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贵的木材排名是怎么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世界上最贵的木材排名是怎么样的?,第1张

1、黄花梨2、楠木3、樟木4、黑檀木5、紫檀木6、南柏7、榉木8、桦木9、铁力木10、瘿木11、乌木12、鸡翅木13、红木14、花梨/新花梨15、黄杨木。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就是我国的海南黄花梨。黄花梨,中文学名降香黄檀,又叫海南黄檀、海南黄花梨、花梨。它的原产地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多生长在吊罗山海拔100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地方。因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被评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木之一,有着“木中皇后”的美誉。黄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屡角的质感。因为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

黄花梨在外表上的一大特色是它的“鬼脸”,这其实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树节,因为黄花梨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恶劣,能产生的纹理就更加扭曲,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此外,黄花梨还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止痛止血,调节生理,改善体质,以及刺激细胞活性,在滋润肌肤,减少皱纹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黄花梨自带的天然清香有助于安神静气。

这也是人们喜欢用黄花梨制作手串随身携带的原因。我国国内已经成材的黄花梨极其稀少,再加上这些年来黄花梨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名气越来越大,2015年,上海联合拍卖公司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国之瑰宝”专场上,一根海南黄花梨原木以4256万的天价成交,这是近年来的最高拍卖纪录。

1 为什么现在人不喜欢读文言文

第一 就是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

第二 文言文语法的随意性,让理解变得困难

第三,过多代词的使用使得句子显得不完整

第四 国人对于中国古文化不够尊重,没有多少人在意语文学的好不好,但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意英语学的好不好。

第五 白话文的广泛应用,的确,文言文之于白话文缺点太多,不利于低层次的交流。

第六,教育的滞后,我想说,只要好好的学习初中高中的文言文课程,读懂文言文一点都不难,可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者都没跟上吧

完毕

2 要一篇“我喜欢文言文”的作文

我喜欢文言文2009-04-06 17:28

我喜欢金庸笔下那行侠仗义,刀光剑影的激动场面,也喜欢品鲁迅写下的“不在沉默中死亡”的犀利语言,然而,我更喜欢读中华的文化瑰宝——文言文。

文言文踩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肩膀,经历了秦王统一天下。“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又迎来了另中华耻辱的鸦片战争,走过了“五四”运动。到今天,虽说它已步履蹒跚,但它体现的道理却穿梭于人们心灵的缝隙之间。

阅读文言文,我明白了屈原流放江边,面对渔夫“为何郁郁不得志”的问题时,他回答“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正是这不肯俯就的高贵品格以及内心的坚定和执着才成就他流芳百世。

阅读文言文,我了解了岳飞凭栏眺望,写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为国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阅读文言文,我清楚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规则。从文言文中,我知道了具有爱国、刚傲、坚强品质的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其实,我知道的还不止这些。

阅读文言文,我知道了〈〈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以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敢于发动起义的人。从〈〈勾践灭吴〉〉中,我明白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内涵。从〈〈阿房宫赋〉〉中,我清楚了秦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领略了杜牧这种借古讽今的高招。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我了解了醉翁亭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有当地人民的安乐生活。仔细阅读它们,我感觉自己好似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长篇大论的文言文,但是,也喜欢精悍短小的唐诗宋词。

清晨起来,走在林荫小道,吟着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心情畅快无比;夏雨过后,漫步于池塘边,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情景,感觉生活平淡和谐。当太阳的余辉仍在空中逗留,面对斜阳,品柳永的“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的意境,感觉空旷神奇;夜幕降临,月色渐起,坐在庭中槐树下,背张孝祥的“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此时心静如水。吟背如此美妙佳句,想像诗中意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

吟唐诗宋词,我感觉到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眼望尽长安花”的快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拥有了“长方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洒脱;体验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听人说“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凄美爱情。我喜欢文言文给我带来的种种感觉。

阅读文言文,我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获得很多生活经验,了解了成功人士背后的苦读历程。

总之,文言文给我带来的快乐多多,知识更多。面对书店里的书,我会伸出双手,说:“文言文,来我这里吧,我真的喜欢你们!”

