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神树的原型 神话中的扶桑树是种什么树(4)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三星堆神树的原型 神话中的扶桑树是种什么树(4),第1张

古代祭司观天象都在晚上,这个时候天上的星星最明亮。通过经年累月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所有的星星都在移动,特别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它们的运动轨迹更加明显。如果把星星移动的轨迹按照时间连成一条条线路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纵横交错的线路宛如枝繁叶茂的大树。闪亮的星星就像树枝上结下的果子。当然如果仅仅是果子,就太缺乏诗意和神圣的感觉了,还是把它们看做是栖息在树间的神鸟更好。根据这种观测绘制的天象图就是神树的原型,古人不仅仅用它们来观测天象,而且还把它们当成一种天人感应的征兆,用它来与神祇沟通,占卜吉凶。可以说具象的天象图就是神树,或者也可以把三星堆的神树视为最早的浑天仪。除此以外,按照古人借物托神的惯例,他们总是把虚无的事物通过现实存在的东西加以形象化。三星堆的神树也不例外,它一定也有在现实中存在的树木原型。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着一段直径约一米、高八米多的巨大乌木。在三星堆遗址发掘中,也出土了许多巨大的乌木,这些乌木的年代有的达八九千年,就是说在三星堆时期还生长着许多这样的大树。有专家认为,这种乌木就是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原型。蜀人将乌木称之为阴沉木,它的年代久远,距今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更久的达到了四万年。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是乌木最集中的出产地之一。主要是由于古四川盆地曾遭受重大的地理、气候变化,致使许多名贵的千年古树被深埋于古河床中。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过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木。由于阴沉木具有耐潮、万年不朽、不怕虫蛀的特点,因此是制作家具和棺木的上等材料。许多达官显贵都把阴沉木家具及出自阴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这也充分说明了阴沉木的珍贵难求。清代帝王曾一度将阴沉木列为皇家专用的材料,民间不能私自采用。袁世凯为了显示自己的帝王身份,耗费大量家财寻找阴沉木,为自己拼了一副棺木。我国古籍中记载的阴沉木还具有药用价值。从已经发现的乌木来看,乌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柏木、杉木、楠木、椆木、野荔枝木、苦梓、绿楠、铁力等,因此乌木并不单指某一树种,所以也不大可能是三星堆所属的神树。《山海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就是说,在东海汤谷,生长着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树,树上居住了十个太阳,每天由三足乌驮着轮流值日。每当一个太阳升起,其他九个就在神树上休息。这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九只神鸟的造型不谋而合,青铜神树很可能就是古书记载的扶桑。如果说这种猜测成立,那么扶桑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木?我们在古蜀文明起源的考察中,在北川九黄山猿王洞景区,看到了当地人所供奉的神树。在山腰间,沿着一条小路的石阶向下行去,就来到了一个小平台。这个平台四周,郁郁葱葱长满了挺拔的树木,将整个平台包裹了起来。在平台的正中央有一棵高大而笔直的树,四周树木的遮掩使人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目,阳光艰难地从树隙中透出星星点点,整棵树都笼罩在雾气之中显得格外神秘。按照当地的习俗,到这里祭拜的人,只能从右向左逆时针,心里默想一个愿望,围树绕行三圈并且绝对不能回头看,只有这样才算是虔诚。这样的一个规定使我们即便在树下走了好几圈,也没能看清这棵树究竟长得什么样。也许,这就是神树之所以神的地方。羌族人经常在这里祭拜,小到祈求全家平安,大到祈求风调雨顺。为此我们拜访了当地专门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专家告诉我们:这棵神树,就是当地最常见的榕树。由于它生长的位置非常奇特,是在一个凸出的山崖上。而且比其他的树都挺拔高大,枝叶茂盛,加上四周众多树木环绕,有如众星捧月,使这棵树显得与众不同。据说这棵树的树龄已达千年。但是榕树的木质不适合做成笔直的棍棒,也就是说,权杖不会采用榕树来做。印度的菩提树,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因此被佛教奉为圣树,同时也成了印度的神树。中国所独有的银杏树,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时代,是果树中寿命最长的树种,有活化石的称号,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神树。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观念中,神树都是一些高大、树干笔直而且生存年代久远的树木。樟树、楠木、桑树的生存年代都比较久远,而且树干也具有高、直的特点,木质都比较坚硬,适合制作权杖。专家根据古文献的记载以及这几种树木的特性,认为扶桑树是神话中的树木,不可能栽培。当时有神木崇拜的上古先民,便选定了一种树,来作为太阳神树扶桑的替代物,而这种替代物就是桑树。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将桑树奉为神树的例子,《吕氏春秋》中记载,汤灭夏后,曾遭遇大旱,五年内农田没有收成,于是汤王率领众臣在桑林中祷告求雨。古蜀国的第一代蜀王蚕丛,自立为王后,开始教导大家养蚕。正是由于蜀国境内有大量桑树,才会有高超的养蚕技术,才会产生蜀锦,远销印度。金杖里所包裹的木棍,如果从坚硬程度上来说,应该是神树的一根树枝,而这三种树木中只有桑树的树枝适合做权杖。因此,桑树最有可能成为古蜀地区的神树。

