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扬州的景观和历史,谁能介绍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4收藏

我想知道扬州的景观和历史,谁能介绍下,第1张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 西 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自隋唐以来随着城址的变迁,由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河面逶迤曲折,时展时收,秀丽多姿,保障河改称瘦西湖,是在乾隆年间。当时有位叫汪沆的诗人,写了一首咏扬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这个名字就驰名于世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惟扬州有之。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城遗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悠久的历史,那唐朝时期建造的城垣就是见证,也仿佛在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给人们讲诉关于扬州的过去

  扬州有城,始于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城垣虽有兴废,但城址未变。《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时,在牙城东南隅筑小城;宋时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墙全部拆除。今在蜀冈之上,南北观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狭长高地上有断续的古城版筑城垣的旧迹。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对唐牙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城门遗迹,初步查清了唐城遗址规模,这对研究唐代扬州是一大贡献,引起了中外考古学者的极大兴趣。

  扬州隋一宋城遗址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游览景点。

  门票:10元

  地址: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蜀冈东峰1号

  邮编:225000

  电话:0514-7340843

  交通:1、22路 路公交车

  大明寺

  位于扬州市区西北2公里蜀冈中峰之上。始建于刘宋大明(457—464)年间,故称大明寺。

  隋时,因寺在城西,又名西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栖灵塔,塔高9层,故此寺又称栖灵寺。天宝元年(742),高僧鉴真于寺中讲律,十余年后,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北宋庆历(1041—l048)中,欧阳修为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来末历元迄明,几经变乱,大明寺夷为荒丘。明天顺(1457—1464)年间,僧福智、沧溟重建,复称大明寺;万历(157—1620)间,郡守吴秀再次建寺;崇祯(1628—1644)间,巡漕御使杨仁愿重建大明寺。清康熙时,因讳“大明”二字,正式改名为“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幸扬州,御笔改题为“法净寺”,俗呼“平山堂”,为扬州当时的八大名刹之一。咸丰间因兵火寺圯。同治十二年(1872),盐运使方波颐、僧悟堂重建。光绪后,殿宇失修,僧皎然募修,并建天王殿。民国11年(1921),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扬州立两淮稽核所,考证出法净寺即古大明寺,唐时鉴真曾在此受邀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因嘱日本文学博士常盘大定为撰碑记,高洲勒石寺内。1934年,邑人汪茂如重修寺宇。1967年8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大明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0月;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寺内始建鉴真纪念堂,文化大革命前,寺为保留寺。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受到冲击,僧众被赶离寺,但寺内佛像、文物由于受到国家明令保护,幸免被毁,后移交园林管理所管理。1973年11月,鉴真纪念堂落成,寺庙改作“平山公园”。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寺庙修缮一新,并改“法净寺”额为旧名“大明寺”。1980年4月14日,由鉴真弟子在鉴真生前塑成的鉴真和尚夹纻干漆像,在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下抵大明寺,受到扬州市民的隆重欢迎,此次展出计7天,百名僧人举行了盛大的法会,前来参观、瞻仰的外宾和全国各地的群众多达17万人次。1980年,大明寺交给宗教部门管理,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寺为省级文物保单位。同年,国务院将大明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该寺及所在的蜀冈与瘦西湖等名胜被列为国家级“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在今古寺门之前,有一古朴典雅的牌楼,四柱三楹,顶为华盖,中门之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篆字,背面书“丰乐名区”匾额。寺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为元代扬州宫遗物。寺门东墙上,有石刻“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蒋衡根据秦少游来此游览所作“渗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所书。进人山门为天王殿,弥勒佛笑脸相迎,背面为护法韦陀,四大金刚分列两旁。出殿为甬道,两侧古木参天,浓荫敝空。甬道中央置两尊宝鼎,在南道两旁为东西两院,东院门额为“文章奥匠”,大门即平远楼,为大明寺接待宾客处,再外为僧人生活区。西院门额为“仙人旧馆”,人门即为平山堂。甬道直通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三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造,前后附加硬山披廊,庄严雄伟,正中三尊大佛,正中坐在莲花高台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两边拱卫着十八罗汉,佛坛后是“海岛观音”浮雕群像,观音脚踏鳌,整个画面中有106尊大小塑像,栩栩如生。