3 我非常喜欢读古文书籍,虽然有些字我不懂也不查字典,但大多数古籍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想必这也是每个学习文言的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虽然你能大致领会这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里面的关键字、词你却不理解,这就导致了你的词穷。

具体来说,不能很好的翻译句子的原因有:

1,有时候古文中的词语会含有一些典故;

2,有时候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3,有时候文言句式的不同;

所以要想翻译好句子,就要从上面三个方面下手。

1,要会给文言句子进行划分,分的清主、谓、宾;

2,了解句子的结构,分清实词、虚词

3,要动手查询具体的字、词意思。虽然有的字你懂,但是同样一个字古今含义可能不相同,而且一个字往往有多个用法,所以要动手查询字、词的意思,要积累、要熟记,下次遇到你就一目了然了。

我也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4

(1)本题是对侧面描写的考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其它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性格、形象更鲜明;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是侧面描写,通过我受老师的影响,侧面表现老师课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对”我“的激励作用(2)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仔细阅读两位老师,概括国文老师“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代课的国文老师“他喜欢教白话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还有他们都讲的与爱国有关的诗歌,可以明确相同点: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发爱好文学的 不同: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答案(1)侧面表现老师课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对”我“的激励作用(2)相同: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歌,诗歌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发爱好文学的 不同: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老师;所讲内容一古一今;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

5 为什么当代中学生不喜欢读古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其发展的过程和精华就浓缩在浩繁的古文里。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学习阅读古文,需要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寻根文化再度热起,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当今世界到了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现在,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国学”概念,他认为新国学就是适应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也不否认鲁迅的伟大,各种文化的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新国学强调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

数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兴则国家兴,历史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召唤力和创造力。绝大多数古文都是经过很长时间传承的,其间气象万千佳作如云,一旦深入其间将会爱不释手自心俱醉!

诚然,对于一个初学者阅读古文就如同看天书一样难,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古人读书尚能“头悬梁、锥剌股”,今天有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为我们学习古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古文教育越来越直观,只要稍稍下点功夫学好真文决非难事。

农业始祖后稷的故事

一、稻从枫来

鄂东南的农民每年到了吃新米的时候,第一顿饭总要祭神。他们祭的是哪一位神呢是农业始祖后稷。大冶南边有座神农山,传说后稷在这儿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试种了谷子、麦子和豆类等农作物。

在后稷之前,人类过着群居的生活,春天吃草根,夏天吃野菜,秋天吃野果,冬天猎取野兽。到后来,人类不断增加,野兽被猎取得所剩无几。到了冬天,人们整天打不到野兽,只好去找没有被雪埋住的野果吃。那时候,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大部分植物都被冰雪盖住了。寒风吹来,枫树上的枫球被吹落在雪地上。人们发现,枫树球内的小籽子和松子的味道差不多,又甜又鲜。

后来到了后稷生活的时代,后稷发现,从枫树球里掉出来的小籽子,随着雨水往低洼处流,一到春天,这些小籽子发了芽,慢慢地长成了一棵棵野草,这些野草结的果实有点像枫树球,剥开后,里面也有一粒很甜的小籽子。

过了几年,这些长在沟洼里的野草又有了变化,果实不成球状,变成了刁子,样子和现在田里的稗差不多。后来,经过后稷的不断观察和无数次栽培,才成为现在的稻子。稻子是百谷之首,农民非常感谢后稷,每当新谷割下来,农民会多做几个好菜,先祭后稷,后尝新米。

二、豆从槐出

俗话说,豆有三十六变,麦有七十二翻。豆的祖先是哪个呢《神异记》里说:“豆出于槐。”

人们发现,槐树的叶、荚和豌豆的叶、荚相差不大。据传,使槐变成豆,也是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的功劳。

秋天,槐树荚成熟了,槐豆悄悄地掉落到地上。第二年大槐树 下长出了一片槐树秧,这些树秧到秋天结了荚,里面有几粒油亮的小槐豆。

“能不能使槐豆变大点儿,使树变小呢”后稷这样想,就把槐树种移到自己的住房附近,即后稷坳。以后每月移一个地方,一年移了十二次,槐树变成像现在田野里的野绿豆一样,豆荚很小很小,里面也有小颗粒。

第二年,后稷再把这些像野绿豆的槐树移栽十二次,豆荚变大了一些,就成了现在山上那种野豌豆。

第三年,野豌豆经过后稷十二个月的移栽,就变成了豌豆。豌豆前后经过三十六次移栽,产量高,营养也丰富。后稷又想,仅仅只种一种豆子还是太少了。

传说,后稷有很多徒弟,大徒弟叫油丘。有一次,油丘在山上发现一种树,结了很多野皂角,他把野皂角秧和豌豆秧栽在一起,让它们开花后进行杂交,这些杂交后的豌豆变成不圆不扁的豆子。又经过四十八次移栽,才培育成了蚕豆。油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师傅,后稷非常高兴。

后来,油丘又看到一种树,树荚里也有像豆一样的小颗粒,他把树旁边的小草锄掉,把豌豆栽在旁边与树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就培育出了黄豆。

