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 | “时氏宗祠”之(八)——安徽省寿县“时公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宗祠 | “时氏宗祠”之(八)——安徽省寿县“时公祠”,第1张

坐落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1 9 8 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春秋战国时期,有八百年历史的楚国向东扩张,源于江汉地区以荆州为中心的楚文化也随之东渐江淮地。特别是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 4 1 年)楚国迁都寿春后,江汉楚文化与淮夷土著文化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成为楚文化的一大支脉。

楚庄王时,孙叔敖在此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亦名期思陂、龙泉陂、安丰塘)。被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塘”。芍陂周围遗存有孙公祠(祀孙叔敖)、邓公庙(祀邓艾)、安丰城遗址等古迹。

现存的寿县古城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面积虽只有楚城的1 /1 0 ,但城墙上独特的“月坝”型防洪设计堪称天下一绝,任凭城外洪水滔天,可保城内安然无恙。

寿春作为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的有:楚幽王墓、楚考烈王墓、楚寿春城遗址。楚寿春城遗址,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遗址。

除此之外,寿春还是豆腐和管状射击武器的发祥地、淝水之战古战场,时苗留犊、王祥焐冰、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等美好的故事传说。

城垣巍峨,市井繁华,名胜古迹,处处可寻。但众多景点中,最吸引目光的,当属城中那座古朴、典雅、肃静的时公祠了。

寿县城墙南大街西面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巷子——留犊祠巷,是寿县的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一些老房子。在留犊祠巷的深巷尽头就是时公祠,也称“留犊祠”。

北宋,苏轼过寿春留犊池、留犊巷,作诗:

时苗为寿春令,用黄粹牵车。岁徐生犊,去任留犊。百姓思苗公德不忘,把苗公喂牛喝水的池塘称之为“留犊池”,把苗公牵牛经过的巷道称之为“留犊巷“,把苗公喂养的牛栖息的地方称之为“留犊坊”,还为苗公建起了祠堂,称之为“留犊祠”。

明成化间,寿州知州赵宗为纪念时苗,在池旁建造了时公祠,又名留犊祠。

清乾隆十年,知州金宏勲重建时公祠,作纪略:

后又毁。现在的时公祠,地方政府于1990年拨款,在原址上恢复重建。

2020年5月20日,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寿县文化和旅游局对时公祠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公示。

汉以后,历代名宦多将时苗视作清廉楷模,推崇备至。寿春坊间更是将其作为神灵供奉。“政声人去后”,此言不虚。

当下,神州处处廉政之风劲吹,为官者当学时苗,以德为本,慎用权力,临财不茍,清清白白。如此,天下太平,盛世和谐。

文尾录哈余庆作《踏莎行·访时公祠》:

孙叔敖斩蛇

楚庄王时(前613年0591年)令尹孙叔敖,期思人。儿时即有美好的心灵。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一条两头蛇,顿时吓了一跳。他听老人们说过,谁见了两头蛇,就会立刻死亡,心中不免有些惧怕,但他转而想到,我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如果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岂不贻害无穷!想到这里,他毅然举起石块把两头蛇砸死,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做得对。这个故事在寿县安丰塘周围农村广为流传。

赵匡胤与“大救驾”

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进。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

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

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颇受欢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鼓,对面锣”,这句话在寿县已经谚语,寓意是有话当面讲,说话要算数。

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据《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笃神仙秘法鸿宝之道,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日有八位老者求见刘安、门吏见是八个须眉皓素的老人,不愿通报,八公顷刻变成八个童子。门吏大惊,即告刘安。刘安顾不得穿葑,赤脚出迎,执弟子礼。八公留下后,日与刘安登山修道炼丹。不久丹药炼成,刘安服之,与八公“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啄之,尽得升天,出现了“鸡鸣天上,犬吠云中”的奇观。由此产生了“人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淮南鸡犬”等成语典故,寿春城北之山也因之而得名八公山。

刘金定战死缠脚寺

缠脚寺在万福镇附近。传说赵匡胤兵败寿州,被困南塘(今寿县境内)。赵手下大将刘金定领命往北突围搬兵。刘金定奋力杀出重围,在御弟赵光义处讨到救兵。但大军行动缓慢,刘金定又领一百轻骑翻身杀回寿州。

