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六御五方五老都是谁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
六御分别是:
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五方五老:
为元始天王所化,名号即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五位天君,是中国民间信仰,也是道教神祇。
道教有四御或者六御两说,也称四帝或六帝,身份仅次三清。东极青华大帝也称太乙救苦天尊,实力甚强,是东方之神,不次玉帝。
扩展资料:
西游记出场最多的是玉皇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其中玉帝虽然身份比三清低,但是拥有的权利却比三清高,也就是说,在西游记中,三清是要听命于玉帝,这虽然和现实不一致,但这是剧情需要。
五方五老争议性比较大,西游记中,孙悟空偷蟠桃时,七仙女有过交代:“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
参考资料:
-六御
白龙马被封“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天龙八部是护持佛法的武装力量,可以看作是如来的近卫军,而菩萨级别,仅次于佛。八部天龙的名号其实不低的。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四海龙王实际是属于地方官,掌管风雨,而龙王三太子不过是个小官的官二代而已,白龙马取经之后,已经是中央政府的三品要员了,如果单以官场品级来看,他爹看到小白龙也是要行礼的。
在西游记里,龙的命是最不值钱的,小白龙因为忤逆被老龙王上天告状,判处死刑。观音菩萨路过,看见了,觉得它能给未来的取经人当个脚力,这才刀下留龙,救了下来。菩萨去玉帝那说了一嘴,玉帝也就把小龙赦免了。是杀还是放,在这些大神眼里,很小的一件事。
如果不是取经需要,菩萨也不带管的,杀了也就杀了。白龙马自从吃了唐僧的白马,自己化作坐骑以来。从来没有过抱怨,还曾经帮助过唐僧的忙捉九头虫。也算立过功,尤其是在大战黄袍怪时,由于大师兄孙悟空的离去,整个取经团队眼见就要解散了,小白龙都没有丝毫的动摇,可见其意志之坚定,忠诚度之高,都远非孙悟空等人所能比的。
所谓,付出总有回报,白龙马在取经途中虽然没有多大的闪光点,可是他的勤勉和辛苦众位菩萨却都看在眼里。话不多说,只是埋头苦干,这正是领导们最喜闻乐见的。所以,白龙马晋升八部天龙、封广力菩萨,不但不是明升暗降,反而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比较四海龙王来说,其身份地位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至于盘绕在华表柱上,那是如来佛祖为了让他更接近佛法,时刻护持佛法而已。
1 100分悬赏:三国演义全篇古文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 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董卓在长安任意杀戳王允与歌妓貂蝉暗设连环之计,要借吕布杀董卓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吕布趁卓与帝共谈,与貂婵私会相府后园凤仪亭,卓赶来,大怒●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听贾诩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李 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李[]郭汜等向献帝求得官职,三次改葬卓尸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引兵伐李,郭,各有胜负曹操破黄巾军,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自此威名日重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操接父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途中嵩被黄巾降将所杀,操为报父仇,亲讨降将新主陶谦●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北海孔融准备救陶谦,自己却被黄巾管亥打败包围太史慈与刘关张杀败黄巾玄德又借得公孙瓒兵二千并赵子龙一行往救陶谦,陶谦要让徐州与刘备,刘备不受操因吕布助张邈夺取兖州而退兵陶谦二让徐州与刘备,刘力求不肯,从陶谦而屯小沛曹操被吕布战败,典韦救出●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曹操又被夏侯[忄+享]所救吕布用陈宫计,诱曹入濮阳城而大败之操诈言被烧死,诱吕布入寨,大败之两家因粮不济而退兵陶谦病危,三让徐州于刘备,备不受,陶谦指心而死,刘备于是暂领徐州操东略陈地,次及汝,颖打败黄巾何仪,黄邵操使埋伏计俘计褚,褚降曹操复兖州,败吕布,取定陶,尽得山东之地●第十三回李[]郭汜大交兵扬奉董承双救驾吕布投刘备,驻小沛太尉杨彪使反间计,李[],郭汜互相残杀张济与催,汜讲和,两人从之郭汜劫驾,董承等救驾催,汜又商量杀帝分天下,李乐护驾守。
2 三国的文言文谁知道诸葛亮的是三国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了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 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3 三国演义古文简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为外戚何进所制,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所杀。随后,袁绍等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得诸 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四川全境。
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
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废汉自立,定国号“魏”。
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