有了豌豆、蚕豆、黄豆之后,后稷和油丘发现:吃了豌豆和蚕豆比吃黄豆的感觉好。后稷和油丘告诉人们:把黄豆作为配料。

油丘还不满足,想把黄豆种变一变。他经常跋山涉水进行调查研究。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人背了一大捆红豆藤,藤上有很多毛茸茸的小豆荚,里面的颗粒是深红色的。油丘问农人:“这是从那里弄来的?”农人告诉他说,某座山上满山都是。油丘摘些豆荚回去煮熟了尝一尝,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他又把黄豆和野红豆进行杂交,经过十二次移栽,又培育出红豆。红豆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中药材。

三、麦从杏来

传说麦子是从杏树发展来的。

杏树的栽培人是哪个呢是后稷。后稷山下有许多野生杏树,长得矮墩墩的。杏子熟了的时候,紫红紫红的,想要吃,伸手就能摘到,吃起来又酸又甜。人们吃完杏,杏核随手扔。有杏核的地方,第二年就长出一棵棵杏树秧。

据传,一次,后稷无意中把一枚杏核扔进了烧茶的陶罐里,随后那枚杏核又被倒在外面的垃圾堆里。到第二年,垃圾堆里长出一棵杏秧。后稷很惊奇:陶罐里的水滚烫,它怎么能发出芽来呢后稷觉得这棵杏秧有些特别,就对它注意观察。过了很久,这棵杏树结杏子了,比野生的杏子又大又多,并且好吃多了。后稷又惊又喜,他收集了许多杏核,用热水浸泡后,在山坡上一片片地栽种。后稷把这个巧妙的方法告诉附近的农民。从此以后,人们种杏子,先用开水浸泡杏核后,再种下去,就能获得更多的果实。

又有一次,后稷发现,杏子树下有一种野生的燕麦,以前它是没有子实的,现在长出了小颗粒。后稷看在眼里,又产生了试种的念头。他种几行燕麦就栽一行杏树。从此以后,杏子比从前甜,燕麦比从前饱满。再把燕麦和其它麦子杂交,又变成了一种植物,它就是现在的大麦。后稷看到大麦的壳太厚,又把大麦和野生麦杂交,就长成了现在的小麦。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晚读秋诗

萧萧秋雨后,渐渐天愈凉。

我知道,那也许是今年最后的一场秋雨。傍晚时分,急骤的雨点儿如一群群黄蜂,齐心协力扑过我刚擦过的家窗。似乎那么的仓惶,似乎有万千鸟儿蔽天追啄,于是错将我家当成安全的所在,欲破窗而入躲躲藏藏。又似乎集体地怀着种愠怒,仿佛我曾做过什么对不起它们的事,要进行报复。起码,弄湿我的写字桌,以及桌上的书和纸……

春雨斯文又缠绵。疏于纡且渺漫迷蒙。故唐诗宋词中,每用“细”字形容,每借花草的嫩状衬托。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如“东风吹雨细如尘”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句……而我格外喜欢的,是唐朝诗人李山甫“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句,将春雨的斯文缠绵写到了近乎羞涩的地步,将初蕾悄绽为新花的情景,也描摹得那么的春趣盎然,于不经意间用朴素的文字醇出了一派春醉。

夏雨最多情。如同曾与我们海誓山盟过的一个初恋女子,“情绪”浪漫充沛又任性。“旅行”于东西南北,过往于六七八月间,每踏雷而来,每乘虹而去。我们思想它时,它却不知云游何处,使我们仰面于天望眼欲穿,企盼有一大朵积雨云从天际飘至;而我们正喜悦于晴天的朗丽之际,倏忽间雷声大作,乌云遮空。于是“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阵雨是夏雨猝探我们的贯常方式。它似乎总是一厢情愿地以此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牵挂。它从不认为它这种方式带有滋扰性,结果我们由于毫无心理准备,每陷于不知所措,乍惊在心头,呆愕于脸上的窘境。几乎只夏季才有阵雨。倘它一味儿恣肆地冲动起来,于是雷声远近连彻夜,大雨倾盆不终朝。于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球乱入船”;于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烦得我们一味儿祈祷残虹即刻收度雨,杲杲日出曜长空。当然夏雨也有彬彬而至之时。斯时它的光临凭添了夏季的美好。但见“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它彬彬而至之时,又几乎总是在黄昏或夜晚,仿佛宁愿悄悄的来,无声的去。倘来于黄昏,则“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则江边“雨洗平沙静,天衔阔岸纤”,可观“半截云藏峰顶塔”,望“两来船断雨中桥”。则庭中“落茫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闻“过雨荷花满院香”,“青草池塘处处蛙”;可觉“墙头语鹊衣犹湿”,“夏木阴阴正可人”。而山村则“罗汉松遮花里路,美人蕉错雨中棂”。

倘来于夜晚,则“楼外残雷气未平”,则“雨中草色绿堪染”。于是翌日的清晨,虹消雨霁,彩彻云衢,朝霞半缕,网尽一夜风和雨,使人不禁的想说——

真好天气!

