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产后腹痛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症状 6 辨证分型 61 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 62 产后腹痛·寒凝血瘀证 7 辨证论治 71 方药 72 针灸 721 体针 722 耳针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产后腹痛的穴位 2 治疗产后腹痛的方剂 3 治疗产后腹痛的中成药 4 产后腹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产后腹痛 1 拼音

chǎn hòu fù tòng

2 英文参考

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tormina postpartum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产后腹痛(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1][2])为病证名[3][4]。又称“儿枕痛”[2]。是以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4][1][2]。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4 病因病机

多因血虚胞脉失养,或血瘀、寒凝等瘀阻胞脉所致[4][3]。其中瘀血阻滞胞脉而致腹痛者,又名儿枕痛[4]。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产后的子宫收缩痛及子宫神经痛[3]。

也有认为产后腹痛包括大腹和小腹部疼痛[4]。大腹痛多伤食所致[4]。

5 症状

临床上,血虚者,症见小腹隐痛,恶露量少色淡,体倦畏寒,头晕耳鸣[3]。

血瘀者,又称为“儿枕痛”,症见少腹胀痛,或可摸及硬块,恶露涩滞,量少色暗而夹有瘀块[3]。

寒凝者,症见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稍减,恶露难下,面色青白,四肢不温[3]。

6 辨证分型 61 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

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1])是指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因产重虚,冲任血虚,胞脉失养,以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大便干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产后腹痛证候[5]。

62 产后腹痛·寒凝血瘀证

产后腹痛·寒凝血瘀证(postpartum abdominal pain with syndrome of cold congelation and blood stasis[1])是指产后体虚,寒邪侵袭,胞脉阻滞,以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紫暗,有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紧为常见症的产后腹痛证候[5]。

7 辨证论治 71 方药

瘀血阻滞胞脉而致腹痛者,又名儿枕痛,症见少腹胀痛,或可摸及硬块,舌质多紫暗,恶露涩滞,量少色暗而夹有瘀块,治宜活血祛瘀,方用散结定痛汤[4][3]。

气血虚者,症见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昏目眩,耳鸣,体倦畏冷,甚则心悸气短,治宜补血益气,方用肠宁汤[4][3]。

感受风寒者,症见面色青白,恶露难下,四肢不温,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稍减,治宜温经散寒,方用生化汤加减[4][3]。

72 针灸

针灸疗法对本病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3]。

721 体针

取关元、气海、三阴交、肾俞等穴为主[3]。血虚者加足三里、脾俞;血瘀者加膈俞、血海、地机;寒凝者加灸神阙、阴交[3]。

722 耳针

取子宫、肝、肾、神门、屏间、下屏间等穴,中等 [3]。

8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汤处方干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十斤。炮制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功能主治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时候。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如茶点吃。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寿亲养老新书》卷一:生姜汤处方杏仁120克(去皮、尖)生姜180克(去皮)甘草09克桃仁15克(去皮、尖)盐花90克制法以上杏仁、桃仁、生姜,用湿纸同裹煨,砂盆内研极细,入甘草、盐,再研,瓷器贮之。功能主治治老人膈滞,肺疾痰嗽。用法用量汤点服。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千金》卷十六组成生姜1斤,甘草3两,桂心4两。功效温中下气。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1升半,每服5合,日3次。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甘草欵留姜、桂之性,以尽温中之力也。《普济方》卷三四六组成生姜1斤,淡竹叶1升。主治妇人产后余血不尽,血流入腰腿疼痛,胸急气满,两胁皆痛。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取1升,去滓,分再服。《普济方》卷一八七组成半夏(汤7次,焙)半两,人参3两,前胡(去苗芦)3两,桂(去粗皮)3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甘草(炙)1分,柴胡(去苗)半两。主治胸痹短气。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生姜5片,大枣3枚(擘开),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养老奉亲》别名二仁膏组成杏仁4两(去皮尖),生姜6两(去皮细横切之),甘草3分,桃仁半两(去皮尖),盐花3两。主治老人膈滞,肺疾痰嗽。用法用量汤点服。制备方法上以杏仁、桃仁、姜湿纸同裹煨,沙盆内研极细后,入甘草、盐再研,洁器贮之。附注二仁膏(《遵生八笺》卷五)。《鸡峰》卷十二组成生姜4两(和皮切作头子,入石灰1两同炒姜7分干,从入半夏1两再抄10分干),丁香末1分,白矾1钱,硫黄1分。功效定呕逆。主

详见百科词条:生姜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3:21:24 共17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由于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生理与病理特点与男性有别,故有设立专科的必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妇科基础理论,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辨证与防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其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一些在中医古籍上未见记载的妇科病,如盆腔炎性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异位妊娠等,也属于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内容。