  大殿中经幢肃穆、香烟缭绕,穿廊东行为鉴真事迹陈列室,对面为鉴真纪念堂,两行为欧阳祠、谷林堂及西园,均为扬州名胜古迹,殿右的东园内,为1986年复建的“藏经楼”,面阔五间;单檐硬山,此楼系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缘寺的七楹大楼拆迁而来,改建为五楹,前三月台,轩敞疏朗,并以围墙包纳一区,清雅幽静,僧人生活区亦在其中。整个寺庙融园林于一体,为中国典型的寺庙园林之一。

  大虹桥

  出扬州新北门西行数百步,就看见一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石桥,横跨在通向瘦西湖公园的湖面上,这就是著名的“虹桥”,亦称“大虹桥”。

  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是木板桥,因其围以红栏,故称“红桥”。红桥的旖旎景色,吸引着众多的诗人文士来这里吟诗结社。顺治年间来扬州作推官的王土祯,曾与扬州诸名士修楔于红桥,唱和很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有一首为:“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土祯之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两任扬川盐运使的卢雅雨,也曾在红桥修禊。卢雅雨曾作七言律诗四首,依韵和诗的达六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可谓洋洋大观,由于文人雅士的鼓吹,红桥随之名扬四海,成为人们向往之地。

  乾隆元年(1736),将木板桥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又在桥上建亭,改“红桥”为“虹桥”,乾隆皇帝幸游扬州,对虹桥的景色曾作诗赞赏:“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当时的《梦香词》也说;“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除了许许多多的诗文,还有不少画坛高手,作有《虹桥揽胜图》、虹桥春泛图》、《虹桥待月图》等。

  今日虹桥改建于1973年,桥由一孔改为三孔、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花岗岩街道条石凿铺而成,其形古朴,比旧桥更为壮观。其做工考究,线条鬓括,为进人瘦西湖各景点的主要通道。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景点瘦西湖中的一个地标景观。

二十四桥,又称为廿四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二十四座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

瘦西湖介绍: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后将其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1988年瘦西湖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11月,瘦西湖景区进入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名单。

—二十四桥

您好,扬州百问 知道团队为您解答!

扬州名胜古迹

龙虬庄遗址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高邮市一沟乡一沟镇北龙虬庄。遗址湮没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1970年3月,经南京博物院考古鉴定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夹砂红陶釜、画彩陶钵、红衣陶豆、陶壶等器物残片,与淮安青莲岗、邳县大墩子文化遗址下层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沟遗迹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老城区北郊。东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于邗城下开邗沟,以通江淮,是为古运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仅遗存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长约1450米,宽50~60米,两侧淤积层约20~25米,中间沟床现约10米。中段有明清时修建的“邗沟桥”横跨,此桥为两头门石桥,两边山花墩上均嵌“邗沟桥”石额。

天山汉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城北45公里处高邮市天山境内。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构成,是一处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区,占地约70公顷。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为主,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南京大学历史系派员参加,配合开山采石,历时两年,对一、二号汉墓进行发掘。两墓均属大型岩坑竖穴、有斜坡墓道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早年均被盗,二号墓遭焚烧,一号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标本972件。据对文物标本的研究和测定,当为西汉中晚期广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黄肠题凑”式木椁,楠木结构,规模宏大。木材折合54556立方米。大部构件都有标明名称与方位的漆书或凿刻的“广陵船官材板广二尺”、“医工”等字样。出土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制作精美,特别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灯等)为汉代考古发现中所少见。天山汉墓发掘结束后,将全部构件迁至扬州市区东北郊象鼻桥以东高冈复原陈列,建立汉墓博物馆。

大明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冈中峰。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故名。其后屡经兴废,数度更名,曾称西寺、栖灵寺。明天顺五年(1461)重建,万历、崇祯间又重建,仍称大明寺。清康熙年间因讳大明,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时,敕赐“法净寺”,为当时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存建筑群为同治年间复建。1980年,复称大明寺。占地面积约85公顷,建筑面积565925平方米。中轴线上为寺庙建筑,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西园,东部有平远楼、鉴真纪念堂、东苑、藏经楼及重新建的栖灵塔等寺庙园林景点。平山堂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知扬州时,为游宴之所,因伫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诸山与堂平而名。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诸山。堂内还挂有不少绝妙楹联,其中“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尤为人们称道。鉴真纪念堂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1973年落成。由门厅、碑亭、回廊和正堂组成,整个建筑为唐代风格。碑亭中立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刻郭沫若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阴镌刻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碑文和颂辞。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内正中供奉鉴真干漆夹像。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大明寺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于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今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饶有山林野趣的寺庙园林。

