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是什么意思
1、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2、正骨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3、元代官方医疗制度中设有“正骨兼金镞科”。因此,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1脊柱穴位定位: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环椎尾沉;
2腰椎诊病:
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
3皮神经分布:
颈1头顶颈2三;颈3就在颈项间;颈4双肩5臂外;颈6大二指相连;颈7中指立;颈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内分上下;3至12胸肋环;腰1盆带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内和外;腰5拇指紧相连;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后边;骶3、4、5二阴转;尾骨神经门里圈;掌握皮神经分布歌,诊断治疗赛神仙;
4骨神经分布歌:
颈4肩上扛;颈5肱骨上;颈5、6、7分三份,同属上下冈;颈6挠颈8尺;颈6、7、8臂骨相;颈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头藏;腰4大转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后;腰4腰5膝内装;腰4胫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
椎侧疼痛触诊说明---
(一)八大痛源:1,关节障碍;2,痉孪;3,僵硬;4,损伤;5,劳损;6,肿胀;7,紧张;8,触痛;
(二)在低颈椎或胸椎的两侧肌肉内发现上述的任一痛源,就会使颈、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
(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荐髂关节附近的肌肉,发现上述任一痛源,就会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
(四)在痛源附近的椎体,就是患椎,矫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
1强脊炎患者的生活小常识
您好!一、强脊炎患者穿衣要求:不要穿紧身的胸衣和brace(背带裤),一些医生不了解现代的as的治疗情况同意病人穿紧身的胸衣和背带裤,这样会使情况变的更糟,因为他们使脊柱没法活动,紧紧的,对于as来说,不动就意味着不能动了。
强脊炎患者食物要求:病友应当吃富含营养的食品,在鱼,肉里含有的大量的蛋白质,吃水果和蔬菜来补充维生素,喝牛奶补补钙,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胖啊。 二、患者注意戒烟酒:As会减弱肺的功能,吸烟肯定会让这样的情况加重,使病友的肺更容易收到感染,变的呼吸短促,如果病友是个烟民,还是考虑戒掉把;适量的酒对as是没有坏处的,但是,镇静药(可能是这个意思)和酒对肠胃的影响不好,因此不要一起使用。
三、注意冷和热:不同方式的热会帮助减轻疼痛和身体的硬度,很多人在早上或者是睡觉前洗个热水澡,减少他的疼痛和僵硬,他们也做一些伸展的体操,暖水袋和电热毯都是很好用的,如果病友有特别发炎红肿的地方,冰块敷一下,但是小心,可能会有不好的效果。 四、 :尽管在有的情况下,正骨术和脊柱的 可能是有点效果的,我们不建议as病友进行的活动,因为人工强行的方法是不合适的。
五、强脊炎患者坐姿要求:试验可以有规律的活动脊柱,保持直的状态,通过坐的高些来活动脊柱,扩胸活动,不要一次做的时间太长,站起来,走走。 在家里和工作的地方想办法弄一个比较合适的椅子,座位硬一些,靠背要直的,比较坚固的,最好椅背高一些可以到头的部位。
一个有扶手的椅子有帮助于减轻疼痛。座位不要太长,那样的话,比较低的脊柱的部位就靠不到座位了。
椅子的高度要最好是可以让膝盖和关节的地方垂直的放下来。无论怎么样,避免那些很低的,软的椅子和沙发,因为那样的姿势会增加疼痛。
六、强脊炎患者卧姿要求:理想的床应当是比较坚固的,不要有下陷,但是不要太硬了,如果你用的是弹簧的床垫,底部也不是非常的坚固,在床垫下面放个板子,不要枕太高的枕头,一个就可以了。 南京市察哈尔路10号。
2“正骨八法”有哪些内容
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正骨八法。
正骨又叫整骨,即对骨折、脱位通过手法进行复位。骨折的复位一般以骨折的远端去对合近端为基本原则,力求做到稳健、准确、轻巧,争取一次性复位成功。
下面介绍目前经常采用的整骨复位手法,实际上包含了以上“八法”的内容。 手摸心会整复前,必须用手先触摸骨折部,以便将X线片显示的骨折移位情况在头脑中构成一个立体图像。
触摸时应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远及近,确实了解骨折的具体方位,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地步。拔伸牵引“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是整骨手法的重要步骤,主要用来克眼肌肉的抵抗力,矫正骨折的重叠移位。
牵引时用力应由轻到重,稳健而持续,促使骨断端分开,为下一步手法复位创造条件。旋转回铙用来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背向移位。
旋转手法用于骨折后肢体出现旋转畸形时,在维持牵引力下,术者沿肢体纵轴向内或向外作旋转,以恢复肢体正常生理轴线。
3正骨目前使用的手法有哪些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
目前使用 的手法有拔伸、旋转、屈伸、横挤、分骨、折顶、回旋、纵压、分筋、拨络、理筋、弹筋等十二种,每种手法都有其适应证。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有移位的 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复合的,所以就必须同时采用几种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管怎样,其目的就是要纠正移位,使骨对合,最后再用小夹板外固定。使病人的骨伤得以愈合。
其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这种方法符合生。
物力学动静结合原理,既有固定局部伤肢的作用,又不严重妨碍肢体的功能活动,就在固定又不完全固定两者之间恰当地解决了治疗上的矛盾,对骨折愈合十分有利。 比如说,前臂骨折后用小夹板固定,这样既能很好地稳定骨折端,又可以有效地促进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骨折愈合的同时功能也随之恢复。
如果采用石膏固定,超过一个月以上,尽管骨折愈合了,但关节有可能发生僵硬,其功能恢复很慢。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损坏少、副作用少,甚至可以 说是无损坏、无副作用,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为特色, 因此,被称为“绿色疗法”。
可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关节脱位、小关 节功能紊乱、软组织挫伤,以闭合治疗为主。它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实,确实行之有效,是中医骨伤科的精髓,是中医宝库 中的珍宝,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医正骨这项朴素的技术代代传承,针对不同部位、不同骨伤的中医正骨手法开始渐渐成熟起来,同时,形成了技术特点自成体 系的正骨流派,使中医正骨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4正骨手法是怎样的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
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 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
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 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
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
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
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⑧推拿 。
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本文2023-08-19 17:25: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