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鸿章的书籍
有两本一定要看,如果时间不充足,就先读这两本:
第一本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应该是李鸿章传记中最有名的。
第二本是苑书义的《李鸿章传》,这个是当代众多李鸿章传记中,公认写的比较好。史料充分,观点也比较可观,文笔也是不错的。
李鸿章传记写的人不少,但写的好的确实不多,建议你可以看这两本,一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可以说作者与传主同属一个时期,有更多了解之同情,二是[美]刘广京的《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书视角不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其他关于李鸿章书籍可参考:韦息予:《李鸿章》,中华书局,1931年。
叶桂生、刘新建:《李鸿章》,黄山书社,1988年。
周军、杨雨润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尹福庭:《李鸿章》(中华名将系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
(美)TL康念德著,杨天宗、陈力等译:《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大连出版社,1994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曙光编注:《李鸿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成晓军:《洋务之梦:李鸿章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健、方英选编:《李鸿章:人生畅吟》,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阳:《李鸿章》,海南出版社,1996年。
诰明:《鬼才李鸿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董守义:《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
《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
《李鸿章全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承仁、刘铁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华明、郑长兴主编:《李鸿章全传》(2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
翁飞:《李鸿章官场艺术与人际权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维健主编:《李鸿章绝学:官学富贵学解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欧阳跃峰:《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
司马烈人解译:《困经:李鸿章一生的九大布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郑洁、刘文鹏:《李鸿章外交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东野君:《李鸿章圆通变达心术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道宗:《李鸿章圆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图书馆最值钱的书应该是古籍。很多图书馆有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籍,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校本等等,尤其那些非常稀少和珍贵的版本,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都有专门的古籍部,具体的古籍收藏名单可见https://baikebaiducom/item/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如果你经常去的图书馆有古籍部,强烈建议去感受一下历代先贤文人的智慧,真的会有书香的感觉。
古籍那么多,可能不是人人都感兴趣,人人都需要,人人都看得懂。所以呢,最有价值和最值得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最符合你当下需求的书,就是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图书馆的书有那么多,到底要如何选择呢?我建议你选择从经典读起。
比如说经典教材系列,很多国外经典教材可能历经20几版的迭代更新,甚至更多,属于某一个学科不得不的数目。
经典的文史哲,可以去搜一下经典的必读书单。经典图书历经了岁月的检验和沉淀,能够在时下继续流传并畅销的书,都有其历史价值。
相比之下,很多时下最新的畅销书,可能价值会稍显逊色,如果你从读经典书开始,可能发现畅销书不过是换了一个表达方式而已,或者完全照抄。
紫砂壶制作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赝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干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 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于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于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任台湾巡抚,师败于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么大了。 关于吴大事,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于吴大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于吴大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斋、千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毖、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著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著,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柳,清乾隆至嘉年殓人,能善,所氧茗精雅厚,法端正,器稀少。
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于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著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
裘桂林 朱泥壶的制壶大师,代表作品有《俘虏》《真身》,所制之壶,无不精美,曾在卢占延(见上)门下学艺!
张德海 福建制壶名家,代表作品有《六柏》,与裘桂林是同们师兄弟!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于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于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于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伙。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于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同馆编1967·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
『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
『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
『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
『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
『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
『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
『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
『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
『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
『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
『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
『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
『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
『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
『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
『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
『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 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自南宋以后,随着丛书典籍的不断出现,丛书的种类也逐步增加,这就提出了为丛书合理分类的问题。丛书在传统目录书中立类及其本身种类的区分,开始于明万历年间祁承蝶的《澹生堂书目》。在这部书目中,祁氏为丛书独立门类,并且将丛书区分为“国朝史”、“经史子杂”、“子汇”、“说汇”、“杂汇”、“汇集”六种。此后,不断有学者对丛书的分类提出见解和方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丛书进行比较系统和科学分类的,应属上海图书馆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以及由顾廷龙主编的《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在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在规模空前的图书文献整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目录学专著。在四部(经、史、子、集)、四十四类、六十五子目构成的框架内,包含着一万多种图书提要。“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於子目之末,或於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凡例》)。总序、小序、案语、提要,脉络融通,浑然一体,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总体效应,代表了我国传统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为历来四库学者所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发表王重民教授《论〈四库全书总目〉》长篇论文,从纂修背景、纂修进程、著录原则、思想内容到日后的影响,作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例如《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提要》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浙本翻刻殿本”误说,为众多四库学者所沿用,制约着《总目》整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可不正本清源,详细辨明。
一、乾隆时期,《总目》传本先后有:七阁写本、两种稿本以及浙江刻本、武英殿刻本,各本卷端率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并无题作“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者。《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提要》关连至密,但是不能视为同书异名或异名同实
《总目》撰著完成於乾隆时期,乾隆朝的传本,我看到过七种:1文津阁写本(藏北京图书馆);2文溯阁写本(藏天津图书馆);3文澜阁写本(藏浙江图书馆);4乾隆四十七至五十三年间修订稿本(藏上海图书馆);5乾隆五十七年后修订稿本(藏北京图书馆);6乾隆六十年十月浙江刻本;7乾隆六十年十一月武英殿刻本。七种版本,卷端(以及每卷)皆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没有例外。惟浙本增一扉页,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重刊浙本,扉页删除“提要”二字,以示更正(注:阮《跋》有“《提要》一书”云云,浙本当是受其影响所致,或为后印者所增附。)。19世纪的《总目》刊印本,我亦见过七种:1日本文化二年(1805)刊本;2文化十一年(1814)刊本;3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刊本;4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漱六山庄石印本;5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点石斋石印本;6光绪二十年(1894)福建刊本;7光绪二十五年(1899)广雅书局刊本。这七种刊本,卷端(以及每卷)皆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亦无例外;扉页以及封面签题,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或“官板四库全书总目”,只有福建一种扉页题“钦定四库全书提要”。20世纪的《总目》印本,我见过十种:1宣统二年(1910)存古斋石印本;2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东方图书馆重印存古斋本;3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4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51971年台北商务印书馆重印本;61965年中华书局缩小影印浙本;71983年台北商务印书馆缩小影印殿本;8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小影印殿本;91997年1月中华书局排印殿本(整理本);101999年5月海南出版社排印浙本(整理本)。这十种传本,除第4、5两种排印本之外,卷端皆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总目”;扉页、封面签题,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种),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3、4、5、10种),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7、8、9种),或“四库全书总目”(第6种),加“提要”二字者略占优势,集中出现在20世纪前期的二十余年间。在《总目》二百多年传播史上,形成过二十几种版本。其卷端书名,除个别排印本之外,皆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全书总目”,根据名从其朔暨书名以卷端所载为准之著录条例,我们不得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名排除在外,至多在卡片或书本目录之附注项下加小字注“扉页题××”而已。
本文2023-08-04 02:47: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