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津玉液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金津玉液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 5 代号 6 出处 7 金津玉液穴的定位 8 取穴 9 金津玉液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金津玉液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金津玉液穴主治病证 12 金津玉液穴的配伍 13 刺灸法 14 文献摘要 15 研究进展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金津玉液 1 拼音

jīn jīn yù yè

2 英文参考

Jinjin and Yuy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金津玉液(Jinjin and Yuye;jīnjīn、yù yè;EXHN12、EXHN13)为经外奇穴[1][2]。出《肘后方》。又称“华池金津、神水玉液”[3]。《医经小学》列作奇穴。金津、玉液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两侧的静脉上[2]。卷舌取之[4]。左名金津(EXHN12),右名玉液(EXHN13)[4]。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消渴,及舌尖,扁桃体炎等。

《备急千金要方》:“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针灸大全》列作奇穴,名金津(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称金津,右称玉液)[5]。

4 拼音

jīnjīn、yù yè

5 代号

EXHN12、EXHN13

6 出处

《医经小学》:舌底紫脉有二穴,左为金津右玉液。

7 金津玉液穴的定位

金津、玉液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6][2][1]。

金津穴位于舌体下面,舌系带两侧之静脉上,卷舌取之[4]。

金津玉液

8 取穴

正坐位,张口,在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处取穴。

正坐张口,舌卷向上方固定,于舌面下,舌系带两侧之静脉上取穴[7]。

9 金津玉液穴穴位解剖

金津、玉液穴下有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91 层次解剖

舌下粘膜→粘膜下组织→颏舌肌[6]。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6]。

10 金津玉液穴的功效与作用

金津、玉液穴有清泻热邪,生津止渴的作用。

11 金津玉液穴主治病证

金津、玉液穴主治急性扁挑体炎,舌肿痛,口疮,口腔溃疡,舌炎,舌强,舌肿,失语,呕吐,咽炎,喉痹,喉蛾痧,黄疸,急性肠胃炎,腹泻,消渴。

金津、玉液穴主治口疮、舌强、舌肿、呕吐、消渴[6]。

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消渴;以及舌炎,扁桃体炎等[1]。

金津、玉液穴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黄疸、消渴、口腔溃疡、舌炎、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4]。

舌病:口疮,舌强不语,舌肿,失语[7]。

其他病:呕吐,消渴,喉痹,喉蛾痧,黄疸,腹泻[7]。

12 金津玉液穴的配伍

金津、玉液配十宣、海泉,治重舌肿胀[7]。

金津、玉液配少商、神门,治口内生疮[7]。

金津、玉液配廉泉、风府、大椎、天突,治舌强不语[7]。

金津、玉液穴配少商,有清热利咽,消肿解毒的作用,主治急性扁桃体炎。

金津、玉液穴配廉泉、风府,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舌强语言蹇塞。

金津、玉液穴配承浆,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治消渴病。

13 刺灸法

点刺出血[1][6]。

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4]。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7]。

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禁用金津、玉液穴[7]。

注意:有出血倾向者忌用[4]。

14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勿使著舌下中央脉,出血不止杀人。

《世医得效方》:治舌强肿起如猪胞,以针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著中央脉,令人血不止,则以火烧铜筋烙之,不止则杀人,或以斧下墨醋调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而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

《针灸大成》: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金津、玉液,口内舌下面正中舌系两侧之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主治口疮、舌炎、消渴、扁桃体炎、绞肠痧、喉痹。针二分,出血。

15 研究进展

1急腹证:点刺治100例急腹症(如胃痉挛,肠痉挛,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紊乱),有迅速止痛的效果。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鉴别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甘露消渴胶囊 1 拼音

gān lù xiāo kě jiāo náng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Ganlu Xiaoke Jiaonang

22 标准编号

WS3B249697

23 处方

熟地黄 66g 地黄 66g 枸杞子 52 8g 地骨皮 66g 山茱萸 39 6g 玄参 26 4g 人参 13 2g 党参 39 6g 黄芪 52 8g 菟丝子 52 8g 天花粉 26 4g 当归 17 6g 黄连 8 8g 白术 26 4g 桑螵蛸 26 4g 天冬 26 4g 麦冬 26 4g 泽泻 26 4g 茯苓 26 4g

