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价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古书价值,第1张

一、评判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二、各种古籍善本的市场价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三、古籍善本的几种作伪手法。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它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将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二类是用“旧纸新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张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留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籍善本作伪的手法有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收藏者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籍,并可请专家一起鉴定,应注意去伪取真,才能真正做到所购古籍物有所值。

到了明末,商业的繁荣和节俭早已被奢靡的风尚所取代。繁华的江南大地,富商大贾云集,竞相以奢取胜。作为一个士大夫,文震亨自然看不上这些有钱人的恶趣味,所以要用这本书来帮助自己的儒雅。他的好朋友沈春泽可以忍不住冷嘲热讽:最近,富裕的家庭和一两个平庸的奴隶,沉闷的人,一直执着于善行,假装自己。他们每一次欣赏,出口都是庸俗的,开始都是粗鄙的。而有钱,没文化,没品位,这些有钱人在真材实料,真情实感的眼里,无疑是土豪。明代奢侈品已遍布江南,商业高度发展。嘉靖以来,工商业兴盛,许多人致富。当时的徽商以鱼盐为业,家中有白银数百万,但财富在二三十万的中小商人却寥寥无几。明初,节俭逐渐褪去,富人开始享受和炫耀自己的生活。顾评论说:自从在美国统治时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劣质商品,而这个国家的威望一直很弱,而人们美国人的心一直不好,这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嘉靖年间的戏曲理论家何记得,松江府宴席前,只有五果五菜。只有贵客来了,或者新婚公婆上门的时候,才会加三四个虾蟹蛤蜊,不过一年也就一两次。那时候普通宴席的菜品不仅要翻一倍,还要做到尽善尽美,还要寻找远宝才能胜过他人。明朝末年,一位先生宴请当地的总兵。宴席上,一对鸡鹅当盆,果子有六七尺高。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在甘蔗拱门下行走。那时候的有钱人,满脑子都是吊人胃口的把戏,以苦乐凉为乐。比如烤鸭包铁,用火烤,用辣椒糊喝。它的毛掉了,肉在它死之前就熟了。当你吃羊肉和驴肉时,你可以我不忍心看它。明末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年间记载了一种吃鹅的方法当时的爪子:把活鹅的爪子伸进滚烫的油中,然后把它扔进水池,让它跳起来。几次之后,鹅它的爪子又肥又甜。这些方法,土豪们的,不比别人差。人们说,今天富屋富,穷山贵,水尽牡蛎屋南,熊爪子在北方,烤肉在东海,马西域牛奶,所谓四海富民。还需要有金玉美器,舞者伴奏,混合声乐。这样一场宴会的花费足以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破产。有钱人家除了吃喝,就是在房间和衣服上互相攀比。年记载富人建宫养妾,衣食与贵族无异,而女子无所事事,生活在不断的美好状态中,化灵动的妆,雕金雕玉为首饰,配以璀璨的珍珠玉羽,绣衣,裸衣,都是纯洁的。他们极其奢侈!按照规定,玉珠、龙凤服饰只有皇后、公主才能佩戴,但到了明朝后期,富家妇女就无所顾忌了。家用电器也在此时变得精致奢华。范里安明代都江县志说,在他少年时代,民间家具最好只在银杏木上刷金漆,很少用木头。隆庆和万历以后,普通人开始喜爱精致的家具。在万万的豪宅里,所有的床和橱柜都是用紫檀木、山毛榉、乌木、金合欢、黄杨木做的,价格极其昂贵,动辄上千元。可见当时的江南首富是南京的秦淮河。富家有一只原始的小船,四周雕有栅栏,用翡翠薄纱装饰,羊理财之家的角灯两侧挂有流苏。每艘船上有20多名年轻的音乐家,他们是