秋雨凄冷澹寒,易将某种不可言说的伤感,一把把地直往人心里揣。仿佛它竟是耗尽了缠绵的春雨,虚抛了几番番浪漫和激情的夏雨,憔悴了一颗雨的清莹之魂,心曲盘桓,自叹幽情苦绪何人知?包罗着万千没结果的苦恋所生的委屈和哀怨,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于是只有一味儿哭泣,哭泣……使老父母格外地惦念儿女;使游子格外地思乡想家;自省,忏悔和谴责自己曾伤害过女人心地的行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在秋风萧刹、秋雨凄凄的日子里,人心除了伤感,其实往往也会变得对生活,对他人,包括对自己,多一份怜惜和爱护之情。因为可能正是在第二天的早晨,霜白一片雨变冰。于是不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秋风先行,但见“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秋风仿佛秋雨的长姐,其行也匆匆,其色也厉厉。扯拽着秋雨,仿佛要赶在“溪深难受雪,山冻不留云”的冬季之前,向人间替秋雨讨一个说法。尽管秋雨的哀怨,完全是它雨魂中的特征,并非是人委屈于它或负心于它的结果。

秋风所至,“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直吹得“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直吹得“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直吹得“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在寒秋的日子里,读如此这般诗句,使人不禁地惜花怜树,怪秋风忒张狂。恨不能展一床接天大被,替挡秋风的直接袭击。

但是若多读唐诗宋词,也不难发现相反意境的佳篇。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凉风晚步>>:

秋风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

荷叶犹开最小钱。

家居附近自然无荷塘,难得于入秋的日子,近睹荷花迟开的胭红本色,以及又有多么小的荷叶自水下浮出,翠翠的仍绿惹人眼。

一日散步,想起杨万里的诗,于是蹲在草地,抚开一片亡草的枯黄,蓦地,真切切但见有嫩嫩芋芋的小草,隐蔽地悄生悄长!

想必是当年早熟的草籽,便本能地生根土中,与节气比赛看,抓紧时日体现出植物的生命形式。

寒冬是马上就要来临了。那一茎茎嫩嫩芋芋的小草,其生其长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禁替他们惆怅。

晚秋的阳关,呼着节气最后的些微的暖意普照园林。刚一起身,顿觉眼前有什么美丽的东西漫舞而过。定睛看时,呀,却是一双小小彩蝶。它们小得比蛾子大不了多少。然而的确是一双彩蝶,而非蛾子。颜色如刚孵出的小鸡,灿黄中泛着青绿。翅上皆有漆黑的纹理和釉蓝的斑点儿。

斯时园林“是处红衰翠减”,风定秋空澄净。一双小小彩蝶,就在那暖意微微的晚秋阳光中,翩翩漫漫,忽上忽下,作最后的伴飞舞……

我一时竟看得呆了。

冬季之前,怎么还会有蝶儿呢?

难道它们和那些小草一样,错将秋温作误春暖,不合时宜地出身了么?

它们要与气节比赛似的,也仿佛要抓紧最后的时日,以舞的方式,演绎完他们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而且,分明的,要尽量在对舞中享受是蝶的生命的浪漫!…

我呆望它们,倏忽间,内心里被加感动。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人在节气变化之际所容易流露的感伤,说到底,证明人是多么容易悲观的啊!这悲观虽然不一定全是做作,但与那些小草,小蝶相比,不是每每诉说了太多的自哀自怜么?

这么一想,心中秋愁顿时化解,一种乐观油然而生。我感激杨万里的诗。感谢那些嫩嫩芋芋的小草和那一双美丽的小蝶,它们使我明白——人的心灵,永远应以人自己的达观和乐观来关爱着才对的啊!……

我来试试:

纣王-自焚而死,致死人-武王姬发

妲己-被抓斩首

夫差-自刎而死,致死人-越王勾践

西施-一说随范蠡远走他乡,还有就是被勾践杀了

呼寒邪-病死

昭君-老公死后,无奈随胡俗嫁给了自己的儿子(蛮人就是蛮人),最后也是郁郁而终

汉成帝-精尽人亡,致死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这个很销魂)

赵飞燕-成帝死后,害怕被反攻倒算,自杀身亡

吕布-缢杀(即被勒死),致死人-曹操

貂蝉-不明,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人,貂蝉是小说家杜撰的人物

陈叔宝-病死,被俘后病死于长安

张丽华-斩首,被高颖借口红颜祸水斩首,使得爱慕至极的杨广对高颖深恨之

李治-病死

则天皇后-这个不用介绍了,地球人都知道,当了唯一的女皇,后病死

李隆基-病死(死的时候比较郁闷,被儿子打入冷宫,郁闷坏了)