24 制法

以上十九味,地黄、熟地黄、人参、山茱萸、天花粉、白术粉碎成细粉; 其余枸杞子等十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108(70℃),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40 ~142(55℃)的稠膏;将上述细粉与稠膏混合,干燥,粉碎,过筛,混匀,制颗粒,装 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的颗粒;气微香,味微酸、微苦。

26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薄壁细胞类圆形,灰棕色至黑棕色,多皱 缩,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或橙红色油滴 状物。果皮薄壁细胞棕**,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草酸钙簇晶直 径20~68μm,棱角锐尖。

(2)取本品内容物 3g,研细,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低温 挥去乙醚,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 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 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12:4:05)为 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 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内容物 3g,研细,加乙醇10ml,密塞,室温浸渍3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 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堿对照品及盐酸巴马亭对照品,分别加乙醇制成每 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水冰醋酸(14:3: 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 两种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27 检查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L)。  浸出物  取本品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研细,称取约1 0g,精密称定,置100ml 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25ml,塞紧,称定重量,静置1小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 至沸并保持微沸1小时,放冷后取下锥形瓶,密塞,称定重量,用乙醇补充减失的重量, 摇匀,用干燥滤器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 蒸干后,于105℃干燥3小时,移至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计算, 即得。 本品含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70%。

28 功能与主治

滋阴补肾,健脾生津。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5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210 规格

每粒装0 3g

211 贮藏

密封。

山西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甘露消渴胶囊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二]渴部七十三

消渴(饮水数年不愈者。白芍五十一,验方三。)消渴积年(香附六十八,验方四。)消渴不止久者(牛膝一百零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二消渴门]药方

桑椹∶治渴疾最效,桑椹熟时尽意食之。牛乳∶治消渴,细细呷之,效。萝卜汁∶时饮少许。澡丝汤∶治渴神效,

《普济方·针灸》:[卷十三针灸门]消渴

治烦中渴(资生经)。穴商丘治消渴。身热面目黄。穴意舍治消渴嗜饮。穴然谷治饮渴。穴隐白治苦渴食不下。穴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食治消渴

治消渴。羊骨汤方羊脊骨(一具连喉者)豉白粟米(各一升)薤白(切一把)上四味。各分作两度煮,每度用水六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消渴饮水过度

《 古今糖尿病验方集 》

                                                                                              开心农夫天意整理并序

 糖尿病,古人言“三消”病,其有虚虚实实之变化,治疗的方法有直接从肾与膀胱进行治疗的;有从肝心脾肺肾着手治疗的;有根据“三多”表面现象去判断的、有攻泄的方法也有补的方法、有先调整人体气机然后再根据内脏之变化来调整药物进行治疗等等各种方式,如果我们对患者病理病机识认不清,就不知道如何着手去治疗。所以,同样的中药,往往有的人吃了管用,有些人没有效果。其实还是用药没有对症的问题。中医最讲究的就是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古人说是一剂知,两剂已,所以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慢的前提是不对症!!例如粗工会把肾脏命门的“龙雷之火”当做六*外邪之实火去治;有些明明是中空之证而把它当作内气盈余去治;明明是血虚作祟却把它当作风邪外束来治;往往把心火上冒之头痛当作太阳受寒去治疗;把肾虚游动之疼痛当作血瘀痈疽来进攻;还有些粗工把内脏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气血缓滞,误认为是伤食而用药重攻下泄;再如肌肤外表气虚而呈现的畏寒怕风,一般微微调理一下卫气最为适宜,但粗工疑是外感而投药发汗,往往就会造成阳气消亡的重症;只顾表面现象而不考虑五脏阴阳之本的做法,往往是标未治本已先脱,纵然是表面现象暂时好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些医生不切脉,而只凭外在症候来辩证,殊不知症候表现出来的外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症候我们用什么来做参考依据?古人云:人的脉象是不会说谎的。

学医三年,自认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载方知世上无可用之方。所以古人说:“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百病之来,必由于虚,而有邪之凑,更由于虚,故许学士有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

