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上骨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上骨简介,第1张

上骨指臂之上骨,即桡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臂内上骨下廉。”

详见百科词条:上骨 [ 最后修订于2015/8/21 16:40:52 共3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任命为‘奥古斯都’。罗马从此由共和时期迈入了帝国时期,进入帝国时期后,罗马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由此,帝国开始了它的全面繁荣时期。

为了打造成为一座代表帝国的标志城市和世界中心,‘奥古斯都’找到了方案。即就是“通过建造巨型建筑和最具雄心的城市规划为罗马城打造外在的形象”。

帝国前期,罗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几乎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这座城市的建筑系统的包含了众多方面,其中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居民住宅、城市保障设施、以及社会治安,包括大规模的引水系统:罗马城本身有11条引水渠,可将3亿加仑水从周边的山区输送到城市中。[12]罗马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我们今天城市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城市规划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这种城市类型式遵循几何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这种城市型式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提案。

古罗马的建筑师们从这种式样出发,充分考虑和结合了当时罗马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对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由于罗马城是一座集工、商、兵等于一身的城市,自然要考虑到它的具体布局。

考虑到商业的繁荣,故而把台伯河沿岸建立成商业中心,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广场、喷泉、方尖碑等建筑;考虑到行政中心的功用,他们在巴拉丁山冈建造了新的皇宫;考虑到罗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修建了引水系统及其相关的蓄水供水系统。同时也注意到城市的一些必不可少的设施的建设,如防水防火、卫生设备、桥梁建设、社会治安等等都经过了仔细规划后方开始实施,这样一来就使得罗马城的建筑看起来井井有条。

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帝国领土的巩固,地中海已然成了帝国的内陆湖。至此,帝国的海路、陆路已经畅通无阻,但是原先的道路和对道路的管理已然不能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道路的扩建和修整就成了一种必然。

海路方面,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构成这条海道伸向各个地区的网脉。高卢境内的塞因河和泷河、与日尔曼的各个部族接界的莱茵河和多瑙河都直接通向地中海,除了河流外,黑海、大西洋、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也可以和地中海相通。地中海成为了帝国海运的枢纽。

陆路方面,罗马人素来以善于建筑宽阔平坦的弛道闻名,意大利半岛和各个行省都开拓了新的道路,罗马成为通向各地大道的辐射中心。就连那些远在东方的城市,不仅彼此之间有道路相通,而且还和横贯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道联成一气,最后直达罗马。帝国政府曾经设置专门管理道路的官员,称为道路监,负责大路的兴修和保养。在地方政府中,也有官吏专门管理次要的道路。虽然,帝国统治者的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治和军事的控制。但是道路系统一旦形成,也就成了沟通商业的动脉。在海运的配合下这些道路在经济上发挥了难以估计的作用。

这无疑是给帝国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繁荣的契机,此时的商业、手工业、采矿业等产业日趋繁华,而在战争中经受摧残的罗马城已然不能承担如此庞大的交易和流通。扩大城市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

三、城市建筑

古罗马建筑技术在汲取了希腊的建筑营养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它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因此它的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在这种结构的支持下,屋大维和他的建设者们把在巴拉丁山上的皇宫修建得美仑美奂。后来的继任者也纷纷效仿,继续扩大建筑。仅仅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结构,其跨度就达293米。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12]

公元一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因此空间更为开敞。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罗马传统的房屋有一个朝天敞开的中庭,内部柱廊中间有个花园,不过这样的房屋只能在附近的山丘上才能找到地方,而居民中最卑微的阶层都住有几层高的集体楼房里,这类楼房形成孤岛式的住房群。

这些建筑通过高高房顶、拱门、坡地和辅助建筑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向七丘山顶向外的地区扩展,一种略有层次、迷宫式的大杂院建筑布满了山间谷地。

