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四库全书》修纂的特点,并分析修纂该书所产生的影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归纳《四库全书》修纂的特点,并分析修纂该书所产生的影响,第1张

一、内容繁多,涉及面广

《四库全书》内容囊括范围甚广:分经、史、子、集4部,之下又分44类66属。

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个大类。

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个大类。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大类。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二、编纂《四库全书》条件充沛

(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1735年,弘历登基,改年号为乾隆。乾隆年间国家富庶,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二)统治者十分重视。

所谓“盛世修书”,康熙年间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帝也要以丰富的文化成果来彰显自己的“文治”,于是决定编篡《四库全书》。另外修书一事还可以笼络羁縻知识分子,以浩繁巨大的编篡工作将他们的时间精力耗掉,防止作乱。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帝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三)资金来源比较雄厚。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四)组织系统特别严密。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五)人才录用不拘一格。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这几个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乾隆的破格录用使人才云集于此,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四库全书》的历史影响

1系统保存了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并扩大了这些典籍的传播流通。《四库全书》收录之书都是从全国各地广泛征集的数万种图书中遴选出来的,并经当时的一流学者如纪昀、陆锡熊、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王念孙、周永年、金简、任大椿等精心校勘考订,自先秦至乾隆年间尚存和新版的重要典籍藉此得以以新的定本形式保存下来。江浙三阁向社会读者开放,读书人和藏书家纷纷入阁阅读、抄录各种平日难以寓目的善本,对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2对传统学术做了全面的总结评价。《四库全书》在编修过程中,编纂官为每一种过目的书撰写一篇提要,对作者的生平,写作旨要、成书经过、内容篇章、学术价值等情况做出概述。提要原来粘贴在各书开卷副页右方,随书进呈。后来,各篇提要被分别辑出,汇编成为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单行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按四部分类编辑,部和类前各有总序和小序,说明源流和立类根据。各类先列著录书,次列存目书。所谓著录书,甚至已经收入《四库全书》的书,共计3400余种。所谓存目书,是指经纂修官过目并撰有提要、后来因是非重要典籍而没有收入《四库全书》的书,共计6700余种。此一万余篇提要,再加上几十篇部、类的序,对先秦以来的传统学术作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这些提要都成于学有专攻的著名学者之手,最后经过总纂官纪昀笔削定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总目》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经武英殿刊行后,在阅读治学和目录编纂方法方面影响全国。

后人给予此书以高度评价,有人曾经这么说“《四库提要》成书较晚,介绍最详细,对我的启发帮助尤大,我感到从它那里得到的教益,比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还多。”可见,《全书》对个人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

3不过,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乾隆下令编修《四库全书》,是想通过大规模的征书活动,完全禁除各类书籍中有碍满清统治的思想内容。当时,清廷设立了三个查办机构:红本处、四库全书馆、军机处,对进呈之书进行严厉的审查。在《四库全书》编篡过程中,乾隆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审查,通过大量的查书、禁书,试图完全禁除各类书籍中有碍满清统治的思想内容,以达到文化专制的目的。十余年间,清廷禁毁书籍达几千种,其中全毁掉的有2453种,抽毁402种,销毁书版50种,销毁石刻24种。目前我们看到的《四库全书》是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官员们奉命对书籍中所谓有问题的文字进行武断的删削,使人见到的《四库全书》中的一些著作,已经不是本来面目,其文献价值是大打折扣了。据悉,四库全书著录的书籍有3461种,被乾隆皇帝禁毁的书籍也达3100多种,而禁书的时间比征书的时间还要长的多。 当时乾隆皇帝一方面鼓励各地藏书家把自己的善本书拿出来,并为此专门承诺,在书籍抄录工作完成之后,一定发还给本人,不影响个人收藏,且对献书量大的收藏家,他还会加注御批。另一方面却在征书过程中作出了禁书的决策,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全部毁掉。自康熙以后,清代的文字狱开始出现,经过雍正至乾隆年间达到高峰,尤其值编纂四库全书期间愈演愈烈,每次文字狱不但要禁书还要罪人。