我们看上古之医立方,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重剂大刀阔斧,往往药到病除。例如麻黄汤、承气汤、陷胸汤、抵当汤等,用之得当,有若神效,所以立法垂训后人;而中古时代的明医,还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良方;至于李东垣、薛立斋等则有补中益气、人参养荣等汤,以为虚人发散之用。但因天地气化之不同,而人所处环境之变化,再用古时的处方,往往不能生效。不是古方不好用了,而是现代的人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先天禀赋变得更差了。况且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恣意消耗自身的真元,有过多的妄念,有不分昼夜的被动行为去戕害自己的本性,有过多的思虑以伤害自身的心神,过多的肥甘美味及嗜色纵欲去耗竭自身精髓,现代的人连自身都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其后代所继承的禀赋就会更少了。人的气血即虚,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就会变化百出,即所谓难以名状者也。

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

我们就用消渴来解释一下吧,渴是因为燥火。中医认为心是人体内的火,肾是人体内的水,这两者要达到一种交汇融合才能保证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了解中医首先要知道一点五行生克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的水和火的状态,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去(比如热气球)。而人体内的水和火,与大自然中的水和火得运作的方法和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就来看看人体内的水和火是怎样运行的,根据五行循环的道理,人们要想要保持健康,心火要降下去乘肾水,而肾水要升上去济心火,只有这样,才能达至水火交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人体内部,火只往上走,水只往下流,那人体的五脏又怎么进行循环?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伟大之处,它不是将人体进行肢解,而是将五藏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形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则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如此生生不息。

中医绝不像西医那样,先把人的器官大卸八块,然后再孤零零的去分门别类,最后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心肝坏了可以换,脾胃坏了可以割,胆可以摘掉…,一般情况下暂时不会治死谁,但也从来没真正治好过谁,无非就是把病症消掉完事,其他地方(器官)再出问题,跟我没关系。西医的标准就是把数据指标值控制在了一个所谓的正常范围内,人就算是健康了。

而中医是怎样认为健康的呢?中医,永远是将人体看作一个精密且完整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当中医说脾胃时,其实它不是在说那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就像前面所说脏腑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间产生作用力。例如我们常见有的晚上失眠,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成因中,就有一个被中医称为心肾不交的原因。所以,中医认为,人的阴阳平衡了,五脏六腑在正常的运行也就是中正平和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准。

今将前人治疗消渴的古方作为参考,以后会根据实际案例来进一步阐述糖尿病(消渴病)的各种治疗方案与实际效果,其实人能够懂得一点医理,最清楚自己身体的还是自己,根据自身的症状,通过细心的调理,糖尿病根本就没有那么可怕。糖尿病是一种长期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疾病,绝非一朝一夕的治疗能够解决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胰岛素,降糖药虽然能控制指标,但是五藏平衡是什么样的不在其考虑范围,故而糖尿病人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及其降糖药依赖,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产生并发症。而我们的中医则是根据六经辨证,让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让人体的五脏运转正常。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注:糖尿病绝非一朝一夕可治,但也绝不是需要终生服药,中医的观点,一般一至两个月如果没有效果,就要根据六经辨证的实际情况考虑更改配方,再重复一次,人对自身的状况时最了解的,懂得一点中医,就知道问题出在那个脏腑,这时候有针对性的调整配方,往往能产生奇效。下面会有各种案例对各种症状进行剖析,以便各位朋友参考。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社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等代谢素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尿搪升高,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等症,并有疲乏、肥胖或消瘦等症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擀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弱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原因未明;继发性占少教,原因虽明了,但在发病原理方面尚有不少未阐明的问题,原发性糠尿纟又可按起糖年龄分为幼年型、成年型两种。自从胰岛素问世収来,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的发病原理、病鲤生理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已有依大进歩,特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β钿胞释方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以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幼年型和成年起病的脆性型病人,其中β细胞破坏较严重而分泌功能近乎哀竭或非常低下,临床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糠尿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型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可稍低于正常或甚可高于正常,特别是肥胖的糖尿病人常较正常体重的糖原病人或健康人分法为多,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可能由于要求胰岛素分泌按多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等作用较强,或由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胰岛索分泌虽已较多,甚或血浓度高于正常,但尚未能满足调节血糖浓度及糖代谢等正常范国的需要,临床上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

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完清楚。

本症的急性并发症,除感染外,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慢性病变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由于抗菌素及膜岛素的广泛应用,死于酮症酸中毒感染者已大为灭少,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并发病,其次是肾脏病变及肿瘤。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多饮、多食、多尿,易患痈肿及尿路、胆道、肺部感染,皮肤瘙痒,感觉障碍,趾、指麻木酸痛等症,尿糖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体形肥畔或消瘦。