为了帝国的贵族及其公民的生活和娱乐,又修建了较大的角斗场和大型公共浴场。又在巴拉丁山冈上修建了阿波罗神庙、屋大维柱廊、恺撒纪念堂,玛尔且勒剧场、玛斯战神庙等一批大型宗教和公共建筑。罗马万神殿、凯旋门、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还有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在古罗马的圆形神殿中,最有名的是“万神殿”。“它始修建于屋大维时代,终于哈德良统治时期,共修建了150多年。殿高43米内部直径也是43米,正门有8根混凝土大圆柱,高大的青铜门至今尤存”[8]。这样庞大而又久远的建筑,只有在周详的规划后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也就反映了罗马统治者和建筑师有效的规划后合力实施的情况。

凯旋门原本是一种临时性建筑,最初可能是用方木制成,在节日庆典上由罗马的法官竖起来庆祝军队英雄们的胜利。直到公元前1世纪,作为罗马国力和秩序公认的象征,这种拱门才变成那种纪念性的饰以大幅雕刻的石门矗立在帝国里。

凯旋门的搭建反映了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已经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在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就达到25米。这样的木结构的建造是需要比较先进的技术来支持的,而这时的罗马显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

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的外部分为三层,每层环以八十根希腊式的圆柱,两柱之间砌成拱门,它是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而地基却没有明显的沉陷。这种在地基相对松软而时间又短的情况下完成且没有出现任何差错的浩大工程,我们不得不说罗马人在建筑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而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大角斗场无疑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

大角斗场又叫圆剧场,它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型的。大角斗场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公元72年,韦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建造斗技场,8年后由他的儿子提图斯完工。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高48米,用巨石和大理石建成。”[10]

“角斗场的长轴有188米,短轴有156米,它的中央是‘表演区’,外围排着层层看台。‘表演区’也是椭圆的,长轴长86米,短轴长54米,地上铺着木板,板底下的地下室用厚厚的混凝土墙隔成小间,有些用来关猛兽有些用来关角斗士,这些角斗士大多都是奴隶。”[2]看台约有60排,逐排升起,由低到高分为5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给长官、元老外国使节、祭司、修女之类的贵宾坐;第二区坐的是骑士和其他贵人们;第三区坐的是富人,第四区坐的是普通公民;最后一区可能是给妇女们坐的,廊柱上站着些水手,他们像操纵风帆一样管理着张在悬索上的天篷,给观众们“遮荫”。为了改善观众的视听效果,还在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

大角斗场是古罗马建筑的杰作,同时它也是许多现代露天体育场的典范。我们如今在斗技场底部所见到的石头迷宫,当年被大角斗场的地板遮盖着。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罗马城市的规模和气派。而这,也是今天我们体育场场馆内设计的最早溯源之一。

在罗马和平的这一段时间里,许多罗马人除了看戏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可以消遣的好去处,那就是公共浴场。比较富丽豪华的有卡拉卡浴场、戴克里先浴场等。

公共浴场内的设计和种类在我们今天的很多上档次的公共浴室都还达不到那时的标准。把几个十字拱和筒形拱、穹隆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它与东方的土耳其浴室相近,比其他建筑无更能体现罗马人的生活特点,公共浴池内设有不同温度的浴室,热水和冷水游泳池、按摩室、体育室┅┅浴池有充足的水源供应。”[14]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了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这样的建筑式样和结构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建筑,1561年,作为对伟大的保暖建筑的有效反映,米开朗琪罗根据戴克里先浴场现存的一个小部分重新改造了宏伟的圣·玛利亚教堂。

可见,后世的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都从这里汲取营养,帝国的建筑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后世的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建筑、绘画、城市规划等等。

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典型的长方形会堂有许多特点,例如带有过道的长方形布局,侧面建有柱廊、纵向天窗和木材支撑的房顶,有时还有一个半圆形拱顶附带建筑,它的中间放一个为法官准备的座椅。它的前面一般有一个用来奠酒的小祭坛,这种设计并不是偶然地成为阿波罗多罗斯和君士坦丁的新的长方形会堂的原始构思的,而是受到帝国浴场宏伟的交叉穹厅或冷水浴间的奇特构思的启发的结果。