流产在传统医学中,多属于堕胎、小产的范围。中医师指出,妇女小产过后,体质变化很快,生产时伤口的恢复也不容忽视,需要足够营养及调养,来增强产后免疫力;若以常见的流产型态分类,略可分为「先兆性流产」和「习惯性流产」2种,针对产后身体虚弱,应采行不同的中医调理方式调理。

妇女小产过后,体质变化很快,透过中医药膳调理「多虚多瘀」体质。(摄影/骆慧雯)

中医师彭温雅指出,中医古籍中,多有「堕胎」、「小产」、「半产」、「滑胎」等记载,指的就是流产。依照中医理论,体质属「多虚多瘀」,药补的特点即是「袪瘀补虚」。而「先兆性流产」是指有流产的征象,但经过适当休息与治疗,依然是可以正常怀孕。

这类患者的体质会出现气虚、肝脾肾亏损、气滞、血热等症状,可以使用生化汤「活血化瘀」。生化汤的组成为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其作用为调节子宫收缩,帮助恶露排出,防止产褥感染。活血袪瘀可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宫缩腹痛。

但要注意的是,生化汤须由医师辨证处方后再服用,因为医师会针对产妇恶露、子宫收缩情形及全身症状,在生化汤的剂量、药物、帖数上作增减,以使之发挥最大效用。有些妇女以为中药调理就是吃1个月的生化汤,结果反而导致出血不止,这都是不正确的。

中医师彭温雅指出,妇女产后充分休息很重要,要让自己吃好、睡好、少劳动。(提供/中医师彭温雅)

另一种常见的小产则是被中医称为「滑胎」的「习惯性流产」,患者曾有连续发生3次以上流产的纪录,且每次流产多发生在孕期的特定时段,其造成原因和症状与「先兆性流产」类似,但因还有子宫肌瘤,和染色体异常的可能病因,小产风险更高。

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先天体质较差,肾气比正常人虚弱,中气不足,中医治疗上应以补肾健脾和养血为原则,并以巴戟天、川续断、杜仲、熟地、阿胶、黄耆、党参、菟丝子、红枣和砂仁为养胎的基本处方。如果习惯性流产是受子宫肌瘤压迫所引起,则可加入夏枯草、鹿茸、阿胶等药材。

中医体质辨证处方

体质偏燥:心情低落、脾气暴躁、便秘、 胀痛,这类型的人,通常会使用疏肝解郁法,帮助纾解不良的情绪,减轻患者的压力,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复方中药,都有很好的疗效。另外,有一些食物也很有帮助,例如柑橘、荞麦、韭菜、大蒜、玫瑰花茶、薄荷茶等。

体质偏虚:-容易疲劳、频尿、腰酸、睡眠品质差,这类型的人我们通常会使用健脾补肾法,因为体质较虚,透过滋补肝肾,替身体补补元气,例如知母地黄汤、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健固汤、肾气丸等药方,都有很好的疗效。另外,有一些食物也很有帮助,例如百合、银耳、木瓜、波菜、山药粥、糯米、大麦、土豆、香菇、鸡肉、牛肉等。

防流产保健6原则

1多休息。

2洗澡用淋浴。

3忌生、冷、辛辣、 性饮食。

4忌饮酒、咖啡。

5忌服用人参、补药酒。

6多摄取蛋白质、铁质。

在月子期间,好的休息,养精蓄锐,才有助于妈妈的身体。防止落下月子病。同时,在月子的前后阶段,饮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在吃什么以及如何补充营养都取决于妈妈的身体素质。那么,坐月子吃什么补身体?

1流质食物。在刚生完孩子的几天,最好吃一点汤水即可。在后面的一周时间内,增加主食也只能吃一些较软糯的米面,搭配一些汤水。不能吃过多的油腻食物。在产后七天,孕妇的肠胃渐渐恢复正常。可以吃一些正常的食物了。此外,如果是选择剖腹产的孕妇,需要等排气正常才能进食。

2补充维生素。除了要补充各种营养,维生素也不能落下。各种蔬菜水果要均衡摄入。特别是有女性在产后容易出现便秘的症状,多补充维生素有利于缓解便秘。特别是奇异果,木瓜等等,既有丰富的维生素,还有通乳的功效。

3多喝汤水。怀孕和分娩对妈妈们的肠胃造成严重的损伤。很多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可以多喝游戏额有营养的汤水,鲫鱼汤,鸡汤,猪蹄汤等等。此外,月子期间要注意少食多餐,注意消化。

产后风湿如何保养治疗

 产后风湿如何保养治疗,很多孕妈妈在生完宝宝后身体会特别虚弱,所以要坐月子来调理身子,坐月子期间各方各面都需要特别注意,不然一不小心会染上一些终身疾病。比如产后风湿,那么产后风湿如何保养治疗?今天我为大家讲解一下。