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釆用控制饮食,对症用药,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范畴,认为集主其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肾阴虚损,肺、胃燥热,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临床上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病见烦渴

,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如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中消为胃熟炽盛,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下消为肾阴亏损,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数。一般情况下十临床上常“三消”症状并见,略有偏重而已。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上,常常以三消中一消为主,同时治疗其他二消以照顾全面,谓之整体治疗。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二钱) 甘草(四钱) 知母(七钱) 东垣加黄芩、杏仁,每服一两,水二盏,粳米一撮,煎服。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晒)人参  茯苓  黄耆(半生,半蜜炙)乌梅肉(焙)甘草(各二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

治中消。

黄连猪肚丸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为末,用大猪肚一个,洗净入药于内,以线缝口,置甑中炊烂,取出药,研以猪肚为膏,再入蜜搜和前药,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参汤下。一方加人参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麦。

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下消),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23克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 (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23克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鸡膍胵(鸡内金, 鸡中金, 化骨胆, 鸡黄皮, 内金, 鸡膍胵, 鸡肫皮, 鸡食皮, 鸡合子, 化石胆, 鸡肶胫, 炒内金, 鸡肶胵里黄皮,鸡胵黄皮…)

竹叶黄汤《删补名医方论》竹叶黄汤

治胃虚火盛而作渴。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各一钱)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玉机辨症》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至损阳,温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却矣。四君子气药也,加黄 而去苓、术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汤血药也,倍地黄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参、黄(芪)

、甘草,治烦热之圣药,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寒,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盛,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通阴阳之路也。岐伯治阴虚而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卧,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阴阳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叶石膏汤加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黄芩也。彼则治伤寒解后烦渴少气,气逆欲吐。此则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因其气虚,故加黄芪佐人参、甘草以补气;因其血虚,故加归、芎、芍、地以补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黄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烦渴则一,故余药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为胃行其津液也。脾湿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则化痰,得寒则成饮。胃火清,脾湿燥,其痰饮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饮,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浊液自化,非他药所可比伦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清心莲子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兽(蜜炙)、人参,各七两半。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用法用量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发热加柴胡、薄荷煎。

地黄饮子

(河间)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内苁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钱,加薄荷少许煎。〕

厥风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为 厥,四肢不收为风痱。)火归水中水生木。(熟地以滋根本之肾,桂、附、苁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温肝,志、苓、菖蒲补心通肾,麦、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风火自息矣。刘河间曰∶中风,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倒无知也。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医贯》曰∶痰涎上涌者,水不归元也;面赤烦渴者,火不归元也。惟桂、附能引火归元,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卷三三一

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八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了附子和肉桂,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温经,止痛。

清·鲍相璈《古籍验方新编》

三 消:渴而饮水不止为上消,饮水多而作泻为下消,多食易饥为中消

消渴饮水不止

三消汤

真台党、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一钱,黄柏、知

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苓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三消皆治。

天池膏

天花粉、黄连、真台党、知母、白术、五味各三两,

麦冬六两,生地汁、藕汁各二两。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碗,先 将天花粉七味切开,用淘米水十六碗、桑柴火慢熬出汁尽五、六 碗,沥清,入生地等汁,慢慢煎熬,加白蜜一斤,煎去沫,熬如

膏,收入瓷罐,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白滚水送 下,甚效,三消通治。

菟丝丸

菟丝子酒浸、洗净焙干  十两     茯苓、莲肉  各三两   五味子   一两    共为末。另研真山药末 六两,酒煮,捣数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三消皆治。

又方1:

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最妙。

又方2:

好梨日日食之,多食必效。或多食萝卜,更妙。

又方3:

蚕茧壳七个,丝绵亦可。煎汤当茶饮之,神效。缫sāo丝水饮

一、二碗,更佳。

又方4:

党参一两,蜜炙,研末,开水泡透,蒸熟为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丸,酒下,或茄根煎汤下,日加五丸,加至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服五、六次后,以饮水恶心为度,恶心时,干物食之,其渴自止,奇效。

又方5:

五倍子煎水饮之,或作丸服之,久则生津止渴。

又方6,

牛膝五两,研末。生地黄五斤,捣融,蜜丸梧子大,空心

酒下三十丸。下元虚损,宜久服为妙。

又方7,

苦楝树根新白皮五钱 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许,水

煎,空心饮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传此方服之,下虫三、四 条而愈。愈后,人必困顿,用党参二两,煎水饮之。

又方8:

如一日饮水至一石者,浮萍捣汁服之。

又方9:

如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葵花根五两煎汤,清早服之。

多年消渴饮水百药不效

每日食好梨二、三个,或食萝卜亦可,均极神效。

又方: 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开水送下,日三服,七日而愈。有人渴饮九年,时发时止,服此断根。

饮水不止小便如膏

茴香、炒。苦楝子炒。各一钱,研末,空心酒调服。

饮水不止小便时流

以上各方可以通洽。鸡蛋三个,要头窝生者。去壳,搅融,用烧

酒四两烧开冲服。服后即盖被睡下,睡醒,禁风一日即愈。有人 一日饮水数桶,上饮下流,服此而止,神效非常。

又方10

有人日饮水数斗,小便时流,饭量亦加,服消渴诸药年余,其病更甚,后用其麝香三分,酒为丸,用枳棋子又名棘枸子,又名鸡距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乃食果成积及饮酒过度,积热在脾,致有此疾。麝香能治酒、果,棘枸亦治酒病,故能奏效也。

久病消渴不止

并治泄泻口渴。七味白术散:白术、高丽参、真袂苓、藿香叶、干葛各一钱,炙草五分,水煎当茶饮。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兑服,屡试如神。

消食易饥

以上消渴各方可以通治。好梨日日食之,多食自愈。

又方11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水下。

(未完待续)

目录 1 拼音 2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栝楼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惠》卷十八:栝楼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五十三:栝楼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栝楼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杨氏家藏方》卷八:栝楼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医心方》卷十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76 制备方法 8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二四引《神巧万全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惠》卷六十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三因》卷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普济方》卷一七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栝楼丸 1 拼音

guā lóu wán

2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栝楼丸

21 处方

栝楼根(薄切)。

22 制法

用人乳汁拌蒸,竹沥拌晒,为末,炼蜜为丸。

23 功能主治

消渴小便多。

2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如弹子大,噙化;或丸如绿豆大。每服100丸,米饮送下。

25 摘录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

3 《圣惠》卷十八:栝楼丸

31 处方

栝楼根1两,黄连1两(去须),桑根白皮3分(锉),犀角屑3分,人参3分(去芦头),地骨皮3分,铁粉3分,黄芩3分,茯神1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热病,脾积热,口干烦渴。

3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小麦汤送下,不拘时候。

35 摘录

《圣惠》卷十八

4 《圣惠》卷五十三:栝楼丸

41 处方

栝楼根2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知母1两,人参3分(去芦头),黄芩半两,苦参半两(锉),土瓜根半两,赤茯苓1两。

4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消渴烦躁,小便不利。

4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45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三

5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栝楼丸

51 处方

栝楼根5两,黄连(去须)1两,浮萍草2两。

52 制法

上为末,用生地黄汁半盏,于石臼内木杵捣令匀,再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消渴。饮水不止,小便中如脂,舌干燥,渴喜饮。

5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栝楼根丸”。

5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6 《杨氏家藏方》卷八:栝楼丸

61 处方

栝楼1枚(大者,去瓤),天南星(炮)半两,半夏(汤洗7次)半两,细辛(去叶土)半两,防风(去芦头)半两,当归(洗,焙)半两,寒水石半两,白矾半两。

62 制法

上件除栝楼外,余为末,入在栝楼内,用纸数幅紧裹,于饭上蒸2次后,却于新瓦上焙干,研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63 功能主治

风热咳嗽,痰涎壅盛,头目不利,鼻塞不通。

6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以生姜蜜汤送下。

65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八

7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医心方》卷十二 71 方名

栝楼丸

72 组成

栝楼根3两,铅丹2两,葛根3两,附子1两。

73 主治

消渴。日饮一石水者。小便不通。

7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饮送下,日3次,渴则服之。

75 加减

春、夏减附子。

7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二四引《神巧万全方》 81 方名

栝楼丸

82 组成

栝楼根2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苦参3分(锉),人参3分,(去芦头),知母3分。