玉环-一说吊死马嵬坡,一说东渡扶桑了

弘历-病死(这位最够本,当了60年皇帝,让位给儿子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但仍旧大权在握,因此实际掌权为六十三年,同时还是封建帝王最长寿记录保持者-年八十七岁)

香妃-病死,死的时候五十多岁

对我的回答还满意么?满意的话就把分给我吧,呵呵。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有三十六种计策。这三十六种计策如下: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语出《三国演义》。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语出元曲《英雄布》。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语出《儿女英雄传》。 

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这三十六计,到今天还极具活力,广为流传,特别是在行军用兵、商海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例如在毛泽东领导的反围巢时和红军长征时多次运用到诸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方法克敌制胜。可以说,这种所谓的计策和这些词语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

扩展资料:

成就: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的影响: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the best(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早2300年。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该书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20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

山西土特产介绍

山西土特产

汾州核桃 山西汾酒 灵丘莜麦面 运城池盐 大蒜 黄河鲤鱼

山西香醋 竹叶青酒 稷山板枣 木版年画 菖蒲酒 玉堂春酒

沁州黄小米 大同火锅 北芪黄酒 晋祠大米 平遥牛肉 闻喜煮饼

太谷壶瓶枣 恒山白酒 六味斋酱肉 山西熏醋 运城相枣 上党腊味驴肉

汾州核桃

山西汾州核桃历史悠久,其核仁味道甘美,富脂肪和蛋白质,不论生食或制成糕点糖果,均清香可口。还是一种益智健脑食品,能补气 益血,润燥化痰,治肺润肠,且味甘平,对于 “温补肾肺,定喘化痰”有一定的疗效。

山西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酒厂。

相传杏花村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汾酒在唐代已有盛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里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清香纯正、醇厚绵软、甜润净洁的特点。汾酒虽为60度高度酒,但没有强烈的刺激性。

灵丘莜麦面

山西灵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种植莜麦。莜麦经过淘洗、晒晾、炒熟、磨制成面,名曰“莜面”。

莜面的吃法花样非常多,有推窝窝(即拷栳栳)、搓个卷、推刨渣、搓鱼儿、压饸烙……等。莜面性寒,必须经过“三熟”,方可进食。即先把莜麦炒熟,磨成面;再把莜面用开水泼熟,和好以后,做成各种花样蒸熟(约15分钟左右)。吃的时候可分冷热两种菜:冷菜是烧茄子、拌黄瓜丝、水萝卜丝,再配以盐汤辣子炝油,菜与莜面拌起来,清香可口;热菜是羊肉臊子,配点蘑菇,开笼后将莜面蘸上羊肉蘑菇鲜汤,更是香味扑鼻,美不可言。

运城池盐

产于山西运城。是盐湖中主要资源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的矿藏总储量达八千三百七十多万吨。溴、钙、碘、钾、硼以及锂、刨、锶、镓、铷等多种稀有元素的储量也很丰富。还有一种与盐共生的硝板,即白钠镁矾,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钠、硫酸镁的复盐,厚度2-4米,贮量为一千六百多万吨矿体露出地表。这是经过前人几千年产盐而形成的一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大蒜

产于山西灵丘。《后汉书》云:一天,名医华佗遇到一辆车上躺着一个病人,这人得的是一种怪病,喉咙眼里象噎住了东西,吃饭咽不下去。华佗诊视后,对病家说,你到饭铺里去买二升蒜和醋来,令病人吃下去。华佗走后,没有多久,病人就吐出一条蛇来。病家拿着蛇找华佗道谢,见华佗屋里的墙壁上挂着数十条蛇,才知道华佗的医术高明。此虽神奇之说,姑置勿论,但祖国医学实践总结肯定,大蒜为“除风邪,杀毒气”。因而,大蒜的杀菌作用是千真万确的。大蒜消毒、杀菌、去腥、解腻,使菜肴更加味美可口的功能。在夏季凉拌冷菜和凉拌面食中酌加此品,并能“解暑气”,增加食欲,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防癌、抗癌,减缓老化和保持健美的作用。

黄河鲤鱼

主要产于河津、永济、芮城、垣曲等县的黄河之中。黄河鲤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名气,史书上曾有“黄河之尺鲤,本在虞津居”之记载。在古代医林篡药上也有记载:“彩而金者,洛鲤最贵,江汉次之,昊会而下”,并有“一登龙门而身价百倍”之美谈,历史上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黄河鲤鱼以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闻名全国,已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黄河鲤鱼体内含钙、磷营养素较多,剌少肉多,个大味美。具有和脾养肺、平肝补血之作用,常食鲤鱼对肝、眼、肾、脾等病有一定疗效,还是孕妇的高级保健食品,经济价值很高。

