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传,切多音字组词和拼音
传,chuán
,从人从専(从叀从寸)。専为专的本字。専,上叀下寸,意为掌握纺织操作能力。传,是掌握制作操作能力的人。
例子: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zhuàn。作“zhuàn”时,是一种文体格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例子:传递;传送;传授;传承;流传;传真(画肖像);传嘴(传话);传会(传呼)
很高兴为您解答,望采纳
惧,凄,寞,宴,霉,籍,聊,乏,栅,控,贷,剔,毙,袭,覆 拼音
惧,凄,寞,宴,霉,籍,聊,乏,栅,控,贷,剔,毙,袭,覆组词
惧,----惧怕、 畏惧、 惧内、 忧惧、 疑惧、 戒惧、 惧色、 危惧、 恐惧、 震惧
凄,----凄凉、 凄切、 凄然、 凄怆、 凄清、 凄恻、 凄楚、 悲凄、 凄苦、 凄惘
寞,----落寞、 寂寞、 索寞、 静寞、 寞寂、 冲寞、 寥寞、 冥寞、 元寞、 窈寞
宴,---家宴、 宴会、 喜宴、 国宴、 晚宴、 宴席、 宴请、 赴宴、 酒宴、 午宴
霉,----倒霉、 霉菌、 发霉、 霉雨、 霉气、 霉头、 霉烂、 霉毒、 黑霉、 霉素
籍,----书籍、 户籍、 学籍、 秘籍、 祖籍、 古籍、 典籍、 军籍、 原籍、 地籍
聊,----无聊、 聊天、 聊斋、 闲聊、 神聊、 聊赖、 聊生、 瞎聊、 椒聊、 聊叙、
乏,---乏味、 困乏、 乏力、 疲乏、 匮乏、 不乏、 乏汽、 道乏、 劳乏、 歇乏、
栅,---栅栏、 篱栅、 光栅、 栅极、 隔栅、 栏栅、 搁栅、 排栅、 栅条、 水栅、
控---控制、 失控、 遥控、 声控、 掌控、 自控、 控诉、 调控、 测控、 指控、
贷,----贷款、 信贷、 借贷、 放贷、 贷方、 告贷、 乞贷、 农贷、 优贷、 贷借、
剔,---挑剔、 剔透、 抉剔、 搜剔、 剔灯、 爬剔、 剔抉、 髡剔、 剔嬲、 剔亮
毙,----枪毙、 毙伤、 暴毙、 杖毙、 溺毙、 待毙、 路毙、 毙死、 垂毙、 途毙、 毒毙
袭,---偷袭、 抄袭、 奇袭、 世袭、 承袭、 空袭、 剿袭、 奔袭、 袭取、 袭用、
覆-----覆亡、 覆盖、 颠覆、 覆灭、 覆辙、 覆没、 被覆、 翻覆、 覆被、 体覆、 覆掌、
舔的拼音是tiǎn。
组词:
舔食 舔舕 舔舐
部首是舌。
一、结构
左右
二、笔画
14
三、笔画顺序
撇、横、竖、竖、横折、横、横、横、撇、捺、竖钩、点、点、点
四、释义
1用舌头取物。
2用舌头擦拭。
五、成语
刀头舔蜜 舔唇咂嘴 咂嘴舔唇
六、造句
1小男孩饭吃得很香,把碗底都舔净了。
2小狗吃饭的时候,先看一看四周有没有人来,又用鼻子闻一闻,然后用舌头舔一舔,最后才大吃。
3他用舌头舔着美味的棒棒糖。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黑狗、白猫、褐马和两只灰兔聚在一起舔食着香甜的蜂蜜。
6小狗舔食着盘中的饼干,可爱极了。
7狗狗伸出舌头来舔一舔人脸,真的很可爱。
8别舔着吃冰淇淋。
9小明伸出舌头舔一舔屏幕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10小狗在舔着骨头。
七、简介
1中国汉字,形声,从舌,忝声。
2意指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舔也有使湿润的意思。
八、古籍
《康熙字典》《篇海》他点切,音忝。以舌舔物。
衬的拼音:chèn,组词:衬衫,部首:衤。相关内容如下:
一、释义:
衬,汉语汉字,作名词,一般指内衣,或附在衣裳某一部分里面的纺织品。词性变化可作动词,意思指在里面再托上一层或 搭配上别的东西。“衬”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方法有反衬,衬托等。
二、古籍释义
1、《唐韵》《集韵》𠀤初觐切,音榇。近身衣也。
2、《礼·杂记注》取名于衬,衬近尸也。又施与亦曰衬。
3、《齐谐记》蒋潜以通天犀纛上晋武陵王晞,晞甍,以衬众僧。
三、组词:
衬托、衬衫、衬映、烘衬、衬裙、陪衬、衬里、反衬、铺衬、环衬、衬领、衬衣、帮衬、衬字、衬金。
四、造句:
1、春天,山楂树上开满了美丽、洁白而又明媚的小花,在绿色叶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娇艳。
2、在适当时段开启喷雾配合垂片吊顶内的LED彩灯,衬托中国航空馆这朵神奇的“白云”。
3、在荒山野岭的死尸客栈,在夜幕的衬托下还是显得那么阴森恐怖!直到子时十二点正,那破烂不堪的死尸客栈大门。
4、有人说,韩乔生对解说事业的最大贡献在于发明了“意识流解说法”,充分衬托和渲染比赛场面的意境,引导观众天马行空地跟他一起进入异世界畅游。
5、天空有了彩虹的衬托,绚丽多彩;夜晚有了星空的相伴,璀璨夺目;树林有了雨水的滋润,生机勃勃;我有了你的生活,幸福快乐。亲爱的朋友,想你了,祝你生活不单调,幸福又美满!
本文2023-08-19 14:29: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