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文翻译,第1张

古代的读书人,立身行事,背诵法先王,致力于以通经适用而已,没有人敢自称圣贤的人。王通教授河汾,开始摹拟尼山,相互标榜,这也是社会变革的逐渐了。等到托克托等人编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个传。而当时所说的道学者,自己又分两股,笔舌交攻。自从那时以后,天下只有朱陆的是争,门别而朋党发生,恩仇报复,蔓延的流传数百年。明朝的末年,其灾祸就到了国家。只是喜欢名好胜的私心;不能克制自己,所以相激而到这的。儒家教育的意义,其结果是这样的吗!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白话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7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刻上铭词,用以自我警惕。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振作,求自新求进步,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8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白话解: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白话解:经文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自己。

 ※(不被人欺是聪明,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自欺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是大丈夫。)

 10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一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更为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1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双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 君子不欺暗室。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 白话解: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

 1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白话解:所谓:「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种种影响。)

 1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受到情绪支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5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 白话解:俗话说:「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坏处,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

 ※(心有所偏,则不得其正,见不到事实真相。)

 16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 话解:存心真诚地做,虽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

 17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白话解:有德行的***(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子曰:「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

 1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君子有絜矩之道。

 ◎ 白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的行为。

 20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降临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白话解: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用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23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解释:先师说:“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讨论:“处”:读音为“楚”,生活在、处于之意。“约”意为简朴。“知”通“智”;明智。

“利仁”:凭借仁德得到利益。

生命不过是自然的代谢,生命不过生与死而已,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时空世界也不过是成住坏空,宇宙之间,一切不过如此,一切都只不过是自然的代 谢。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人短暂且微渺之一生,为着钱财、地位、名誉,为着根本不足与论的世俗虚荣而劳碌形神,疲蔽心身,丧失自我,不知道人的一生 应该怎样生活,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在这天地之间、人海之内确立自己真实的一生。

不能认识到如上问题,皆属不“仁”,即不具备有“仁德”的修养,不能正确认识生命,不能认识社会与人性,因此不能恰当地安置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

西哲有言:“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为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为宽阔的是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量,无限广大,人类的精神,与生俱来就具备了可以 参与、赞助自然造化运动万物的能力。中国古哲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佛教《楞严经》也说:“虚空于汝心内,如片云点太清 里。”禅宗六祖慧能曾经恍然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圆满,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此我人身心固然渺小如同微尘,但确实可以包容宇宙十方大千世界的一 切,现代科学对于宇宙自然的深入研究正可以说明这一点。

生命的本质何其朴实无华,生命的本质何其雍容盛大。只有认识到生命的亦即 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才能如实地体验生命本身与生俱来的华美与丰盛。人生修养臻于“仁”的境界,自然具有高山流水的精神品质。其精神心灵自然摆脱一切诸如 声色犬马、男女宴乐等世俗低级情趣的污染与拘束。而能保持质朴宁静安祥的心灵境界。安然于平淡朴素的生活。不会附和世俗势利而刻意取媚市井的目光以换取虚 荣的满足。

这是真正坚定安祥的心灵,这是真正了解自然与生命、自我人生的智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这种幸福与快乐不需要名 誉、地位、金钱、美色来点缀。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然本具的,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与智慧的人,才能拥有这种快乐与幸福,这与生命具在的幸福,虽陋巷布 衣、箪食瓢饮也不能减损一毫,虽九五至尊、富可敌国也不会增色半分。

因此所谓的“仁德”修养,即是古中国的“道学”的修养,“道 家”即是古中国的人生观、生命观、世界观,以及一生的思想行为、立身处世。诚如一代道家仙学宗师陈撄宁先生所说:“中国自轩辕黄帝而后,经过许多朝代,直 到周朝李老子,皆属于道家一派。其学说是有系统的。用于外,可以治国齐家;用于内,可以修身养性。古时读书人,皆能运用此学以处世。在位则帝王将相不以为 荣,在野则陋巷布衣不以为辱。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在,无时而不安乐。这个就叫作‘道学’。”(《口诀钩玄录》)

“仁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不具备这种修养的人,没有稳定的人格,没有开朗的胸襟,没有坚定的信念,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即 不能“安贫乐道”也不能“富贵不*”。“仁德”的真实智慧与修养,使人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今天各阶层普遍存在的精 神障碍、心理障碍的社会问题,正因为缺乏人文的修养,缺乏“仁”的精神品质,不缺乏真正的人生智慧,缺乏真正的人生观、生命观、世界观与社会观所致。也是 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检讨的。

同样都是认识到仁与追求仁的成就,由于气质不同,即有“仁者安仁”和“智者利仁”的区别。安仁的典 范,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颜回、司马迁、文天祥、林则徐、鲁迅先生、文怀沙先生等,不因为一已的得失就改变自己的信念,“句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趋避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如闪电般耀亮,死同慧星般迅忽”。

利仁的典范,有胡庆余堂、同仁堂的百年企业成就。包括孔子与孟子一生的德行与操守,为孔氏与孟氏家族赢得2500年的荣誉,孔孟家族的后裔,在2500年的历朝历代,受到朝野普遍的尊重。

仁者具有温柔敦厚的淑世主义情感;智者胸怀创建功业的志向;仁者强调历史道义的责任,明悉历史性的因果规则而宁愿牺牲一世的现实利益;智者强调现实功利 的成就,洞察人事物理相因相制的原理而奋发勇为的精神。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仁者的典范,不世出的圣雄;曹操、陈平、商鞅、孙武、韩信等是智者的楷 模,名垂千秋的英雄人物。人类的历史,就是圣雄与英雄们展现生命的舞台,他们的业绩与精神,为后世所借鉴。

孔子曾注解过《易 经》,他十分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固有的残酷而本质的丛林原则,然而孔子是一名真正的仁者,真正的圣雄,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有王道天下的抱负,但他 仍然选择坚守道德原则与人文精神立场,绝不附合于阴谋、武力的时尚,身处中国本部的孔子与同时代阻隔一道喜马拉雅山脉的古印度城邦中的释迦牟尼佛陀一致认 为,只有爱、道德、自律的精神才能给个人、给人类世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长久的和平与秩序。因此他们都不愿意选择利用个人的影响力和学生们的政治势力来图谋 割据一方的现实政治功业。虽然同时代大多数的政治家都是这样做的,后世的英雄人物们也纷起效仿,但直至今日,人类社会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与秩序。 生活在今天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又能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感受生命与生俱来的幸福与欢悦呢?孔子说-----只有“仁”的修养可以做到。即“在位则帝 王将相不以为荣,在野则陋巷布衣不以为辱。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在,无时而不安乐”的人生“道学”的修养。

诗词名称:《谒二徐先生墓》。本名:朱熹。别称:朱子、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字号: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时间:1130年10月18日。去世时间:1200年4月23日。主要作品:《九曲棹歌》《春日》《题榴花》《观书有感》《泛舟》等。主要成就: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道学传千古”的详细介绍:

一、《谒二徐先生墓》的全文点此查看《谒二徐先生墓》的详细内容

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

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

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居。

我怀人已远,挥泪表丘墟。

二、朱熹其他诗词

《泛舟》、《劝学诗》、《春日》、《观书有感》、《兰涧》。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谒二徐先生墓的详细信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