天宁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抗日战争期间,天宁寺为侵华日军所占,沦为兵营。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当,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资141万元进行大修。大修后的天宁寺占地90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侧廊房92间。整个建筑布局对称、严谨。山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天王殿亦为单檐歇山顶,四面有廊,面阔5间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顶,四面有廊,前后有月台,面阔5间328米,进深15檩25米,脊檩高19米。殿后走廊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宁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修复后,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

扬州慢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有:

1、扬州慢抒情意境浓郁,歌颂古人的智慧和慷慨,采用多变的押韵和押调,把古代做为主要表现形式。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情意境较浅,歌咏现代人的忧患和感慨,采用一韵多调,以现实主义和乡土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

你好

应该是瘦西湖的五亭桥和鉴真纪念堂……五亭桥是以15桥洞各衔一月有名,而鉴真纪念堂则是建筑名家最终设计(梁思成),荣誉不断,先后被评为世界经典建筑和建筑奇迹。五亭桥,古称“莲花桥”。建造在江苏扬州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五亭桥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

悠悠吴越曲·扬州之旅·扬州·三度繁荣雄富一方

扬州,位于南京下游,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

“扬州”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相传,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淮海东南一带因为“州界多水,水扬波”,故称扬州。当时的扬州,包括淮水以南的广大地区。如今的扬州市,春秋初期为刊国,后被吴国吞并。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当中原霸主,在原刊国故址利用自然湖泊开挖刊沟以通江淮,在今扬州西北郊蜀冈一带筑刊城。刊沟南起长江,经扬州城外北抵淮安,是如今大运河全线最古老的一段。刊城遗址至今还存留在蜀冈上。城周约12里,西、北、东三面环壕。继尔,扬州又次第为越国、楚国所有。前319年,楚怀王在刊城基础上“城广陵”(广陵即“广被丘陵”之意),广陵一名从此被沿用下来。

丰饶起于西汉

西汉初,改广陵为江都县,取其位置近海临江之意。汉高祖刘邦封侄儿刘濞为吴王,建都于此。前195年,刘濞在刊城旧址的基础上筑城,城周“十四里半”。当时,这片土地一派繁荣景象:“车挂轊,人驾肩,尘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如今,人们还能在这里看到细密均匀、夯筑考究的土城垣遗址,以及饰以云纹的瓦当、菱形网纹的铺地砖、绳纹的砖瓦和陶器残片等。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图案精美的古铜镜、造型别致的白玉熊瓶、套迭成组的“七子奁”以及其它工艺复杂的漆器等西汉文物。其后,扬州还作过江都国、广陵国等诸侯王国的国都。

经历东汉、三国、晋等时期,广陵城市规模又有较大发展。南朝刘宋时,这里称南兖州。大明三年,刘宋朝廷与竟陵王刘诞在此大战,广陵城成为废墟。诗人鲍照因此作《芜城赋》,感叹“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垛”,故扬州又称芜城。以后,北齐在此置东广州,北周在此置吴州。

