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粥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车前子粥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车前子粥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车前子粥 1 拼音

chē qián zǐ zhōu

2 处方

车前子1~30克 粳米100克

3 制法

将车前子用布包好后煎汁。再将粳米入车前子煎汁中同煮为粥。

4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养肝明目,祛痰止咳。适用于老人慢性气管炎及高血压、尿道炎、膀胱炎等。

5 车前子粥的用法用量

每日早晚温热食。

6 摘录

《肘后方》

古籍中的车前子粥 《本草简要方》:[卷之三草部二]车前子

末灯芯汤调下。治霍乱。吐泻烦闷口渴。利。又方。车前子淡竹叶赤茯苓荆芥穗各二钱五分。灯芯二十茎。水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5.薯蓣苜汤

滑泻,兼治虚劳有痰作嗽。生山药(一两,轧细)生车前子(四钱)上二味,同煮作稠粥服之,一日连服三次,

《证类本草》:[卷第六]车前子

车前子味甘、咸,寒,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男子伤中,女

《本草新编》:[卷之二(商集)]车前子

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八诸淋门]热淋

处方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化痰降逆。治脾胃气虚,痰饮内生,呕吐痞闷,不思饮食,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用法用量上加生姜6克,水煎服。摘录《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口齿类要》方名香砂六君子汤别名参砂和胃散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主治脾胃虚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口舌生疮。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水煎服。《明医杂着》卷六方名香砂六君子汤组成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主治中寒呕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脉沉细者。痰火初起之时,外无寒热诸症,内无烦热气急,但见神昏不安,肢体无力,声音低小,饮食不进,脉来沉细无力者。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里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来弦细无力者。《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名香砂六君子汤组成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乌梅。主治气虚痰食气滞。《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引柯韵伯方方名香砂六君子汤别名香砂六君汤组成人参1钱,白术2钱,茯苓2钱,甘草7分,陈皮8分,半夏1钱,砂仁8分,木香7分。功效疏补化痰,益气健脾,和胃。主治中虚气滞,痰湿内阻,胸中满闷,食难运化,呕恶腹疼,肠鸣泄泻。用法用量上加生姜2钱,水煎服。各家论述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胃气即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膹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胡须而益彰者乎。附注香砂六君汤(《麻科活人》卷二)。本方改为丸剂,名“香砂六君子丸”(见《丸散膏丹集成》)、又名“香砂六君丸&rdquo

详见百科词条:香砂六君子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28:19 共109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经验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经验理中丸 1 拼音

jīng yàn lǐ zhōng wán

2 处方

大戟2钱5分,木香2钱,牙皂3钱,黑丑1钱5分,甘遂1钱。

3 制法

用大枣打丸。

4 功能主治

益土胜水,去郁陈莝,破癖蠲饮。主三十六种水气,湿郁中满膨胀。

5 经验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每用3钱,匀3次进服。第1次葱白陈酒送下,2次莱菔子汤送下,3次牛膝木瓜汤送下。

6 摘录

《饲鹤亭集方》

古籍中的经验理中丸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泄泻]论外备用方

梨勒丸(热一五九寒滑)固胀丸(固五三温补固涩)泄泻经验方(固四九)《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公元1640年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1.霍乱兼转筋

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夫既明言热多寒多,是显有寒热可分也。虽所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五伤寒门]伤寒后虚羸盗汗(附论)

盏。点入温酒少许。调服。空心临卧。加减建中汤(出经验良方)治伤寒后自汗。当补虚。和阴阳。黄(一两)白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九咳嗽门]冷嗽(附论)

蜜丸。弹子大。每一丸。加炒阿胶五味子金不换丸(出经验良方)治大人小儿。经久寒嗽化痰。天南星(半炮半生

《杂病广要》:[脏腑类]泄泻

注解溢饮滑泄为病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为水饮渍于胃而致之滑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关于滑泄滑泄见又称滑泻。《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 )如竹筒,日夜无度。”常兼见饮食减少,手足厥冷或肿胀,形寒气短,消瘦,或发虚热等症。多因泄久气陷下脱所致。治宜固涩止脱,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热滑。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热滑者,中气下脱而热邪稽留,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关于泄泻泄泻(diarrhea)为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又称下利(汉唐时期)。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详见泄泻条。