这时南唐兵摆下阴魂大阵把寿州城团团围住。刘金定不顾身体劳累,率军马踏联营欲冲入寿州。她冲啊冲,冲到了北门下。可是北门的千斤闸已经放下了,刘金定无法入城。于是她转身向东门杀去。她冲啊冲,冲到了东门下。可是东门的城楼塌落了,刘金定无法入城。于是她又杀向南门。南门的敌军溃散了,南门的水道已经给滚木擂石填满了,还是进不去。最后杀到西门,敌人已经把西门烧毁,一时半会儿火灭不了。于是刘金定干脆掉头再次杀入南唐的大阵,直杀得敌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四散逃命。

刘金定七进七出,带着大家杀了一层又一层,连战了七七四十九阵,这边杀不动就杀那边,把敌人打得像倒柴块子一样,嗷嗷直叫。可是敌人来的太多了,就是冲不出去。她的膀子上,腰上,胯上,大腿上都带了花,身上中了好几箭,浑身都是鲜血,身边的护卫也都打散了,只剩她一个。刘金定的马快,最后终于杀出重围,把敌军甩在了后边。跑到芡河边,她胯下的桃花马一阵悲鸣,终于累死了。刘金定没了马,只好自己趟水过了河。河水把鞋袜都浸透了。刘金定也累了,就在河边把战靴脱了,解开缠脚布放在河边的青石上晾干。 刘金定边休息,边把自己身上的箭拔下来,然后撕下战袍把伤口裹好。其他地方的箭都好拔,就是背上中的箭不好拔。刘金定够了几次没够着,反正有铠甲挡着,入肉不深,干脆就不拔了,让它在那插着。不大会儿,缠脚布也晾干了。刘金定就重新缠脚。刚缠到一半,杀声四起,南唐追兵赶到了。刘金定连忙跳起来迎战,再一次把南唐兵杀得四散奔逃。刘金定拔腿便追,可是缠脚布还没完全系好,几个回合之后就松了。刘金定一个不小心绊在自己的缠脚布上,仰天摔了一跤。这一摔不要紧,她背上本来就插了一支箭没有取出,这一下子就从后背捅到了前心。刘金定惨叫一声,两腿一蹬,气绝身亡。敌军见刘金定倒下,过了半天见没动静就一拥齐上把刘金定的首级割了送往都城请功。

过了两天宋朝大批援军赶到,赵匡胤在河边草丛里找到刘金定的无头尸体,厚葬在此,并建了座庙纪念刘金定,后人便把此庙叫做“缠脚寺”。因刘金定的无头尸体葬在这里,所以就称这道山岭为“无头坟岭”。

隐贤古镇有一条涂家巷,传说从前巷里往过陈、王两户人家,院落仅一墙之隔。陈家的墙头左侧植枣树一株,三年后枣树结满红枣,树枝越过墙头,伸向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掉落。王家想邻家枣树结的枣子,俺家不该享用。于是就编了竹笆,斜架在枣树枝下,使掉落的红枣滚回陈家院里。陈家发现后,悄悄把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年年结枣,年年编笆,王家想,还是迁到别处住吧,免得天长日久,影响邻居关系。陈家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枣树锯掉。王家见到倒在地上的枣树,深表惋惜,问道:“为何把这正在结枣的枣树锯掉?”陈家说:“枣子虽好,也没有领居好啊!”“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寿县四个城门典故由来:

寿县古城墙四个城门有四个典故。那么东门有一个石刻,叫人心不足蛇吞相。寿县在八公山下,原来有一个梅生。他每天上学的时候走到八公山下,都可以看到一条小蛇。有一天这条蛇受伤了,他把这条蛇救回家去,为它疗伤。治好以后又放回了自然。几年以后,皇宫发出了皇榜,说是太后有病,那需要一种药引,就是用蛇的肝。

如果哪个能把太后的病治好,那就会封他为相。结果后来呢,这个梅生就到了八公山下,然后这条蟒蛇出来了,就跟他说你可以取我的肝去给太后治病。然后他就去割了一点蛇肝敬献给了太后。太后病治好以后,梅生就被封为相。后来他的母亲生病,他也去割了蛇肝。那最后呢他还想再去割一点肝,将来自己使用。

他说那我再割一次啊,然后我就不要了。第三次进入蟒蛇腹内以后,他把整个蛇的肝全部割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蟒蛇疼痛难忍,把嘴抿住了。梅生呢就葬身于蟒蛇的腹内。这是东门的典故,叫“人心不足蛇吞相”。相,不是大象的象,而是相爷的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