富贵屈指隋唐

隋唐两代是扬州繁荣的第二个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扬州,治所江都(即今扬州市)。隋炀帝杨广夺位后,偏爱上了扬州这颗明珠。他在前朝倾颓的殿基上建起了崭新的宫苑——春草、归雁、回流、光汾、九里、九华、枫林、松林、大雷、小雷这著名的“扬州十宫”,以及“上下金碧、千门万户”的迷楼等。他征发百姓一百多万开通一条从洛阳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的“通济渠”,征发百姓十多万疏通山阳到江都的刊沟。大业三年(605)、六年和十二年,他三次从洛阳乘龙舟南下游幸江都。他和肖后分乘的两条龙舟有四层高,船上有官殿和上百间宫室,另有宫妃、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及卫兵坐的上百条大船,从头到尾竟有200里长。他在江都尽情游玩享乐,在位仅十四年,在扬州就住了二年多,“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唐·李商隐《隋宫》)当隋末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时,隋炀帝知道自己末日将临,索性躲在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终于,一场宫廷政变发生,一夜之间他从万乘之主变成阶下囚,被勒死在行宫中,最后归葬雷塘。后人咏叹:“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唐·罗隐《炀帝陵》)其墓常年孤寂冷落,荒草萋萋,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才被学者阮元发现,立碑刻上“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唐初,设扬州大都督,以后又设淮南节度使。此时,扬州成为繁盛的商埠和全国最大的港口。起初,扬州范围并没有超出隋城旧址,蜀冈之上的隋代宫城和东城变为官衙集中的“衙城”。到了盛唐,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大批官商市民涌进了这座城市,一时间,经济发达,商贾如云,于是在衙城南冈下别筑居民和商贾居住的罗城。两城相接,上下相连,据近年考古工作者实测,周长共24里。当时,除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以外,扬州和益州(今四川成都)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尤其是中、晚唐时期,扬州更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市井喧闹,舟船拥挤,青楼聚集,酒肆林立。扬州的繁华景象反映在唐代诗人的题咏中,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空,高楼红袖客纷纷”;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等。古籍也提到:“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扬州还是繁荣的国际性港口,来往于日本、东南亚、东非的商船大多从这里起航;一艘艘满载货物的波斯舶、狮子舶、昆仑舶在这里停靠,然后源源不断地转输到两京和全国各地;一批批遣唐使、留学僧也从这里往长安等地。尤值一提的是天宝十二年(753)“圣僧”鉴真经五次失败后,再次从扬州出发东渡,终于把大唐文化精华带到日本。唐代许多著名诗人作家在这里留下足迹。李白三下扬州,第一次“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杜甫曾向胡商打听扬州米价的贵贱,准备驾舟东游;杜牧曾作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供职之外,惟以宴游为事”,夜晚常在娼楼妓馆取乐。离开后还常“思扬州之欢娱”,自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末五代时期,扬州累经兵灾战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胜景为“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扬摧折旧官河”的衰象所代替。直到杨行密在此建吴国国都后,才得以复苏。南唐时,扬州为东都。南宋初,扬州地处抗金要冲,被视作“国之北门”,曾修大城一座;南宋末,为御蒙古军,又筑宝祐城及宝祐城和大城之间的夹城。元军南下时,三城均遭破坏。元时,称扬州路,1282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任扬州总督(有人认为不确)。明时,扬州先后名淮海府、淮扬府、扬州府。明初,在宋大城西南修起一部分,即“旧城”;嘉靖年间,又在东边故址上扩建一部分,称“新城”,扬州城轮廓至此大致奠定。

近世重称繁华

清代,迎来扬州繁荣的第三个 。淮南的盐成为清王朝重要的资金来源,许多贩盐的商人成了家资百万的富翁。盐商们互比家私,大小园林像地里的庄稼一般冒出来。到乾隆时,扬州的名园已数以百计。史籍中有“家家佳青翠城闉”、“处处是烟波楼阁”的语句。当时有人评论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巨商们还礼贤下士,扶持文化,刊刻著作,推崇书画,扬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乾隆行宫花园中建有文汇阁,收藏全套《四库全书》,城里诗文宴集和戏曲演唱也风靡一时。还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各地和本地画家云集,著名的“扬州八怪”就是其中佼佼者。戏班子也从各地赶来,一座座戏台在私家园林里、寺庙殿堂前搭起,徽调、汉调、昆腔、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几百出文戏、武戏轮番演出,古今曲目总集也在这里编纂集成。

还有,吃在扬州也成了专门的文化,兴于隋、盛于唐、为全国四大风味(京、川、扬、粤)之一的淮扬菜点进一步发展,菜肴“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且色、香、味、形融于一体。著名的有荷包鲫鱼、三套鸭、将军过桥(黑鱼两吃)等。点心中以五丁包子最负盛名。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扬州时,有一位厨师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这“五丁”作馅心做包子,送至乾隆皇帝作御膳。乾隆称赞不已,从此五丁包子名扬远近。灯红酒绿、声色犬马吸引人们来享受、来冒险,瘦西湖风景区成为人们宴乐佳地。“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士祯的诗句描绘了其繁盛景象的一斑。