乾隆42年,有人告发王锡侯,说他删改康熙字典,另外编了一本字贯,而且在字贯里不避皇帝的名讳,结果乾隆皇帝下令把王锡侯斩首,还株连了王锡侯的儿子孙子共7人。乾隆皇帝禁书的决心相当大,连他祖父康熙皇帝御批过的《通鉴纲目》,乾隆皇帝也严令禁毁。

其大量篡改古籍的行为,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由于“胡虏”和“匈奴”犯清廷的忌,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再如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又犯忌,改作“凋零”,让人完全读不懂什么意思了。

其次,在长达十余年的编纂过程中,3000多种底本经过抄写、校对、撰写提要等诸多程序,出现了众多丢失、抵换的情况,在这种抄写和校勘过程当中,经常有人用丢了又不敢声张,然后又偷偷拿别的书来换上,最后这样的书加起来的数字达到了500多种。这种状况也使得许多部书的内容无法保证是否与原著一致。

还有一点,负责编书的官员们常常在书稿中故意留下讹误,准备让乾隆帝来发现。乾隆帝在四库全书编纂抄录的过程中事必躬亲,常常去检查抄录的情况,翻阅书稿,他能够发现错字及讹误,这帮士子便趁机歌颂当今圣上圣明。然而,皇帝再圣明,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把所有的讹误全部指出,那些被设置了却没有被解决的陷阱,那帮士子想必也未能一个不漏地更正过来,这种儿戏般的编纂态度,导致珍贵的文化典籍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利用《四库全书》时应该加以了解的。

四、结语

《四库全书》的编修,堪称我国文化史上一次工程最浩大的图书编辑活动。它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乾隆帝亲自组织的编纂过程中毁书也是颇多。编书与毁书同在,保护与破坏共存,关于这样的编纂特点,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而《四库全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摘要:《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开编,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正式启动编修工作,历经十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著成。本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先后共计4200余名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此书的编辑工作,其中任命的正、副总裁以下的官员就有360多人。历时14年最终完成。《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图书典籍非常丰富,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那么它又是如何成为史上最具规模的丛书的呢?本文简单分析一下《四库全书》的编纂特点及历史影响。

关键词:《四库全书》;编纂特点;历史影响;文化典籍;丛书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47-02

一、内容繁多,涉及面广

《四库全书》内容囊括范围甚广:分经、史、子、集4部,之下又分44类66属。

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个大类。

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个大类。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大类。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二、编纂《四库全书》条件充沛

(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1735年,弘历登基,改年号为乾隆。乾隆年间国家富庶,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二)统治者十分重视。

所谓“盛世修书”,康熙年间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帝也要以丰富的文化成果来彰显自己的“文治”,于是决定编篡《四库全书》。另外修书一事还可以笼络羁縻知识分子,以浩繁巨大的编篡工作将他们的时间精力耗掉,防止作乱。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帝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三)资金来源比较雄厚。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四)组织系统特别严密。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五)人才录用不拘一格。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这几个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乾隆的破格录用使人才云集于此,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四库全书》的历史影响

1系统保存了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并扩大了这些典籍的传播流通。《四库全书》收录之书都是从全国各地广泛征集的数万种图书中遴选出来的,并经当时的一流学者如纪昀、陆锡熊、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王念孙、周永年、金简、任大椿等精心校勘考订,自先秦至乾隆年间尚存和新版的重要典籍藉此得以以新的定本形式保存下来。江浙三阁向社会读者开放,读书人和藏书家纷纷入阁阅读、抄录各种平日难以寓目的善本,对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2对传统学术做了全面的总结评价。《四库全书》在编修过程中,编纂官为每一种过目的书撰写一篇提要,对作者的生平,写作旨要、成书经过、内容篇章、学术价值等情况做出概述。提要原来粘贴在各书开卷副页右方,随书进呈。后来,各篇提要被分别辑出,汇编成为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单行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按四部分类编辑,部和类前各有总序和小序,说明源流和立类根据。各类先列著录书,次列存目书。所谓著录书,甚至已经收入《四库全书》的书,共计3400余种。所谓存目书,是指经纂修官过目并撰有提要、后来因是非重要典籍而没有收入《四库全书》的书,共计6700余种。此一万余篇提要,再加上几十篇部、类的序,对先秦以来的传统学术作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这些提要都成于学有专攻的著名学者之手,最后经过总纂官纪昀笔削定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总目》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经武英殿刊行后,在阅读治学和目录编纂方法方面影响全国。

