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独参汤简介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独参汤处方大人参20~30克(去芦)制法上药叹咀。功能主治补气固脱。主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枣子5个,同煎至150毫升,随时细细服之。令患者熟睡一觉。摘录《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辨证录》卷二:独参汤处方人参3两,附子3分。功能主治久痢之后,下多亡阴,阴虚而阳暴绝,一旦昏仆,手撒眼瞪,小便自遗,汗大出不止,喉作拽锯之声。用法用量煎汤灌之。摘录《辨证录》卷二《校注妇人良方》卷三:独参汤处方好人参2两或34两,炮姜5钱。功能主治元气虚弱,恶寒发热,或作渴烦躁,痰喘气促;或气虚卒中,不语口噤;或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或难产,产后不省,喘息。用法用量水煎,徐徐服。如不应,急加炮附子。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三《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独参汤别名人参汤处方大人参2两(去芦)。功能主治劳证止血后,用此药补之。主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血晕诸症。用法用量人参汤(《十药神书》周杨俊注)。注意咳嗽去之。各家论述陈修园:失血之后,脏阴太虚,阴虚则不能维阳,阳亦随脱,故用人参二两,任专力大,可以顷刻奏功。但人参虽有补虚之功,而咳嗽者忌之。乘此大血甫止之际,咳嗽未作,急急饮之。若得熟睡一夜,则血从心脏而生。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医学集成》卷二方名独参汤组成高丽参。主治喉证,亢阳飞越,痰如拽锯。用法用量浓煎,加姜汁、竹沥冲服。《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独参汤组成好人参1两,生姜5片,大枣5枚。主治阳气虚弱,痘疮不起发,不红活,或脓清不满,或结痂迟缓,或痘疮色白,或嫩软不固,或脓水不干,或时作痒,或畏风寒;失血或脓水出多,血气俱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煎8分,徐徐
详见百科词条:独参汤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9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丹栀逍遥散 41 丹栀逍遥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丹栀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方剂学》方之丹栀逍遥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丹栀逍遥散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丹栀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ān zhī xiāo yáo sàn
2 英文参考Danzhi Xiaoyao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丹栀逍遥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4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为方剂名,即《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记载的加味逍遥散的别名[1]。
41 丹栀逍遥散的别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2]。
42 组成
炙甘草、炒当归、芍药(酒炒)、茯苓、炒白术各一钱,柴胡、牡丹皮、炒栀子各五分[2]。
43 丹栀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2]。
44 功能主治《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丹栀逍遥散功能疏肝解郁,清热除烦[2]。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瘙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及瘰疬流注等[2]。
5 《方剂学》方之丹栀逍遥散 51 处方逍遥散加丹皮、山栀。
52 功能主治《方剂学》方之丹栀逍遥散功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主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
53 丹栀逍遥散的用法用量水煎取汁,分2次服,日服1剂。
54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皂荚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皂荚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性状 27 炮制 28 性味 29 功能主治 210 皂荚子的用法用量 211 注意 212 附方 2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皂荚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皂荚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皂荚子 1 拼音
zào jiá zǐ
2 《辞典》:皂荚子21 出处
《雷公炮炙论》
22 拼音名Zào Jiá Zǐ
23 皂荚子的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防虫蛀。
2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26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毫米,宽7~8毫米,厚约7毫米。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时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形鲜**的子叶。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27 炮制《雷公炮炙沦》:"皂荚子,收得,用磁瓶盛,下水,于火畔煮,待泡熟,剥去硬皮一重了,取向里 肉两片,去黄(其黄消人肾气),用铜刀细切,于日中干用。"
28 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本草经疏》:"味辛咸,温,有小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甘,气温,无毒。"
29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祛风消肿。治大便爆结,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瘰疬,肿毒,疮癣。
①《本草图经》:"核中白肉,入治肺药。又炮核取中黄心,嚼饵之,治膈痰吞酸。"
②李杲:"和血润肠。"
③《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
④《本草崇原》:"治疝气并睾丸肿痛。"
⑤《医林纂要》:"杀疳虫。"
⑥《本草求原》:"疏风热,去麻痹。"
210 皂荚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211 注意孕妇慎服。
212 附方①治大肠风秘:皂荚子三百粒。破作两片,慢火炒燥,入酥一枣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为度,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枣仁汤,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渐加至百丸,以通为度。(《妇人良方》)
②治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一两。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圣惠方》神效散)
③治里急后重:积壳、皂荚子等分。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普济方》)
④治下痢不止:皂角子瓦焙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下。(《医方摘要》)
⑤治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皂角子。洗净,以少酥熬香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枣仁汤下三十丸。(《千金方》)
⑥治瘰疬满项不破,及肿疼痛:不蛀皂子三百个,酒一升半,化硇砂一两,同浸皂子七日,以文武火熬成,候酒尽为度,每至临卧,含化三粒。(《博济方》)
⑦治气毒结成瘰疬,肿硬如石,疼痛:皂荚子一两(烧灰),槲白皮末一两。同研令细,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⑧治一切疔肿: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千金方》)
213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皂荚子的方剂 灵宝丹
:灵宝丹:别名:归命丹、返魂丹处方:硫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
百合丸洗去苗土),桂心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皂荚子仁半两(微炒),贝母1两(煨微黄),五味子1两
皂荚子散ázǐsǎn《圣济总录》卷一五八:方名:皂荚子散组成:皂荚子200个(灰火炮熟,去皮),槐实(麸炒)
内消牡蛎丸总录》卷一二七:组成:牡蛎(煅过,为末)3两,皂荚子2升(取白水浸1宿)。主治:瘰疬。用法用量:每
皂荚子丸jiázǐwán《圣惠》卷六十六:方名:皂荚子丸组成:皂荚子20个(炒熟),巴豆2个(去皮心,研,纸
更多用到中药皂荚子的方剂用到中药皂荚子的中成药 利胆石颗粒
苏梗100g陈皮140g神曲100g郁金140g皂荚364g制法:以上十五味,取皂荚、郁金,法半夏
麝香丸),牛黄1分(细研),蜗牛子1两(炒令微黄),皂荚子1两(炒微黄),皂荚针1两(锉,炙黄),薄荷1
润肠丸丸组成:凌霄花干半两,天台乌药半两,人参半两,皂荚子(炒熟,去粗皮)半两。主治:一切风秘,虚人及老
青黛散夜涂之,须臾,自然流引涎出;若鼻内有疮,用蒜如皂荚子大研和少许散,纳于鼻中;若外有疳疮,以猪脂和散
山鸡大补酒不宜服用。3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4本品宜
更多用到中药皂荚子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皂荚子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六]治气毒瘰诸方
大小不定。肿硬疼痛。蜗牛散方。蜗牛壳(一钱末)皂荚子(煨去皮取末三钱)乳香(如莲子大一枚)腻粉〔一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六]治热毒瘰诸方半斤。捣碎。以酒二碗。浸三日。揉取汁。去滓。用皂荚子二百枚。煨熟。捣罗为末。用玄参酒熬皂荚子末成膏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诸疮肿门]诸疮水毒肿取合者。以针包子散治水毒入疮肿痛。或入刺骨者。皂荚子(不蛀者七枚)上用坩埚入药在内。瓦盖锅口。慢火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三]诸疮水毒肿,水即出。治水毒入疮肿痛,或刺入骨者,皂子散方皂荚子(不者七枚)大虾蟆(干者一枚)胡椒(十五粒)上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皂荚本文2023-08-19 13:24: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