产后风湿如何保养治疗1

  产后风湿如何保养治疗

 1、生活起居:产后风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避免自身的病情加重,所以女性在产后注意保暖,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向产妇的身体,不要接触冷水;避免潮湿。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患者应该多吃易于消化且又富含高营养的食物,禁食寒凉食物和冷饮;禁食辛辣和肥腻食物,因此大家知道产后风湿怎么保养后,对这些问题要重视起来。

 3、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患者在平时应该多进行慢走、做操、打拳,增加机体抵抗力。在户外晒太阳,以防缺钙,同时还要身心愉悦,避免紧张、焦虑、烦躁、抑郁。

  产后风湿的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以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怕风、怕冷、不耐劳累为主要表现,但受累关节和肌肉无红肿。

 1、手脚关节出现不适,伴或不伴腰部酸痛。

 2、全身无力:患产后风湿的`产妇经常有劳累感,故不要认为全身无力就是感冒。

 3、眼睛不适,怕风、流泪。

 4、头痛、头晕:切忌盲目服用止痛药物,以免对产妇和婴儿产生不利影响。

 产后风湿给女性朋友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能会伴随女性的一生,因此需要加强调理才行,其实该疾病的发作与产妇的精神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生产后的女性,最好保持心情的愉快,每当心情不好时,要用科学的方式去缓解。

产后风湿如何保养治疗2

  产后风湿原因

 产后风湿病属中医学“产后痹证”范畴。因其病发于产后,故古籍中有“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产后中风”、“产后筋脉拘急”等名称。产后风湿的原因有:

  1、没有保暖

 孕妇生产后,大汗淋漓未及时去汗,同时又没有及时保暖,从而使风寒等有机会趁虚而入。

  2、过早劳累

 孕妇生产后,身体需要好好地休养,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过度操劳,可能给身体埋下很多隐患。孕妇在坐月子的时候用冷水洗衣服,很可能会手关节疼痛,患上严重的风湿病。

  3、房子阴潮

 如果居住环境有限,产妇的卧室阴暗潮湿,也有可能致使血脉不通。坐月子时期,门窗关不严使产妇受风也会导致产后风湿病。

  4、洗澡水凉

 孕妇在洗澡的时候,如果贪图凉爽,洗澡水比较凉的话,身体和凉水的亲密接触,让本来就非常虚弱的身体受到冰凉的刺激,身体不能抵抗凉水侵袭,很容易关节疼痛得风湿病。

  产后风湿的症状

  1、风犯血脉型

 临床表现为肌体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后病症加重,伴有头痛、头晕、眉棱骨疼痛,且遇风加重。口不干、不喜饮水、舌淡苔薄白,脉多浮。

  2、湿滞血脉型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酸困重着麻木,但部位比较固定。舌质略胖,苔白腻,脉濡缓。

  3、寒凝血脉型

 临床表现肢体肌肉关节疼痛较剧并发凉、畏寒惧冷,遇寒症状加重,受热后症状减轻,舌淡苔白,脉弦紧。

  4、寒热错杂型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寒热疼痛,往来不定,或惧冷畏寒,但触之不凉,口干;喜饮水、心烦、失眠、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此型的特点是外有假寒,内有真热。

  如何治疗产后风湿

  1、适当运动

 慢走、做操、打拳,增加机体抵抗力。在户外晒太阳,以防缺钙。

  2、情志调养

 身心愉悦,避免紧张、焦虑、烦躁、抑郁。

  3、生活起居

 产后注意保暖,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向产妇的身体,不要接触冷水;避免潮湿。避免过度劳累。

  4、饮食调养

 多吃易于消化且又富含高营养的类食物,禁食寒凉食物和冷饮;禁食辛辣和肥腻食物。

  5、服药护理

 哺乳者注意药物副作用,包括中药。部分中草药本身有毒;有些中草药剂量过大时产生一定毒性;一些中成药含有有毒性作用的成分,要特别注意。

  产后风湿能治好吗

 关于产后风湿,西医一般将其归为关节疼痛,对此,西医没有治疗药物和方法。

 中医治疗产后风湿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多在祛邪治痹之法外,重视益气养血,补益肝肾,认为用药当补益勿过壅滞,风药勿过辛散,祛湿勿过刚燥,用血肉有情勿过滋腻。常采用养血活血、温经散寒除湿的治法,同时则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患者可需要同时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起协同作用。自身需通过锻炼提高身体体质,防止复发。

 产后风湿治疗得当,1-3个月可以基本缓解,可以治愈,但会复发,所以需要好好保养。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