后人给予此书以高度评价,有人曾经这么说“《四库提要》成书较晚,介绍最详细,对我的启发帮助尤大,我感到从它那里得到的教益,比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还多。”可见,《全书》对个人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

3不过,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乾隆下令编修《四库全书》,是想通过大规模的征书活动,完全禁除各类书籍中有碍满清统治的思想内容。当时,清廷设立了三个查办机构:红本处、四库全书馆、军机处,对进呈之书进行严厉的审查。在《四库全书》编篡过程中,乾隆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审查,通过大量的查书、禁书,试图完全禁除各类书籍中有碍满清统治的思想内容,以达到文化专制的目的。十余年间,清廷禁毁书籍达几千种,其中全毁掉的有2453种,抽毁402种,销毁书版50种,销毁石刻24种。目前我们看到的《四库全书》是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官员们奉命对书籍中所谓有问题的文字进行武断的删削,使人见到的《四库全书》中的一些著作,已经不是本来面目,其文献价值是大打折扣了。据悉,四库全书著录的书籍有3461种,被乾隆皇帝禁毁的书籍也达3100多种,而禁书的时间比征书的时间还要长的多。 当时乾隆皇帝一方面鼓励各地藏书家把自己的善本书拿出来,并为此专门承诺,在书籍抄录工作完成之后,一定发还给本人,不影响个人收藏,且对献书量大的收藏家,他还会加注御批。另一方面却在征书过程中作出了禁书的决策,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全部毁掉。自康熙以后,清代的文字狱开始出现,经过雍正至乾隆年间达到高峰,尤其值编纂四库全书期间愈演愈烈,每次文字狱不但要禁书还要罪人。

乾隆42年,有人告发王锡侯,说他删改康熙字典,另外编了一本字贯,而且在字贯里不避皇帝的名讳,结果乾隆皇帝下令把王锡侯斩首,还株连了王锡侯的儿子孙子共7人。乾隆皇帝禁书的决心相当大,连他祖父康熙皇帝御批过的《通鉴纲目》,乾隆皇帝也严令禁毁。

其大量篡改古籍的行为,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由于“胡虏”和“匈奴”犯清廷的忌,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再如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又犯忌,改作“凋零”,让人完全读不懂什么意思了。

其次,在长达十余年的编纂过程中,3000多种底本经过抄写、校对、撰写提要等诸多程序,出现了众多丢失、抵换的情况,在这种抄写和校勘过程当中,经常有人用丢了又不敢声张,然后又偷偷拿别的书来换上,最后这样的书加起来的数字达到了500多种。这种状况也使得许多部书的内容无法保证是否与原著一致。

还有一点,负责编书的官员们常常在书稿中故意留下讹误,准备让乾隆帝来发现。乾隆帝在四库全书编纂抄录的过程中事必躬亲,常常去检查抄录的情况,翻阅书稿,他能够发现错字及讹误,这帮士子便趁机歌颂当今圣上圣明。然而,皇帝再圣明,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把所有的讹误全部指出,那些被设置了却没有被解决的陷阱,那帮士子想必也未能一个不漏地更正过来,这种儿戏般的编纂态度,导致珍贵的文化典籍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利用《四库全书》时应该加以了解的。