山西香醋

要提到山西,最不能忘记的是醋,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熏醋和陈醋,分别以太原益源庆和清徐老陈醋最为有名,山西的醋有独特的沁香和悠长的后味,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竹叶青酒

山西竹叶青酒,是以优质汾酒为底酒,配以广木香、紫檀香、公丁香、零陵香以及当归、砂仁等十余种名贵药材和竹叶浸泡而成。具有养血、舒气、和胃、益脾、消食等功效。解放后,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得金质奖章。

稷山板枣

稷山板枣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主要产于稷山县的城关、化峪、下曲3个乡镇。

板枣果实皮薄、肉厚、核小,肉甘甜,为扁圆形,略带上宽下窄状,故名板枣,成熟后为黑红色,果肉白绿色,制干后的好枣,皮无皱折,丰满有弹性,肉淡红色,即使压扁仍可复原,可拉出30-60厘米的金黄亮丝。含糖量31.33%,含酸量01%,每100克果实中含维生素C499毫克,还含有钾、钠、钙、锰、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为高级补品,药用价值极高。1982年获首届农展会最高奖。

木版年画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这幅画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画中人物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古代著名美女,画中美女体态丰韵轻盈,神情奕奕动人,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可见,晋南木版雕印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年画行销甚远。先由画工描画好画稿,再由该工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印制到纸上着色,或者套印而成。

特点:整个生产过程,既有绘画工艺,又有雕刻技术和印刷技术。牌画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戏剧场面、人情风俗、花鸟走兽等等。

菖蒲酒

产于山西垣曲。菖蒲酒远在汉代已名噪酒坛,为历代帝王将相所喜用,并被列为历代御膳香醪。据《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在《争类统编》一书中也有:“美酒菖蒲香两汉,一斛价抵五品官”之说。《明宫史》里有:“宫眷内臣……初五年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的记载。到了清代,每年农历“端阳节”,则“君臣痛饮菖蒲酒”。由此可见,菖蒲酒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酿造历史。评酒家爱新觉罗.溥办先生品尝此酒之后,即兴挥毫写下七律一首《菖蒲酒颂》诗:名酿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

典故:历代皇家都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

菖蒲酒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45度,糖度为12度。菖蒲酒之所以珍贵,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当地特产九节菖蒲这种名贵中药材。九节菖蒲生长在海拔1994米高的历山之巅,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采集仅限于农历“小满”前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内。过早菖蒲浆不足,质差;过迟,菖蒲蒲苗枯萎,难寻。酿造菖蒲酒的水是历山脚下舜王泉水。据说,此泉是舜王亲手开凿的。舜王泉水为矿泉水,常饮能医治诸病,延年益寿。

功效: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头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宋代医学家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一书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足见菖蒲酒确有抗衰老和强身健体之效。

菖蒲酒的选料之精和酿造工艺之细,非同寻常。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只能精选三至五斤九节菖蒲;酿酒用的豌豆,须从大小不一的豌豆粒中筛选出最大的;高梁,须把每粒都破成六、八、十瓣方可;发酵是在深埋土中的地缸里的进行;出酒则是在每日凌晨鸡鸣之前,酿出之酒还要密封起来,存入地下,数年之后,方可饮用。

玉堂春酒

产于山西洪洞。宋朝,民间以霍山泉水酿造的玉露春酒就以其绵甜爽净的高雅风格蜚声燕京。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下大迁民,民间都以玉露春酒送别亲人。明朝正德年间,传说苏三和王景隆为了感谢崇公道的恩德,授意民间酒师在玉露春的基础上加工成玉堂春酒,六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

玉堂春酒以其清香、绵甜、爽净,回味舒畅,余香悠长的特点。有适饮祛病强身、多饮不上头的独特风格。

沁州黄小米

产于山西省沁县(古称沁州)的一种小米。该米品质优良,独具特色,食之甜香松散,非常可口,由于具有高营养价值,被誉为“小米之王”。是我国四大名米之一。

大同火锅

产于山西大同市,大同铜火锅不仅能取暖,而且可作为食具,大同铜火锅造型特别多,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它由底盘、火座、锅身、锅盖、火筒和小盖等6个部位组成。

北芪黄酒

产于山西代县。北芪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金代名士礼部尚书赵秉文(号闲闲老人),在其《代州书事》中有“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之诗句描述代州黄酒。那时的酒,只是初级黄酒,生产规模小,属于家庭酿制。

