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俊琏的主要论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5收藏

伏俊琏的主要论文,第1张

1 师旷与小说《师旷》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4-20

2 唐代敦煌高僧悟真入长安事考略 敦煌研究 2010-06-15

3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 齐鲁学刊 2010-03-15

4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中两汉文的文献价值 伏俊琏;姚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1-25

5 明代的文学选本 伏俊琏; 杨爱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28

6 建设“凉州文化”的一点思考 敦煌学辑刊 2010-06-15

7 《四库全书总目》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以集部大小序为中心 阅江学刊 2010-06-08

8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讨会”综述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3-25

9 周绍良先生的敦煌文学研究 伏俊琏; 张艳芳 敦煌学辑刊 2009-06-15

10 谈《离骚》受祝辞的影响 伏俊琏; 张艳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08-15 期刊 34

11 展示陇右文学风采 宏扬乡梓人文精神——读《陇右文学概论》 伏俊琏; 王思远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7-25

12 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25

13 南朝文人以应用文形式写成的诙谐俗赋 伏俊琏; 朱金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10

14 武威李氏三代学人的学术述评 伏俊琏; 张存良 图书与情报 2006-06-30

15 略论敦煌本《秦将赋》 伏俊琏; 王思远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08-30

16 狐嗥狼顾怖杀人 老幼家家血相视——敦煌本《秦将赋》简析 兰州学刊 2006-10-30

17 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 陈斐; 伏俊琏 固原师专学报 2006-09-15

18 《史记》老子韩非合传与老子的“道” 河西学院学报 2007-02-25

19 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05

20 韩朋故事考源 伏俊琏; 杨爱军 敦煌研究 2007-06-15

21 草圣张芝在陇上的两处遗迹 伏俊琏; 张存良 敦煌学辑刊 2007-06-15

22 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7-30

23 伏羲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华夏文化 2007-09-25

24 也说《辨骚篇》中的“博徒” 古汉语研究 2007-12-15

25 我国自嘲杂赋的源头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15

26 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25

27 《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伏俊琏; 王晓鹃 求是学刊 2008-03-15

28 “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 伏俊琏; 刘子立 文史哲 2008-05-24

29 刘邵和他的《人物志》 邯郸学院学报 2008-06-15

30 《全敦煌诗》与张锡厚先生 敦煌研究 2008-06-15

31 《史记》中保存的一篇先秦俗赋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06-25

32 商鞅及《商君书》研究——《商君书研究》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08-15

33 谈先秦时期的“诵” 孔子研究 2003-05-25

34 汉魏六朝的诙谐咏物俗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0-30

35 汉魏六朝调笑戏谑类俗赋 兰州大学学报 2005-05-28

36 汉代实用文形式的俗赋考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7-25

37 《汉书·艺文志》“杂中贤失意赋”考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9-15

38 《人物志·九征篇》发微 甘肃高师学报 2005-08-30

39 《孔子项讬相问书》体制探源 敦煌学辑刊 2005-09-30

40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初探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8-30

41 《司马法》的作者、性质及篇数 河西学院学报 2003-08-25

42 敦煌赋及其作者、写本诸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6-30

43 说“俗赋” 古典文学知识 2003-01-05

44 敦煌遗书中的小说 古典文学知识 2003-09-05

45 《汉书·艺文志》“杂赋”考 文献 2003-04-13

46 汉代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 北方论丛 2004-07-25

47 敦煌《诗经》残卷的文献价值 敦煌研究 2004-08-30

48 汉代的咏物俗赋 甘肃理论学刊 2004-09-20

49 魏晋嘲讽俗赋考论 社会科学战线 2004-11-25

50 《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11-24

51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中国文化研究 2004-11-28

52 先秦“论辩俗赋”钩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28

5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咏物俗赋 伏俊琏; 巨虹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05

54 两篇风格迥异的《燕子赋》 伏俊琏 社科纵横 2005-04-25

55 论变文与讲经文的关系 敦煌研究 1999-09-30

56 赋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曹明纲著《赋学概论》 学术研究 1999-05-17

57 《汉书·艺文志》“杂赋”臆说文学遗产2002-11-20

58 《汉书·艺文志》“成相杂辞”“隐书”说 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9-30

59 敦煌俗赋的文学史意义 中州学刊 2002-03-20

60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不是袭《经解入门》而成 古汉语研究 2000-06-25