详见百科词条:溢饮滑泄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5:48:36 共6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痛泻要方的别名 5 组成 6 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主治 7 痛泻要方的用法用量 8 方解 9 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 91 加减法 92 使用禁忌 10 痛泻要方的现代适应证 101 急性肠炎 102 神经性腹泻 11 痛泻要方的药理作用 11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12 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 113 对胃肠道的影响 114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5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2 歌诀 13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痛泻要方 1 拼音

tòng xiè yào fāng

2 英文参考

tongxieyao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痛泻要方为方名,出《丹溪心法》。本方原著无方名,方名见于《医方考》[1]其组成为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痛泻要方是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专用方,其基本原理为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痉、改善循环功能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但应注意其主要作用是解痉,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酌情加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应当看到其对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的治疗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一是白术促进肾上腺皮质作用;二是白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双相调节作用,使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恢复平衡。[2]

4 痛泻要方的别名

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

5 组成

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一两半,防风一两[3]。

炒白术9g、炒芍药6g、炒陈皮45g、防风3g[4]

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6 痛泻要方的功效与主治

痛泻要方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运化失常所致之痛泻证,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必泻,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而缓。[4]

痛泻要方功能泻肝补脾[1]。治痛泄(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肝旺脾虚);近代也用于急性肠炎见上症者[1]。

痛泻要方功在补脾泻肝。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7 痛泻要方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分八帖,水煎或为丸服[1]。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8 方解

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5]

痛泻要方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醒脾和胃,为臣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4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5]

方中炒白术味甘苦而性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以抑肝旺,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辛散肝郁,疏理脾气,又为脾经引经之药,能胜湿以助止泻之功,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用防风,一则取其疏散之性,与疏肝药配合,以助疏肝解郁之力;二则取其祛风能胜湿,在健脾药的配伍下,有利于祛湿止泻;三则与补脾药相伍,能鼓舞脾胃清阳,使清阳升,湿气化,脾自健而泻自止。[4]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敛肝泻肝,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中,防白术壅滞气机;防风散肝舒脾,防肝气被遏[1]。四药配合,能泻肝补脾,调和气机,而痛泻可止[1]。

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9 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

痛泻要方是治疗痛泻交作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必泻、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4]

91 加减法

若脾虚清阳下陷,久泻不止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清热燥湿;脾阳虚而四肢欠温、完谷不化者,加煨肉蔻、干姜温阳止泻。[4]

若久泻,加升麻六钱[1]。

92 使用禁忌

伤食腹痛泄泻及湿热泻痢者不宜使用痛泻要方[4]。

10 痛泻要方的现代适应证

痛泻要方适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属肝本乘脾者,均可加减用之。从中医学记载主治范围看均为腹泻、腹痛,脉弦而缓者。[5]

101 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如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空肠弯曲菌、轮状病毒、蓝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真菌等。某些食物、药物等也可引起该病。这些微生物一是直接侵袭肠道,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二是它们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使肠壁前列腺素含量增多,引起cAMP增加,cAMP可使肠黏膜分泌亢进,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另外某些食物和药物以及病原本身除引起上述病理过程外,均可因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肠道渗透压增高而引起渗透性腹泻。[5]

102 神经性腹泻

神经性腹泻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导致腹痛腹泻,腹泻与精神因素紧密相关,大便化验除稀便外多无异常,肠检也无明显病理性改变。慢性结肠炎实质上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最终导致组织损害,常见病理改变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扩展及整个大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个别溃疡可并发肠穿孔。由于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正常结构被破坏,溃疡愈合致瘢痕形成,黏膜肌层肥厚,可使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变形缩短。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里急后重,消瘦等症状体征。[5]

