华民族的前身——昆仑三族。炎帝、黄帝、蚩尤,便是昆仑三族的代表和象征。三苗,则是昆仑三族的战后孑遗。

苗族是蚩尤的后裔。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论。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

蚩尤(读作:chīyóu,公元前2730年∽公元前2689年),姜姓,名蚩尤。神农氏炎帝姜姓的部落分支首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

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苗族尊称为榜香尤、姜尤、姜公。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

蚩尤部落于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部落族人四散。其中一部分族人归附炎黄部落的华夏族,一部分南迁。与黄帝、炎帝榆罔合称为“中华三祖”。

扩展资料:

苗族持续以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

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榜香尤)的故事。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

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年围绕花杆歌舞,吹奏芦笙。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并重整旗鼓,重新投入战斗。此俗后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还有崇拜枫木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此俗也可能与蚩尤有关。苗族史诗中的《枫木歌》更把苗族乃至人类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

——苗族

——蚩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