不是的,楮树是一种野生的树木,一般来说植株较小,雌雄异株,也是一种较为粗糙的树木。雄树的叶片为掌状,雌树的叶则为心型。它们大多都生长在一起,根根相连,枝叶交错。每年初夏,雄树开花,浅绿色,长长的,很很像松毛虫;盛夏七月,雌树果实成熟,圆形的,红色,质感较粗,俗名楮桃。

楮树别名:构树、谷浆树

学名:Broussonetiapapyrifera(Linn)L’HeftexVent

楮树为桑科构属植物。木材淡黄褐色,纹理斜,结构中等,质松软,可作器具、家具及薪炭用材。树皮纤维长、洁白,是做宣纸、钞票用纸的优良原料。果实入药,叫楮实子,乳汁、根皮、树皮、叶也可人药,补肾利尿,强筋骨明目。果实含皂甙、维生素B及油脂。种子含油约317%,油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总量达到90%以上,其中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的含量为85%以上,明显高于花生油、菜籽油等常见食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树皮浆汁可做黏性很好的糨糊,外擦治患脚气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楮树叶片肥大,叶的粗蛋白质是大米、玉米的3倍,小麦的2倍,仅次于大豆,用来喂养畜禽,优于配合饲料与混合饲料。抗烟性较强,可为工厂矿区及城市绿化树种。

楮树分布及栽培

楮树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及台湾等地,为各地低山地区常见树种。楮树在安徽各地均有分布,平原四旁尤为普遍,垂直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

楮树在古籍中也叫做觳树。《诗经》关于楮树的记载有:“鹤呜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朱熹注云:“觳,一名楮,恶木也。”虽未免武断。但证明了楮和毂是一物而异名。《山海经》中记载,我国到处都有毂或楮大量生长。汉代的《说文解字》说:“觳者楮也。”《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幽州人谓之觳桑,荆扬人谓之毂,中州人谓之楮。”明朝李时珍说:“楮毂乃一种也,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叶无桠权,三月开花成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桠权,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叶多涩毛。”可见楮树是雌雄异株,雄株与雌株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有的人就把它们起了两种名称。同时,对叶、果、汁的作用都进行详细叙述。树叶能治“刺风身痒”。吃嫩叶可以“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把叶子炒熟,研成细末,和面,作饼吃,“主治水痢”。果能“益气、充饥、明目,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和“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此外,古人早已用楮树皮作为制布,造纸的原料。据记载,东汉以来楮与麻一样,既是制布原料,又是造纸原料。

楮树的特征和特性

楮树为落叶乔木,高达16m,树皮暗灰色,平滑,枝皮韧性纤维发达。叶互生,宽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先端渐尖功短尖,基部心形或圆形,缘具粗锯齿,不裂或不规则3~5深裂,上面密被长柔毛。托叶卵形。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呈圆筒状柔荑花序,雌花为稠密的球形头状花序,腋生。5月开花,7~9月果成熟。复合果(椹果)球形,鲜橙红色,同多数瘦果组成,瘦果很小,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果皮革质,外被宿存的肉质花萼,子房柄伸长,各瘦果向外抽出。楮树为强喜光树种,适应性特强,能耐华北的干冷,也耐华南的湿热气候,能耐干旱瘠薄,又能生长于水边,能生长于酸性土或中性土,特别适合于石灰质土中,为喜钙树种。