11 痛泻要方的药理作用

[6]

11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白术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臣药白芍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10种真菌也有抑制效果;而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佐药陈皮也有抗菌作用。防风鲜汁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所含挥发油中的α和β蒎烯有抗真菌作用,而柠檬烯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金**葡萄球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112 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

君药白术所含白术内酯能降低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可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SOD活性,增强全血GSHPx活力,明显降低RBC中MDA含量,增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其吞噬功能,显著增强抗体产生能力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和IL1、IL2的分泌,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同时能增加TH细胞数,提高TH/TS比值,具有调节免疫作用;增加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提高IL2水平。白芍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均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能提高TH细胞,抑制TS细胞,提高TH/TS比值,对免疫低下者促进之,亢进者抑制之;其抗炎作用显著,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实验性炎症如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和增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芍药总苷可明显增加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TNF、NO水平,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有效成分与白芍总苷、牡丹酚等有关,而且均表现为功能依赖性免疫调节效果;芍药总苷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这是芍药总苷对免疫功能双相调节的另一途径。陈皮所含橙皮苷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同时对肉芽囊肿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能拮抗组胺、溶血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陈皮水提液能清除超氧阴离子,陈皮苷能清除羟自由基,抑制LPO生成,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防风水煎剂对多种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提高脾脏指数,因而具有抗炎作用。

113 对胃肠道的影响

君药白术对肠道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呈兴奋作用,又能呈抑制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能兴奋肠管,当肠管受乙酰胆堿等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抑制之;当受肾上腺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则兴奋之,能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白术水提取物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白术丙酮提取物对胃液分泌量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抑制倾向,因而对胃黏膜损伤有防治作用。臣药白芍所含芍药苷对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其所含牡丹酚也有抑制效果,并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肠道平滑肌,芍药及芍药苷可直接抑制肠管而具有显著的解痉效果。五种白芍炮制品组成的芍药汤对乙酰胆堿所致肠管痉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剂量越大,作用越强,同时对于习惯性便秘芍药能延长结肠收缩时间,增强其收缩幅度,促进大肠黏液分泌,促进大小肠推进运动,使肠内水分增多,又有泻下作用。陈皮煎剂对胃肠运动具双相调节作用,既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又可对抗毛果芸香堿、BaCl2引起的肠痉挛,既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又可抑制病理性胃液分泌增多,具有抗溃疡和促进消化作用。防风煎剂能抑制肠管收缩。由此可见,该方剂治疗急性肠炎、神经性腹泻等腹痛、腹泻是通过对胃肠道平滑肌运动予以抑制和兴奋双相调节作用而实现的。该方剂能治疗急性肠炎所致腹痛腹泻可能与白术的利尿作用有关。白术煎剂具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促进电解质尤其是钠的排泄,并有降血糖作用。这样不仅可减轻肠黏膜水肿,另一方面,大量的水液、钠从尿中排出,以及血糖的降低可导致循环中液体量不足及渗透压下降,因而有可能使肠道的液体进入循环而减少肠道排泄量。

114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白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臣药白芍能扩张冠状动脉,拮抗心肌缺血并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陈皮小剂量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大,增加脉压,提高心肌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抗凝血,降血压并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本方剂中陈皮用量偏小,取其强心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可以改善循环状态,特别是肠道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15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白术有镇静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臣药白芍苷除具有较强的解痉作用外,还有一定的镇痛和镇静、抗惊厥作用。芍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防风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同时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温作用。

12 歌诀

痛泻要方理肝脾,防风白芍术陈皮;腹中疼痛肠鸣泻,泻后依然痛不离。[4]