四、结语

《四库全书》的编修,堪称我国文化史上一次工程最浩大的图书编辑活动。它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乾隆帝亲自组织的编纂过程中毁书也是颇多。编书与毁书同在,保护与破坏共存,关于这样的编纂特点,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而《四库全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1、抢救修复这些濒临死亡的古籍,是当务之急。古籍修复技术要求很高,技巧细腻多样,每道工序操作严格,修复的古籍,必须保证做到“整旧如旧”。在修复残破古籍前,必须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

2、有不少残破古籍的页序残缺,或因先人装订时前后顺序的错放,在拆书前或后,必须用铅笔记下原书顺序,如错放顺序的应及时纠正,以利于修补完毕,顺利地装订成册。

3、选配合适的修补纸十分重要,因为明清刻印书的纸张,在今天已经难以找到,现在普遍采用染色仿古纸或专门请传统手工造纸的师傅按古籍纸的结构配方而制作。

4、当一册虫蛀严重,书内污浊脏物不少,同时还有霉斑等时,必须细心地用软刷,镊子去清除脏物。当书页霉斑累累影响书品的质量时,必须小心又熟练地进行技术处理。有些容易烘染走色的红、蓝格纸书,不能按常规技术处理,需特殊处理。

5、当一册古籍,由于潮湿或水浸等原因,由于长期重物压实而形成了严重粘连或硬梆梆的书砖而无法用常规技术揭页,必须根据古籍的纸质不同而灵活处理。如拉力强度较好,可以采用浸泡洗净揭页;如纸质脆腐碎散,则用蒸气洗揭法;如二者兼有,可以按二法轮换灵活处理。

6、古籍破损情况复杂多样,一般以虫蛀为多见。如属纸质拉力较好,虽虫蛀孔洞大小不一,蛀洞多多,必须采用修补法。补洞后撕纸宽约025—035厘米为佳。补洞后,同时用湿毛巾轻敷去掉周围浆糊余迹。书页碎散脆腐,可用裱。

7、当修补完的一册残破古籍后,宜用小水壶喷细雾状水在每页上,然后一页页平整舒展地放在干净纸中,这样迭放完毕,上面用书板压之,然后在书板上用石等重物压实。24小时后,按顺序倒页在另外干净纸中(注,千万不要再喷水湿润),一般经过四次倒页后,书页干挺平整。如发现补纸长出书页的,一律或剪或裁平整。按顺序把散页,以版心原折缝线为准,折页复位。

8、因为补纸而出现凸突不平,必须用平面小铁锤,熟练而有技巧地把凸突处捶平。切忌用力过大或落锤不平,以免造成人为损伤纸质。

9、折页的书页松而不实,会影响装订成册的质量。必须经过压书机进行压实。其法是把一册散页,分成若干个十余页,再齐拦整齐,分别夹放在书板上,然后放入压书机上,经过二、三天的压实后,书页已达到平整的最佳状态。

10、压实后的散页,在齐栏时必须松页,防止产生轻微粘合情况存在。然后按顺序合成一册,把书口和天头地脚及书背都按原装拦整齐的散页,如无副页的就必须配齐,然后用锥子按古籍原孔眼打通,接着用纸稔钉穿孔眼捆结实,再用铁锤敲平捆结在纸捻钉的捆结处,点上一些稠浆糊,把书皮粘于其上,上用书板轻压,待干燥后,再用锥子按原线孔打通。(包背装另外处理)切忌为了贪图方便,自作主张地重新打线眼,这样必将损伤古籍原纸。在订线孔内引针穿线,然后订线结扣,将线剪断,用锥子将线头拨在孔内,正而不露,保持平整。

11、古籍换了新书皮后需贴书签的,应把书签贴在书皮的左上角,宜在天头和书口两边各留出约025厘米的书边处为宜。如一部书中有几册无书签的,贴书签应根据其它有书签的几册贴,保证整部书的书签统一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