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号的基本信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北京老字号的基本信息,第1张

北京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成为北京的象征。而京城民间歇后语,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等,生动地表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北京老字号(Peking's time-honored brand)一览表

柳泉居 1567年 黄酒铺

大顺斋 1640年 糖火烧

烤肉宛 1686年 烤牛肉

同仁堂 1669年 药铺

都一处 1738年 烧麦

天福号 1738年 酱肘子

信远斋 1740年 酸梅汤

砂锅居 1741年 京味白肉、沙锅

正明斋 1751年 糕点

白魁老号 1780年 清真

一条龙羊肉馆 1785年 涮羊肉

长春堂药店 1795年 药铺

马聚源 1817年(1811?) 帽

龙门醋坊 1820年 醋

同和居 1822年 家常菜、三不沾

谦祥益 1830年 丝绸布匹

大成斋鞋店 1842年 布鞋

同春楼 1842年 山东风味

正阳楼 1843年 螃蟹、涮羊肉

烤肉季 1848年 烤羊肉

宝兰斋 1851年 奶油类糕点

内联升 1853年 鞋

鸿宾楼 1853年天津,1953进京 清真风味

便宜坊 1855年 焖炉烤鸭

步瀛斋 1858年 鞋

惠丰堂 1858年 山东风味

天兴居(会仙居) 1862年 炒肝

老正兴 1862年上海,1956年进京 上海风味

全聚德 1864年 挂炉烤鸭

泰丰楼 1876年前后 山东风味

王麻子刀剪铺 1651年 剪刀

张顺兴刻刀铺 1880年 刻刀

吴裕泰 1887年 茶叶

丰泰照相馆 1892年 照相

瑞蚨祥 1893年 丝绸布匹

荣宝斋 1672年 字画

东兴楼 1902年 山东风味

厚德福 1902年 河南风味

全素斋 1904年 宫廷素菜

成文厚 1904年济南,1935年进京 帐簿文具

张一元 1910年 茶叶

精益眼镜 1911年于上海 眼镜

庆仁堂药店 1912年 药铺

同升和 1912年天津,1933年进京 鞋帽

东来顺 1914年 涮羊肉

来今雨轩 1915年 红楼风味

亨得利 1915年镇江,1927进京 钟表

戴月轩 1916年 文房用具

庆林春 1917年 茶叶

瑞珍厚 1917年 清真风味

功德林 1922年于上海1984年进京 素菜

乐仁堂 1923年 药铺

五芳斋 1924年 江苏风味

森隆饭庄 1924年4月17日 江苏风味

丽丰祥 1924年8月18日 丝绸布匹

仿膳饭庄 1925年 宫廷菜

锦芳小吃店 1926年 京味小吃

普兰德 1927年上海,1956进京 洗衣

同春园 1928年 山东风味

萃文阁 1930年 字画篆刻

丰泽园 1930年 山东风味

西来顺 1930年 清真菜肴

永仁堂药店 1933年 药铺

永安茶庄 1935年 茶叶

元隆顾绣绸缎商行 1936年 丝绸布匹

大明眼镜 1937年 眼镜

萃华楼 1940年5月16日 山东风味 详

延吉餐厅 1943年 朝鲜冷面

又一顺 1948年8月8日 清真风味

听鹂馆 1949年 宫廷

康乐餐馆 1950年 江南风味

马凯餐厅 1953年 湖南风味

晋阳饭庄 1959年 山西风味

清秘阁 宋末元初 字画

淮扬春 1940左右 淮扬风味

永安堂 明朝永乐年间 药铺

万全堂 明代永乐年间 药铺

鹤年堂 明代嘉靖末年 药铺

千芝堂 明代末年 药铺

黑猴儿帽店 明朝末年 帽

曲园酒楼 清代中叶长沙,1949进京 湖南风味

文盛斋 清嘉庆年间 宫灯

森泰茶庄 咸丰年间(1851-1861年) 茶叶

浦五房 咸丰年间,1956年进京 南味肉食

致美斋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 山东风味

吴肇祥 光绪年间 茶叶

新丰楼 民国初年 山东风味

六必居 明中期 酱菜

青云阁 乾隆年间 多种北京老字号小吃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

北京景泰蓝制作技艺

剪刀锻制技艺

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厂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工艺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

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

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装裱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

北京豆汁习俗

北京宫廷补绣

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北京宫灯

壹条龙清真涮羊肉技艺

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

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

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 字号牌匾上的字也有讲究,通常商家铺户的匾额以饱满端庄的楷书为佳。一来,楷书容易辨认;二来饱满厚润的楷体字,象征着物阜年丰,财源茂盛之意。纵观京城老字号的牌匾多以楷书为主。那些笔走龙蛇的草书或干瘪枯瘦的字体不宜用于匾额。

北京老字号匾额多出自于寿石公、陆润庠之笔。现代名人题匾较多的是郭沫若、赵朴初、董寿平、溥杰、启功。保存下来有名的老字号牌匾有:大栅栏“乐家老铺”为寿铠所书。“瑞蚨祥鸿记”茶叶店为吴春鸿所书。“稻香村南货店”为寿石公所书。琉璃厂的“荣宝斋”为陆润庠所书。“商务印书铺”为郑孝胥所书,“韵古斋”古玩铺为宝熙所书,“中华大药房”为冯公度所书,“亿兆百货店”为张伯英所书,“静文斋南纸店”为徐世昌所书。“步瀛斋”鞋店为毛昶熙所书。“西鹤年堂”的匾,相传是严嵩之子严世藩所书。“都一处”烧麦馆的虎头牌匾为乾隆所题。

北京的许多老字号牌匾,在“文革”时被砸,有的已失踪。能保留下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许多匾额是后来由名人题写的。

现存的老字号匾额由郭沫若题写的很多。在当代书法家中,郭老的字堪称翘楚。郭老题匾从没收过“润笔”。他为人比较随和,有时请他吃顿饭就能讨块“匾”。当然,郭老也看字号的名气大小,不是随便乱题的。“都一处”的匾出自郭老之手。有一次,郭老和夫人到“都一处”品尝烧麦,跟经理栾寿山和几位职工聊起乾隆写的虎头匾的故事。

1郑州大学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含文物鉴定

2陕西师范大学 博物馆与文物研究

3南开大学 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

4中央民族大学 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

文物鉴定与保护

5北京大学 文物保护科学

6西北大学 文物鉴定

7景德镇陶瓷学院 古陶瓷鉴定

8复旦大学 文物保护与 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

9吉林大学 文物研究(陶瓷、玉器研究)文物保护

10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文物鉴定与修复

11南京艺术学院 文物鉴定专业

12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文物鉴定、

13金陵学院 古籍修复

14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文物鉴定

15保定学院 文物鉴定

16天津信息技术学院 文物鉴定

我所知道的就这些 其余的还有一些考古专业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1585年,范钦去世。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

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守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曾指示保护天一阁。占领宁波后,解放军派专人保护天一阁。1949年6月9日,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天一阁,并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范氏后人范盈性、范鹿其成为公职人员。宁波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已经拥有藏书30万卷,并仍在增加,同时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部门。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迹得到数字化,供在线查阅。

2012年10月9日从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蓬莱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天心阁(长沙市)、钟鼓楼(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