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穿越吴越古道
吴越古道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与南唐的主要通道,现为安徽宁国的万家乡大塔村至浙江临安境内的浙西天池之间的一条保存完整、原始原貌的古道。与出名的徽杭古道相比,吴越古道历史更悠远,幽静而美丽,景色更丰富。
古道终点是浙江的地界,山顶有一天池。浙西天池在海拔1180米的山巅,湖水清澈,风景绝美,犹如人间仙境,值得一去。
我们夜宿古道入口半山腰的云山村,这个小山村,干净静谧,绿树掩映,空气清新,一条山溪穿村而过,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一大早,我们在农家客栈用罢早餐,准备就绪,整装待发,走个环线,终点就是出发点。
在古道入口,亮出大旗,美美的来个合影,个个脸上充满期待凯旋的笑容。
天下古道星罗棋布,吴越古道是江南一带闪亮的奇道、名道。那日路上行人疏疏,加上天气日丽风清,颇觉选对了日子。
沿着古道石板路台阶,一路溪流相伴,曲径通幽,似在画中游。峡谷内植被丰富,流水孱孱,虽然山很陡,但台阶无比的多,空闲之时仰望一刻,顿觉疲劳尽失,带着满身的汗水流连于这侠骨柔情之中。
时间让古道沧桑落寞,时间让古道风韵流漫,时间甚至让山石有了表情和语言。无数块青石垒就的古道,蜿蜒在山中,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而依旧坚固。
沿途有好多座供人休息的凉亭,走累了,在凉亭里休息一会擦擦汗、喝点水,畅想着古人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情景。一只黄腹山雀在树上,恍惚间觉得它是从遥远的唐宋飞来。
在半山腰上,有一避雨的人工洞穴,里面排列着两排石凳,坐在古人曾坐过的石块上小憇,不知有多少古人在此作过短暂停留。
接近古道顶峰,两块巨石犹如一道天然的石门傲然挺立在路中,仔细一看,上书“千顷关”三个大字。千顷关依山势而建,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是当年拱卫吴越国首都临安的重要关口,为1100年前的吴越国建筑,城墙由大小石块垒成,为吴越国与南唐的国境线。
过了千顷关,就是浙江临安地界了,两个小时就爬过了一个省,跨过一个古国。
再不久就到了山顶的浙西天池,只见四面高山围绕中有一美丽的高山湖泊,湖畔平坦,天镜浮空,水天一色。那一刻,一行人都惊叫了,一下子全身的疲惫都随风散去……难以想像在这四面高山围绕之中有一个这么大的湖泊。
天池四周高山环列,芳草鲜美,呈山山朝千顷、水水往池流之势。这个目前江南地势最高、面积最大,被称作为“江南第一池”的湖泊,湖水清洌幽蓝。
站在湖边,极目远眺,顿觉心旷神怡。风平浪静的池水,在初秋阳光映照下,泛出一抹抹湛蓝的波光,蓝天、白天、山峦、野花尽倒映于湖水之中。
正如有一首诗所描述的:一池春水应江潮,中起沙鸥数尺高。谁说风云远朝市,乱山深处亦波涛。
走完全程,回过头去,层峦拥翠,我突然很想重新倒转回去,与古时的人进行时空的对接……
吴越古道与徽杭古道一样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更有远古的历史沉淀,窃以为,吴越古道更有灵气,风光更优美。因为,吴越古道更有一路的溪水相伴,更是一路行进在绿荫林中。
汉族民系的一支,狭义的“民系”,又称“次民族”、“亚民族”,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方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
吴越人,即吴越民系,或为江浙民系、江南民系,一般指称说吴语的汉族民系。吴越民系所操的方言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学术上称为“吴语”、“吴方言”,而徽语则是吴语的一个分支。
吴越民系(江南人、江浙人)
人口: 约8300多万
分布: 苏南、上海、浙江全境,安徽徽州,宣州部分地区,江西东北部信州;
人种: 东亚人种
所属民族: 汉族
民系: 吴越民系
语言: 吴语,徽语
文化中心:苏州、绍兴、上海、杭州、徽州
经济中心: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
最大城市:上海
吴越语音一般是以苏州话为其代表,苏州也是吴语的发祥地。后来因上海市的经济突破发展,故吴语的代表方言从苏州逐渐转移到了上海。现在的上海话即是江南话极具代表性的方言,而上海话就是一种苏州吴语的基础上混化了宁波吴语而成的吴语支系。