代县黄酒采用北方典型的生产工艺,把当地盛产的黄芪药材热浸勾兑陈酿而成为北芪黄酒,其特点泽金黄,清晰透明,甘甜适口,味道鲜美。具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舒筋活血,平肝舒气之功效,医学上也常用为药引,也可作烹调佳料,经常饮用可延年益寿。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产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名胜游览之地 —— 晋祠一带,晋祠大米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做饭时即使连蒸几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连,吃起来油香可口。晋祠大米之所以有名,除当地土壤好,并含有碱的成分外,主要是晋祠有三股清泉从下涌出,人称晋水;除自然条件外,还实行科学管理。

平遥牛肉

产于山西平遥。平遥县南政、宁固等村和介休县的郝家堡,以郝家堡质量好,产量最高,由于郝家堡邻近平遥,所产牛肉历史上大部分由南政、宁固等地集散,故统称“平遥牛肉”。据传,明代中期,平遥牛肉就闻名于世了,距今忆有三百多年产销历史。到了清代、民国时期,许多达官显贵把它作为宴客的必备佳肴。本世纪30年代,平遥牛肉运销北京、天津、西安等外省市,当时每逢秋冬之季,各地行商纷去集平遥,贩运牛肉,平遥牛肉遂悲声北国。平遥牛肉外观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一选优质菜牛或老残牛宰杀后,即时剔骨,再将全牛一劈两半,按头、脖子、排沙、前膘、脊肋骨、挪头、膘围、二道墩、敦子肉等九部分分为十六大块。二腌肉。将切好的牛肉晾二、三小时,用当地产的硝盐撒在肉块上,好入缸,用牛肚封缸存放,腌时间随季节而定:夏季半个月,春秋一个月,冬季二、三个月。三煮肉。腌好的牛肉,捞出后用冷水洗净,分层入特制筒式大锅,一般每锅八百斤,加含碱井水和硝盐煮制,要求“水深要把肉漫到,汤沸锅冒小泡。”且煮时不盖锅盖,以利肉中异味和水分蒸发,煮到八成熟时,压火,使其自然焖煮。待全熟后,出锅上架,最后用苦布封盖,上市出售。

久食扶胃健脾,老少皆宜,是旅游、馈赠亲友的佳品。

闻喜煮饼

系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其制作方法荟萃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糕点加工技术,选用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

成份: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是具有滋补健身作用的高级营养食品。

太谷壶瓶枣

太谷县里美庄为主产区,榆次、平遥、交城、清徐也有栽培。壶瓶枣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栽培,果实大,以形似“壶”状而得名。果皮薄,肉厚质脆,甜酸适度。

鲜枣含折光糖37.8%,总糖30.35,酸0.57%,糖酸比52.92:1。每100克鲜枣含维生素C493.2毫克。干枣含糖71.38%,酸3.15%,糖酸比为22.66:1。每100克干枣含维生素C30.13毫克。

红枣味甜可口,营养丰富,保健医疗价值很高,民间有“每日食三枣,一辈子不显老”的说法,长期食用,对增进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其叶、枝、核、枝皮及树根均可入药,主治心腹邪气,有益气、补血、养胃、安神之功,凡身体一切虚弱之症,久服轻身延年,坚志强力。

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

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

山西熏醋

产于山西临汾。以优质高梁为原料,大曲和快曲作糖化酵剂,酒精和醋酸采用固体发酵,制得的醋坯置入瓷缸内,加盖。外部用火熏制5-6天,再经陈酿勾兑而成。色泽红棕发亮,浓度适当,醋香浓郁,酯香纯正,绵酸爽口,并含有多种有机酸、氨基酸、还原糖、醇类、酯类等。

运城相枣

运城相枣主要产于运城北相镇、泓芝驿镇、席张乡沿涑水河一带。

相传公元前70余年就有栽培,为历代皇帝所御用,亦称贡枣。据传,乔阳村郑天性的曾祖父保存的一罐相枣,经170年后启封,形态完好无缺。相枣果实硕大,果形端正,色泽紫红,皮薄肉厚,核小味甘。

相枣营养丰富,据化验,鲜枣含糖量2521%,含酸量03406%,每100克果实中含维生素C474毫克;干枣含糖量7346%,含酸量084%,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润心肺,养血安神,止咳,治高血压等药效。

上党腊味驴肉

山西上党特产腊味驴肉,起源于乾隆年间。该产品选用新鲜驴肉,配以花椒、大料、丁香、桂枝、桂皮等20余种中草药,采用传统工艺,经真空包装,高压灭菌精制而成。

工 艺 类

工 艺 用 品

澄泥砚 全国四大名砚之一,现由新绛、五台两县的工艺美术厂生产。澄泥砚的历史可上溯到唐代,为陶砚,以泥沙再造而成,其质细腻,柔中有坚,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护毫,兼具陶石双重优点。