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 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
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4 关于三国徐庶的文言文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
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
”
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
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
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
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
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
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
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
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
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
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
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三国志09的徐庶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
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问题,也许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为毕竟徐庶与刘备阵营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国不可不防。
赤壁时曹操让徐庶去镇守长安,也是不想让他与故主在战场上相见,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徐庶处境的尴尬。至于诸葛亮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则更多的是在感叹魏国人才济济和对旧友才华被浪费的惋惜,并没有想说“徐庶在魏国排不上号”的意思)。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
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以上不是原创,是一位匿名网友缩写,本人很喜欢,所以转载过来,不指望采纳。
5 关于三国人物的轶事(文言文+翻译)曹操斩杀颜良、文丑
原文:
《三国志·太祖本纪》:“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於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译文:
曹操于是带着军队日夜兼程奔向白马,离那里只有十多里的时候被发觉,颜良大吃一惊,回过头来攻打曹操,曹操让张辽、关羽为前锋,大胜,并且斩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带领白马民众沿着黄河向西迁徙。袁绍于是带着军队度过黄河追击曹操,一直追到了延津的南面。曹操停止前进并在南阪附近安营扎寨,让人登上防守用的墙壁观察,说:“有600多骑兵。”,一会儿又说:“骑兵比刚刚估计的还要多点,步兵多的数不过来。”,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接着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掉马的缰绳。当时的情况是从白马带出来的军用物质还堵在路上。其他将领认为敌人的骑兵太多,还不如退回营寨中去死守消耗敌军。荀攸说:“此举的目的是诱敌,退回去做撒子嘛。”袁绍的骑兵统帅文丑和刘备带领了大概五六千骑兵一起到来。其他将领又对曹操说:“现在可以上马了吧。”曹操说:“还不行。”,一会儿之后,敌方的骑兵又多了些,有些都奔向曹操堵在路上的辎重物质了。曹操说:“现在可以了。”。于是大家一起上马。当时曹操的骑兵合起来还不到600人,放马杀了过去,打破敌军,并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仗就都被禽杀,袁绍的军队被大大的震惊了。
6 一些文言文包括三国的题1简述 中下列情节的大致内容 此题应为《三国演义》中 (1)刮骨疗毒 羽中曹仁毒矢,需治疗。
在不进行麻醉的情况下,关羽一边下棋,一边任由华佗为自己进行外科手术。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感染……因此不建议患者选择这样的环境进行手术。
(2)煮酒论英雄 打败吕布后,刘备随操回许都,被献帝认为皇叔。某日,青梅成熟,曹操忆前年望梅止渴之故事,邀备共煮酒。
席间谈起天下英雄,操认为只有自己与刘备。刘备借雷声打诨蒙混过关。
之后借故回到徐州。 (3)空城计 马谡失街亭。
蜀被迫撤兵。此时仲达带兵来袭。
孔明令大开城门,无有士兵现身。自坐城楼弹琴。
司马懿惊疑不定,恐有伏兵,遂去。之后属残余城内的士兵成功退却。
(4)单刀赴会 鲁肃欲夺荆州,下书请关侯赴宴。关羽由义子、周仓陪同,驾一叶独舟赴宴。
宴间佯醉,一手提青龙刀,一手揽住子敬而行。吴伏兵恐误伤都督,不敢发难。
关羽来到岸边,安然离去。 2简述关于关羽,张飞,曹操,司马懿四人中任意三个人的故事 (1)关于温酒斩华雄 华雄连杀关东军13员大将,关羽请战,袁绍蔑其身份,不予理会。
曹操求情,赐酒一杯。关羽不愿饮酒,立誓温酒斩华雄,即径出营帐。
只一合,斩华雄于马下。酒尚温。
(2)张飞大闹长坂桥 刘备败走当阳。长坂坡前,一场鏖战。
那赵云,怀揣阿斗,单枪匹马,抵挡曹军八十三万人马,大将五十一员,砍倒大纛旗两杆,夺槊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
曹孟德,在山头之上,见一穿白小将,白盔白甲白旗靠,坐骑白龙马,手使亮银枪,实乃一员勇将也。心想,我若收服此将,何愁大事不成,心中就有爱将之意。
暗中有徐庶保护赵云,徐庶进曹营,一计未发。今日一见急忙言道,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
徐庶言道,休放冷箭,即可收复于他。曹操闻听急忙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