楮树外貌虽较粗野,但枝叶茂密且有抗性强。根较浅,但侧根分布很广,生长快,萌芽力强,繁殖容易,少病虫害。抗烟尘,抗污染,对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二硫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乙炔、苯、氧化锌等有较强的抗性,对氯气、二氧化硫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尤其适合用作工矿区及荒山坡地绿化,亦可选作庭荫树及防护林用。

目录 1 拼音 2 杉木的形态 3 杉木的分布 4 杉木的习性 5 园林绿化 6 《全国中草药汇编》:杉木 61 拼音名 62 杉木的别名 63 来源 64 性味 65 功能主治 66 杉木的用法用量 6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杉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杉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杉木 1 拼音

shān mù

杉木系杉科,杉木属。又名:沙木、沙树、刺杉。

2 杉木的形态

杉木为乔木,高达30m,胸径2。53。0m。树冠幼年期为尖塔形,大树为广圆锥形,树皮褐色,裂成长条片状脱落。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常略弯而呈镰状,革质,坚硬,深绿而有光泽,长26cm ,宽35mm,在相当粗的主枝、主干上亦常有反卷状枯叶宿存不落;球果卵圆至圆球形,长2。55cm,径24cm,熟时苞鳞革质,棕**,种子长卵或长圆形,扁平,长68mm,暗褐色,两侧有狭翅,每果内约含种子200粒;子叶2,发芽时出土。花期4月,果10月下旬成熟。

3 杉木的分布

杉木分布广,北自淮河以南,南至雷州半岛,东自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西至康藏高原东南部河谷地区均有分布,在16省地区均有生长,南北约800km,东西宽1000km。垂直分布的上限因风土不同而有差异,如在大别山区为海拔700m以下,福建山区1000m以下,大理2500m以下。

4 杉木的习性

杉木为阳性树,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绝对最低气温以不低于9℃为宜,但亦可抗15℃低温。雨量以1800mm以上为佳,但在600mm以上处亦可生长,杉木的耐寒性大于其耐旱力。故对杉木生长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水湿条件,其次才是温度条件。杉木喜肥嫌瘦,畏盐碱土,最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PH4。56。5),但亦可在微堿性性土壤上生长。杉木为速生树种之一。20年生者树高约18。0m,胸径18。5cm但视环境而异,最速者6年生高达9m;在土层瘠薄干燥的山脊,则20年生高公7m。其生长最速的时期,大抵在414年左右。一般5年生的可开始结实,但林中生长的常在1520龄始结实。寿命可达500年以上。杉木根系强大,易生不定根,萌芽更新能力亦强,虽经火烧,亦可重新生出强壮萌蘗;其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干性,各侧主枝在郁闭的情况下,自然整枝良好,下枝会迅速枯死。因此,萌孽更新者也可长成乔木。

5 园林绿化

杉木主干端直,最适于园林中群植成林丛或列植道旁。1804年及1844年流入英国,在英国南方生长良好,视为珍贵的观赏树。美国、德国、荷兰、波兰、丹麦、日本等国植物园中均有栽培。

6 《全国中草药汇编》:杉木

61 拼音名

Shā Mù

62 杉木的别名

杉、杉树、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63 来源

为杉科杉属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以根、树皮、球果、木材、叶和杉节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64 性味

辛,微温。

65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用于慢性气管炎,胃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烧烫伤,外伤出血,过敏性皮炎。