台砚 我国名砚中的后起之秀,原料为五台、定襄一带储量丰富的天然纹石,质坚浑润,色亮悦目,如晶似玉,研磨发墨技,发泽保湿,润笔生辉。台砚论石色、雕技、图案不在其它名砚之下,现主要由定襄石刻厂生产。

大同铜火锅 大同市金属工艺厂生产,历史悠久,盛誉中外。以黄铜精制,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品种众多,特别是以著名的大同九龙壁为图案的镶银火锅,更是色泽斑斓,雍容华贵,既是高档食具,又可用以装饰陈列。

山西琉璃 生产历史之长,工艺之精,质量之高,选型之美,色泽之艳,均为全国之首,最出名的有河津吕家、太原南郊马庄苏家及阳城后则腰乔家。产品分玻璃砖、琉璃瓦、“法花”及居室陈设品四类。品种繁多,光亮如镜,色艳久鲜,防腐防潮、坚固耐久,选型精美,为历史上许多重要建筑所采用。

候马蝴蝶杯 候马市陶瓷厂生产,从全世界1万多种蝴蝶中精选美丽品种,彩绘制作,选型古朴,设计精致,出神入画,杯中彩蝶酒满飞现,酒干即隐,令人拍案叫绝。

山西地毯 为其它地毯所不及的两个特点是:采用优质羊毛为原料,主要工序采用手工制作。山西地毯色质优良,技艺精湛,品种众多,富有弹性,行走舒稳,结实耐用,图案典雅,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国际地毯市场上的珍品。

并州剪刀 传统名牌产品,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赞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剪刀选材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刚劲,史称砍骨不卷刃,剪毛不沾尘。现由太原刀剪厂生产。

高平丝绸 以晋东南特产优质蚕丝为原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软、亮、柔、轻四大特色著称,品种繁多,尤以美丽绸为最佳。产家为高平丝织厂。

平定砂货 用本地特殊性有的花粘土和白土作原料,主要为实用砂货和砂锅、砂壶等数十种。造型美观大方,色泽淳朴,壁薄体轻,坚实耐用,透气良好却不渗漏,煮食味道鲜美,贮食色味不变,价格合理,实为砂器精品。

阳泉铁锅 主要有砂换锅和广锅两大类,规格数百种。特点是:煮食不变味,锈不脱皮,色泽光洁,边沿整齐,壁厚均匀,不炸不裂等。

潞城草帽辫 生产始于明代,以麦杆为材料,成品色泽洁白,辫条匀称,两面光滑,不见接茬,用以制作的草帽缀工细腻、精美。

玉米皮编 主产于灵丘县,现有茶垫、汽车坐垫、地席等10多个品种。造型精美,光洁舒展,富有弹性,透气良好,远销国外。

霍州古瓷 唐时已扬名四方。主要生产实用瓷器,如盆、罐、瓶等,造型精巧,工艺考究,工笔彩绘精美。

清流陶瓷 壶关县清流陶瓷厂生产,主要有茶具、酒具、餐具等日用陶瓷,历史悠久,产品新颖,资质细腻。现每年有20余种300多万件产品销往美、加、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子铜乐器 长子县所产,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同行业八大产家之一,产品40多种,所产乐器音质纯正,音域宽广,畅销国内和东南亚各国。

大理石 陵川县所产,质地坚硬,结构精密,打磨后镜面光泽五光十色,产品达28种,有珍奇的经常斑玉、金星墨玉、红云、晚霞及汉白玉等,是绝佳的工业及艺术用材。

代县木器 以箱、柜、桌、椅等产品为主,款式新,工艺精,为山西木器行来之冠。所产“推光漆”器远销日、法、美等国。

观 赏 工 艺

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厂生产,是一种高级油漆器具,以手工涂漆推磨而得名,俗称金漆家具。该产品平滑光亮、雅致美观、坚实耐磨、防热、防潮、防腐、彩绘图案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用于厅室陈设,别有韵味。

新绛云雕漆器 新绛县工艺美术厂生产,以精工剔刻的彩云般的图案而得名。彩用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所产云雕案桌、围屏、首饰盒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尤其是云雕案桌,五彩祥云,徐徐翻动,古朴雅致,光彩照人。

稷山螺钿 稷山工艺美术厂独家生产的一种传统漆器,属细软螺钮,系选用内陆湖泊特产贝壳珍珠层,与金银扁丝制成各种精美图案,镶入漆器后反复磨研而成。产品数10种,色泽斑斓、秀丽娟美、玲珑别致。

太原玉雕 主要由山西工艺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