1 关于扬州园林的详细介绍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后来,经过多次变乱,扬州园林很多都荒废了。但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有人认为,扬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

自古以来,扬州就素有“园林多是宅”的说法。其数量之多,构筑之精,远非其他地方可比。而且,扬州园林的构筑除循前人之法,更力求于变化和因地制宜,故而形成地方特色:规模可大可小,大者如影园有数亩,小者如容膝园,仅十数步而已。当然,由于城内房屋鳞次栉比,空间有限,故住宅园林多为小中见大,妙在局部的精微变化。

扬州园林主要是以名园著名,名园则以叠石取胜,其中个园四季假山尤其有名。 个园建于中国的清朝中叶。因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 “个”字,故以“个园”名之。

个园总面积约30亩,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在个园里,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 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之以湖石,夏山苍翠而如滴从而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秋景则通过坐西朝东的黄山石来表现。长达五十米的黄石山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在这个清末光绪年间扬州何氏家族的私家园林,随处捕捉到的,是开放和明快。楠木大厅,代表着整个园林脸面的对外交往正式常所,对它的处置手法,让人不得不惊异曾游历法国的园主何芷?锏募嫒莶⑿睿?甚至可以用“追求新潮”来形容。整个大厅面积达160平方米,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充溢着的是敞亮和跳跃的气息。

再看园主人阖家居住的二层砖木结构的玉绣楼。中国传统的串楼,四周以上下两层回廊、内外廊复道,围出院落;而楼内的房型设计、楼外立面的装饰、印着“益寿延年”四个字的法国进口铸铁栏杆、百叶窗似的窗户和房门,却处处洋溢着法式风情。甚至一面镶嵌在东西花园之间复道上的花窗,造型阔大的几何菱形的花式非常少见,明显地在任何一个地方也想透露出精致的气宇轩昂。

这种开放、明快和大气,如用南北建筑风格的不同来划分,似乎远没有士、商不同的审美情趣以及经济背景来划分更恰当。明清时代的扬州是交通枢纽,江南的经济中心,集散盐曾达10亿公斤的盐业集散地,富商巨贾云集、挥金如土的繁华之都。当时的扬州,就像现在的上海,“海纳百川”。盐商的私宅也自然染上奢华大气之风,建筑风格也“海纳百川”,但扬州盐商们并没有中断对中国传统“士”的文人精神、审美情趣的追求。

2 扬州园林的历史

个园总面积约30亩,布局巧妙,曲径幽深,引人入胜。在个园里,造园工匠们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春景, 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之以湖石,夏山苍翠而如滴从而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秋景则通过坐西朝东的黄山石来表现。长达五十米的黄石山峰峦起伏,山热雄伟,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是用 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

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在这个清末光绪年间扬州何氏家族的私家园林,随处捕捉到的,是开放和明快。楠木大厅,代表着整个园林脸面的对外交往正式常所,对它的处置手法,让人不得不惊异曾游历法国的园主何芷?锏募嫒莶⑿睿?甚至可以用“追求新潮”来形容。整个大厅面积达160平方米,在中国传统厅堂建筑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洋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建筑构架上配以四围通透开放、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你感受不到中式厅堂

