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古籍善本占有重要地位,现有古籍珍善本10726种,36578册件,金石拓片尤为丰富,特别是本馆收藏的书目文献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易学文献、线装古籍、明清版本的州府地方志颇具特色。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2022年7月30日上午,杭州国家版本馆开馆,并且还设有开馆展览,主要包括潮起之江——‘重要窗口’主题版本展”、“文献之邦——江南版本文化概览”展、“盛世浙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千古风流——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展”四个主题展览,那么游客前往参观应该怎么预约进入。
预约方式目前,杭州馆的设备调试、人员培训、压力测试等都在进行中,计划8月1日开始接受参观预约。(注:8月1日起可通过电话预约:0571—88079999;0571—88070098。8月3日起可通过当日上线的微信公众号“杭州国家版本馆”预约)
开馆展览“潮起之江——‘重要窗口’主题版本展”
展现了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历史溯源、坚实基础、探索实践与崭新征程,以及“八八战略”给浙江大地带来的全方位、深层次、历史性变化。展览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题主线,分为“八八战略”、靓丽“金名片”、“共同富裕示范区”三个部分,综合运用了文件、图书、报刊、、视频、实物等12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元素。
“文献之邦——江南版本文化概览”
是体现杭州国家版本馆的专业特色与辐射长三角区域定位的基本陈列。展览分为“版本源流”“版本技艺”“版本内涵”“版本审美”4个单元,汇聚展出600多件展品,包括青铜、陶瓷等文物,宋元明清等古籍版本以及粮票、邮票等生活版本,由此展示江南版本文化发展的脉络,普及当代版本文化的理念。
“盛世浙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
全面展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宏伟面貌。展览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浙江历史文化研究、浙江文献整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当代发展研究等6个单元,根据时间与发展顺序,按照“今、古、人、文”的逻辑进行架构,完整呈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的丰硕成果以及一路走来不平凡的历程。展览采用多种展陈形式,内容涵盖图书、绘画、书法、票证、模型、、多媒体等共计1300件左右的珍贵版本资源。
“千古风流——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展”
艺术化展现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展览分为融合共生(先秦至宋)、承古萌新(元至清前期)、砥砺奋进(近现代至当代)、寓浙名贤、文献传家(藏书家)等5个单元。在内容方面,以“浙江画家画浙江名人”为主题,组织了72位浙江画家创作了182位浙江历史名人,创作作品179幅,其中中国画66幅,版画113幅。此外,还展出名人相关的古籍、拓片、手稿、书信等版本近300余件,全面系统、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些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的开创性贡献和深远历史影响。
来源:浙江发布、浙江新闻客户端
保存古籍我们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古籍版本的真伪
前人有关于伪书之说,是指某一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见中国古籍辨伪)。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多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再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经解》中《经典释文》及某些宋人解经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价出售。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①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②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③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④假作牌记。⑤染纸。
本文2023-08-19 16:27: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