66 杉木的用法用量

根、皮,均为05~1两,球果1~3两;外用适量,皮研粉外敷,或皮叶煎水洗,烧烫伤用杉木炭研粉调油敷患处。

6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杉木的方剂 杉木煎

拼音:shānmùjiān《仙拈集》卷四:组成:杉木(劈碎)。主治:漆疮。用法用量:煎汤洗。

杉木汤

卷十四引《本草图经》):别名:杉节汤、杉木节汤、杉木饮、杉木节饮组成:杉木节1大升,橘叶(切)1大升

隔壁膏

拼音:gébìgāo处方:老杉木节。功能主治:臁疮。用法用量:用多年老杉木节烧灰,真清油调,箬叶盛。

臁疮阡张膏

nzhānggāo处方:香油4饭碗,乱头发4两,杉木皮3两(烧灰,研末),白占2两,麝香5分(研细)

杉木节散

shānmùjiēsǎn《圣惠》卷六十七:组成:杉木节7片(锉细),苏枋木5两(锉细,以水1斗煎取1

更多用到中药杉木的方剂

用到中药杉木的中成药 木瓜酒

梅氏验方新编》卷三:组成:木瓜不拘多少(为末),杉木屑少许。功效:消肿止痛。主治:脚气肿痛。用法用量

更多用到中药杉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杉木 《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整骨接骨夹缚手法

,不许摇动。却用姜汁、韭汁,调圣神散贴之,用纸裹杉木皮一大片,按住药上,用绢带一条,从患处胁下绑至那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六脚气门]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半斤)蒴(半斤)葱白(连须半斤)蓖麻子(半斤)杉木(半斤)商陆(半斤)柳草(一斤)附子(二两)药半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整骨接骨夹缚手法

下,不许摇动,却用姜汁、韭汁调圣神散贴之,用纸裹杉木皮一大片按住药上,用绢带一条,从患处胁下绑至那边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杉

枝也。今处处有之,入药须用油杉及臭者良。时珍曰∶杉木叶硬,微扁如刺,结实如枫实。江南人以惊蛰前后取枝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二脚气门]干湿香港脚附论

楸木主产地为俄罗斯、我国东北等地

民间称不结果之核桃木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无华,色暗质松软少光泽,但其收缩性小,正可做门芯桌面芯等用。常与高丽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轻,色深,质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区别要点。

楸木为大戟科落叶乔木,属紫葳科,梓树属。干高三丈许,时大圆形或广卯形,先端尖,叶有三尖或五尖者。嫩叶及叶柄皆呈赤色,夏日枝稍开穗状之黄绿色细花。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后结实。多软刺。熟则三裂,木材细致。主要产于东北地。常用来制作家具。

楸木又名木、木、椅木、梓木等,《词海》:,或作‘楸’也。《尔雅•释木》:槐小叶曰。注:槐当为楸。楸细叶者为。《说文》:,楸也,与同。楸、,同物异名。晚明谢在杭《五杂俎•物部》说:梓也、也、椅也、楸也、豫章也,一木而数名者也。

楸树是江北一种面临绝种的优质名贵木材,生长于山东半岛及鲁西南地区

,生长期慢,特别稀少。一般成材树在60年至80年。木材的特点是,纹理清晰,结构细而匀,耐腐朽强,不变型,不开裂,无异味。据明清两代史料记载,楸木是当时制作器具的首选木材,是世人鉴赏之材。用其木材制作的明式家具,既具备所有红木家具的实用、观赏、保值升值的特点,又具备红木因水土不服、干裂、变型、开缝所达不到的品质,另外红木家具当今市场鱼目混杂,难辩真伪。用楸木制作的仿古家具面市以来,以其坚实耐用、自然环保等特点,受到较多中老年人和成功人士的青睐。

楸树的其它用途,古书中也有记载。药用,《本草纲目》中说:楸树叶捣敷疮肿,煮汤洗脓血。冬取干叶用之。还说,楸树根、皮煮之汤汁,外涂可治秃疮、瘘疮及一切毒肿;食用,明代鲍山《野菜博录》中记载:食法,采花炸熟,油盐调食。或晒干,炸食,炒食皆可;用作饲料,宋代苏轼《格致粗谈》记述:桐梓二树,花叶饲猪,立即肥大,且易养。从以上这些古籍记载中,可以看出楸树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金丝柚木黑心木莲,科属:木兰科,他们与柚木没有植物学关系。