城市供水是帝国建设发展的又一难题,虽然罗马城离台伯河不远,但是它是依靠着七座山丘发展而来的,凭那时候的技术是不可能抽水供给城生活的,那么就只能靠引水。

这就要求水利工程师通过精确计算引水渡槽的走向后再进行施工。

从城郊引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使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就必须克服城市的地理状况所带来的不便。如输水槽的架设、输水路线等等。在此,建筑师们想到了修建贮水池、拦蓄人工湖等,在落差较大的地方修建了输水道,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又在许多地方修成开有无数拱门的石筑长桥,这样既克服输水道抗冲击力不强的弊病,同时也减少了对建筑材料的消耗,这样的工程无疑是巨大的。“由克劳迪修建的输水槽长达四十英里,最后的十英里,以开有无数拱门的石筑长桥架设,迤俪如龙直通巴拉丁宫殿。”[14]由于这种水槽每条都承受着几条水源,如果任何时候这些水道受阻碍,罗马城大部分的供水都将中断,不过即使发生这种困难,也有补救的办法,在旁边修建一个临时性的建筑,高度与受阻的水道一样,用一条铅铸的水槽接上水道,代替发生故障的那段水道,使水流通过。

为了保证水道的疏通,帝国还专门设立了水利总监来管理输水道,在屋大维时期就曾经任命过马塞拉·科维努斯为水利总监,命作过大法官的波斯图米·苏尔皮西乌斯,和一名二级元老卢西·科米尼乌斯为他的助手。

同时,针对当地地产主常进行破坏的行为,元老院作出了惩罚的规定,后来又出台了专门保护输水道的法令。公元前11年元老院发布了六条法令,两年后又以名为‘昆克奇’的法令以补充。该法令规定:“在本法案通过之后,任何人蓄谋破坏或致使破坏渡槽水道、引水管道、拱桥、水管、水库、贮水池等引导公共用水入城的装置;或以其他破坏活动使供水或其一部分受阻而不能正常涌出、落下、流走、到达或传送到罗马城;或阻扰水流畅通,使其不能按所分配的流量流入罗马城里的水库和贮水池,或流到某些将与罗马城相连接的地方和建筑物,以及某些其业主已经获准得到供水的地产、花园和田地均应予以即凡酿成此种妨碍者应判处向罗马人民缴纳罚款十万塞斯特斯。此外任何人蓄谋造成上述任何项损坏时,应遵照水利总监的要求,切实负责修理、恢复、重建、修造、树立,而且如果情况要求则应立即拆除所损坏的部位。水利总监,如果没有水利总监,则由主持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纠纷的大法官,应对犯有上列规章者强制处以罚款或监禁。水利总监,或有关大法官,有权强迫犯着交纳罚款或接受监禁,如犯上述规章者是奴隶,则其主人应处以向罗马人民交纳十万塞斯特斯的罚款。” [6]

通过立法和设立行政官员来保护城市的公共设施的事件是很先进的,这种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进行保护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我们在对城市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管理也是汲取了古罗马城市管理的营养。

罗马皇帝尼禄在建造罗马城时,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把街道建造得又直又宽,两旁房屋都以正面临街,为了防火,房屋的地层都要用砖头砌筑,房屋之间要留出空隙,从城外引水存如蓄水池,以备消防之用,在大街上建造廊柱,为几千住宅建造前廊。”[14]而这些建筑大多都是以方尖碑和喷泉为中心,又直又宽的街道为射线的一种呈放射布局的城市形式。

由于罗马建筑是通过建筑物之间按照功能和象征意义方面的连接方式来定义的,它基本上是衔接式建筑,不时出现拱门、门廊、蓄水池、宽阔的台阶,喷泉、排柱和雕廊,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两个防护建筑相同的地方。这种建筑式样反映在建筑学上则是一种复杂的线性编织法。

广场的建设则是为适应商业的需要。广场附近是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

随着帝国的日趋强大,罗马等许多城市也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来来往往的各地商人都会来这里的广场交易,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东方的香料、埃及的麻纱、刺绣、玻璃制品、粮食以及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日益繁华的罗马经常从亚历山大城得到各种名贵商品的供应,规模广泛的海陆贸易促进了帝国各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加大了对广场的要求,最初的规划是建造两个广场,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商业等事业的繁荣,有增加了一个,在广场周围建有一些基础设施如蓄水池、公共浴室、寺庙、圣坛等,许多居民的建设就是以广场为中心开始建造并开始延伸开来,逐渐形成了“平坦的街道纵贯着市区,街道的两旁还有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水泉、密集的民居和店铺的综合性的城市。”