61 敦煌本《丑妇赋》与丑妇文学 敦煌研究 2001-06-25

62 读《易传》札记 孔子研究 2001-09-25

63 《汉书·艺文志》“杂行出及颂德”、“杂四夷及兵”赋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7-30

64 由《汉书·东方朔传》谈史家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1-12-25

65 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 敦煌研究 2002-05-30

66 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3-30

67 战国早期的志怪小说 光明日报 2005-08-26

68 敦煌《诗经》残卷叙录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08-01

69 释《仪礼》“握手” 辞书研究 1999-03-30

70 刘■的生平和著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30

71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敦煌研究 1994-03-30

72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校补 古汉语研究 1994-12-25

73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孔子研究 1994-06-25

74 沉重苦涩的人生之旅──论《史记》中的凡人悲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6-30

75 敦煌遗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11-15

76 敦煌本《丑妇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社科纵横 1994-02-25

77 敦煌遗文《秦将赋》及其产生流传的原因 社科纵横 1994-08-25

78 敦煌赋校补(四)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4-06-30

79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文献 1995-01-13

80 李庆善教授与历史文献学教学研究 社科纵横 1996-06-25

81 说张澍的《续黔书》 社科纵横 1996-12-25

82 孜孜不倦的探求者——赵逵夫教授学术成就述评 古典文学知识 1996-11-20

83 重根柢之学 从实事求是——郭晋稀先生的学术成就述略 古典文学知识 1996-01-20 试谈敦煌俗赋的体制和84 审美价值——兼谈俗赋的起源 敦煌研究 1997-09-30

85 彰前修伟业示后学津梁──读《声类疏证》 古汉语研究 1997-12-25

86 敦煌赋研究八十年文学遗产1997-01-20

87 从新出土的《神乌赋》看民间故事赋的产生、特征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12-30

88 论“俗讲”与“转变”的关系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7-12-20

89 陇上长城说略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7-08-15

90 敦煌的俗赋 古典文学知识 1997-09-20

91 读《屈原与他的时代》 社科纵横 1998-04-25

92 敦煌赋校补 社科纵横 1993-06-30

93 从敦煌唐写本残卷看李善《文选注》的体例 社科纵横 1993-08-29

94 敦煌赋校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3-08-29

95 曾运乾先生对中国声韵学的杰出贡献——兼谈古声十九纽与三十二纽之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8-29

96 敦煌唐写本《西京赋》残卷校诂 敦煌学辑刊 1993-12-31

97 论《项羽本纪》的悲剧性 贵州文史丛刊 1988-08-28

98 《诸神的起源》考据错误举隅 中国图书评论 1989-05-01

99 “陇右文献丛书”简评 社科纵横 1990-08-29

100 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屈原、宋玉、司马相如美人赋散论 社会科学 1990-08-29

101 浅论老子的“道”——兼谈《史记》老庄申韩合传 甘肃理论学刊 1990-05-01

102 屈原司马迁异同散论 中国文学研究 1991-04-02

103 《离骚》释词二则 范三畏; 伏俊连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06-30

104 郭晋稀教授学术成就简介 社科纵横 1991-03-02

105 诗骚短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5-01

106 《文选李注义疏》标点斠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12-26

107 源远流长 奇风异采——写在《甘肃古迹名胜辞典》出版之际 社科纵横 1992-08-28

108 问题讨论综述 敦煌赋研究八十年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8/01/01

109 新书选评 《唐代边塞诗选注》(胡大浚主编)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1991/01/01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

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

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

√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

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

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

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

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

√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1;

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

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

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

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

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

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

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

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

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

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

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

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

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

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

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

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

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

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

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

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

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

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

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

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

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

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

“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 《甘肃社会科学》1991(1)。

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

《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

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

《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

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

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

《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

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

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

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 《东北师大学报》1994(5)。

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 《文史知识》1994(12)。

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

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

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

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

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

“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

《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

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

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

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名作欣赏》2001(1)。

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

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

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

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

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

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2(12)。

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

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

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

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

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

《五对照检字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386万字)

《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汇释》两人合著,排名第一(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29万字)《中古虚词语法例释》两人合著,排名第一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4万字)

《训诂类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万字)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 (巴蜀书社,2000年版,30万字)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40万字)

《坐禅如斯》(山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共45万字,董志翘等三人译,排名第二)