真正的柚木防潮、抗蛀、稳定极佳,是实木的翘楚。该树种珍贵,材料非常难得,其中原产地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缅甸、印尼、老挝、越南、泰国、印度)我国在靠近云南边境的地方也有一些,其中以缅甸品种最佳。虽然在非洲及美洲也有柚木(取生印尼的原生种)但因为种植地区气候不同,树木的生长系数快,树龄10年就能成材,油质相对的就下降很多,已失去柚木油质丰富的特性,材质干燥易裂。因此标称非洲柚木或者南美柚木实际上已经算不上真正的柚木地板了,而市面上还有一种被称作柚木王,实际上是摘亚木酸枝木酸枝木英文名:MAHOGANY,BLACKWOOD),它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产地主要有印度、东南亚等一些国家

酸枝木的特点

酸枝木在颜色及品质上的区分比较复杂,有红酸枝、黑酸枝、黄酸枝之别,另外还有白枝和花枝,酸枝木色泽差异很大。

印度红酸枝的心材呈玫瑰色至桔黄褐色,干燥后则变成淡红褐色,是世界珍贵稀有之名木。

酸枝木也是红木,为贵重木材,坚硬而重,经长时间放置,可沉于水中,经过打磨可达到平整如鉴,抚之细滑清凉,木纹美观,不易腐朽,经久耐用。

为豆科植物中蝶形花亚科黄檀属植物。在黄檀属植物中,除海南岛降香黄檀被称为香枝(俗称黄花梨)外,其余尽属酸枝类。酸枝木大体分为三种,黑酸枝、红酸枝、和白酸枝。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过程中发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故名酸枝。有的树种味道浓厚,有的则很微弱。酸枝之名在广东一带行用较广,长江以北多称此木为红木。严格说来,红木之名既无科学性,也无学术性,它是一些人对各种木材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形成的笼统名称,属于外行语言。

在三种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颜色由紫红至紫褐或紫黑,木质坚硬,抛光效果好。有的与紫檀木极接近,常被人们误认为是紫檀,唯大多纹理较粗。

红酸枝纹理较黑酸枝更为明显,纹理顺直,颜色大多为枣红色。酸枝古称孙枝、紫榆,是热带雨林常绿乔木。主要产于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我国在清末民初之前广西、云南等省也有,但民国以后已完全绝迹了。其木质坚硬、细腻,可沉于水,一般要生长500年以上才能使用,它区别于其他红木的最明显之处是其木纹在深红色中常常夹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条纹,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说酸枝,就要先从红木这个词说起。现在,在家具的使用中红木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包含很广泛的词汇,好像只要是红色的木头就可以称之为红木,实际上红木或老红木(江浙地区)曾经是对酸枝木的称谓,当然现在有很多内行人还是如此称呼。酸枝木主要产于东南亚各国,结构致密,质地温润,纹理细腻,可沉于水,因为剖开后有一种略酸的香气故而得名。酸枝木在颜色及品质上的区分比较复杂,有黑酸枝、红酸枝,另外还有白枝和花枝,和其他的家具高级用材一样,在使用时用的是其心材。其中黑酸枝最为名贵且难得,真正的黑酸枝家具极其少见,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是红酸枝家具,白枝和花枝品质则相差甚远,少被提及。品质好、色泽深的老酸枝家具经过氧化、包浆后极像紫檀,而有着二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酸枝木家具的价值也接近于紫檀。色泽较浅的新酸枝看起来更像黄花梨,在感官的区别上只是像紫檀而无金丝;像黄花梨而无鬼脸。

酸枝木从颜色分有红酸枝、黄酸枝和白酸枝之别,酸枝木色泽差异很大。通常以粟褐色近似紫檀,材质坚韧,纹理细密者为佳;木质颜色偏淡,木质纹理粗疏者次之,酸枝木还被称为紫榆。清代江藩者著《舟车见闻录》记载紫榆来自海舶,似紫檀,无蟹爪纹。刳之其臭如醋,故名酸枝。酸枝初伐时,心材淡红色至赤色,经长时间放置,可沉于水。颜色逐渐转化为紫红色,光泽变为暗沉。酸枝木坚硬而重,可沉于水。木材有深褐色渐转化为紫红色,为紫檀属,但酸枝和紫檀是两种不同的硬木,酸枝为贵重木材,经打磨可达到平整如鉴,抚之细滑清凉,木纹美观,不易腐朽,经久耐用。