为了稳定社会治安保护市场的繁荣和昌盛,屋大维又从宣誓效忠他的军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军人组成了城市警察部队,负责管理社会的治安和秩序,这支部队的办事效率较高,为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墅建筑也是帝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许多有经济基础的庄园里,庄园主往往会建造一座别墅。别墅的大小及划分的部分应与整个庄园的范围相适宜。“它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别墅的城市部分,或称为园主宅第。其次是庄园农舍,或称为农民住宅。第三部分是农用建筑,即仓库等。”[6]园主宅第分为夏季别墅和冬季别墅,冬季别墅的居室面向冬至日出是的太阳方向,冬季餐厅面向秋分时中午的太阳,但是夏季餐厅则应想冬季日出的方向。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规划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了,它是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当时城市建设发展到一个新台阶的表现。在今天的我看来,这样的建筑式样,这样的建筑设计也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至少,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们就已经掌握了采光技术,使建筑与自然结合在了一起。

哈德良别墅是在公元118年到134年逐渐修建起来的,是所有古代别墅中最大、最独特的。它表面上的无序与荒诞的规划包含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其中有些是曲线型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由柱廊、水池、运河以及喷泉相连,形成了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馆。

这样的别墅在今天建造起来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在帝国时期,罗马的建筑师们就已经做到了,而且还使建筑和雕塑结合,把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

于是,在罗马模式的带动下,罗马的城市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生活富足。在经过了几代皇帝的努力营建后,罗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兴建的一百多座神庙,仅仅是在屋大维时期,而他的副手阿格里巴建设了许多的建筑。“除了修建海港、造船厂、拦蓄人工湖、修桥补路之外,还兴建了罗马第一所豪华的皇家公共浴室,为罗马修复了一条输水道,又新建了一条,凿水井700口,开水源500处,建蓄水池130座。”[14]

罗马城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在许多的古籍中得到了反映,老普林尼在他的书中这样记述到:“罗马已建成了14个街区,265条十字交叉的大道,37座城门以及通过这些城门总长达21765步的道路。[2]”这反映了罗马城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

在《学识》和《博物志》这两本保留较完整,权威性较高的古籍上这样记载:‘马戏场两座,剧院三座,角斗学校四座。’这样的城市规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仍然是比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如此的齐全,在今天的有些城市都还达不到,而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罗马城的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又如,(《奥古斯都编年史》第二十六章)记载:为了给罗马皇帝埃拉加尼鲁斯创造一个最高特点的故事,写作罗马皇帝传记的作者让当时的皇帝组织了一场搜集蜘蛛网的比赛,结果从城市的房子中搜集到的蜘蛛网达到10000磅之多。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资料的准确性,但是这个事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的繁荣。繁荣的承载对象就是要有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繁盛的境况不仅见于帝国的首都,而且也见于其他城市,北非洲废而再起的迦太基城,至今残存着圆剧场的遗迹。高卢的阿劳西奥,有石雕精美的恺旋门;尼卯塞也有长达九百米英尺架设公用输水槽的拱桥。十九世纪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为我们留下一个早期罗马帝国普通城市的模型。“平坦的街道纵贯着市区,街道的两旁还有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泉水、密集的民居和店铺,以及埋在火山灰下的日用品,┅┅都足以说明当年帝国时期的繁荣,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规划性。”[13]

屋大维在他的语言中这样说道:“我接到的罗马城是一座砖头城,而我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大理石的罗马城。”虽然这有些夸大,但是罗马帝国的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

四、影响

罗马的繁荣和城市建筑的成熟和完善,给后世西欧的建筑,特别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在建筑上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了生活领域的扩展,扩展了建筑创作领域,设计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相当成熟的功能形制和艺术样式。

第二、空前地开拓了建筑内部空间,发展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创造了相应的室内空间艺术和装饰艺术。

第三、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从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思潮开始日趋衰落。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又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才告一段落。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