《中古近代汉语探微》中华书局2007年版,ISBN:978-7-101-05840-6;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巴蜀书社2000年版,ISBN:7-80659-071-4,获第四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ISBN:7-8-643-575-1,获第五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献学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董志翘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60馀篇,计120万字;翻译论文7篇,计75万字。现举其要目如下(未特别注明者,均独立完成):

《郭璞训释中的“轻重”“声转”“语转”》 (《中国语文》1980年6期)

《试论郭璞注释的成就》(《江苏师院学报》1980年4期)

《〈范文正公集〉读后》 (《书评》1980年4期)

《从“通感”谈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教学与研究》1980年6期)

《也谈“旋其面目”》 (《学术研究》1981年3期)

《“君既若见录”考》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9期)

《〈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一) (《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4期)

《〈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二) (《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1期)

《释“兮”》(《学术研究》1982年5期)

《“名词动用”今译时的对应规律》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6期)

《再说“很如羊”》(《语言文学》1983年4期)

《〈汉书〉旧训考辨略例》(三)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期)

《“狗马病”辨》 (《学术研究》1984年1期)

《〈汉书〉拾诂》 (《活页文史丛刊》总171期)

《高师协编本〈古代汉语〉有关问题的商榷》 (《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2期)

《“然疑”释义》 (《中国语文》1984年4期)

《名词使动用法的两种情况》 (《中学语文》1984年1期)

《释“可得”“可得而”》 (《中学语文》1984年8期)

《略论古籍整理中训诂学知识的运用》 (《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脚”有“足”义始于何时》 (《中国语文》1985年5期)

《“叹惋”新解》 (《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12期)

《“挥霍”释义》 (《学术研究》1986年6期)

《“舍皆取诸宫中而用之”别解》 (《语文知识》1986年4期)

《〈汉书〉旧注辨证》 (《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

《借物表意--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修辞学习》1986年5期)

《中世汉语的三类特殊句式》 (《中国语文》1986年6期)

《训诂三题》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7年1期)

《也说“治”》 (《中国语文》1987年3期)

《读书琐记》 (《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1期)

《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看“隶变”》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4期)

《〈资治通鉴〉标点疑误》 (《古汉语研究》1988年1期)

《古文献中多音节同义复词》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1期)

《〈盐铁论〉诂训拾疑》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2期)

《〈史记〉校点疑误》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8年5期)

《训诂札记》 (《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3期)

《〈汉书〉旧注辨证》(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2期)

《“〈庄子杂篇〉旧注辨证”之辨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3期)

《〈太平广记选〉语词训释商兑》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

《“而弃规矩”臆解》 (《文学遗产》1989年1期)

《中世汉语“被”字句的发展及衍变》 (《河南师大学报》1989年1期)

《校点本〈汉书〉标点举误》 (《古汉语研究》1989年3期)

《〈汉书〉校点疑误》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89年1期)

《魏晋南北朝词语溯源》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6期)

《“佝偻承蜩”与古人的食蝉习俗》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9年7期)

《〈五灯会元〉语词考释》 (《中国语文》1990年1期)

《〈汉书〉校点赘议》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2期)

《〈史记〉校点疑误》(续) (《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2期)

《〈辞源〉(修订本)书证刍议》 (《辞书研究》1990年4期)

《中华版古籍标点献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1期)

《中古汉语虚词选释》 (《古汉语研究》1992年1期)

《〈宋高僧传〉语词札记》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3年第35号)

《试论古汉语词汇与日本语词汇的比较研究》(日本《花园大学社会福利学部研究纪要》创刊号1993年)

《〈太平广记〉语词拾诂》 (日本《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

《〈宋高僧传〉标点献疑》(日本《花园大学研究纪要》1993年第25号。全文收入日本《中国关系论说资料》第35号,1993年版)

《无著道忠的学术贡献》(译) (日本《俗语言研究》创刊号,1993年)

《中日友好千家诗》叙、后记(译) (学林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太平广记〉语词考释》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4年第36号)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の言语》(日本《佛教史研究》1994年第37卷第1号。全文收入《日本史学年次别论文集》1994年版)

《明代拟话本小说〈型世言〉语词例释》 (《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语言研究》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2号,1995年)

《白居易诗的口语表达》(译)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4期)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一)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3号,1996年)

《关于近代汉语词语的几点思考》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6年第38号)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

《评介两部研究〈往五天竺国传〉的新著》 (《学术集林》 总第9卷,1996年)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二)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4号,1997年)