红酸枝木(产地:南美洲)[1]红酸枝木:新切面有酸枝木特有的酸香气,故称之为酸枝。隶豆科,黄檀属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2]红酸枝作为红木木材,是有历史渊源的。清代中期以来,紫檀(檀香紫檀)和黄花梨(降香黄檀)日渐难求,开始从南洋(东南亚一带)进口木材以替代,当时它有紫榆之称,因有酸香气,广东称之为酸枝,因颜色大多为枣红色,长江以北多称之为红木或老红木,也就是现在的红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的木质仅次于檀香紫檀,优于鸡翅、花梨。

[3]《红木》国家标准规定,红酸枝木类有如下四个必备的条件:①黄檀属(Dalbergia)树种;②木材结构细至甚细,平均管孔径向直径不大于200微米;③木材含水率12%时气干密度大于085g/cm3;④木材心材红褐色至紫红色。红酸枝木与黑酸枝木的区别就在木材心材的颜色上,黑酸枝木的材色栗褐色,常带黑色条纹。本类树种有:巴里黄檀Dalbergiabariensis,大乔木,分布于东南亚;赛州黄檀Dalbergiacearensis,大乔木,主要分布于巴西;交趾黄檀Dalbergiaochinchinensis,中乔木,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绒毛黄檀Dalbergiafrulescensvar,大乔木,主要分布于巴西;中美洲黄檀Dalbergiagranadillo,大乔木,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墨西哥等地;奥氏黄檀Dalbergiaoliveri,中至大乔木,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微凹黄檀Dalbergiaretusa,中乔木,主要分布于中美洲。都是红酸枝,但红酸枝木的材质有所不同,心材材色有深有浅,材色约分为偏红色系和偏褐色系。偏红色系的红酸枝木:心材新切面柠檬红、红褐至紫红褐、常带明显黑色条纹,密度重,气干密度10g/cm3,主要产地为中南半岛。心材材色也是有深有浅,色浅的偏**,纹理较直。市场上多见的红酸枝木纹理较直,有局部似黑酸枝木的栗褐色条纹,业内有称之为绿筋,就像人皮肤下的青筋血管。质优的久置则木色变深,深枣红色至紫红色,色泽颇似檀香紫檀,木质细腻不亚于卢氏黑黄檀,是为红酸枝木的上品。偏褐色系的红酸枝木:心材新切面紫红褐或暗红褐色,常带黑褐或栗褐色细条纹,产于东南亚。质优的心材紫红色或暗红褐色,弦切面带似黄花鱼腹部鱼皮纹。红酸枝木中还有纹理特别的类型。有弦切面带似肌肉纤维一样的浅色条纹,略似鸡翅木V形纹理的;也有弦切面花纹扭曲夸张艳丽的。

山野之中,有一种落叶的乔木,叫做楮树,在我国南方生长茂盛,北方也能生长。但是,过去有许多人认为它不是好木材,不愿意栽培,因此,这种树木似乎越来越少了,这是很可惜的。

楮树除了一些土名以外,在古籍中也叫做谷树。《诗经》《小雅》《鹤鸣》篇中就有关于楮树的记载,它写道:

“鹤鸣于九皐,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朱熹注云:“谷,一名楮,恶木也。”这位道学先生一开口就否定了楮树的价值,未免武断。但是,他总算证明了楮和谷是一物而异名。这一点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据《山海经》记载,我国各处由野都有谷或楮大量生长。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谷者楮也。”这更直截了当地肯定了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也做了相同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有两个名称出现呢?究竟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没有呢?回答却不一样。一种答案是说,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所以变成两个名称。如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幽州人谓之谷桑,荆扬人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另一种答案说,两者稍有差别。如《本草纲目集解》引苏恭曰:“此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文,谓之斑谷,今人用皮为冠者。一种皮白无花,枝叶大相类,但取其叶似葡萄、叶作瓣而有子者为佳。”还有的书上把楮、谷和构树当做同一个东西,那是有待专家研究的问题。我知道的一些旧书上,对构树的种属也有相反的两种记载。谷和构在现代植物学中虽系同科同属,确有不同点。至于谷和楮则是一物而异名,断无可疑。