3 对联大全之扬州园林名胜楹联

扬 州 园 林 名 胜 楹 联 (五十六副) 瘦 西 湖 大 门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 壬戌春日 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 李圣和书 长 堤 春 柳 佳气溢芳甸 宿云澹野川 癸亥深秋 王板哉书 听 鹂 馆 绿印苔痕留鹤篆 红流花韵爱莺簧 陆润庠 江波醮绿岸堪染 山色迎人秀可餐 阮元 春 草 池 塘 吟 榭 戊午仲秋 碧落青山飘古韵 绿波春浪满前陂 扬州张华父集杜牧韦庄诗句并篆年八十一 以少胜多瑶草琪花荣四季 即小观大方丈蓬莱见一斑 壬戌春日扬州李圣和撰句并书 湖 上 草 堂 莲出绿波桂生高岭 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武公秦子卿书 白云初晴旧雨适至 幽赏未已高谭转清 汀州伊秉绶 月 观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板桥郑燮 琴 室 琴室旧有此联久佚今补书之 一水回环杨柳外 画船来往藕花天 戊午大寒 魏之祯时客扬州 寒 竹 风 松 亭 癸亥年夏日 江秋逼山翠 日瘦抱松寒 饭牛书 钓 鱼 台 浩歌向兰渚 把钓待秋风 刘海粟 云 山 阁 槛前春色长堤柳 阁外秋声蜀岭松 云山阁旧有此联魏家瑛所撰 辛酉之秋补书李亚如 疏 峰 馆 千重碧树笼青苑 一桁青山倒碧峰 癸亥秋海陵许慎 绿 荫 馆 四面绿荫少红日 三更画船穿藕花 夏伊乔 澄 鲜 水 榭 具体而微居然峭壁悬崖平沙阔水 托根虽浅何妨虬枝铁杆密叶繁花 壬戌暮春魏之祯撰并书于瘦西湖上之澄鲜水榭 桂 花 厅 李太白杜子美句 桃花飞绿水 野竹上青霄 徐润芝书 积 翠 轩 甲子重阳秦石鼓文笔法作篆 叠石通溪水 当轩暗绿筠 渔门王个簃年八十有八岁 半 青 小院回廊春寂寂 碧桃红杏水潺潺 程十发 花 南 水 北 之 堂 别业临青甸 前轩枕大河 杭人唐云 林 香 榭 名园依绿水 仙塔俪云庄 赖少其书 后 门 癸亥年秋月 院含白塔五亭湖光美景 门对蜀冈翠障山色风姿 潘慕如撰 许虹生书 大 明 寺 天 王 殿 弥 勒 像 前 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平 山 堂 伊墨卿先生旧联 过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韡重书 山色湖光归一览 欧公坡老峙千秋 汪国祯原撰 武中奇书 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 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 朱公纯撰 庚申春日尉天池书 谷 林 堂 东坡句 深谷下窈窕 高林合扶疏 龙父书于谷林堂 欧 阳 祠 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 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 清全椒薛时雨原题 庚申春日李圣和书 鉴 真 纪 念 馆 陈 列室 赵朴初会长句 鼓螺蜀冈羹墙南岳 风月长屋花雨奈良 癸亥三月曼翁书于大明寺 观 音 山 迷 楼 数重楼苑万顷江田碧荷映日紫竹浮烟千古迷人繁盛地 十里春风一湾湖水白塔凌空绿杨垂岸九州耀眼艳阳天 王冬龄书 渔洋山人句 绮罗何处空隋苑 风景依然在蜀冈 心饮翁魏之祯书 锡 福 堂 多福自求唯造福方能得福 昊天可问缘顺天乃复胜天 王板哉书时年七十又六 山间明月小院清幽偶品香茗澄杂虑 江上雄风神州奋发共挥彩笔绘宏图 雪庐何瑞生 永 怡 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许慎 夕 照 亭 唐李商隐句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壬戌之秋雪松书 紫 竹 林 壬戌秋为紫竹林书 松声竹声疏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 色宜人 江轸光时年八十有三 乍来顿远尘嚣静听松风真快意 久坐莫嫌枯寂饱看竹色自清凉 李昌集书 史 公 祠 史 可 法 纪 念 馆 清浙东朱武章题史公祠堂旧句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公元一九七九年之秋李亚如补书 骑鹤搂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可法祠修缮竣工索题 一九六四年秋郭沫若 生有自来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秋九月后学丹徒吴保庸敬题 仪征吴熙载书 乙巳仲春 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皖怀舒绍基敬撰 个 园 丛 书 楼 壬戌冬日时客扬州个园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录此联句聊作补壁并请主人正腕海上志高书 透 风 漏 月 潘慕如同志撰句 春夏秋冬山光异趣 风情雨露竹影多姿 壬戌元月王冬龄书 宜 雨 轩 壬戌之冬为个园宜雨轩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李亚如撰费新我书 壬戌年十月中旬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八十五叟林散之 抱 山 楼 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 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 李圣和撰并书 扬州个园看山楼补壁 二三星斗胸前落 十万峰峦脚底青 壬戌年隆冬濑水饭牛书 壬戌元月 峭壁削成开画障 玉峰晴色上朱阑 扬州张华父篆时年八十五 住 秋 阁 乾隆乙丑夏 秋从夏雨声中入 春在寒梅蕊上寻 板桥郑燮 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 龙父书 清 漪 亭 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 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心饮翁魏之祯撰并书 觅 句 廊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清袁枚句虹生书 何 园 船 厅 月作主人梅作客 花为四壁船为家 毓如李钟豫 寄 啸 山 庄 月 洞 门 一面楼台三面树 二分池沼八分田 板桥郑燮 门 厅 近簇湖光帘不卷 远生花坞网初开 曼生陈鸿寿 蝴 蝶 厅 经纶诸葛真名士 文赋三苏是大家 铁保。