《〈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点举误》(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疑难词语考释》 (北京大学《唐研究》第3卷,1997年)

《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 (《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

《敦煌文书词语考释》 (《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

《再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 (《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商兑》(三) (日本《俗语言研究》第5号,1998年)

《评〈行历抄校注〉》 (《学术集林》总第13卷,1998年)

《也论中古汉语词汇的溯源问题》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1998年)

《〈洛阳伽蓝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语料价值》 (《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汉语大词典〉阅读散记》 (《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

《〈高僧传〉校点商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

《试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特点 及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地位》

(《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切韵〉音系性质诸家说之我见》 (《川东学刊》1999年第1期)

《说“椅”、“椅子”》 (《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指的”“指适”“指实”“诣实”探义》 (《辞书研究》1999年第3期)

《读李维琦先生近作〈佛经续释词〉》(董志翘、陈文杰) (《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唐五代语言词典〉读后》(张永言、董志翘) (《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敦煌文书语词杂考》 (日本白帝社《中国语研究》1999年第41号)

《〈高僧传〉语词通释》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1999年)

《敦煌文书词语琐记》 (《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评〈宋语言词典〉》 (《辞书研究》2000年第1期)

《〈高僧传〉校点商榷(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太平广记》词汇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笺 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基金项目

《高僧传》校注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

中古汉语语料库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

中古汉语研究型语料库” (08BYY05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项目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

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敦煌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

4、《〈全汉赋〉疑误辨证》,《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6、《〈搜神记〉校勘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

7、《耄耋之年创辉煌—-记三礼学家钱玄先生》,《书与人》2000年第1期。

8、《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载《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9、《创新的精神 实证的方法》,中华书局《书品》2000年第4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

10、《此生原为读书来——记周勋初教授》,《书与人》2000年第5期。

11、《旷世之作 历久弥新——〈洪诚文集〉简介》,《新华日报》2000年10月10日。

12、《徐复先生对古文献学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又收入《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3、《庄子》文论选注,3万余字,收入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读书之门径 治学之津梁——读〈清人别集总目〉献言》(与徐复先生合撰),《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又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汉书·五行志〉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史记〉新整理本刍议》(二人署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又载《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单独署名。

17、《挖掘历史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由〈老苏州·百年历程〉说起》,《出版参考》2002年第18期。

18、《南京图书馆所藏〈三国志〉版本简论》,“首届《三国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复旦大学),后发表于《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

19、《〈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2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后部分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21、《〈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22、《〈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23、《〈史记·八书〉校读札记》(二人署名),收入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皇皇巨著 巍巍范公——评〈范仲淹全集〉》,《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5、《试论〈史记〉校勘的原则》,《古籍研究》2005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版。又收入《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6、《中国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又收入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

27、《赋学文献与〈历代赋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1期。又收入《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28、《〈史记〉正文校议》(第一作者。二人署名),中华书局《文史》2006第3期。

29、《一代宗师徐复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又修改后发表于《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0、《试论黄宗羲的创新精神》,收入《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31、《校点本〈史记〉标点问题举隅》,收入《史记论丛》(第四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其意义》,收入《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3、《论章黄之学对国学研究的贡献》,“第五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4、《史记校点补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5、《乐把金针度与人——试论叶圣陶先生的出版思想》,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议论文(2007年11月,南京),《江苏民进》2008年第1期。民进中央网站全文转载。

36、《评〈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中华书局《书品》2009年第4期。

37、《海峡两岸〈史记〉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六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8、《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记钱玄先生》,《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

39、《〈汉书〉校读拾遗》,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40、《〈水经注校证〉校读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41、《〈史记〉整理研究与辞书编纂》,“《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7月,山西),收入《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四史学》3万多字,收入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0版。

43、《段玉裁著述及其版本考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入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赖永海主编的《宏德学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4、《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史记论丛》(第六集),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

45、《〈项羽本纪〉校释汇证》,《项羽研究》(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46、《百衲本史记前言》,载广陵书社2011年版《百衲本史记》卷首。

47、《〈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出版及其意义》,中华书局《书品》2012年第5期。

48、《怀念“学者编辑”薛正兴先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2年第5期。

49、《〈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成果之研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提交论文。(浙江大学)

50、《〈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等主办“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51、《王念孙〈史记杂志〉平议》,《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52、《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训诂学与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53、《论段玉裁校勘学之特色》,南京大学等举办的“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