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内经,伤寒,金匮,还有哪些医家的著作是中医学习者必读的?越全面越好。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难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
《汤头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湿热条辨》《温疫论》《温热论》《温热赘言》
《温热经纬》《脉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
《肘后备急方》《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医宗金鉴》《小儿药证直诀》《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银海精微》
《幼幼集成》
恶寒为症状名 。指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诸邪郁遏表阳,或阳虚卫弱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丹溪心法·恶寒》:“阳虚则恶寒。”《张氏医通·寒热门》:“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分肉而恶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背恶寒是痰饮。……外感、内伤、伤食、温痰、火郁、皆有恶寒,非独阳虚也。”《证治汇补·恶寒》:“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拂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者,皆令恶寒。”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证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详见百科词条:恶寒 [ 最后修订于2016/1/2 11:48:14 共12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恶寒如下: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目录 1 拼音 2 《石室秘录》卷三 21 组成 22 主治 23 伤寒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伤寒汤 1 拼音
shāng hán tāng
2 《石室秘录》卷三 21 组成桂枝1钱甘草1钱,陈皮1钱,干葛1钱。
22 主治伤寒初起,鼻塞目痛,项强头痛,脉浮紧。
23 伤寒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古籍中的伤寒汤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葱根须∶平。并无毒。弘景曰∶葱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也。宗曰∶葱主发散,多食昏人神。诜曰
《本草备要》:[谷菜部]葱
,通阳活血生辛散,熟甘温(陶宏景曰∶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主皮毛,其
《本草择要纲目》:[平性药品]葱茎白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之症。但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又春食生葱。令人面上起游风。生葱同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八]韭(音冉),无复用实者。葱亦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能消桂为水,亦化五石,仙方∶所用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三菜部]葱白明代以前关于《伤寒论》的文献及其特点简述
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的《伤寒杂病论》,使《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开来。
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的《伤寒论》,将王叔和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北宋韩祗《伤寒微旨论》,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证治,并附方论和治案。
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分述伤寒各种相类证候和一些杂病证治,并介绍小儿、妇人伤寒及治疗方药等,颇多发明。
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论述伤寒六经分证、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以及暑病、寒疫、温病等,并介绍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处方用药在《伤寒论》基础上有相当的补充和发挥。
南宋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总括《伤寒论》《类证活人书》等伤寒专著的内容,参附个人见解及伤寒多种证候的证治。
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诸家学说,参以己见,对《伤寒论》他认为缺失的地方予以补充。但书中有将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掺混之处。
南宋李知先《南阳活人书括》,以歌括形式论述《南阳活人书》,一证一歌或二、三歌不等。
金代成无几《注解伤寒论》,随文训释,辨析六经及仲景方论颇详。
金代成无几《伤寒明理论》,扼要辨析伤寒五十种症候的症状和病理,选取《伤寒论》二十首常用方,分析其功能主治以及药物配伍关系。
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选《伤寒论》、《南阳活人书》等伤寒专著内容,以及宋代李知先《活人书括》中伤寒诸证歌诀,绘图列表,论述伤寒证治颇详。
元代杜清碧《伤寒金镜录》,叙述三十六种舌象,联系病证以伤寒为主。
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是陶氏六种伤寒著作(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的合称,受朱肱《类证活人书》影响,在分证和伤寒治法方面,较之前人有所发展。
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方氏认为《伤寒论》原貌应是伤寒、杂病相兼,遂对《伤寒论》重予编注考订,将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三部分。
本文2023-08-19 16:36: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