13 出处

《丹溪心法》卷二引刘草窗

《医学正传》

《医方考》

目录 1 拼音 2 《不知医必要》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菟丝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菟丝子汤 1 拼音

tú sī zǐ tāng

2 《不知医必要》卷三 21 方名

菟丝子汤

22 组成

丝饼5钱,淮山(炒)3钱,石莲(去壳,去心)2钱,白茯苓2钱。

23 主治

肾气虚损,目眩耳鸣,四肢倦怠,夜梦精遗。

24 菟丝子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5 加减

小便不禁,加五味子6分。

古籍中的菟丝子汤 《鸡峰普济方》:[卷第二十五]丹诀

漏历连橘子汤下香港脚冲心姜橘皮汤下头风泻血不止菟丝子汤女人月经不通暖酒下丈夫腰膝痛地黄汤下远年冷气温

《普济方》:[卷二百十六小便淋秘门]小便利多

味子补骨脂乌药石斛(去根)泽泻荜澄茄分)菟丝子饮汤或山茱萸丸治肾脏虚竭。腰膝无力。小便利多。山茱萸

《华佗神方》:[卷十六]一六○○二·华佗治赤浊神方

菟丝子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盐汤下,每服七十丸。《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方脉泄泻合参]脾泄泻方

菟丝子(一斤)干姜(半斤)大枣一斤捣丸,每早米汤送下三钱。《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

《续医说》:[卷八诸血]援古证今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泄泻·痰积证的症状 5 泄泻·痰积证的治疗 6 关于泄泻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泄泻·痰积证的方剂 2 治疗泄泻·痰积证的穴位 3 治疗泄泻·痰积证的中成药 4 泄泻·痰积证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泄泻·痰积证 1 拼音

xiè xiè ·tán j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泄泻·痰积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1])为病证名[2]。又称痰积泄泻(《症因脉治》)、痰泻(《医学入门》卷五)、痰泄。是指痰食积滞,伤及脾胃,以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泻下白色黏液或白冻,腹中漉漉有声,或两肋攻刺作痛,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4 泄泻·痰积证的症状

《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

时泻时止,时轻时重,或下白胶如蛋白,头晕恶心,胸闷食减,腹中鸣响,脉多弦滑[4]。

5 泄泻·痰积证的治疗

泄泻·痰积证治宜化痰祛湿,用二陈汤、节斋化痰丸、海青丸、青州白丸子等方[4]。脾虚者,可用六君子汤[4]。

6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1][5])为病名[6]。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6],又称下利(汉唐时期)[7]。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7]。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7]。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8][9]。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肾虚五更泄泻·五更泄 5 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6 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7 食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8 肝火五更泄泻·五更泄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更泻的穴位 2 治疗五更泻的方剂 3 治疗五更泻的中成药 4 五更泻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更泻 1 拼音

wǔ gèng xiè

2 英文参考

morning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五更泻为病证名[1]。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即五更泄[1]。即肾泄[1]。《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1]。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1]。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1]。《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1]。

4 肾虚五更泄泻·五更泄

肾虚五更泄泻为病证名[2]。又称脾肾泄、肾泄[2]。指真阳不足,肾经虚寒不能闭藏所致的晨泄[2]。《症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脉多细小虚软,或浮大[2]。治宜补肾益元,可用八味肾气丸、填坎汤、胃关煎、五味子丸、四神丸等方[2]。

5 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酒积五更泄泻为病证名[3]。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酒过多,损伤脾胃,酿成湿热所致的晨泄[3]。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泄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脉洪数或弦数[3]。治宜清化湿热,用平胃四苓散加葛根、黄柏,或家秘川连枳壳汤[3]。

6 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寒积五更泄泻为病证名[4]。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4]。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4]。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4]。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4]。

7 食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食积五更泄泻为病证名[5]。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食过多损伤脾胃而致的晨泄[5]。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泄,泄后稍减[5]。脉多沉滑[5]。若为热积,脉沉数;寒积,脉沉紧[5]。治宜消导,用加减保和丸[5]。热积用承气汤,寒积用煮黄丸[5]。

8 肝火五更泄泻·五更泄

肝火五更泄泻为病证名[6]。五更泄的一种[6]。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6]。《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6]。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6]。

9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