倘有一兵一将损伤损赵将军之性命,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战将,与他一人抵命。众兵闻听,不敢前进,种将闻听不敢靠前。
单凭赵将军杀法甚勇,只杀了个七进七出,闯出重围。曹操一见,这样勇将,焉能放走。
在后面紧紧追赶。追至到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让过赵云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只见一黑脸大汉,立于桥头。
急忙问到: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夏侯憞言道,他乃张飞莽撞人。曹操闻听,大吃一惊。
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曾我言道,他有一结拜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一观莽撞人的武艺如何?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润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
压耳黑豪抓笔相似,海下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八宝轮罗伞盖,花罐鱼肠。
身披锁子大叶连环甲,内衬皂罗袍,一条红宽裤足蹬虎头战靴,跨下马万里烟云兽,手使丈八蛇矛。咬牙错齿,捶胸愤恨。
大骂,曹贼听真,现有你家张三爷在此,尔或攻或战或进或退或争或斗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乃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后退。
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把当阳桥喝断。
后人有诗赞美日,长坂桥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兵,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留芳莽撞人。 (3)曹操割须弃袍 马超为父报仇,兵临潼关。
曹操领兵阻挡,不敌马超之勇武。逃跑中,西凉军中叫道“长须者为操”,遂割断长须。
于是又闻“红袍者为操”,乃弃袍。终于在乱军之中逃得性命。
(4)司马懿忍辱受衣 五丈原,魏蜀对峙。孔明自知命不将久,急欲战。
仲达不战。由是,以妇人衣冠予仲达,以激其出战。
司马懿欣然接受,不予理睬。 3请写出源于 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宜用火攻。
但当时为冬景天,都是西北风。这样的话,孙军处于下风处,即使起火,也只会烧到自己。
孔明观天象,知东南风将起,于是假托借东风,去祭坛祈祷。由此从东吴脱身。
(2)草船借箭 公谨欲借故杀孔明,使造箭。孔明借大雾,与鲁肃率众船行至操营切近。
船上遍布稻草人。操营内疑敌军来袭,放箭御敌。
于是箭被赚走。诸葛亮按时完成任务。
闭月羞花 貂禅出生前3年,村里花木即不再开花。出生时正值夜间,月朗星稀。
但她出生之时,瞬间起厚云将月遮住。 桃花源记 1、请补充“文章第二段的内容”,否则无法作答 2、无非是地理隔离因此不受外部战火骚扰而已。
只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梦想中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已。 3、相比于虚幻而不可能实现的桃源,我个人更倾向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
只有竞争,生物才能进步。但是竞争则不可避免的最终成为斗争,最终演变成战争。
而挑起战争之后胜利和征服的 是任何一个人类都无法拒绝的。毕竟男人的浪漫是星辰大海…… 其它: 1、自行解决 2、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的鼻祖。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身世上来说,他们都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连两界山都过不去就被妖怪吃了,悟空天生灵明石猴,八戒本是天蓬元帅,沙僧卷帘大将,白龙马西海龙太子,唐僧乃是金蝉子转世。
经历上就是他们都犯了错。
唐僧 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有一次,在如来讲经时,金蝉子没认真听讲,犯错误了,如来罚他轮回转世一次,结果投胎后就是金蝉子他是金蝉子转世。
孙悟空:一只石猴,原为花果山“美猴王”,学得七十二般变化,自封“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经唐僧救下收为徒弟。
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戏嫦娥被贬凡间错投猪胎成为猪精,后在高老庄被孙悟空降服,唐僧赐名“八戒”。
沙僧:原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打翻了琉璃盏下罪,在流沙河被收服。
白龙马:叫敖烈,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憎取经,之后又在鹰愁涧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
西天取经后唐僧师徒四人分别被如来封为:
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
沙悟净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众生平等。
扩展资料
西游记这个故事表现了的思想:要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要完成一种伟大的事业,定会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且必须战胜这些困难。
吴承恩所着力描写的是西天路上每一场具体的战斗,是孙悟空如何在与阻挠取经的邪恶势力作斗争中取得胜利。总起来看,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西游记师徒五人的分工:
唐僧:在取经团队的职责是时刻要和四个徒弟洗脑,让他们知道西天取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还能修成正果,没事的时候就和他们讲经诵佛,提高整体思想觉悟,当然肯定少不了领导该有的关怀,比如和孙悟空缝缝衣服什么的!
