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很丰富,里面的《疏》、《注》、《传》分别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疏”是会意字,“注”是对前文的注解,“传”是古籍的注释体例。
疏是会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组成,疋也表声。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畅通。引申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关系远。人与事的关系远就是生疏、不熟悉,人与人之间关系远就是疏远,距离大就是不细密于是引申为粗疏。疏还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传,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注,训诂学术语。也作“注”。注释经籍的一种体例。注,取义于灌注。文义艰深,必解释而后明,犹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
转、注、疏都是训诂学专用的术语。
扩展资料: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
—《康熙字典》
—训诂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1)注:解释文辞曰注,通作注; 2)疏:梳去声,疏通其义谓之疏,如注疏; 3)笺: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也; 4)证:验也。 假若有一本先秦古书叫<甲>,到汉朝时有很多人未能明白,便会有专家学者为其解释,因此会有<甲注>,到了唐朝,当时的人不单不明白先秦版本原文,亦不明汉朝学者的注,所以便会有专家学者出来解释汉朝原文,这便是<甲注疏>,又到了宋朝,先秦原文、汉朝的注、唐朝的疏都不为当时时人所明白,便会有专家学者 不同版本的注疏做<甲集解>,如此类推。
参考: <新字典>
本文2023-08-19 14:2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