83 主治

消渴。四肢烦热,口干心躁。

8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清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牛胆汁为丸,如小豆大。

9 《圣惠》卷六十 91 方名

栝楼丸

92 组成

栝楼2枚(割去盔子),硫黄1两(锉碎),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猪牙皂荚1两(去皮,生捣碎)。

93 主治

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

9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以黄耆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散,入栝楼内,却以盖子盖之,用竹纤子扎定,以面厚裹,慢火烧面黄焦为度,候冷取出,重研令细,以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三因》卷九 101 方名

栝楼丸

102 组成

栝楼(去瓤,取子炒香熟,留皮与瓤别用)、枳壳(麸炒,去瓤)各等分。

103 主治

胸痞,胸中痛彻背,气塞喘息,咳喘,心腹痞闷。

10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5丸,食后以热熟水送下,1日2次。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先取栝楼皮瓤研末,水熬成膏,和二物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普济方》卷一七九 111 方名

栝楼丸

112 组成

栝楼根、黄连(去须)、铁粉(细研)各等分。

113 主治

消渴。饮水绝多,身体黄瘦。

114 栝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茅根汤送下,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铁粉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栝楼丸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九草部下]羊蹄根

疽,除热治风癣,或采多熬膏和蜜,或防风研末和丸,栝楼甘草酒吞,治前诸症尤妙。叶作菜茹,追小儿疳虫。子

《幼科概论》:外热内热辨

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楼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山栀、丹皮等清之;阴

《本草图经》:[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羊蹄

稠饧煎,更用防风末六两,搜和,令可丸大如梧子。用栝楼、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次,佳,谨按《诗·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半夏

颗者摩水,敷蝎子螫人,涂上即愈。妇人产后晕绝,为丸塞两鼻中,能顷刻回苏。此扁鹊捷法。(谟)按∶《内

《幼科切要》:痫症门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祟。

  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

  [编辑本段]消渴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目前西医只是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现在大多采用中医治疗,但'百病之源五脏为根",五脏之间又是相互生克的,当初是肺脾肾受损,长期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影响到肝脏就会形成高血压(肝阳上亢而致),心脏受损就会失眠手麻,有人还出现冠心病,所以圣宣五行疗法就是最好的五脏同调的方法,使用如下:外五行把搓喉、揉腹(逆时针)、提肛加倍,其余正常操作,圣宣胶囊早三晚三

  ,用五行石按摩天枢、大陵、肾俞、气海、关元、太冲、尺泽等穴位。每天用道方浴足泡脚。

  生活方面

  消渴患者的注意事项

  注意年龄因素 发病年龄不同病情发展、轻重及预后也不同。中年之后发病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类似虚劳,常有痈疽、肺痨及心、脑、肾、眼等并发症;年龄小者,一般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典型性,预后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 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

  一般病变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后期病变以中、下焦为主。临床症状较复杂,没有明显界限,不易区分,应结合气血、阴阳、脏腑来辨别;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不同,阴虚燥热各有偏重,阴虚以瘀血内停和痰浊中阻为主。

  注意辨别本证与并发症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有少数病人首诊时本症不明显,易被忽视,常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诊而发现本病。应辨明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注意鉴别诊断

  精神性烦渴:以烦渴多尿为临床特点,由于多饮常导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状可随情绪而波动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征。实验室检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编辑本段]消渴症的护理

  消渴症主要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因渴而消瘦。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消渴症的护理要点如下:

  1.发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已确定为消渴症时,需住院治疗者,即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老年人症状常不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2.调整生活规律。糖尿病属慢性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按时起居,有利于糖代谢。每周按时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3.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药。要适当限制水果。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选用植物油,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等。

  4.坚持适当的活动。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极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乒乓球、游泳、跑步。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相爱好,选择活动方式。要持之以恒。

伤津是津液受伤的意思,一般是指肺胃的津液。伤津这个概念最常出现在热性病的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往往容易耗伤肺、胃的津液而出现燥热症状。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燥咽干,喉痛;胃津受伤则见口燥咽干,烦躁,渴饮不止。另外,如果因误汗、误吐、误下或消渴病等耗伤津液,一时出现小便不利或大便难,在《伤寒论》中称之为“亡津液”。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您咨询相关的专业医学人员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