孙悟空:整个取经团队的顶梁柱,降妖除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荒山化斋等等。只要是取经团队搞不定的事情都算孙悟空的,可谓是取经团队一把手。
猪八戒:虽然形象不好,但好歹也是天蓬元帅转世,取经团队二把手,不过和一把手的差距还是有点远,猪八戒除了辅助孙悟空降妖除魔外,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挑担,担子里面的东西很重要,比如通关文牒就在里面,孙悟空不可能挑,只有猪八戒能保护好这个担子,可谓是西天取经最累的活还是猪八戒在干!
沙和尚:西天取经的三把手,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牵马、喂马,兼职唐僧的贴身保镖,一般沙和尚和唐僧是紧密不离的,猪八戒和孙悟空不在的情况下,沙僧一定会在唐僧身边,也就有了西游记里面最搞笑的一句台词:“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小白龙:团队分工没有太多,只是唐僧的代步工具,当然在唐僧被妖怪抓走的时候也是需要出力降妖,不过一般降妖除魔都用不上他,主要是实力太菜!
参考资料
—西游记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话说那洪泽湖灵池的小白龙深受沿湖一带老百姓的喜爱,其实这条小白龙身份本也不凡,他原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
这三太子本是一条火龙,生性玩皮,因他在玩皮中失火烧了西海龙宫宝殿上玉帝赏赐给龙宫的夜明珠,从而激怒了西海龙王。
西海龙王表奏天庭,告三太子忤逆,小白龙便被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上天,吊在了斩龙亭中,在打了三百神鞭后,还要择日问斩。
然而小白龙罪不当诛,命不该绝,恰逢南海观世音菩萨路过天庭,他怜悯被绑在斩龙亭上的小白龙。观世音菩萨据小白龙所述实情,他便出面替小白龙向玉帝求情。那玉帝看在南海观世音菩萨的佛面上,便赦免了小白龙的死罪。
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玉帝改判玉旨,贬小白龙下凡投胎,这便让小白龙有了到十三浦大塘断尾和丧母之痛这一劫。
这破釜涧一带本是东海龙王的辖地,东海龙王见小白龙在十三浦大塘修炼升天,还在此享有灵池,抢了他的香火,甚是妒忌。于是这东海龙王上天庭找玉帝状告小白龙,说小白龙在他的辖区内扰乱他东海龙宫行云布雨,并说小白龙在破釜涧为救母而弑父,实属大逆不道。
那玉帝听信东海龙王之言,便又把小白龙贬下凡间,让小白龙找机会戴罪立功,以图赦免罪过。
小白龙再次被贬后,降落到了东海边的蛇盘山流沙河边的鹰愁涧,等待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路过,护那唐僧去西天取经,以期赎罪。
这流沙河便是黄河流经两淮地区的一条支流,因为此河流水中挟带上游顺流而下的泥沙而得名,这鹰愁涧便是如今洪泽湖底的又一个大水塘。
那小白龙在此涧边等候唐僧多年,然而当唐僧有一天真地来到这个鹰愁涧边的洪泽镇时,他却不相识。
这也难怪,那洪泽镇本来就是淮河下游的一个水陆交通重镇,南来北往的和尚道士太多了,你让小白龙怎知道哪个和尚是他要等候的唐僧呢?
由于小白龙不识唐僧,待唐僧骑着一匹白马来到流沙河边鹰愁涧时,小白龙与先他下凡的天蓬元帅猪八戒起了争执,他便一气之下,生吞了唐僧骑着的那匹白马,并把唐僧捉入了他在鹰愁涧的水下洞府。
此事惹怒了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大徒弟齐天大圣孙悟空,那齐天大圣岂是一个好惹的玩艺儿?
先前那泼猴曾大闹过天庭,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如今刚被从五指山下释放出来,尊佛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今见在这小小流沙河边的鹰愁涧丢失了师傅,他哪肯干休?