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得最明白的是李时珍。他不但说出了两个名称的来源,并且用科学的观点分析了所以产生两个名称的道理。他说:“楮谷乃一种也,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叶无桠杈,三月开花成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桠杈,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叶多涩毛。”可见楮树是雌雄异株,雄株与雌株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有的人就把它们起了两种名称。李时珍又说:“楮本作柠,其皮可绩为纻故也。楚人呼乳为谷,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李时珍说明了楮树的用途很多,有的简直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过去大家不注意加以利用,所以它有一部分作用就被埋没了。现在我们应该切实加以利用,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益。

过去我们只知道楮树皮是造纸的好原料,却没有想到它的树叶、枝、茎、果实、皮下粘液等都是一些非常难得的特效药。先说树叶,它能治“刺风身痒”;吃嫩叶可以“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把叶子炒熟,研成细末,和面,作饼吃,“主治水痢”。李时珍归纳楮树叶的治疗效果,有以下几种:一、利小便;二、去风湿;三、治肿胀;四、治白浊;五、去疝气;六、治癣疮。这最后一项有人试验过,的确效果很好。再说枝、茎,它们性质相同,都能治皮肤病。据说患瘾癣的皮肤刺痒难止,可将楮树枝或茎部煮汤洗涤患处,严重的可以全身沐浴,必有奇效。李时珍还说:“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只是这一点还没有试验过,不知道效果如何。

至于说果实,据《本草纲目》列举它的疗效很广,比如说它能治阴痿和水肿,又能益气、充饥、明目,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又说它能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在这里应该提到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有一段记载:“柠木实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彻视。道士梁须年七十,服之更少壮,到百四

十岁,能行及走马。”葛洪的话是否可信,虽然仍有待实验证明,但是,吃楮树的果实,如果服法恰当,对人身大概会有益处的。

最后特别要说一说楮树汁的用途。它的最普通用途是用做浆糊,粘性很好。但是,除此以外,还有更重要的用途。如果你患脚气病,或者长黄水疮及牛皮癣,拿楮树汁来涂擦,一定很快就会好。所以《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疗癣疮,疗效比它的树叶和枝、茎都更快。有一位读者来信说:

“有一个夏天,我被脚气缠在家里,全脚都是水泡,奇痒难熬,行动不得。几次就医,都是好而复发。后来涂楮树汁,每天两三次,一礼拜后竟然痊愈了。我把此法推荐给十几个朋友,他们有的患脚气,有的是长癣,也都药到病除。楮树在北京西郊钓鱼台有一些,清华园内到处都有。只要拿一把小刀,将树皮横着割断,就有乳状液体流出,将它涂在患处,最初奇痒钻心,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水泡已破,涂擦效果更好。”

这个经验是值得重视的,我把这位读者的经验公布出来,有同病者无妨一试。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性。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地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至于具体反映适地适树的内容,包括不同树种对光照、气候、土壤的不同要求等,在古农书及农谚中更有大量的记载。但适地适树一词则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见诸于中国的文献,日本也有类似的术语。

古代造林用的树种大多是野生种,对其种内变异又研究不够,因此适地适树中的“树”主要指的是一个物种。现代的适地适树概念中的“树”,应理解为不同层次的基因型,也包括适地适种源、适地适类型、适地适品种的含义。研究种内各种源、类型、品种的适生地区和条件,是研究适地适树的新课题。

为了贯彻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必须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方面要求按照立地条件的异质性进行造林区划和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见森林立地),另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对各种立地条件的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般来说,采用乡土树种造林比较容易实现适地适树,但有时引种外来树种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生产性引种前须经过周密的分析及一定时期的引种试验(见林木引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