吴语是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吴语区江南群城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四声八调清浊对立 等正统存古的自然语言为古典语音规范、以江浙民系人所作白话文为现代语法规范的江左江南吴越人共同语。通行于吴越江南,为吴语区文化情感之认同,为吴越文化之根基。
吴越文化·雅俗共赏的吴越文学艺术·绘画之乡数吴越
江南的绘画,也始于三国。吴国画家曹不兴以擅画,列为吴之“八绝”之一。他善画人物,能在五十尺长的素绢上作画,“头面手足,胸臆肩背,无遗失尺度”(许嵩《建康实录》)。他还擅长画龙,所画青龙活灵活现,放到河面上,立刻“蓄水成雾”。后世尊其为江南画家之祖。曹不兴还擅长作佛像,故又有“佛画之祖”的称誉。可惜,他的真迹不存于世。
六朝时期的江南,顾恺之和张僧繇是两位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是东晋时无锡人,人称“才绝、画绝、痴绝”。他尤精人物画,能运用游线般的线条,画出流水行云般的动感,“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画断》)。他是位现实主义绘画宗师,主张绘画要“以形写神”,要“遇想妙得”。张僧繇是南朝梁时苏州人。他创立了佛像绘画及雕刻的中国风格,擅长人物肖像,多作寺院宗教壁画。他的作品骨法奇伟,规模宏逸,“六法”精备(《苏州史话》)。传说他画龙不点晴,生怕飞去,成语乃有画龙点晴。张僧繇改变了顾恺之、陆探微的“密体”风格,创立了“疏体”画法。唐人曾将张、陆、顾、吴道子合称“画家四祖”。
唐代,我国绘画艺术日臻完备。传统的人物雕、画艺术完备,苏州画家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学张僧繇,各有所长,“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世称“画圣”、“塑圣”。杨惠之的塑像分布江苏、河南、陕西三省,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唐代山水画的兴起,使绘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风格更加多样。扬州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是其代表之一。其画画风工致、气势豪富,色彩典雅,有“山水绝妙”之誉,对后世影响很大。五代时董源、巨然,也擅长描绘江南山水景色,世称“董巨”,成为宋代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
宋承江南西蜀、南唐习俗,于宫廷设置翰林画院。统治阶级对绘画艺术的提倡,促进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宫廷画师。北宋时,江南画师不多,浙江的燕文贵可能是较著名的。他擅长山水,有自己的风格,人称“燕家景”。南宋时,画院迁到杭州,于是江南的宫廷画师剧增,产生了“南宋院体画派”,其画法以严整苍劲著称。据厉鹗《南宋院画录》,入画院的九十六人中,其中钱塘人便有二十九人。著名的有马和之、刘松年、李嵩、夏珪、马远、陈清波等。
马和之擅画人物、佛像、山水,用柳叶描,行笔飘逸,着色轻淡,仿吴道子笔法,人称“小吴生”。代表作是《柳溪春舫图》。刘松年擅长山水,兼精人物。其《耕织图》被誉为“绝品”。李嵩擅画释道人物,尤长界画,极工致,楼阁亭台,殿宇花榭,无不构图精确,有《货郎图》。夏珪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他画山水、喜用长卷,笔法喜用“拖泥带水皴”(即水墨法)。构图常取半边、一角,人称“夏半边”。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长于山水画。其山水画富有创造性,有层次、有意境,取景布势,简练概括,常以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表达出浩荡而富有诗意的全景(或言“残山剩水”,象征南唐偏安局面),人称“马一角”或“马半边”。代表作有《踏歌图》等。马远把山水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了院体画派的最高成就。(《浙江古代史》)