悟空听那猪呆子讲在这鹰愁涧丢失了师傅,他便让那呆子站在涧边大声辱骂,以激怒小白龙出水应战。
那小白龙本来就是一个性情刚烈的火龙,他哪里经得住八戒污言秽语的谩骂?不待八戒多语,他己持枪出水应战。
经过一番大战,小白龙斗不过齐天大圣,他便潜入水下涧府。那大圣上天入地是好手,却拿这水下蛟龙无法。于是大圣一个筋头去了东海,去找当地的东海龙王算帐。
东海龙王见大圣前来责问,他便小心回复,如实告知这条小白龙的来处,并派东海龙宫大太子随大圣前往鹰愁涧找小白龙索人。
这东海龙宫与西海龙宫本是亲戚,东海大太子与小白龙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弟,然而因前番东海龙王上天庭状告小白龙,现已结下仇怨。
那大太子不来还罢,来了枉增小白龙怨气,于是话不投机,两位龙太子两语不和,便大打出手,只掀得流沙河水巨浪涛天,鹰愁涧水四下漫溢,相邻湖水也泛滥成灾,只苦了涧、湖和流洲河两岸的无辜百姓。
流沙河主见状,急报黄河、淮河二神,正在二神慌乱之际,天上一朵祥云飞来,那乃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到了。
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双手合什呼道:“小白龙快快住手!勿再多生怨孽,还不去好生侍候你的师傅!"
小白龙寻声望去,见是救命菩萨在叫他,他便虚晃一枪,闪到一旁,飞到菩萨身边,舍去枪械,匍下身子,跪倒磕头。
见状,大圣也飞了过去,举起金箍棒就要打小白龙,但被观音喝住。
大圣不明,菩萨便对大圣道明前因后果。大圣听罢,顿开笑颜,原来这是菩萨为他备在这里的一位小师弟。
小白龙听罢,不用菩萨再言,他急忙给大圣施礼,祈求大师兄原谅。
那菩萨见这师兄弟二人相认和好,便也欣然,但见小白龙吞食了师傅的白马,便问小白龙,这下怎么办?
小白龙感恩菩萨求命之恩,他自愿化成一匹白马供师傅乘骑,菩萨笑而答允,便给了小白龙今后修成正果的机会。
白龙化马,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要让小白龙忍受摘龙珠、锯龙角、揭龙麟等锥心之痛的。那小白龙正思感恩图报,便乞求菩萨成全于他。
观世音菩萨已知小白龙心诚,他便施法把小白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再轻拂杨柳枝,蘸出一滴甘露,替小白龙湿润体躯后再锯角退鳞,让小白马片刻之间变化成了一匹雄健矫捷的白龙马,让小白龙从此皈依了佛门。
自那以后,小白龙化马护送唐僧去西天,一路上供唐僧坐骑,他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赎了前番罪过,立下了功劳。
从西天取经归来后,小白龙超越凡龙,被玉帝册封为坐骑神马。后因大圣闹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他便随大圣再入凡间,回到洪泽湖一带,化为白马湖的一汪清水,永留在了人间。
早些年听人说,在白马湖上如果有美丽女子用梳子依湖水梳妆,她可能会有幸看到那水中的白龙马,而且还会得到那匹白龙马含在嘴里送给她的金砖银锭,因为那白龙马太想念他那位被王母娘娘捉上天去的妻子荷花仙子了。
后来,因为经常有人为了骗财而男扮女妆骗他,那白龙马便不愿再出来见人了。
(注:此挖掘的传说内容如与后来明朝淮安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不一致,不足为奇,因为传说在先。)
白龙为什么不用猫肉
1 猫肉不符合龙的品位
白龙是传说中的神龙,拥有无比高贵的品位。据古籍记载,龙常食珍馐美味,包括黄金白银、龙子龙女等极品美食。相比之下,猫肉在古代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食品,不具备珍稀品位。因此,白龙不可能选择食用猫肉。
2 猫是人类的宠物
猫是人类的古老宠物之一,被广泛饲养和爱护。据估计,全球有超过5亿只猫被人类当作家庭宠物饲养。因此,白龙如若食用猫肉,将会引起人类的愤怒和反感,违背了龙与人的和谐相处之道。因此,白龙不会食用猫肉,以维护人龙关系的稳定。
3 猫肉不符合道德伦理
猫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具有独立思考、表达和行动的能力。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屠杀猫肉是违法的,因为这将侵犯猫的权利和福利。作为一种智慧和善良的神龙,白龙自然会遵守道德伦理,不会参与这种非人道的行为。
4 猫肉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全球野生猫的数量不断下降,已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龙使用猫肉作为食品,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猫被捕杀和猎捕,进一步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因此,对于拥有深厚生态智慧的白龙来说,不采用猫肉作为食品,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
总之,作为神龙,白龙拥有高雅的品位和高尚的道德伦理,不会包容侵犯猫的权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不会伤害龙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在神话传说中,白龙也是神秘和神圣的象征,是守护着万物生命的存在。
本文2023-08-19 14:38: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