4 赞颂扬州个园古诗或者园林的也行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懒云仙,蓬莱深处恣高眠……林泉爱我,我爱林泉。(吴西逸《殿前欢·懒云窝》,懒云窝为元代苏州宅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虎丘花雨亭联)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老板爱吃南边菜,都到苏州城里来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夜读苏州诗,襟怀尽冰雪。

飘飘关塞云,微微河汉月。

秋兰南窗前,清香静中发。

怀我千载心,岁晚更幽绝。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 扬州瘦西湖说明文

扬州瘦西湖说明文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位于扬州市北郊,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左右,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瘦西湖景区 现有:御码头、西园、冶春园、绿杨村、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四桥烟雨、虹桥、长堤春柳、叶园、徐园、长春岭、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梅岭春深、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水云胜概、莲性寺、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 湖上蓬莱”之称。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岭上为风亭,连同岭下的琴室、月观, 近处的吹台,远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个瘦西湖景区装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许多妩媚之气。

风景特点

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 宽不及100m。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 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为我国著名的湖上园林,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水云胜概、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石壁流淙、春流画舫、万松叠翠、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荡舟湖上,沿岸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迷神驰。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故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扬州八怪指的是金农、罗聘、郑板桥、黄慎、高翔、李方膺、李蝉、汪士慎八位书画名家。他们以扬州为活动中心,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创立了一种泼辣大胆的画派作风。如金农的梅花扇页,郑板桥的兰竹石钟,高翔的《弹指阁图》,黄慎的《抱琴图》和《钟馗图》都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作而流传于世。

再就是船娘们似乎个个都会唱吴涤清的那首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因此,汪沆称之"销金锅子",郑板桥无奈地批判之"难得糊涂"。

6 扬州园林的个园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春景 听罢万箫吟见,前面就是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

夏景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

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

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秋景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

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

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

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

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冬景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

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

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

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小盘谷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丁家湾大树巷内。小盘谷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的私人宅院。

因为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名小盘谷。小盘谷在扬州园林中有独到之处,与个园、何园相比,小盘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即小见大。

水池、山石和楼阁之间,或幽深,或开朗,或高峻,或低平,对比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随形造景,产生深山大泽的气势,咫尺天涯,耐人寻味,这是其他园子所不能相比的。小盘谷总体分为三部分,西部为平房住宅区,中部为一大厅,大厅右为一火巷,巷东即花园。

花园分东西两部分,进园门,即为西园。园中有湖山颓石,旧名为“九狮图山”,因其山石外形如群狮探鱼而得名。

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梁三折。池西一水阁凉厅,三面临水,山洞北口,临水设“踏步”,石上嵌“水流云在”。

东西花园以走廊和花墙分隔,墙南一桃门,上题“丛翠”,进桃门为东园,园南有凉厅三间。整个园林是以小见大之手法中最杰出者。

小盘谷宜静观,或待清风于水阁,或数游鱼于槛前;或逍遥于山顶,或徜徉于回廊,或闲敲棋子,或倚楼纳凉。如此,方能领略到小盘谷的佳妙之处。

长期以来,这座玲珑娟秀的城市山林被用作某单位的招。

《扬州大明寺》乾隆御碑亭位于扬州大明寺西园拾级而下的入口处西侧。

最东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辛未(1751)春仲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郁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春色助清欢。

最西边的石碑上刻有乾隆丁丑(1757)仲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所写《平山堂》御制诗: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江南山色秀无尽,二月韶光美不禁。四字檐端垂圣藻,千秋座右揭官箴。春巡处处前徽仰,到此尤廑吁俊心。

中间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壬午(1762)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写的《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阴阴叶色近迎夏,衮衮花光昨饯春。巧法底须夸激水,淳风惟是惭头薪。江南山可平筵望,望岂因山因忆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