为了庆祝他的母亲90大寿周六,昆山富豪邀请画家仇英来他家,为他母亲画云间据目抄。以一个女儿为赏赐,他提供的吃喝比朝廷还多。每个月还会为他点一盏灯,请女演员吃几次歌宴。这幅画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但有钱人有钱,却未必有相应的品味。年有记载,当时的富商喜欢谈博古,喜欢读书绘画,但他们并不我没有视力,也没有。我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钟的假书兄弟,米海月的假帖,水岩的唐琴的谈话往往是稀世珍宝,被学者们当作笑话流传下来。在古董商的忽悠下,这些大富大贵挥金如土,晕头转向。他们每天都喝蒙汗药,但是他们很开心。于是,爱收藏却又好骗的土豪们,大大发展了书画古董的造假市场。当时苏州的伪杂文、沈、唐、秋明四家作品数不胜数,苏州的特色弄堂甚至以伪造名画、古玩闻名。在松江,一个聪明的古董商编了一本古代名家手册,名为子虚上林图,里面全是顾恺之、陆探微、詹子谦、张僧友等人的赝品。并引诱土豪在上面花了很多钱。官场才是真正的土豪。不过,江南土豪的生活和官员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当时官员的奢靡是土豪效仿的榜样。皇家的奢华就不用说了。金笳在位时,首辅严嵩美国的家庭也很富有。严世蕃的儿子吐口水,被一个年轻漂亮的婢女捡起来,叫做香痰盂。严嵩被洗劫时,家中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二十万两。这里有上千幅名家字画和珍本古籍,还有六百多张名贵的床。刑部尚书王世贞在家乡建园,假山三尺高。为了把它运到城里,他毫不犹豫地拆掉了城门。还有祭酒,财富巨大。家里的房子像宫殿,花园有100亩宽。他买了一块十尺高三尺宽的石头作为假山的峰顶,结果在运输途中沉入太湖。为了取回石头,建造了一个堰来阻挡水,并使用了数百辆水车来排水。当时,一个名叫谢汝绍的官员拜访了太监这是我们的家。只有三个客人。厨房准备的食物有鹅18只,鸡72只,猪肉150斤。还有一顿饭一百三十多只鸡,只吃鸡头。还有一些可笑奢侈的方法,几乎是无稽之谈:把鸡鸭鹅的蛋打碎,把蛋黄分离出来,用牛膀胱蒸,这叫鸵鸟蛋;做大馒头,宴席上掰开,里面有两百多个小馒头。与官场的奢靡相对应的,是腐败的风气。万历地方志中记载,郑德、嘉靖以前,官员退休,空手而归,村里的人都去安慰表扬他;如果你回国,你不会和他们来往。当官员回到隆庆时,村子里没有不要问他人品如何,只问他赚了多少钱。如果他没钱,就嘲笑他是个疯狂的牧羊人。当时有人提出遏制富人的奢靡之风,要求官员和学者做出表率。王世贞担心学者们不我不知道如何节俭,说今天士子们考进士,经常互相招待,并喜欢皮毛和马匹的装饰品。如果他们不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节俭,他们将来怎么能像官员一样诚实?没错,他就是那个拆城门修自家花园的王世贞。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学术观点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可能是中国古代最知名的 旅游 自媒体作者——他从1608年到1639年,耗费了31年时间,游遍大半个中国,最终形成一部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代驴友”。为了纪念徐霞客,从2011年起,人们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 旅游 日。

众所周知, 旅游 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哪怕到了现代 社会 , 旅游 依然是“奢侈品”。许多中产阶级家庭,都不敢轻易出门 旅游 。所以问题就来了,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徐霞客,凭什么能够游山玩水30年?他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一、徐霞客本身就是富二代

徐霞客是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他的家族是江阴当地的名门望族,祖上出了不少高官。

到了徐霞客高祖徐经的时代,徐家在江阴已拥有3万多亩田地,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家里房产无数,还拥有一座专门的私人图书馆“万卷楼”,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来的珍本古籍。收藏界素有“一页宋版书等于一两黄金”的说法。“万卷楼”相当于一个金库。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没有做官,靠继承的祖业过了一辈子,日子过得非常潇洒,经常外出 旅游 。在很大程度上,徐霞客耗尽毕生去游览名山大川,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而且,徐霞客母亲也很支持他的 旅游 事业。“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在家庭财力的支撑下,徐霞客作为一名富二代,虽然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但也是能四处游玩的。徐霞客在外出 旅游 时,身边还带着一个叫王二的仆人。现代的 旅游 自媒体大V恐怕都没有这样豪横吧?

二、五湖四海的朋友对徐霞客进行资助

徐家尽管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经过徐有勉、徐霞客两代人的“努力”后,逐渐坐吃山空。徐霞客早年出行,是非常潇洒的。可到了后半生,逐渐囊中羞涩,再也潇洒不起来了。好在这时候,徐霞客在五湖四海结识的朋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对他进行资助。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时,曾经来到广西,广西参府中军唐玉屏认识徐霞客后,佩服他颇有几分古人的浪漫色彩,送了一块马牌给他。马牌是什么呢?

原来,明朝从开国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驿站,类似于现代 社会 的官方招待所,为携带马牌的官员提供公务接待。徐霞客有了这块马牌,就能以官员的身份,去驿站蹭吃蹭喝蹭睡。就算不用马牌,还可以“折骑银于驿,以为舟资”,换得一笔现金。

1637年,徐霞客在广西太平府近郊壶关的映霞庵遇到了儒生滕肯堂父子。滕肯堂邀请他与自己一路同行前往南宁。在近两个月内,徐霞客凭借滕肯堂父子的马牌,享受了抬肩舆、挑行李、无偿吃住等服务,那是相当拉风。

此外,徐霞客还接受过朋友唐大士的资助。唐大士还专门写信给自己的朋友,请他们在沿途帮助徐霞客。

三、徐霞客 旅游 不需要购买门票

现代人外出 旅游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开支是购买门票。根据中国 旅游 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休闲 旅游 客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中表示,景点门票占 旅游 支出的比例约为2192%。

放眼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寺庙庵堂等,几乎都需要购买门票。门票费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许多 旅游 景点除了大门票之外,还设置了小门票。小门票的总价算起来,甚至比大门票还高。

徐霞客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还没有被圈起来收门票。寺庙庵堂也是任君自由进出,不需要收费。所以,徐霞客节省了一大笔门票开支,就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让现代人羡慕不已。

另外,徐霞客到各地 旅游 ,行遍千山万水,行程超过5万公里,主要靠徒步跋山涉水,只有少部分路程是骑马、乘船、坐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交通开支。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