元代,遭赵孟覜等复古派的反对,院体画衰落,“元四家”的兴起,使山水画画风有了一定的变化。“元四家”中,黄公望与倪瓒分别是常熟、无锡人,王蒙和吴镇是吴兴、嘉善人,皆在太湖流域。元四家画法表现出枯寂幽淡的风格。黄公望善画水。其画,初学董、巨,后来专务写生,自成一家,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图》,清代画家邹之麟称黄公望是“画中之右军”,其《富春山居图》是“右军之《兰亭》”。他有《写山水诀》一书,作画讲究理、趣、神兼备,用笔简练,意境深远。倪瓒也师法董源,他的水墨山水画,笔法简雅,似嫩而苍,似在意而无意,若淡若疏之间,画风幽淡冷寂,有一股逸气(张荷《吴越文化》)。吴镇尤善画山水竹石,喜作墨花,题诗其上,人称“二妙”。 王蒙是赵孟覜的外甥,好画山水,兼善人物。王蒙之画,既学赵氏,又摹唐宋“高品”,自成一家,董其昌称“若于刻画之工,元季当为第一”(《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
南宋的院体画派与元四家的风格,对江南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分别演绎成浙派和吴派。
明初,朱元璋以反元复宋自居,仿宋制,设置画院,反对元四家风格,有意识地提倡院体画风,一时院体横行全国,形成“院派”。浙江因基础好,捷足先登,形成浙派。浙派取法院体,用笔刚劲。鼻祖戴进是钱塘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翎毛。其画,以仿南宋诸画家为主,旁及北宋诸家。其仿马、夏的作品,甚至可以假乱真。他是浙派的始祖。他的画风行一时,习之者颇多。戴进之后,其弟子吴伟很出名。吴伟是常熟人。他的画充分发挥了马、夏的风格,使作品更加豪放。明宪宗时,甚至御赐“画状元”,浙派因此显赫一时。徐渭的画则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对郑板桥、齐白石均有影响。
吴派主要由苏州、无锡一带的画家构成。他们以学元四家风格为主。初期声势不大,到了明中叶,“吴门四家”出现,吴派乃崛起,且大有代替院派、浙派之势。吴门四家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沈周最擅长山水画,其画远师巨然,近宗元四家,博取宋元之长,自成风格。他有两种风格,学王蒙的是“细沈”,如《庐山高图轴》,于谨密中显示浑沦之势;得力于吴镇,参之董、巨的,称“粗沈”,如《清涣垂钓图轴》,苍劲沉着,气势雄伟,力透纸背。沈周兼擅花卉和写意人物,用笔苍老概括,很有神采。他的画艺当时名声很大,被推为画坛盟主。他的弟子很多,文征明、唐寅是最著名者。文征明最善山水,以工致秀润见称。其细笔画,秀丽柔密;其粗笔画,苍劲郁茂。清和闲适,是文画独具的特点。唐寅的画,笔墨灵秀,一变刻画之迹,取景写物,时出新意,清丽中饶有韵致。唐寅绘画题材广泛,且笔资秀雅,被公认为“明四家”中声望最大者。“唐画”犹如书法中的“王字”,成为一种标准,为后世画家所宗法。仇英与唐寅曾同事周臣,他最工临摹,画风尚工细,精丽艳逸。临摹唐宋名画,落笔乱真。明四家由于师承和实践、个性等不同,在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差异,如沈、文着力于意趣,而唐、仇则比较注意主题和结构。总的说来,在艺术风格上有内在联系,即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不囿一见,兼收并蓄,彼此间又经常切磋琢磨。明四家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就在于不为当时山水画趋向形式主义的风尚所限,致力于上追唐宋名作,撷取其精华而别开蹊径。这是对唐、宋以来绘画艺术的变化和综合,“直使清代三百年之山水画,全属此派范围之下”(潘天寿语)。明四家在当时影响大,还在于他们多是画、诗、书“三绝”兼具的江南才子。
浙派、吴派,到了万历时代,渐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董其昌的松江画派。董氏也是三绝兼具的人物,而且是阁臣,故影响十分大。董氏画古雅高逸、秀润苍郁。松江画派开创了江南山水画的新天地。
清代,江南画坛更趋繁荣。在南京,有“金陵八家”(龚昌、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在苏州,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在扬州,有著名的“扬州八怪”(郑燮、金农、黄慎、李鲜、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苏州四王工临摹古画,金陵八家作品有较强的写实性,而扬州八怪,用笔不受文人画束缚,敢于大胆革新,激发了中国绘画发展的活力。清以来,江南最著名的画家有郑板桥、陈洪绶、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等。
自三国及今,江南画业特别发达,尤其是山水画。据《吴门画史》,仅苏州即有画家一千二百二十二名。可见江南画家之多。
本文2023-08-19 15:56: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