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书(关于中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书(关于中医的)?,第1张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当中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那么多年,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自然和各种疾病当中进行斗争而累积下来的质量各种疾病的经验。那么,大家对于这种民族医学文化中的“明珠”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藏医药文明的体现——曼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它是医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每幅曼唐由几个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图案组成,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藏医学的起源、理论及实践,甚至医生的修养品德等内容。据说,曼唐的收藏遍及世界各地,如印度的藏医学中心、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威尔康医史博物馆等,许多藏学家都以拥有一幅古老的曼唐而感到荣幸。

藏医药文明的体现——历算

藏医药和历算之间联系紧密,历史上学识修炼极高的藏医或僧侣,大多通晓天文历算。但天文历算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难于深入理解和运用。一名研究员笑着说,“钻研了30年,但只掌握了天文历算学的1/10。”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正常人体的生理变化、脉搏心率等,都和天文历算有关。治疗病人,藏医要根据时令和季节对症下药,采挖和炮制药品,也有严格的时间讲究。

藏医药的发展前景

自1979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藏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藏医药。国外每年都有专家、学者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医药。一些国家还设立了藏医研究机构。如1983年,美国成立了西藏医学协会,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在西方发展藏医药;西方一些藏学研究机构也设有藏医药方面的研究部门和专职人员等;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曾先后应邀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藏医学术交流和讲学。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内地与西藏的交流日趋频繁。其中,西藏发达的旅游业为藏医学的传播创造了外部环境,藏医学神秘而又渊源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熟知,青藏铁路的修建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这个大背景下,藏医药与内地交流日趋完善。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因为文化的多元,文明的多样,世界才更有意义。不必比较谁更优秀,相信所有的民族医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本民族的选择和心爱。我们要做的——唯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昙梵陀利像)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传统制药企业、药店、医学机构都会供奉一位神灵,他就是被称为“印度药神”的“昙梵陀利”。

昙梵陀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第十二个化身,出自印度著名的神话故事“搅乳海”。

(印度“搅乳海”雕塑)

当阿修罗与众天神对战时,天神们为了获得必胜的能量,把大海当作熬药的汤剂,将各种草药投入海水中,并用巨蛇缠绕着曼陀罗山,当做汤勺搅拌海水,熬出了神奇的甘露。

毗湿奴化身的天医昙梵陀利从乳海中现身,为天神们呈上甘露,补充能量,最终打败了阿修罗。

天医昙梵陀利被尊为“药神”,被视为印度古老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的化身。

阿育吠陀,起源于古印度《吠陀经》,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人类已知最早的综合医学体系。

阿育吠陀,来自古梵文,意为“生命的智慧”。比如,瑜伽、禅修、冥想、SPA都来自阿育吠陀的治疗体系。

小宇宙、天人合一、查克拉(脉轮)、五元素、三大生命能量、身心灵平衡等概念,也最早出现在阿育吠陀里,并成为了阿育吠陀最核心的医学理论。

(阿育吠陀七脉轮图)

印度具有丰富的草药资源,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因此孕育出了阿育吠陀举世无双的草药体系。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阿育吠陀草药配方多达万种。

随着佛教东传、亚历山大入侵、阿拉伯侵入等历史事件,阿育吠陀被广泛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影响和启发了全世界的医学文明。因此,阿育吠陀被称为“医学之母”。

以中国为例,在《千金要方》、《大藏经》和众多医学古籍中,都有天竺(印度古称)药方和医理的记载。在唐朝,盛行在皇宫大内的长寿药方就是来自印度的阿育吠陀三果宝方剂。

藏医学几乎100%借鉴了阿育吠陀体系,乃至藏传佛教的药师佛,其右手所持的草药即是阿育吠陀的经典单方诃子。

(阿育吠陀文献古籍)

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在西藏,藏医和藏历是紧密联系的。8世纪,藏医学家宇陀宁玛·元丹贡布的藏医学著作《四部医典》的部问世,使藏医学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系统。由于藏医认为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五脏中的气和血液循环状况也有所不同,所以藏医十分重视观察星、云、风、湖水和鸟类的变化。

按藏族惯例,天文历算的业务设在藏医院。藏医院里荟萃着一批学者。每年的历书都是前一年由藏医院里的学者测算的。

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公元1027年开始的,并流行至今。本来,公元前一世纪藏族便有了自己的历算法,那就是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的苯教历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的藏历十一月一日。有一本古老的历算书叫做《纺织老人月算》,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后来,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许多经书典籍,其中天文历算的书籍对原始藏历的完善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时,新年日期的确定,已从月亮的亮度进步到以星辰为主要依据,即以鬼星的亮度、位置为标准。但是,新年还是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后来,原始藏历吸收了汉地的历算技术,逐渐完善成为今天的藏历。

藏历规定一年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一千日左右,便有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藏历采用时轮制的纪年法,把天体分为十二宫,即:白羊、双鱼、金牛、摩羯、双子、狮子、巨蟹、宝瓶、人马、室女、天蝎、天秤。用十二属相配五行纪年。以十二年为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一“绕炯”(即一时轮)。第一“绕炯”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1987年是第十七个“绕炯”的第一年。1991年藏历称为金羊年。这与汉地农历的纪年法相似,属相也一致。

藏历不仅预报下一年度是否风调雨顺,是否有旱灾、雪灾或地震,而且连某日有雨,每一天的吉凶都一一标明。据说,那曲藏医院预报1986年间藏北的三次地震,大体时间和方位都准确。主要是根据天象预报的。天象,是一尊大佛形态。巨佛象征地球,巨佛姿势有象征意义,假如巨佛站着,就表示有地震、飓风和瘟疫等;巨佛坐着,人间就平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